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二)
专业综合-儿科疾病-新生与新生儿疾病;
接上次,本次的重点内容是表现为*疸的新生儿*疸、新生儿溶血病与新生儿败血症,特别注意如何鉴别;
新生儿*疸
1.新生儿*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染;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5~7mg/dl(成人>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疸;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1.胆红素生成相对过多:
(1)红细胞数量过剩;
(2)红细胞寿命较短;
(3)旁路胆红素来源较多;
2.血浆白蛋白联合胆红素的能力差;
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
(1)摄取障碍;
(2)结合障碍;
4.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
5.胎粪排泄胆红素;
二、新生儿*疸分类
1.生理性*疸:
(1)一般情况良好;
(2)时限:
①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
②早产儿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
2.病理性*疸:(具备以下任何一项)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
(2)血清胆红素:足月儿>μmol/L(12.9mg/dl)、早产儿>μmol/L(15mg/dl),或上升>85μmol/L/d(5mg/dl/d);
(3)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4)*疸退而复现;
(5)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三、病因
1.胆红素生成过多:过多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
(1)红细胞增多症;
(2)体内出血→血管外溶血;
(3)同族免疫性溶血:ABO或Rh血型不合;
(4)感染:败血症(金*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
(5)肠肝循环增加:胎粪排泄延迟,胆红素吸收增加;
(6)母乳性*疸: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见于母乳喂养儿,*疸于生后3~8d出现,1~3w达高峰,6~12w消退,停喂母乳3~5d,*疸明显减轻或消退有助于诊断;
(7)红细胞酶缺陷;
(8)红细胞形态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9)血红蛋白病;
(10)其他: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UDPGT);
(1)缺氧和感染;
(2)Crigler-Najjar综合征:即先天性UDPGT缺乏;
(3)Gilbert综合征:即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
(4)Lucey-Driscoll综合征:即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疸;
(5)药物:某些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维生素K3.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
(6)其他: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21-三体综合征等;
3.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
(1)新生儿肝炎;
(2)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3)Dubin-Johnson综合征:即先天性非溶血性结合胆红素增高症;
(4)胆管阻塞:先天性胆道闭锁和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新生儿溶血病
1.新生儿溶血病: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其次Rh血型不合;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ABO溶血:
(1)主要发生在母亲O型而胎儿A型或B型;
(2)母亲AB型或婴儿O型,则不发生溶血;
(40%~50%的ABO溶血病发生在第一胎;母子ABO血型不合中,仅1/5新生儿发生ABO溶血病)
2.Rh溶血:RhD溶血病最常见,其次为RhE(DECce);
(1)Rh溶血病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
(2)既往输过Rh阳性血的Rh阴性母亲,其第一胎可发病;
(3)抗原性最强的RhD血型不合者,也仅有1/20发病;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轻重与溶血程度基本一致;
2.多数ABO溶血病患儿除*疸外,无其他明显异常;Rh溶血病症状较重,严重者甚至死胎;
(1)*疸:
①Rh溶血;生后24小时内出现*疸并迅速加重;
②ABO溶血:生后第2~3天出现;
(2)贫血:重症Rh溶血,生后即可有严重贫血、胎儿水肿或伴有心力衰竭;
(3)肝脾大:
①Rh溶血:不同程度的肝脾增大;
②ABO溶血:不明显;
三、并发症★
