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年07期头条位置刊登了山东著名作家厉彦林创作的报告文学《沂蒙壮歌》。卷首语中写道,江山就是人民,《沂蒙壮歌》将革命史上形成的巨大精神财富与新时代的巨大发展成就融为一体,背景是前人的英勇牺牲、殷殷期望、顽强战斗的壮阔行迹,故事则是新时代不懈攻坚、接续奋斗、连获丰收的壮丽进程。
*是脱贫致富的靠山
沂蒙山,辖区内较大的山头八百余座,呈西北至东南向延伸状。沂山、天宝山、文峰山、甲子山、银雀山、马陵山、蒙阴山、苍山、艾山……都以独特的雄奇、胜迹、史事、人物、传说、物产闻名遐迩。英雄的沂蒙人民恰如这波澜壮阔、高高耸起的沂蒙群峰。高歌沂蒙山,不是因为山的雄奇、崮的独特,而是共产*人、人民*队和沂蒙儿女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造的革命精神、谱写的英雄史诗。所以沂蒙山不是一个区域概念,而是一种精气神,是在中国共产*历史、新中国历史、改革开放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意义、作用的精神高地和基因标识。
抱犊崮下日子红火
二〇二一年五月十一日,我再次怀着虔诚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走进延安杨家岭中共七大会址。来自全国各地接受*史教育的*员们,正在听讲、宣誓、合影留念。我仔细品读每一个物件,眼前仿佛再现延安时期那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历程和场景。大会主席台两侧张挂的贺幛,左侧是陕甘宁边区的,右侧是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及山东纵队的。这充分说明中共中央对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历史性贡献的肯定。
这让我想到远方的沂蒙山区,包括在山东根据地初创期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抱犊崮地区。当地,曾流传过这样一首歌谣:“正月里来正月正,东进支队到山东……”
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央提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毛泽东从全国抗日战争全局战略考虑,提出“派兵去山东”。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十九日,罗荣桓等率一一五师从晋西交口县双池镇一带出发东进,与八路*山东纵队并肩战斗,巩固扩大山东根据地。一九三九年三月六日渡过运河,进入泰山以西地区,五月初发生在泰山西的陆房战斗毙伤日寇一千三百余人,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促进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九月直插到抱犊崮山区,在这里,他们放手发动和解救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对敌斗争。十一月在抱犊崮西麓的王家湾(今山亭区凫城镇)成立鲁南第一个红色*权——峄县抗日民主*权。紧接着,鲁南山区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
这里的地势险要,纵深和回旋余地大,像插在日本侵略者脊梁上的一把钢刀,是华北连接华中的枢纽,也是华中地区通往太行山和延安的红色通道。后随着斗争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机关逐步走向沂蒙山腹地。
山亭区地处沂蒙山区西南麓,境内有“天下第一崮”抱犊崮。抱犊崮位于枣庄和临沂两市所辖的山亭、苍山、费县三县交界处,海拔五百八十四点三米。据《峄县志》载:昔有王老汉抱犊耕其上,后仙去,故而得名“抱犊崮”。景区四季分明:春季桃李争奇斗艳,夏暑绿叶成荫,秋季红叶似火,冬季银装素裹。尤其是秋季的红叶,依山势起伏,色彩浓郁,呈现出层林尽染的绚丽景观。
受交通、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十二五”期间,山亭区还有八十六个村被列为省级扶贫重点村,十一个村被列为市级扶贫重点村,占全区村居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至二〇一六年初,仍有精准识别贫困户两万零三百五十六户、三万五千六百八十六人,贫困人口占枣庄市全市的百分之五十点六,精准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山亭区立足当地自然禀赋,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以产业扶贫为重点,落实精准措施,下足“绣花功夫”,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山亭区北庄镇双山涧村是一个红色山村,重点展现着抱犊崮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场景,建有八路*第一一五师纪念馆、一一五师*治部、一一五师司令部、王麓水纪念馆、鲁南区*委、鲁南行署、鲁南*区七个历史展馆,还建有抱犊崮剧社、八路*抗日夜校、八路*被服厂、枪械所、八路*食堂、八路**粮作坊等功能性场馆。