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性骨折多发生于新兵入伍训练阶段第2~4周和9~12周,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点,故对伤史的采集与特点分析,应予以足够重视。
(一)伤史采集
应力性骨折的致伤原因是重复超负荷训练在骨皮质负重区域内产生的微损伤,当微损伤的累积导致骨质结构整体性发生破坏时,即发生显性骨折。当伤者四肢某部位出现无明显原因的较为固定的疼痛或肿痛时,应重点询问疼痛出现前1~2周有无较大强度的训练,疼痛有无随训练强度加大而加重、休息后自觉减轻的现象。
(二)专科体检
1.肢体功能检测:病变相邻关节活动度及软组织延展性下降,活动时常伴有病变部位牵涉痛。如胫骨应力性骨折多伴有踝关节跖屈范围减小(可与对侧比较,以下提及肢体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如不加以特殊说明均是与对侧比较),耻骨支应力性骨折多伴有髋关节屈伸、内收外展、内外旋的活动范围减小。
2.零期诊断特异性检查
(1)拇指划痕法(长管状骨):沿骨干纵轴方向触诊,可发现局部固定压痛点,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见图1。
(2)间接施压法(短管状骨):持握远端足趾,沿骨干纵轴方向向近端施压,可出现跖骨干上的固定位置疼痛加重,并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肿胀,见图2。
(三)辅助检查
足踝部姿势评估:如平足、高弓足、步态异常等均提示应力性骨折高发风险。早期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骨折征象,严重者可有骨裂或骨膜反应。必要时(症状较重)行进一步CT或MRI检查,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四)早期干预
当训练中出现肢体(特别是邻近关节部位)疼痛或伴有肿胀时,应给予高度重视,这是发生应力性骨折的先兆。应予以3~7天不等的停止训练或轮换部位训练。还可采用弹力绷带、肌内效贴等保护性措施,利用物理疗法(磁振热治疗该病效果较佳)缓解疼痛,应用运动疗法逐渐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如已发生显性骨折,应给予临时夹板或石膏固定患肢,医院。
二、投弹骨折投弹骨折亦称“投掷骨折”,是指在投掷手榴弹过程中发生于肱骨部位的骨损伤,多发生于部队的投弹训练,是*事训练中较为常见的严重骨关节损伤。
(一)伤史采集
投弹骨折多发生于新兵入伍训练阶段,有群发特点。伤者大多存在身体素质和投弹成绩较差特点。骨折发生前常有不同程度的肩肘部和上臂肌肉肿痛的现象。
(二)专科体检
1.肢体功能检测:常见肩关节内外旋活动范围减小(与对侧比较),活动时伴有疼痛。
2.零期诊断特异性检查
上肢拇指划痕法:沿肱骨外侧中下段骨干纵轴方向由下至上进行划痕按压触诊,如发现局部固定压痛点,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即可诊断为零期投弹骨折,见图3。
(三)辅助检查
X线检查不仅可以确诊骨折,而且可明确骨折具体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MRI检查可发现早期软组织炎症改变。
(四)早期干预
予以3~7天不等的停训或调整其它训练课目。佩戴护肩、护肘等保护性用具,给予针灸、中低频、湿热敷等物理治疗,减轻疼痛,预防骨折。
三、膝关节损伤膝关节是人体关节面最大、滑膜组织最多、杠杆作用最强、负重较大且容易损伤的关节,常见伤病如创伤性滑膜炎、半月板损伤、前后交叉及侧副韧带损伤、髌股关节炎等。
(一)伤史采集
大多数膝关节损伤无明显的外伤史,多发生于正步、跑步等下肢类耐力训练。常以疼痛为主诉,症状随训练强度加大而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二)专科体检