1.胆红素脑病:若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则可透过血-脑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染、坏死,发生胆红素脑病;生后4~7天出现症状,临床将其分为4期,MRI诊断:
(1)警告期:表现为嗜睡、反应低下、吮吸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偶有尖
叫和呕吐;约持续12~24小时;
(2)痉挛期: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和发热(多与抽搐同时发生);约持续12~48小时;
(3)恢复期:约持续2周;
(4)后遗症期:胆红素脑病四联症: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落日眼)、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
四、辅助检查
1.检查母子血型;
2.确定有无溶血:贫血(早期新生儿Hb<g/L);Ret↑(6%);血涂片有核红细胞↑(10/WBC);TBIL↑DBIL↑
3.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
(1)改良Coombs试验:新生儿溶血病的确诊试验;
(2)抗体释放试验:检测致敏红细胞的敏感试验,新生儿溶血病的确诊实验;
(3)游离抗体试验:有助于估计是否继续溶血或换血后的效果评价;
五、诊断
1.产前诊断:
(1)ABO溶血病:孕妇血清中IgG抗A或抗B>1:64;
(2)Rh溶血病:Rh阴性孕妇在妊娠16周时应检测血中Rh血型抗体作为基础值,以后每2~4w检测一次,当抗体效价上升;
2.生后诊断:新生儿娩出后*疸出现早、且进行性加重,有母子血型不合,改良Coombs试验或抗体释放试验中有一项阳性者即可确诊;
六、鉴别诊断
1.先天性肾病;
2.新生儿贫血;
3.生理性*疽;
七、防治
1.产前治疗:
(1)提前分娩:既往有输血、死胎、流产和分娩史的Rh阴性孕妇,本次妊娠Rh抗体效价逐渐升至1:32或1:64以上,羊水胆红素增高,且羊水L/S>2(胎肺成熟);
(2)血浆置换:血Rh抗体效价明显增高,但又不宜提前分娩的孕妇;
(3)宫内输血:胎儿水肿或胎儿Hb80g/L,而肺尚未成熟者;
(4)苯巴比妥:预产期前1~2周口服苯巴比妥,诱导胎儿UDPGT↑;
2.新生儿治疗:
(1)光照疗法★:
→指征
①血清TBILμmol/L(12mg/dl
②已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生后血清胆红素85μmol/L(5mg/dl
③ELBW血清胆红素85μmol/L(5mg/dl);VLBW血清胆红素μmol/L(6mg/dl)
△注:
①波长~nm的蓝光和波长~nm的绿光效果较
②光照时,婴儿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除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外,其余均裸露;照射时间以不超过4天为宜;
③副作用:发热、腹泻和皮疹,但多不严重,可继续光疗;
补充核*素(光疗时每日3次,5mg/次;光疗后每日1次,连服3日)补充水和钙剂;
④青铜症:当血清结合胆红素68μmol/L(4mg/dl),并且血清ALT和ALP↑时,光疗可使皮肤呈青铜色,此时应停止光疗,青铜症可自行消退;
(2)药物治疗:
①供给白蛋白;
②纠正代谢性酸中*(5%碳酸氢钠);
③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
④IVIG;
(3)换血疗法:
→指征:大部分Rh溶血病和个别严重ABO溶血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μmol/L(4mg/dl),血红蛋白低于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者;
②生后12小时内胆红素每小时上升12μmol/L(0.7mg/dl)者;
③总胆红素已达到μmol/L(20mg/dl)者;
④不论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低,已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者;
⑤小早产儿、合并缺氧、酸中*者或上一胎溶血严重者,应适当放宽指征;
→原则:
①Rh溶血病:Rh系统与母亲同型,ABO系统与患儿同型的血液,紧急或找不到血源时也可选用O型血;
②ABO溶血病: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的混合血,抗A或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或患儿同型血;
3.预防☆:RhD阴性妇女在流产或分娩RhD阳性胎儿后,72h内肌注抗D球蛋白μg;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1.TORCH:Toxoplasma(弓形虫)+Other(其他)+RV(风疹病*)+CMV(巨细胞病*)+HSV(单纯疱疹病*);
2.分类:
(1)出生前感染(宫内感染);
(2)出生时感染;
(3)出生后感染(更常见);
一、新生儿败血症:
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素并发生全身炎症性反应综合征;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也可为真菌、病*或原虫等;
1.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原菌:我国葡萄球菌最多见,其次为大肠杆菌等G-杆菌,发达国家B组溶血性链球菌和李斯特菌;