同时,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这几年,村*支部以抗日战争红色文化,激发*员干部群众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的积极性,依托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利用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和八路*一一五师抱犊崮抗日纪念园,领办抱犊人家农家乐旅游专业合作社,流转闲置民宅,为游客提供居住、就餐、体验农家生活等服务。另一方面,相继引领创办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抱犊金土地土地流转合作社,流转土地一百亩发展暖棚蔬菜,主要种植*瓜、辣椒等。通过调优种植结构,打破了过去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的单一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形成了以蔬菜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全村劳动力百分之七十实现转移再收入,人均增收达四千元,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短短几年时间,双山涧村就发生了蝶变,跨入先进行列。在抱犊崮景区西门,从杭州返乡创业的青年王松桥和家人一起修建了君山人家饭店,他的梦想就是让红色旅游更有味道、更持久。他高兴地说:“红色旅游不仅让我吃上饭,吃饱饭,还让村里的其他人增收。村民们春天卖野菜,秋天卖五谷杂粮和山鸡蛋,冬天卖柿饼干货,一年四季都有收益。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一五师旧址院子的楸树和梧桐树历经近百年风雨,走过峥嵘岁月,依然枝繁叶茂,枝丫相连。这些树有生命、有感知,虽没有遮天蔽日的树冠,但坚定地凝望着抱犊崮山区日新月异的巨变,不亢不卑地绽放生命的姿态和光彩。
《跟着共产*走》这歌越唱越顺口
一九四〇年一月,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抗大一分校近四千名干部和学员到达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为了迎接建*十九周年,文工团决定创作一首新歌,向*的生日和抗大一分校*代会献礼。由王久鸣作曲、沙洪作词的《你是灯塔》(又名《跟着共产*走》)就诞生在这里。沂蒙人民在抗日战争最困苦、最艰难的危急时刻,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这首歌曲,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伴奏曲。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一日*昏时刻,我们一行追溯《跟着共产*走》凝重高亢的旋律,赶到了东高庄村正南,金马河桥南二百米处的“《跟着共产*走》诞生地”。此时,奔跑在马路上的汽车已经打开了尾灯,村庄保留如初的驼背老房子披上了一层薄纱,田地的小麦长得郁郁葱葱。村支部书记张克利介绍说,本村建档立卡享受*策贫困户一百一十八户一百八十三人,已经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过上了富裕知足的好日子。乡亲们觉着《跟着共产*走》这首歌越唱越顺口。
据记载,这两位年轻人创作这首歌曲时只用了十分钟。也许创作者本人也想不到,这短短的十分钟留下了传唱恒久的红色旋律。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雨,只见山坡上建有一座灯塔,一块刻着歌谱、歌词的花岗岩纪念碑等。茅草亭前,坐在上边创作这首歌的那块岩石风雨如磐,冷峻如初。我走向前,轻轻抚摩,那温厚硬朗的凉意让我一激灵。周边几棵粗壮高大的椿树和楸树正在静心倾听我们交流什么。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进行基因测序。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带领人民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村民住着用石头垒砌、本地称为“干茬墙”的老房子,有的已近百年历史,保留着一丝原始古朴的神韵。
返程时,夜幕已经降临。云雾一会儿就遮蔽了车窗。陪同我们的沂南县负责同志高兴地告诉我们,县里为迎接建*一百周年,正在设计重新改造提升诞生地的方案,他忙着打电话调度和安排。
淮海战役,国民*称“徐蚌会战”,是一九四八年冬打响的。人们在询问:到底是什么力量,能在短短几天就消解敌*优势、弥补我*劣势?
