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推送,我来介绍一本新书:《上海的公园——旅踪掠影》。
—出版缘起—
《上海的公园——旅踪掠影》即将于近日上市,这是中央编译出版社“城市与人书系”的第一本书。出版一本书,即已有所思,有着表达与交流之必要。以对公园的叙写,呈现对生活景观与自我存在的思索,亦是对当下环境与个体之间关系的认识的表达。
“后疫情时代”,大城市中的个体的生活,可能面对着多重压力,身处其间,对理解与容纳的需求已是十分重要。阅读即生活之一种,读有心灵滋养作用的作品,收获力量与见解,更可启发思考,舒展心情。
“城市与人书系”里的作品,以散文的呈现形式,以实证主义的写法,写到具体的人、城市、自然、历史,写到它们的关系,期许为“城市与人”关系的描绘和理解,提供别样的想象与呼吸空间。
—作者介绍—
梁东方先生是一位爱好行旅的思考者,作为一家出版社编审的他写有诸多散文作品,其间多有对人与现实关系、对社会生活与审美的实在的思考。爱骑行、喜欢黑塞、连环画收藏家、散文作家、访学欧洲,之前已出版《德国四季》《沿着莱茵河骑行》《茵波梦影:在莱茵河拐弯的地方》《连环画里的时代记忆》《山腰上的记忆:红旗渠访问笔记》。
—图书介绍—
在《上海的公园——旅踪掠影》一书中,作者以观察者、游览者、亲历者的身份自然介入,专门记述上海地区的公园,对其间人物、景观、日常生活、园林特色等有较详细记述,不仅考察了许多上海公园的风貌,又以娓娓道来的记述,将公园景观与其周遭市民生活状貌,于表于里,尽情抒展于纸上。
?
上海的公园有其独有的历史与特色,这本书却并非一本旅行介绍,或一本公园观光记录,它是一份城市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例证,仿佛社会与人的发展进程剪切像,在十几年的时间跨度里,在实证主义的记录原则之下,真实记录作者生活际遇中的一个个上海公园,从观察与记述、审美与思索多层面讲述公园的由或长或短的既往造就的当下的状态与气质。
“风景与人之间,风景即人,人亦是风景。”
这本行思记录,融客观的草木格局于鲜活的感受性之中,不拘泥、不呆板,于小角度的现场呈现中又见出社会发展脉络之种种。
—名家推荐—
公园,是大都市必不可少的一道景观。我从小在上海长大,但对上海的公园,也仅知复兴、中山等几家孩提时就去过的,和平、杨浦等几家50年代以后新建的,还有古色古香的豫园、古漪园,以及别具特色的桂林公园等,别的就不甚了然了。本书可谓上海公园的小百科全书,现有的上海大小公园一网打尽,它们的历史和沿革,它们的有趣故事,均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有些新开的公园,我都没听说过。而上海公园的变迁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生动地显示了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作者不是上海人,但对上海公园的一往情深,我这个上海人自叹不如。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
这本书作者的好友,学者、作家老哲先生为这本书写了代序,并作为推荐人,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天华先生,学者、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先生一道推荐这本书。
以下两篇,分别是本书代序,及作者的自序。
代序
老哲
今年四月上了一趟*山,天都、莲花二峰轮流封闭维护,以十年为期。十几年前登上过天都峰,这次恰逢莲花峰开放。艳阳高照,温度宜人,未到旺季,一路上人流络绎不绝,还未摩肩接踵。顶峰上却由于空间狭小而人满为患了。围绕那块刻着米的石碑,人们排队拍照,争吵不休,拍完的人得给后来的人让开位置。我选了一个距离石碑最远的地方坐下,取出耳机,用手机播放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立刻将近旁之人排除,对着阳光下的群山,我闭目而视,静静地独处了一个小时。面对大自然时,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怎么把外界的干扰排除,我不允许自己错失那生命中的最珍视之物。我们的有生之年如此短暂,剩下的光阴屈指可数,把时间花在哪里,比把钱花在哪里,更须慎重,也说明一个人的好恶。东方的喜欢公园,我是一向知道的,以北京的公园为例,我在这里定居,去过的公园却远没有东方去过的多。