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八年级下册期末课内古诗文复习
TUhjnbcbe - 2021/8/7 14:21:00
北京酒渣鼻的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man/mipso_8733706.html

八年级下册期末课内古诗文复习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又说今安徽蒙城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①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版)庄子(约前-),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北冥〕北海。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应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③〔鲲(kūn)〕大鱼名。

④〔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⑤〔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⑥〔海运〕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

⑦〔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⑧〔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⑨〔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去以六月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埃,都是生物用气拂的结果。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表示选择。

〔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其,代大鹏

〔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样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几千里的波涛,它乘着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几万里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因为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北冥有鱼》一文的寓意是什么?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展开想象和联想。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推己及彼,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二)形容词作名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三)形容词作动词

1.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四)名词作形容词

1.南冥者,天池也。(天:名词作形容词,天然的)

一词多义

1.息: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2.其:

①其名为鲲(代词,代它)

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也矣(代词,代大鹏)

3.以: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北冥有鱼》借助鲲鹏的寓言故事,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他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也表达了庄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志怪者也
  (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3)抟扶摇而上者(
  
  )(4)去以六月息者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记载(2)迁移(3)向上(4)离开

2.(1)(鹏)振翅奋飞的时候,它的(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2)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3.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②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万物皆有所恃”的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庄子与惠子①游于濠梁②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③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④矣!”庄子曰:“请循其本⑤。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①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

②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③鲦(tiáo)鱼:一种白色的小鱼。

④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⑤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循,追溯。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水里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既然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这情况的。”

1.庄子与惠子二人辩论的问题是什么?

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

2.惠子凭什么可以确定庄子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理由一: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所以不知道鱼的快乐。

理由二:惠子不了解庄子,不知道庄子的想法。

3.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呢?

像数学证明题一样,层层推理,讲究逻辑。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5.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从形式上来看,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来反驳了。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属于强词夺理。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6.从二人辩论的语言来看惠子和庄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惠子注重逻辑分析,从科学角度看世界;庄子注重观赏和移情同感,从美的角度、诗意的角度看世界。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寓言,通过庄子、惠子的辩论告诉我们要追求快乐自由和诗意的生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安知鱼之乐(
  
  )(2)固不知子矣
  
  (
  
  )

(3)请循其本 (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的庄子与惠子各是怎样的心境?这故事中的庄子与惠子,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怎么(2)固然(3)追溯(4)已经

2.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完全确定的了!

3.示例: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喜欢的人物及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①选自《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②〔旨〕味美。

③〔至道〕最好的道理。

④〔困〕困惑。

⑤〔自反〕自我反思。

⑥〔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⑦〔《兑(yuè)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⑧〔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教育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2.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4.《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主旨】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教学相长
  
  (
  
  )

(3)虽有至道
   (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集中论述了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的道理。

答案:

1.(1)知道(2)推动、促进(3)即使(4)困惑

2.(1)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2)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

大道①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⑤,使老有所终⑥,壮有所用⑦,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⑧皆有所养,男有分⑨,女有归⑩。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治制度。

②〔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③〔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与,同“举”。

④〔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⑤〔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

⑥〔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

⑦〔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

⑧〔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⑨〔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⑩〔分(fèn)〕职分,职守。

〔归〕女子出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谋闭而不兴〕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乱贼〕作乱害人

〔作〕兴起。

〔门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权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

选贤与能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

讲信修睦社会成员间应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权归属谈到*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出的诚信、和睦、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3.运用排比,突出气势。

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①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②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屋舍俨然____________  (2)阡陌交通____________

(3)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4)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馀荫,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2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整齐的样子 (2)田间小路 (3)以……为子 (4)憎恨

2.(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示例:①从“*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1.该题考查实词解释。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词等。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1)整齐的样子 (2)该词为古今异义,译为田间小路 (3)该词为词类活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4)憎恨

2.该题考查句子翻译。(1)抓住关键词“*发”“垂髫”“怡然自乐”,翻译即可。“*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怡然自乐”是悠闲愉快、自得其乐。(2)抓住关键词“与”“修”,“与”通“举”,推举。“修”,培养。

