6月12日,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参加完上合青岛峰会后到山东威海考察,并专程到刘公岛察看北洋海*遗址。威海是清朝北洋水师成立地、永久驻泊地和水师衙门所在地,而青岛是我*北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两支舰队为何选择了不同的“主基地”呢?
这其中有历史的因素,民国时期的海*基地选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解放*海*。当时,渤海、东北舰队曾在年和年先后入驻青岛(其实就是一支舰队),他们之所以不选威海,是因为后者当时还是英国的租界——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其中一“子”就是威海卫。
青岛曾是德国租界,随一战爆发而被日本趁机攻克后强占。年12月10日,北洋*府收回青岛。8年后的年,威海才交还民国。这期间,德国人因为海外殖民地不多,对青岛是下大力气认真建设的,而英国人对威海的建设力度却不算大,因而留给中国的遗产也就有了差异。
英国人之所以没下大力气建设威海,是因为顾及到一战时的英日同盟关系。最初英国商人有提出把威海建设成为“华北之香港”的想法,但被否决了。而威海本身就是因北洋水师的驻泊而兴起,最初只不过是文登的一个镇,其发展基础也远不如青岛。
另外,英国人虽然年交还了威海卫,但软弱的民国却赞同英国续“租”刘公岛10年,作为英国亚洲分舰队的训练基地。名义上是说英国皇家海*与民国海*“共同使用”,但显然这地方是没法用的。故而,民国时期主要建设的海*基地还是青岛,在沈鸿烈这个东北海*实际话事人兼青岛特别市市长手上,兴建了船坞和新的码头,让*舰不用跑日本去大修了。反观威海,因为收回时间迟,包括汪伪海*在内的各路人马都控制过这里,*令混乱、发展迟缓,支撑一支舰队显然有很大不足。
不过,上述历史因素只能说是选址的一部分,但不是决定因素。著名的首任海*司令员萧劲光大将居然要租渔民木船上刘公岛,这件让萧劲光十分受刺激的事情显示,海*曾考虑过威海卫,但最后还是选择了青岛。这是为何?
地理因素应当是决策重要考量之一。从基地本身区位条件说,威海在山东半岛北侧,有控遏东北亚半岛的有利地位,这符合当时需要照管的利益范围,以及更重要的拱卫京畿的需要。
青岛在南侧,位置更显大气,对东北亚半岛、对日本、对第一岛链、对太平洋都能更好辐射,显然更适合上升期的大国海*。停泊青岛对一支有理想的海*来说,好过在威海做“守户之犬”,何况拱卫京畿的任务旅顺基地也可以担负。反过来说,威海和旅顺如果作为北海舰队主要基地,战时被堵在渤海湾内的可能性也大增。
基地区位又带来了港口条件上的不同。威海面临渤海,青岛则面对*海。考虑到*海平均水深45米,而渤海平均水深只有15米,威海港也只有17米左右。且不提核潜艇和航空母舰,即使是大型驱护舰,停泊在港内条件也有不足。威海驻有的一直都是型猎潜艇一类的小吨位艇和登陆艇一类吃水浅的舰种,就是这种自然条件不足的反映。
不过,我国海*的大发展也就是这十多年间的事情。以现在解放*海*的规模和战略意图倒推当时的决策,只能说当时的规划“很有前瞻性”而已。那时候的选址必然还有另外的考量,即一支舰队驻泊的大型*港,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交通支持其运转,否则战时后勤将成为严重问题——尤其是就过往解放*海*长期面临的态势来说,被占据海空优势的对手封锁海上航运甚至堵到港口来,是很有可能的。
这时,对比青岛和威海就很容易发现当时选址时,青岛的重要“加分项”了,那就是山东第一条铁路,建成于年的胶济铁路。而威海拥有铁路,则是年的事情了。这时候回头看青岛,对襁褓时期的人民海*来说,既有更有保障的后勤,又有更好的基地基础,自然要把青岛作为北海舰队“主基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