至于上海,我印象中自己只进过鲁迅公园,并且只拜谒了鲁迅墓,公园里面的景象,竟然一点也回忆不起来。我去上海次数不多,从未在那里长居过,所以对上海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上海公园的了解更少。全世界的大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相像,这并不是什么令人赞赏的趋势。好在那些根源于地方文化和人类品性深处的东西,还不时会从同一的体制化的框架中挣脱出来,向我们展示它生动的多样性的存在。在北京住习惯的人,到上海后会很不习惯,反过来也一样,这里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由不习惯的眼睛去看,总能见到习以为常的眼光忽视的东西,这或许正是东方这个非上海人来写《上海的公园》的价值所在。
写作之于我和东方而言,是出于个人的观察、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考,对我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源头,乃是阅读。喜欢买书,便会逛各地的大小书店,上海的书店,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那些店员用上海话说书名和作者姓名——特别是自己熟悉的外国作家姓名时带给我的惊讶。上海的出租车司机,车开得飞快,从不跟乘客聊天,车技高超,路虽狭窄多弯道,但令人放心。在最短时间内将乘客送达地点,既节省乘客时间,也让自己可以多挣钱,工作效率一流,相比之下,北京的出租车那种慢条斯理的开车作风和爱聊天儿甚至好教训乘客的口气,简直是拿工作当娱乐。
因为喜欢游泳,我每到一地,必去其游泳馆。上海的好几个游泳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忍不住会拿北京、东京、巴黎的游泳馆去对比。一天中开门时间最长的,无疑是上海,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北京通常是上午九点或者十点才开门,并且上海游泳馆的票价在不同时段是有差别的。这在我所比较的这四个城市里绝无仅有。柏林的游泳馆周末两天是5欧,比平日的.5欧略贵。北京的游泳馆大多数是不计时间的,只有水立方和英东例外。上海却严格计时,超时十分钟按半场计费,超过半小时收全场费。我在入水之后不得不去寻找哪里悬挂着钟表。在上海游过的一个特别的泳池,忘了名字了,圆形大锅一般,深水潜水无明确的分界,也无泳道,横七竖八,早上第一场,竟然人数众多,似乎想怎么游都可以,但却还能不撞到一起,我实在佩服大家普遍的灵巧。救护高高地坐在一个台子上,手持超长竹竿,需要救助某人时他并不下来,及时准确地把杆子伸到那人面前,同时还嘲讽几句,我听不太懂上海话,但知道那大意是你水平不行就别到这个需要水平的地方。北京绝大多数游泳馆是分浅水池深水池的,进入深水池,须持有深水合格证,深水池的救护,并不总坐在高台上,身边也没有长竹竿,他们要么玩手机,要么绕池水快步走健身,充分利用着工作时间。东京的救生员是立在池边并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名游客的,劳动强度如此之高,每两个小时会让游泳者离开池水,好让救生员休息十分钟。巴黎的帅哥美女救生员最潇洒,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每人戴同样的墨镜四五个人并排坐在池边的长椅上有说有笑,谁也不朝水面看一眼,你觉得他们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度假,眼前是塞纳河美景,埃菲尔铁塔,看惯了的他们却不屑一顾。同样一件救生员的工作,上海的“忙”,北京的“散”,巴黎的“闲”和东京的“累”,实在是特色鲜明,绝对不能互换对调。我觉得自己去过东京和巴黎之后,能够把上海看得更清楚。
全世界的城市的公园,大同小异,无非是草坪、树木、花卉、湖水、池塘外加一些将它们分隔开来的小径道路、栅栏长椅之类,但这是元素上的相同,怎么安排却还是差异很大的,因此出来的效果也有天壤之别,加上历史所赋予的纪念价值,就越发不可同日而语了。公园当然不是自然之物,虽然离不开地理地貌气候环境这些非人为因素;北方人看南方,自然会有生出异样的感慨,即便是对于季节的变换,比如秋天,你也忍不住会同意东方的如下说法。
在南方的秋天的舒适里,十分让人怀念北方秋天里的凄凉,实在也是一种难得的美啊!