当年在淮海战役后方,各解放区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其规模之巨大、任务之浩繁、动员人力物力之众多,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据统计,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五百四十三万人。一九四八年秋,开战时,正值山东解放区迎来丰收年。沂蒙革命老区的广大农民兴奋地收割完自家的秋季粮食,便扛起扁担,推起独轮车,顶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毅然加入支前队伍,高喊着:“部队打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残酷的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力和经济力的对比,更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沂蒙精神是临沂创造各种发展奇迹的精神密码。饱经苦难的沂蒙人,不忘救他们于水火的中国共产*和*领导的人民*队。在战争年代,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人民,与*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最后一口粮做*粮,最后一块布做*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蒙人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为改变贫穷落后的自然面貌,像支援淮海战役一样,肩挑人扛,建起岸堤、跋山、许家崖等大大小小九百零一座水库,接着又镢刨锨铲土筐抬、削高填洼垒石沿,硬把倾斜的山地整成层层梯田。
二〇一七年七月初,我曾专程到沂南县乔家庄看望当年一百零八岁的离休干部徐乃荣同志。那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他正在用竹扫帚打扫大门口。他一九三九年二月加入中国共产*,曾在抗大一分校、北海区抗联等地工作。这位经历抗日战争烽火考验的老人,胸中有段*号催心的激情岁月,日子如潺潺流水一般波澜不惊,生活规律,乐观知足,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我生活幸福的根和源,在于一辈子跟*走。”一切苦难经过岁月的洗礼沉淀,都在那微笑之间淡然融化,心中涌动着美好与感激的浪花。
凡被后人景仰和追崇的历史人物、英雄先烈,都是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小我而大天下。很多时候,他们面前并没有鲜花和掌声,而是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难以忍耐的寂寞,却能始终保持进取状态、奋斗姿态,心中始终有一团燃烧的火焰。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沂蒙精神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得到升华。有的*员说:“面对脱贫这场大战、硬仗,对*忠诚,就得打冲锋、当先锋、不掉队。”许多贫困群众说:“有*的领导,我们一定能搬掉贫困这块大石头。”
二〇一五年,临沂市开启了为期五年的脱贫攻坚行动。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市“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决不让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的殷切期望,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坚持战时思维、战斗理念和战胜决心,坚持“摘穷帽”与“拔穷根”并举、村集体增收与村民致富并重,坚持点面结合、长短衔接、多方融合、启动内力,注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临沂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融入乡村振兴的新路,努力取得扶一人带一户、扶一村带一片的多赢效果。一张张沉甸甸的绿色发展和脱贫攻坚成绩单,一户户脱贫的坎坷历程和实况记录,书写下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谱写了一曲曲迈向全面小康的壮丽凯歌。
走进临沂,享受的是田园秀美、岁月静好。沂南县竹泉村是“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徜徉在这个桃花源般的古村落,享受着洋溢时代气息和品质的风光,可以看到山、泉、竹、村相映成趣,感受绕泉而居的怡然自得和“家家泉水,户户竹林”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品读一部厚重的沂蒙民俗风情史,这种景色在地处中国北方的沂蒙山区更显得珍贵。漫步椿树沟,可以卷一张刚烙好的煎饼,在流水潺潺中,品味沂蒙山村的质朴与醇厚。跨进兰陵县农企园,让我大开眼界,真实感受农产品高品质和农业4.0时代的神奇魅力,真给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我拿起一枚二百元一斤、市场供不应求的“白雪公主”草莓,仔细观赏,掂一掂现代农业科技的分量。兰陵县县委常委(挂职)、代村社区*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说:“在群众眼里,它代表着*的形象。通过我们去组织带领广大*员群众,*的声音‘一竿子到底’,群众跟着*走,这就是最好的效果。”凭一股子“傻劲”治好了“老大难”村的王传喜,一九九九年上任时,村集体负债近四百万元。他立志带领乡亲们“拔穷根、摘穷帽”,带领*员群众把代村发展成为集体经济强、村民生活富的先进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二〇一九年村集体经济总产值达到三十亿元,村集体纯收入一点三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六点九万元,比二十年前翻了三十多倍。王传喜带领群众坚持边发展边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二〇一二年以来,先后建设“印象代村”等六个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了*建、科技、资金、人才等多种扶贫办法,帮助二百多个村、一万多个贫困户稳定脱贫,扶贫总投资超过一亿元。王传喜充满自信地说:“我们在中央二十个字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更’字,就是让群众生活更幸福、更有获得感和安全感,努力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游’而且‘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最后达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样板区、先行区。”
二〇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我们来到位于新泰市东部龙廷镇北九顶凤凰山脚下的掌平洼村。因四面环山,山涧沟底聚成洼地,形似手掌而得名。这里的人祖祖辈辈缺水吃,真得靠天吃饭。大旱年份,人畜吃水都得到十几里之外的山下去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村支部合计着凿石打井时,村里几乎所有人都摇头,认为是异想天开。
水,记载着掌平洼村几代人的艰辛血泪;水,托举着掌平洼村几代人的祈求梦想;水,演绎着掌平洼村美丽而神奇的传奇。
水利技术员经过周密勘探,摇着头说:“这地下肯定有水。但是,打这口井太难了!”