1.肢体功能检测:常见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减小,活动时伴有疼痛。
2.零期诊断特异性检查
(1)周径测量法:针对无明显外伤史及反复发作出现肿痛者,选择患肢髌骨上缘10厘米处平面,测量其周径,并与健侧对称部位进行对比,若萎缩达1.5厘米以上,可视之为零期膝关节损伤,见图4。此方法做为零期特异性检查主要手段,如想进一步明确诊断可做以下检查。
(2)浮髌试验检查:阳性提示滑膜炎伴积液,见图5。
(3)麦氏征试验:阳性提示半月板损伤,见图6。
(4)侧方加压试验:阳性提示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见图7。
(5)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前、后十字韧带断裂或松弛,见图8。
(6)研磨试验:阳性提示髌股关节炎,见图9。
(三)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排除骨折,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四)早期干预
暂时停训或轮换肢体训练,减少下肢耐力类训练。早期给予冷敷和运动性护具防护,在排除严重损伤可能后给予中低频、TDP理疗仪、超声波等物理治疗。康复训练主要以抗阻力训练和柔韧性训练为主,主要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练习和大腿后侧肌群柔韧性训练。
四、腰背痛腰背痛是指腰背部损伤所引起的一类以背部、腰骶、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多发生于炮兵、装甲兵、工程兵、舟桥兵等负荷较大的专项训练中,以及飞行员、雷达兵等长时间坐位训练作业的*兵种。
(一)伤史采集
急性腰背痛多有明确的损伤史,如做某一动作时突然出现腰痛、活动受限。弯腰搬重物时出现弹响声,多是棘上韧带损伤;而腰部旋转时出现弹响,则有可能是关节突脱位。慢性损伤则不一定有可知的损伤史,应注意了解工作及生活中的习惯动作与姿势。该病既往常有腰部扭伤或长期从事力量、振动作业史,腰背部反复出现疼痛超过3个月以上。一般可分为肌源性、骨关节源性和椎间盘源性腰背痛三类。
(二)专科体检
1.肢体功能检测:可见脊柱屈伸、侧弯、旋转活动范围减小,活动时常伴有疼痛。
2.零期诊断特异性检查
(1)抗阻力试验(肌源性腰背痛):受检者做燕子飞动作,检查者向下按压其上背部及腿部,受检者腰背部维持背伸姿势抵抗阻力,见图10。此过程中出现下腰部疼痛者为阳性。
(2)躯干旋转试验(骨关节源性腰背痛):受检者坐位,双上肢上举屈肘双手交叉,掌面置于头枕部。检查者位于其身后,用双手扳住受检者肘部发力向一个方向旋转(顺时针),同时髋部顶住受检者骨盆使其不随之移动,见图11。之后检查另一个方向旋转(逆时针)。此过程中出现下腰部疼痛者为阳性。
(3)叩击试验(椎间盘源性腰背痛):检查者以拇指按压受检者腰椎间隙两侧(从上至下进行),同时以另一只手握拳进行叩击拇指,出现叩击部位疼痛放散至臀部为阳性,见图12。
(三)辅助检查
非特异性腰背痛影像学常无异常,必要时行X线片、CT及MRI检查进一步明确病情。
(四)早期干预
视病情停训,辅以腰部护具,急性期过后可采取微波、红外线治疗等,加强腰背肌的力量及柔韧性训练。
五、踝关节慢性损伤踝关节损伤后可导致踝关节不稳定,遇到路面稍不平整或小腿肌肉疲劳后,极易发生再损伤,形成习惯性扭伤,俗称“习惯性崴脚”。
(一)伤史采集
伤者大多有典型的足踝部扭伤史。
(二)专科体检
1.肢体功能检测:可见踝关节屈伸、内外翻活动范围减小,活动时常伴有疼痛。通常踝关节内翻位损伤后常出现踝内翻位疼痛及不稳,踝关节外翻位损伤后常出现踝外翻位疼痛及不稳。
2.零期诊断特异性检查
跟骨推移试验:受试者仰卧位,检查者一手扶住小腿下端向后按压,另一手扶持足跟部,以手掌发力将足跟向前外侧推动,观察是否存在明显疼痛及跟骨(距骨)前移现象,见图13。
(三)辅助检查
一般X线检查可排除骨折可能性。MRI检查可明确侧副韧带损伤程度。
(四)早期干预
急性期采用冷敷、加压包扎,患肢制动和抬高等方法进行紧急处置。48小时后给予热敷、中低频等物理治疗,应指导伤者逐渐加强踝周肌肉力量及本体觉锻炼。