公园作为一个公共休闲空间,主要还是为附近的人所利用,因此也很能体现居住在近旁的居民的需求和他们的特性。这也是为什么东方这本写上海公园的书里,实际上有很大的篇幅在写人,或者说他对于公园内外的人的观察与感受。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会,上海与东京有很多相似之处,上野公园去过很多次,都不在樱花的季节,对着那遍野的樱树,你并不能想象它们开满花的样子,人的想象力真的有限,越具体的事情,越无法凭借想象。一百多年前鲁迅留学时,杂文里曾提到过上野的樱花和大清国留学生那盘在头上的辫子。鲁迅一辈子除了故乡绍兴之外,住过的城市主要就是东京、北京和上海,从他的诸多文字里寻觅他对于这三地的印象,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上野公园,除了西乡隆盛的牵着条狗的雕像外,我印象最深的是卖艺者的各种演唱,经常变换,有些十分精彩。巴黎去得较多的是拉丁区的卢森堡公园,乔治桑的白色雕像前少不得留影,环绕中心地带一周的十几尊贵妇雕像我曾经逐一拍照。这个公园除了固定的长椅外,还免费提供可以随意移动的靠背椅,你可以把它搬到任何你想坐的地方。北京的公园,最喜欢的当然是颐和园,差不多每个季节都要去个至少一两回,北海公园也不错,值得一提的是年冬天亨利·摩尔的雕塑环绕北海公园展示,凌冽的寒风,吹在这些从英伦三岛上不远万里运来的青铜雕像上,那圆润的人体似乎能散发出某种温度,至今想起来,心里还热乎乎的。相比之下玉渊潭、紫竹院、陶然亭就逊色许多,虽然也去,但并不当回事儿。东方逛公园的热情,我几乎从来没有过。
应该在公园的每一个角度上都坐一坐,这是逛公园的一个不二法门;只有从各个角度上都去静静地欣赏了一定时间长度以后,你才能领会这公园设计上的诸多妙处。
有了东方这样的用心,公园的建设者算没有白费功夫。读到这里,我真的感到很惭愧,自己好像从来没有把公园当作公园去考虑过,仅仅是走进去了,看见了碰巧在眼前的可见之物而已。
《上海的公园》一口气读下来,华山绿地的起伏有致,襄阳公园的法桐林荫道,徐家汇公园的黑天鹅,长风公园的女民兵雕塑,中山公园的百年老树,复兴公园与陌生人挤在一张长椅上的亲密与尴尬,静安公园里由旗袍的开合搅动起来的涟漪,光启公园里的中老年交谊舞,人民公园的征婚角和喂猫场景,世纪公园里听到的教堂的钟声,被新天地包围起来的一大会址,淮海公园里的自娱自乐,古猗园荡漾着的桂花幽香,篇篇引人入胜。写得最好的那篇,以我之见,不是任何狭义的公园,而是《住在新场古镇》。经东方这么一写,还真的勾起了我的兴趣,下一回去上海,除了游泳之外,要去抽空看看上海的公园。
人为什么要去公园?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逛公园轧马路,近乎喝酒抽烟打牌,属于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的不良行为,有志青年,即便是进公园,也是为了早晨跑步或者背英语单词,跟女青年花前月下依偎在人迹罕至处,在心里想一想都感觉到脸红。转眼四十年过去了,祖国各地的公园数量翻了好多倍,近些年绝大部分公园,还取消了门票,敞开了大门,一切需要的人,随时随地可以走进公园里散步,人生的种种如意和不如意得以排遣,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外物与他人之时,自己内心深处的烦忧也就随风而散了。东方的写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在文章里美化自己,扮作成功人士自嗨。
那种不知来自何处,却又时时处处都存在着,且能被自己日甚一日地感觉得到的焦虑,那些生活的繁琐与重复、生活中可能的不公以及问题的无解带来的愤怒与恐惧、担心与忧虑……
在生活里待久了,谁不熟悉这些无法控制的情绪,谁不需要排遣一下,在你住所不远有个不大的公园,于是你独自走出了家门。
如果你有一位喜欢逛公园,还颇为用心地写下逛公园感受的朋友,那么下一次去到一个陌生或不陌生的城市,遇到公园的时候,也许你会情不自禁地走进去。
图by俞诗逸
序梁东方
城市是一片楼宇,是纵横的街道上永远川流不息的交通,是也许还没有去过但是已经屡屡听说过的只言片语;是地图上的一个点,是在与周边宏大的地理结构相互镶嵌着的一个区域,是抵达与出发的一个交通枢纽,是列车时刻表上一片密密麻麻的数字排列;城市是具体的亲戚朋友的往还之中所带来的,虽然你还从未涉足却已经具体化到了他们身上的某种特定气息。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习得的聚居方式,从自然而然到刻意建设,将其作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动机、保护壳,又因为这个发动机和保护壳的历史漫长而让其本身也成为人类社会中显著的意味符号。以至于人们对一个地方的观感和印象,对一个地方的评价和认知,往往就直接说的是那个地方的城市,而完全不及其余——其余的面积通常都会是更为广大的城郊和乡野。
与此同时,如果不是去走亲访友,不是做生意买卖,不是出差公干,不是途经转乘,甚至也不是专门的旅行,那城市还在什么样的意义上对你成立?你又如何能循着某种线索展开对一座城市的认知?
