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是如何开辟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世界是如何创造的?自古中国人就一直探索这些问题,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庄子中的混沌
《庄子·应帝王》中有一则寓言:南海之帝为儵(音shū:同“倏”。倏忽,迅疾貌)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则寓言是说南海的天帝叫倏,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浑沌,这个浑沌是一个整体,没有任何窍穴,也不能吃喝呼吸。倏忽两人经常到浑沌处玩耍,浑沌对他俩十分友善。倏和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恩德,就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七窍,用来观看、听闻、吃东西以及呼吸,唯独浑沌没有七窍,我们来帮他凿出几个窍来。如是,倏忽两人每天给浑沌凿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给凿死了。
这里的“倏忽”代表的是时间,浑沌即为混沌,代表的是宇宙之初始状态,是一个整体,没有窍穴。浑沌死了,意味着宇宙、世界也就诞生了。
山海经中的烛龙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山海经·海外北经》又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山海经中的烛龙就是一位创世神,又是钟山的山神。他住在西北方的海外,赤水的北岸的章尾山上,其身长千里,人面蛇身,通体赤红,两只眼睛是竖着长,闭起来就是一条直缝。他闭上眼睛就是黑夜,睁开眼睛就是白昼。他吹口气就乌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马上又赤日炎炎,流金铄石,变成了夏天。不吃饭不睡觉不呼吸,但是呼吸就长风万里。他以风雨为食物。传说烛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把九阴之地都照亮了,所以烛龙又叫烛九阴、烛阴。
烛龙的形象和本领,实在是有做造物主的资格了。但是这种神话还明显残留着动物的形体,还没有人格化。没有人肯将他作为造物主来对待,所以他只好退居为一山之神。
盘古开天地
说到中华创世神话,不能不说“盘古”。在中国,盘古可以算得上是最知名的创世者。许多民间叙事作品也常以“自从盘古开天地”作为开篇语,目的就是强调万事万物都要有个源头。那么,盘古到底从哪里来?人们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盘古神话体现着一种怎样的精神?
先讲讲盘古的故事。
《三五历记》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当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的景象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好象一个大鸡蛋。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鸡蛋中。
他在大鸡蛋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就这样经过了1万8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来了,睁天眼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周围只是漆黑一团,闷得人心慌。
盘古非常不舒服,他生气了。不知道他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斧头,朝着眼前的黑暗混沌,用力地挥。只听得山崩地裂似的一声响。大鸡蛋突然破裂开来了。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着天,脚踏着地,站在天地的中间,随着他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1万8千年,天升得极高,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推算的结果,说是有九万里那么长。这巍峨的巨人,就象一根长柱子,撑在天和地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黑暗混沌的机会。
我们古人的数学学得不算好,年,每年长1丈,每年天是丈,即使加了地增厚盘古再长一丈,也是丈。按1丈=3.33米计算,只有.32里。如果按商代一丈合今1.米计算,只有.28里,比现代标准更少,与里相差更多。
还有,民间将传说中盘古手中加上一把大板斧,更是画蛇添足。
盘古孤独在站在那里,做着这撑天柱地的辛苦工作。又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相当巩固,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在一起,他实在是太累了。终于他也和我们人类一样倒下了。
《三五历记》说: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又说“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
这里是说,盘古临死的时候,周身也发生了变化,他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筋脉变成了道路,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土,他的头发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和坚硬的石头、园亮的珍珠和湿润的玉石。他身上出的汗水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他用他的整个身体使这新诞生的世界变得丰富而美丽。
关于盘古的神力和变化,还有种种传说,有说他哭泣流下的眼泪成了江河,他吐出的气就成为长风,他发出的声音变成雷鸣,眼睛的闪光就成了闪电。还有说他一欢喜就是晴天丽日,他一恼怒天空中就密布了重重的阴云。
《三五历记》中还说我们人类也是盘古身上的各种虫子,因风而感变化而来的。“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就是说这事的。但是,后来因为有女娲造人的传说,比盘古身上的虫子化人要美丽和有意思得多,所以我们就把这个说法给忘记了,否定了。
由于《三五历记》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叫徐整的人写的,他是三国时吴国的太常卿。在此之前,人们没有发现哪本书中记载有盘古开天地的说法。许多学者认为,在三国时期出现盘古神话文献之前,没有更早的人提到盘古。在众多早期文献中,《山海经》中没有出现盘古,屈原的《天问》中也没有问及盘古,司马迁的《史记》中亦没有谈到盘古。有人说这些关于盘古的集体失声,说明此前中国大地上不存在“盘古”这样一个名称。
有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出处,就是中国瑶、苗、黎等民族故事中,有一个“盘瓠”的故事,是说在帝喾高辛氏时期,高辛王家里一个有神勇的狗,它是皇后用耳朵里跳出来的一只象蚕一样金虫变化而来,高辛王给它取名叫“盘瓠”。因吴将*作乱,高辛王就说“谁能斩吴将*的头,就将公主嫁给他”。这条狗听了之后,就去了吴将*的*中,趁吴将*喝醉了咬下了吴将*的头回到高辛王处。高辛王没有办法只好兑现诺言将公主嫁给这条狗。谁知这条狗有神力,说只要将它放在金钟中放个七天七夜,它就可以变成人。结果是公主着急,到第六天就去打开金钟,这下遭了,盘瓠的头还没有来得及变过来,就变成了一个狗头人身的怪物。
这个狗头怪物娶了公主,到了南方,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中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这些后代就是后来瑶、苗、黎等民族的百姓。他们称盘瓠为盘王,认为是他们的祖先。
因此汉族人借鉴这个故事,由“盘瓠”音转为“盘古”,再创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下面记载就是这个故事的出处。
据《后汉书·南蛮传》、晋干宝《搜神记》等书记载,远古帝喾(高辛氏)时,有老妇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于瓠中,覆之以盘,顷化为龙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按,《玄中记》作“盘护”。后盘瓠助帝喾取犬戎吴将*头,帝喾以少女妻之。负而走入南山,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后子孙繁衍。
这种张冠李戴说法真的是让人啼笑皆非,那么一个狗头怪,怎么就可能演化成开天辟地的上古大神呢?