六、跖筋膜炎足底筋膜由足跟部起到前足止,是贯穿于足底的纤维组织。足底筋膜炎是由于足底筋膜受反复牵拉引起的慢性炎症,又被称为“足跟痛”或“足底痛”,常见于负重长途行*或长时间站立。
(一)伤史采集
重点询问之前训练史,了解足底疼痛发生时间、程度及部位。
(二)专科体检
1.肢体功能检测:可见踝关节背屈活动范围减小,并伴有疼痛。
2.零期诊断特异性检查
被动牵拉试验:受试者仰卧位,检查者一手握住小腿下端,另一手将前足向足背推动,出现足底部或足跟部疼痛,则可诊断为零期跖筋膜炎,见图14。
(三)辅助检查
足部姿势评估及步态分析是该病有效筛查及鉴别手段。一般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部分伤者X线检查可显示跟骨骨质增生,骨刺形成。
(四)早期干预
减少跑跳运动,配戴适合足跟垫以减少地面缓冲;给予超声波、冲击波等物理治疗;加强足部筋膜牵拉及足底按摩放松。
七、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指前臂伸肌重复用力而诱发的伸肌起点炎症,疼痛主要发生于肘外侧。由于网球运动员多做挥拍时前臂屈曲旋转发力动作,此病高发而得名。
(一)伤史采集
症状初期,肘关节外侧酸胀和轻微疼痛,有时可向上或向下放射,影响活动。重点询问在器械训练、抓握或提举重物时疼痛有无加剧,疼痛部位是否确定,范围是否局限。
(二)专科体检
1.肢体功能检测:可见肘关节屈伸及腕关节旋前旋后时活动范围减小,活动时常伴有疼痛。
2.零期诊断特异性检查
伸肌抗阻力试验:受试者取坐位,检查者位于其前方,一手握住患者肘部,屈肘90°,前臂旋前位,掌心向下半握拳,另一手握住手背部使之被动屈腕,然后于患者手背部施加阻力,嘱受试者伸腕,当肘外侧发生疼痛时为阳性体征,见图15。
(三)辅助检查
一般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MRI检查可提示伸肌止点炎性信号。
(四)早期干预
减少上肢旋转伸屈腕动作,中低频、直流电药物渗透、超声波等治疗。疼痛症状缓解后,指导加强腕、肘的屈伸和前臂旋前旋后功能性练习。
八、跟腱末端病跟腱末端病多发生于长跑、跨越障碍或球类运动等。受伤机制为踝关节反复发力提踵、跟腱反复收缩导致跟腱末端区的劳损性损伤。
(一)伤史采集
多为踏跳痛、蹬地痛、跟腱抗阻力痛,严重者甚至静息时也发生疼痛。
(二)专科体检
1.肢体功能检测:可见踝关节跖屈活动范围减小,活动时常伴有疼痛。
2.零期诊断特异性检查
跟腱抗阻力试验:受试者俯卧屈膝90°,一手握住其小腿中下段后侧,协助受试者保持屈膝90°,另一手握住前足向下用力施压,同时令受试者用力向上提踵,以对抗阻力,阳性者表现跟腱末端区局部疼痛加重,见图16。
(三)辅助检查
早期X线检查常无异常,必要时可行B超或MRI检查。
(四)早期干预
暂停或调整训练,物理治疗建议采用冲击波或超声波治疗,运动疗法以牵伸为主。
九、臂丛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常见于俯卧撑训练及双肩背囊负重拉练过程中,也可发生于单双杠、投弹、低姿匍匐等训练。该病多发生于新兵入伍训练阶段。
(一)伤史采集
俯卧撑训练时,肩部长时间处于过度外展或外旋位,并进行单一动作的反复练习,容易造成胸小肌的疲劳与肿胀,从而导致臂丛神经在胸小肌间隙遭受反复卡压与磨损。严重时臂丛神经纤维发生损伤与变性,甚至造成脱髓鞘等病理改变。该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放射痛、无力、麻木、肩外展受限、手指活动不灵活等症状,其中以尺神经损伤症状出现较早。
(二)专科体检
1.肢体功能检测:可见不同程度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及指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减小,被动活动时无疼痛。
2.零期诊断特异性检查
夹纸试验:将一张纸置于受检者伤肢指间,嘱受检者用力夹紧,如能轻易抽出纸张,即夹纸试验阳性,可判断为零期臂丛神经损伤,见图17。
(三)辅助检查
行肌电图检查常可发现肌电信号异常。
(四)早期干预
