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先民的生命之歌——《北欧神话:仙宫与诸神》译者序
相比古希腊、古罗马、中国、日本、印度等诸多文明的神话,北欧神话显得边缘而乏人知。究其根源,长期以口头传播而缺乏文本记录为一重要原因,另外则在于强势的基督教文明对其造成的毁灭性冲击。公元十世纪前后,北欧诸民族或被迫或主动地接受了基督教,早先的神话信仰被视为异端邪说遭到摒弃。自此以往,北欧神话传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渐至销声匿迹。
当我告诉一位研究美学的荷兰朋友,我在翻译一本北欧神话的书时,他颇感惊讶。他告诉我,现今的荷兰人已对北欧神话知之甚少,连他本人亦是如此。他所知的,只是几位主神的名字,如奥丁、弗蕾雅,或是一些词汇,如瓦尔哈拉神殿等。闻听此言,轮到我感到惊讶了。他说,由于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推崇北欧神话,将其归属为优等的雅利安人。所以,传统的日耳曼与北欧文化就和纳粹意识形态关联在了一起。战后,学者及普通人皆对其避之惟恐不及,遑论阅读与研究了。
实际上,在翻译本书之前,我对北欧神话的认知亦是空空如也。不过,仅凭我的有限了解,却也感到北欧神话的余温犹在,并且影响不可谓小。可以从两个方面作出说明:
其一,某些日常用语源自北欧神话,以英语中的星期最为典型。从语源学上说,英语中的一个星期,除星期六外,其余诸天都与北欧神话有关。具体而言,星期日(Sunday),源自驾驶太阳马车的索尔(Sol),是古日耳曼民族祭祀太阳的日子;星期一(Monday),源自驾驶月亮马车的曼尼(Mani),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祭祀月亮的日子;星期二(Tuesday),源自战神提尔(Tiu或Tiw)(北欧战神Tyr的古英语名字);星期三(Wednesday),乃古代祭祀主神奥丁的日子(Woden’sday,Woden是古英语对奥丁的称呼);星期四(Thursday),源自雷神托尔(Thor);星期五(Friday),源自天后弗丽嘉(Frigg)。再如,圣诞节彩蛋的习俗,同样源于北欧。这些知识已经渗入文化的深层,人们日用而不知。
其二,魔法、神祗、巨人、死灵、精灵、侏儒、怪兽,荒奇陆离的世界,恢宏恣肆的场景,惊心动魄的战争,勇武刚猛的精神,凡此种种,使得北欧神话成为文艺作品,尤其是大众文化取之不尽的源泉。试举数例,戏剧作品,如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莱特》、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小说,如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霍比特人》,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据此改编的影视作品更是风靡全球,除了上述几部同名作品,他如动画片《圣斗士星矢:北欧奥丁篇》,电影《雷神》等,皆大受欢迎;北欧神话更是网络游戏热衷的一大题材,如《北欧传奇》、《北欧战神》、《北欧女神》、《诸神之战》、《魔幻世界》、《雷神之锤》、《记忆之鸦》、《神战纪元》等等。这些作品,皆从北欧神话中汲取了创作灵感和文化元素,并且产生了世界性影响。以此来看,北欧神话绝对不容小视。
国内较早就有对北欧神话的介绍,年,茅盾先生即以方璧为笔名出版了《北欧神话ABC》,至今仍有影响。年,上海新地书店出版了朱澄之翻译的《爱宙堡的英雄:北欧神话》一书,已经难以觅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又出版了多本相关著作,如林桦的《北欧神话与英雄传说》(当代世界出版社年版)等。不过大多流于简略的介绍。值得一提的,记载北欧神话与英雄传说的最重要文本,冰岛文学中的瑰宝,诗体《埃达》与《萨迦选集》,年左右相继出了中译本,对于我们了解北欧神话提供了原始文本。
整体而言,国内对北欧神话的介绍和研究还很不够。因此,《仙宫与诸神》一书,便有翻译过来的必要。
一
这本书的署名稍显复杂,原著是W.瓦格纳(WilhelmWagner),M.W.麦克道沃尔(M.W.Macdowall)改编,还有一个编者W.S.W.安森(W.S.W.Anson)。这三个人物,我在网上查询多时,均未找到相关生平。倒是找到了另外两部著作,一是《中世纪的史诗与传奇》(EpicsandromancesoftheMiddleAges),以同样方式署名。二是《北欧传奇与史诗》(RomancesandEpicsofOurNorthernAncestors,Norse,CeltandTeuton),署为瓦格纳原著,安森编辑。
可以约略知道的是,W.瓦格纳是德国学者,生于年,卒于年。他主要研究古典文化及文学,著述颇丰。除上述三部外,还有《德国历史中的民间歌谣》(ABookofBalladsonGermanHistory)、《中古希腊文:年前希腊通俗作品集》(MedievalGreektexts:beingacollectionoftheearli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