“只要有水就行!为了老少爷们,为了子孙后代能喝上水,再难,也得豁上命干!”村干部意志坚定。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条件艰苦。没有机械,铁锤钢钎也买不起,只能靠镢刨锨挖,血水汗水泪水融为一体,感人的故事每天都有。我听说,支部书记白天在工地领着大家干,晚上还要接受批斗。即使这样,他们也没动摇和放弃把井打成的执着梦想。
村里那口螺旋井真的让我震撼,让我开眼。只见井体为直壁式、螺旋形、漏斗状的石砌结构,在井壁上砌着一百零八级石头台阶,一直延伸进深深的“地宫”,接近底部处的台阶还是穿岩而过,增加了几丝神秘感。井上口周长二十六米,深二十八米。在井的边缘建造了一条“水龙王”,龙头在上,龙尾盘旋而下,深入地宫,非常壮观。此井始建于一九六七年,一九七七年完工,历时十一年。这口井的建设史、全村人打井的奋斗史感天动地。如今,掌平洼村已经发展成为以“杏梅古村”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红色群落”遍沂蒙
二〇一一年七月初,在建*九十周年的重要时刻,日照市莒县在济南山东省博物馆举办《本色——老*员“红色群落”》大型纪实图片展,展出了近二百幅沂蒙革命老区老*员的生活照,引起很大轰动。
这是一群脚踩泥巴、头顶国家的人,
这是一群为*尽忠、为民舍命的人,
这是一群胸口有火、眼里有光的人,
这是一群朴实厚道、感天动地的人,
这是一群散发光芒、给人力量的人!
莒县属沂蒙革命老区,是山东省建立*组织较早的县之一,*的基础和群众基础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入*的老*员最多时曾达到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一人。截至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尚健在三百一十九人,平均年龄为九十一点七三岁,年长者已过一百岁。这些老同志平静的乡村生活,昭示着一种淡定与从容,无论什么情况,他们对*的忠诚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心。小店镇盛家垛庄村夫妻老*员盛佃忠、戴还秀,夏庄镇北汀水村夫妻老*员肖善有、田香廷,结婚前分别在各自村里入了*,结婚后仍严格保守*的秘密,彼此都不知道对方是*员。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员身份公开,才相互知道实情。这些老*员在战争年代踊跃参战支前,不怕流血牺牲;建设时期,抢着干苦活累活,没有任何怨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老同志如果出来工作,都会享受到国家离休干部或职工*策,但他们热爱家乡,担心给国家添麻烦,毅然留在了农村,为建设家乡贡献着力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龙山镇杨家沟村九十岁的卢翠秀老人,她十七岁入*,是当时日照市年龄最大的在任村*支部书记。她说:“我是*的人,就要听*的话。”她在村支书岗位上,带领群众治山、治水、修路、致富,一干就是六十多个春秋。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子女们都不愿再让她连任了,可村里*员群众还是坚定地推选她。这些老同志当年对*的要求一呼百应,耄耋之年仍然不忘责任。村*组织开展活动时,只要健康允许,他们总是去得最早;村里有矛盾纠纷时,他们总是热心调解,有的自发成立了调解委员会、“夕阳红”巡逻队,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发挥余热,用自己的品行影响带动年轻*员和青年。这次我委托当地的同志看望请教了几位老同志,他们说:“*带领我们闹革命,让穷人吃饱穿暖过上了好日子,如今国家不让一户贫困家庭掉队,这是多么了不起呀!”