应及时停训或调整训练课目,上肢悬吊制动,同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口服,配合低频神经电刺激及针灸治疗。
十、运动性尿异常运动性尿异常者多于高强度运动训练后发现尿液颜色异常,多数人没有相应的身体不适反应,极少数可以出现乏力、头晕、肢体酸胀感、腰痛等症状。
(一)伤史采集
高强度训练后尿液颜色及性状改变。
(二)专科体检
首先应进行下腹和腰背部的常规专科体检,以排除相关损伤或疾病。-般通过结合伤史采集,尿液颜色即可确定为零期运动性尿异常。
1.肢体功能检测:无异常。
2.零期诊断特异性检查
肾区叩击试验:检查者对受试者肾区进行叩击,了解有无叩击痛,见图18。
(三)辅助检查
行肾脏超声,以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生化指标(如肌酸激酶等)过高时提示病情较为严重,及时后送专科治疗。
(四)早期干预
留队观察,大量饮水、必要时补液,持续观察尿量、尿液颜色,如一段时间后症状无改善应尽快后送专科治疗。
十一、运动性腹痛进行剧烈或超负荷的*事训练时,因内脏器官不适应超长幅度的扩张、收缩或牵拉、血流的重新分配、平滑肌痉挛等因素引起的短暂性腹痛。
(一)伤史采集
未经充分热身准备活动进行高强度训练,或就餐后立即进行剧烈训练。
(二)专科体检
1.肢体功能检测:无异常。
2.零期诊断特异性检查
腹部按压试验:用手掌在腹部进行按压触诊,如腹部平软并无明确压痛点即可确诊,见图19。
(三)辅助检查
如疼痛持续存在,并且处置后不能缓解需排除急腹症,可进一步行腹部B超明确诊断。
(四)早期干预
终止训练,适当休息,必要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十二、运动性中暑运动性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事训练所致的急性疾病,常以体温调节失衡、水盐代谢紊乱以及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特点,甚至出现横纹肌溶解以及肝肾等多器官功能障碍。
(一)伤史采集
中暑多发生于夏季炎热、潮湿、无风、暴晒的训练环境,并多有在此环境中的长距离行*或跑步训练史。气温在34℃以上时就有发生中暑的可能,但在无风、阳光直射、湿度较大时,相对较低温度下也可发生。较为详细的伤史采集将有助于中暑的零期诊断。
(二)专科体检
1.肢体功能检测:肢体主动运动力量减弱,被动活动无异常。
2.零期诊断特异性检查
两看一摸:看有无步态踉跄、精神萎靡,看有无面色苍白或潮红、少汗无汗等现象;摸脉搏细数(脉搏超过次/分钟),可判定为零期中暑。
(三)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严重时心电图检查可示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
(四)早期干预
训练中出现零期中暑症状者,采取以下措施:
1.一般措施: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卸去装具、脱去衣服。
2.迅速降温:可扇风降温,冷水或酒精对前额、腋下、腹股沟、腘窝等处进行擦浴,利用冰袋等冷敷。
3.补水服药:患者可自行补水,口服抗中暑药物。补充ml后观察尿量、尿液颜色,发现尿少或尿液颜色深再补充ml,如尿少或尿液颜色深情况无明显改善,医院救治,防止出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4.停训观察:有零期中暑症状者,应停训3~5天,注意观察是否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如出现以上症状,医院救治,严防迟发性中暑发生。
本文章旨在分享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位老师好!需要任何其他类型的文章可在下方留言
小编会第一时间免费搜集整理发布
您若喜欢,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