吕思勉等学者认为盘古是借用印度等地外来神阿德摩先造世界之神话,经过改造后成了中国的开天之神。这也是找不到盘古来源的依据后的乱扯。
盘古是中国一切祖
李元星先生一生研究甲骨文,他从甲骨文中找到了盘古的来源。(参见李元星先生的《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一书。)
殷墟甲骨文中的“凡”,以及“女凡”(为一字)即为古“盘”字。郭沫若的《卜辞通纂》也认为“凡,槃之初文,象形。”那么,大量的甲骨文卜辞中,将“凡”作为祭祀的对象,他代表的是天地万物一切之祖,一切之根的意义。加上一个“古”字,“古”的古义也是祖、始的意思。《帝王世纪》中说“*帝名古”,其意思就是认为*帝为始祖的意思。“凡古”即盘古,代表的就是天地万物一切之祖、一切之根。而“女凡”母,即是一切之母,人和天地一切之母,人和天地,同出一祖。即盘古。
《路史·前纪一》罗苹注“代世所谓盘古氏者,神灵,一日九变,盖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六韬·大明》记载:“召公对文王曰:天道静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宁,戒之无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
由以上记载可以证明,在周代还有盘古之庙。但是,《六韬》记载当时周朝统治集团要拆除盘古庙,消灭盘古的影响力,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要从历史的变迁来看这个问题。盘古为一切之祖、一切之根,主张一切都是盘古的子孙,这里面有朴素的平等思想。而到了周代,人世间出现了阶级社会,出现等级制度。即使是天神,也要分为高低等级,不可逾越。这种现实决定了盘古是一切祖的的平等观与周朝的统治集团有思想是相矛盾的,所以周朝的统治阶级就得从思想上消灭盘古作为一切祖的“盘古观”。但是,在民间,仍然流传着盘古的传说。
到了三国时间的《三五历记》中记载的盘古,其实是经过改造的神话形象,与古代的盘古未必是相同的。因为春秋时期的智者,如孔子一样,是不讲“怪力乱神”的,所以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几乎没有神话的详细记载。
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伏羲氏,风姓,伏羲之前的燧人氏,也是风姓。此“风”也是古“凡”字,即盘古。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的中后期,我们的先民们都自认为是盘古所生。从这里可以推想,神州大地,在多少万年前应存在着一切祖的信念。盘古神话,是洪荒时期就留下来的思想信念。在中国的大地上,一直流传,代表着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
“凡”,生育了一切。盘古是万有之祖,万物之始源,是自我生长、发展与变化,以“一”化为万,纯出自然,是一体的,是一个生命自体的延续和发展。这并不是神的概念,也不是万物之上有一个造世主。因为盘古与万物之间并不是主人与奴仆的关系。造物主是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而“凡”是平等的“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一体”,并无贵贱高低之别。盘古是更原始、更朴素的,至少是十万年前的“智人”的世界观,是原始社会思想,没有阶级的内容。
只是到了阶段社会,“凡”才逐渐神化进来,带有神的色彩。但是,在中国并没有完全泯灭它的朴素、平等的原始含义。中国的“天”是从“凡”所分化出来的。直到今天,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没有还是没有完全人格化,与西方的上帝有本质的区别。
后来老子的《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万物”也不是凭空想象出现的,也是古代“盘古”作为一切祖,万物之始源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这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精华。我们一定要认真加以研究并备加珍惜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