在所有已经被规定过了的认知渠道之外,一定还存在着诸多的可能性。比如逐一地去走一走这座城市的公园。这既是一种认知体会的方式,也一定是一种人生方式,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几乎无限的可能性中的一种。
游览一座城市、一座陌生的大城市的公园,可以体会其相对悠闲的品质,看到暂时置身商业社会以外的人们从容不争的一面。可以在千篇一律的不无戒备的紧张面孔与匆忙脚步、冷峻表情和锱铢必较的态度之外,稍微看到一些属于人类相对“无事”状态里本应该有的恬适与悠然,让人在城市越来越异化的人群与社会缝隙里,重新寻得些美好平静的蛛丝马迹。
离开生活轨道去往公园的人,不是闲人也一定是到了有闲的年纪的人,就算还在事业与生命的鼎盛期的人,也一定是有了闲心或者是需要用闲适来纾解一下一向的紧凑与忙碌。
公园是一个相对外面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来说被强制着带有了田园色彩的农业社会、自然社会的模拟之地。可以让一墙之隔的都市人进来,约略地回到那个田园牧歌的美好时代,在符合人性的“大自然”里获得片刻的喘息。
在这个越来越格式化的所谓的现代社会模式已将几乎所有的城市搞得千城一面的时候,每个城市中的公园还是多多少少地都保留着属于自己的地域与文化历史的特征的。外来的游客往往还能在异地的公园里看到一点点只属于这里的“不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拿着城市地图(如今已经简单到打开手机地图由导航引领的程度了)一副按图索骥之状的外人,重要的目标往往包含地图上那被高楼大厦簇拥着的一小片一小片的绿色飞地的原因了。
即使用最功利的说法也是:公园无疑属于一种所有人都有权享受的公共资源,一种由花草树木流水山池一起构成的城市中的有好空气、好风景乃至普遍的好心态的地方。到达一个城市,不去它的公园,怎么说都将是一种遗憾。我们不必是领着孩子,不必是去约会,只就孤身一人,也完全应该到那些异地的很少有机会到达的公园里慢慢地走一走,慢慢地看一看。
上海作为一座顶级的大城市,留给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相对狭窄,不管是里弄还是高楼大厦,属于个人的空间都不大,而属于行走与休息的公共场所也往往并不宽敞。不过,在他们的生活范围里也并不是绝对就没有让人的眼目感觉舒服、身心获得舒展的所在,那就是城市里的公园。
上海的公园,历史未见得有多长,但是保持得相对都比较好,尤其是其间的格局样态基本上都还很好地体现着当初的设计者的构思,而那些老公园的设计大多出于当年的外国人之手,不管是法国的还是英国的,公园的格局甚至建筑还都在相当程度上依然有着异域的风貌。
至于年以后,及改革开放后历年建设的公园,也都有着在建设当年属于先进的理念、开风气之先的设计。其间的规划、建筑、植被、道路格局,都颇多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是公园里有可以一年四季几乎都生长的树木,积年累月,就在公园里形成了很多绿树成林的美妙景象。在这距离普通市民并不遥远的城市公园里,他们能很容易地寻找到舒适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愉快相处的场景。
越是高度发达的城市,越是重视自己的绿地公园建设,这已经是世界性的普遍规律。无他,仅仅是因为人类发展到了所谓后现代社会以后蓦然回首,发现人是无法离开自然也必须要和自然在一起的。经常前往真正的自然会有现代城市人无法付出的成本,公园绿地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最好的自然替代。公园在相当的程度上是人类对自然的回顾,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回顾,更是对自己在曾经与自然融合的生活中的惬意的回顾。
由此看来,到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转一转公园,也就显得格外有意思了。
***
“人生中那些逛公园的时光,总是值得回味的。”
作者:梁东方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时间:-7定价:48.00ISBN:
目录
1.华山绿地的早春时刻
2.襄阳公园的春与秋
.有红嘴黑天鹅的徐家汇公园
4.风儿拂过长风公园
5.很多城市都会有的中山公园
6.在复兴公园里坐一坐
7.和街市自然融合的静安公园
8.光启公园的春
9.鲁迅公园的庄重与热闹
10.走过人民公园
11.世纪公园的钟声
12.*浦江两岸与苏州河两岸园林漫步
1.大宁灵石公园和*兴公园的像与不像
14.共青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森林景象
15.小小的丽园公园
16.更小的绍兴公园
17.太平桥公园与新天地
18.北门外有一片法桐的淮海公园
19.有费德勒雕像和婚姻登记处的新虹桥中心花园
20.钢筋铁骨的后工业生态景观公园
21.真如古镇及上海的小街道
22.游人必至的豫园
2.后滩公园和世博会
24.嘉定秋霞圃
25.南翔古猗园
26.住在新场古镇
27.滴水湖和南汇观海景区
28.人气鼎盛的莘庄公园
29.绿树成荫的闵行体育公园
0.万马奔腾的闵行文化公园
1.专门看飞机的南虹港观机长廊
2.历史镶嵌在地理中:吴淞口炮台湾公园和雾凇抗战纪念公园
跋
-ShanghaiPark-
新书正在预售,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6.5折购读。
书店·故事·记录
媒体·出版·读书
编辑邮箱:hansonger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