3.该题考查内容理解。(1)句子理解性考查。《桃花源记》中,田园景象与《桃花源诗》中描写桑竹、菽稷类似的句子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句子理解性考查。孟子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述的是如何对待老人与孩子,《大道之行》中与之有相同意思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该题考查内容理解。《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都讲述的是人们理想中的社会生活: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平、环境安宁、人际关系和谐等。抓住其中任何一点特征,在《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找出对应语句即可。示例:①从“*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自号),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通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又为区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①选自《社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年版)。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

②〔三重(chóng)茅〕多层茅草

③〔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结

④(长(cháng)〕高。

⑤〔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⑥〔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

⑦〔呼不得〕喝止不住。

⑧〔俄顷〕一会儿

⑨〔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⑩〔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衾(qīn)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置做了。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解释诗中下列词语。

俄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由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____并渲染了特定的_____;二是烘托出诗人_______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________的伟大胸襟蓄势。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会儿 如何挨到天亮

2.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

3.(1)时间(2)氛围、气氛(3)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4)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4.这是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遭遇来表现天下“寒士”的遭遇,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更是推己及人,表达了“天下寒士”都居“广厦”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5.例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本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不顾己身,渴望“大庇天下”的广阔胸怀和崇高理想。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年-年),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创作文章、诗歌要紧跟时代,反映现实生活,《卖炭翁》就是“合为时而著”的诗歌。

①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年版)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②〔薪〕木柴。

③〔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④〔苍苍〕灰白。

⑤〔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

⑥〔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⑦〔翩翩〕轻快的样子

⑧〔*衣使者自衫儿〕*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⑨〔文书〕公文。

⑩〔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11〔回〕掉转

12〔叱(chì)〕吆喝。

13〔牵向北〕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14〔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15〔惜不得〕吝惜不得。

16〔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车炭的价值

17〔系〕挂

18〔直〕同“值”,价钱。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卖炭翁谋生的困苦,通过他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1分)

A.何所营:做什么用B.翩翩两骑:轻快洒脱的两位骑兵

C.驱将:赶着走D.充炭直:抵充一车炭的价格

2.作品描述了卖炭翁的经过,揭露了的弊端,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的深切同情。(3分)

3.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2分)

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1.B(*衣使者白衫儿:*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翩翩两骑”表现了宫使装模作样,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形象。故B项说法不正确。)

2.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宫市劳动人民

3.(2分)身上衣(1分)口中食(1分)

4.(2分)C(2分)A(1分)(B何所营交代卖炭做什么用,只是为了吃穿,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D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求炭能多卖一点钱)

作业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挟①太山以超北海,语②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③,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④,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①挟:(用胳膊)挟着。②语(yù):告诉。③折枝:按摩肢体。④王(wàng):统一天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独亲其亲
  (
  
  )(2)男有分,女有归(
  
  )

(3)盗窃乱贼而不作(
  
  )(4)货恶其弃于地也(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王之不王

B.是谓大同是智也

C.为长者折枝通计一舟,为人五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王之不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

(2)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的语句回答)

答案:

1.(1)以……为亲(2)女子出嫁(3)兴起(4)憎恨

2.C

3.(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这是不(愿意)去做,不是不能做到。

4.(1)大同(2)天下可运于掌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皆若空游无所依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动静结合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乙文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都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甲乙两文都写了人在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但甲文侧重写景,寓情于景。乙文则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甲文的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都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来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他们都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D.甲乙两文都用了对比。甲文以作者先乐后忧的对比,表明作者融身自然美景的欢乐只是暂时的,凄苦才是他感情的主调。乙文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因共同“好辩”而拥有的生活情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D

2.A

3.(1)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2)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词等。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A.大约/可以。B.清澈/凄清。C.好像/比得上。D.这。故选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其用意都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错误。(甲)文以动静结合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是用来衬托自己内心的苦闷。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注意“犬牙”“差互”“子”“固”“全”的意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八年级下册期末课内古诗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