(2)非特异性免疫功能:SIgA缺乏,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3)特异性免疫功能:IgG主要来自母体(胎龄愈小,IgG含量愈低);IgM、IgA不能通过胎盘(对G-杆菌易感);
2.临床表现:
早发型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比较
早发型
晚发型
发病时间
生后7天内
生后7天后
感染时间
出生前或出生时
出生时或出生后
感染途径
母亲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
病原菌
大肠杆菌等G-杆菌
葡萄球菌、机会致病菌
发病特点
暴发性多器官受累,尤以呼吸系统的症状最明显
局灶性感染(脐炎、肺炎或脑膜炎等)
病死率
高
较早发型低
(2)早期症状、体征常不典型:
①一般表现:反应差、嗜睡、发热或体温不升、不吃、不哭、体重不增等;
②*疸:迅速加重、消退延迟或退而复现(有时是唯一表现);
③肝脾大:出现较晚,一般为轻至中度大;
④出血倾向:严重时发生DIC;
⑤休克;
⑥其他:呕吐、腹胀、中*性肠麻痹、呼吸窘迫或暂停、青紫;
⑦合并症: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
4.辅助检查
(1)外周血:WBC<5×/L或>20×/L、中性粒杆状核细胞所占比例≥0.20、出现中*颗粒或空泡、PLT×/L;
(2)病原学检查
①细菌培养:
1°血培养;
2°脑脊液、尿培养;
3°其他;
②病原菌抗原检测:
(3)急相蛋白:CRP、触珠蛋白(Hp)、α1-酸性糖蛋白(α1-AG)、α1-抗胰蛋白酶(α1-AT);
(4)鲎试验:G-细菌感染;
5.治疗:
(1)抗生素治疗
用药原则:
①早用药;
②静脉、联合给药;
③疗程足;
④注意药物*副作用(氨基糖苷类耳*性);
(2)处理严重并发症:
①休克:输新鲜血浆或全血,应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
②纠正酸中*和低氧血症;
③减轻脑水肿;
(3)清除感染灶;
(4)支持疗法;
(5)免疫疗法;
①IVIG;
②重症患儿可行交换输血;
③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输粒细胞;
④血小板减低→输血小板;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1.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因多有皮肤硬肿,故又称新生儿硬肿症;系由于寒冷或(和)多种疾病所致,以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2.新生儿由于缺乏寒战反应,寒冷时主要靠棕色脂肪代偿产热,但其代偿能力有限;
3.临床表现:
(1)一般情况:反应低下,不吃不哭不动,体重不增,体温不升(5不1低下)
(2)低体温;
(3)硬肿:发生顺序: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呈对称性;
(4)肤色:潮红(早期)→苍白(晚期);
(5)多器官功能受损;
4.治疗:
(1)复温:
①冷伤早期:肛温>30℃,TA-R≥0→至于中性温度的暖箱,6~12h恢复;;
②重症冷伤:肛温<30℃,TA-R<0→置于比肛温高1-2℃的暖箱(后根据体温调整),12~24h恢复;
(2)补充热量、液体:补充充足的热量有助于复温和维持正常体温,能量从50kcal/kg开始,逐渐↑至~kcal/kg;液体从1ml/kkcal开始;
(3)控制感染;
(4)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年执医真题回顾
第四单元
16.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皮肤硬肿最早出现在
A.小腿
B.大腿
C.躯干
D.臀部
E.面部
A;
见“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临床表现”相关内容;
23.确认新生儿败血症最有意义的检查是
A.血CRP
B.血常规
C.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
D.免疫功能测定
E.血培养
E;
参见“新生儿败血症-辅助检查”。
97.男婴.12天。拒奶、少展、体温不升10小时急诊入院。查体:重病容,面色苍白,前囟平,颈软,心音低钝,双肺未闻及啰音,腹胀,肝右肋下87.5px.脐有少许分泌物。实验室检查:血WBC5.0×lO^9/L.N0.70,L0.30。最可能的诊断是
A.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怔
B.囊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C.新生儿肺炎
D.新生儿颅内出血
E.新生儿败血症
E;
参见“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题共用题干)男婴,3天。*疸速度加重2天,足月儿,母乳喂养。母亲血型O型、Rh阳性,父亲血型AB型、Rh阳性,实验室检查:TBilμmol/L。.为确认最有效的检查是A.血培养B.肝功能C.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D.血型E.血涂片查红细胞形态.最可能的诊断是A.新生儿败血症B.新生儿肝炎综合征C.新生儿母乳性*疸D.Rh血型不和溶血病E.ABO血型不和溶血病.首选应采取的治疗措施是A.使用抗生素B.光疗C.口服苯巴比妥D.输注白蛋白E.换血疗法
D,E,B;
参见“新生儿*疸及新生儿溶血症”相关内容。
点击最下面的「阅读原文」,还能下载包含十年真题的掌上题库App。最近更新了版,老用户可以免费升级至专业版。如发现不能登录,请检查用户名。专业版信息和用户名绑定。
执考助手「每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