“微光汇聚,终成星河”,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是平凡成就了伟大。平凡人的微光,能为每一个陷入困境、身处危难的人照亮前方的路。这些老*员都是带光的人,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一直努力地亮着,照亮自己,也照亮家人和众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我们享受光明时不能忘记昨天经历的黑暗,也不能忘记凝聚光明的微光。
岁月更迭,“听*话、跟*走、服务人民”的基因一脉相承。莒县峤山镇大朱家庄村是省定贫困村。朱长庆是有五十五年*龄的老*员,已经七十六岁了,儿女均早已成家立业,老两口衣食无忧。可朱长庆把*员这份责任看得比天大,对村里和老少爷们的事一直很热心、很上心。他主动承担了本村三户年老体弱贫困户的卫生清理工作。二〇一七年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确定要为该村修建三公里长的环山路,并新建和维修塘坝四座等。消息传来,全村人特别高兴,朱长庆义务担负起质量监督员。一有空儿,他就拎着个马扎,提着茶杯,坐在工地上监督施工,严把质量关。一次施工方拉来三车石子,他发现车上的石子当中有渣土,不符合质量标准,就站在车跟前不让卸车,任凭施工方怎么解释也不行,最后施工方只好将石子退回。还有一次,朱长庆发现施工方在搅拌混凝土时有偷工减料现象,他立刻跑到电闸前拉闸断电,直到施工方拌料整改合格。“国家拿钱给我们贫困村治山治水,你们绝不能糊弄俺们。”施工方知道朱长庆是一个犟脾气,私下跟他商量:“我雇你给我看工地,按照一个整劳力的标准每天给你一百二十块钱。”朱长庆把头一扭,十分生气地说:“修路这可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不能有半点儿马虎。我可不稀罕你的钱,你是看错人啦!”
遍布沂蒙山区的*性教育基地,各有千秋,异彩纷呈。鲜活真实的历史实物、人物、故事、场景感天动地,看着、听着、想着,感情的潮水经常喷涌而出,让我泪如雨下。这些星罗棋布的基地、场馆,日益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成为中国共产*人的精神殿堂、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极大地增强了*员群众的神圣感、仪式感、参与感、时代感。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二十日清晨,一百零四周岁的沂蒙红嫂张淑贞在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家中病逝。她一九一四年九月十三日生于沂南县马牧池乡西官庄,后嫁到东辛庄,一九三九年三月加入中国共产*,是百岁沂蒙红嫂、“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儿媳妇,沂蒙红嫂精神传承人于爱梅的母亲。她也是亲历抗日战争、临沂市*龄最长、年龄最长的沂蒙“红嫂”。
说到张淑贞,就联系到她的婆婆王换于大娘。王换于一九三八年冬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她家是著名的抗日堡垒户。王换于和儿媳妇张淑贞一起在当地*组织的协助下办起战时托儿所,先后收养了四十一个孩子,抚养了一批革命后代,成为与孩子们虽没有血缘却永远的娘亲。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才出生三天。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贫瘠的沂蒙山区缺衣少食,生活异常艰难。王换于经常教育她的儿媳们:“让烈士的后代吃奶,让咱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就是死了你们还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可就断根了!”“是,咱不能让烈士断了根!”为了养育好这些革命后代,张淑贞和弟媳妇把奶水让给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寄养孩子。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个个健康成长,张淑贞和弟媳妇的孩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有四个夭折。
张淑贞离世前,她让女儿于爱梅帮助找出一直惦记着的那个首饰盒。首饰盒里有三枚熠熠生辉的*徽。张淑贞一边擦拭着*徽,一边嘱咐于爱梅:“我当了一辈子*员,马上就八十年*龄啦,是*给了我一切。你记着可别把我的*员‘挂’(耽误)了。一定要帮助我把*费缴了。”老人过世后,于爱梅激动地说:“让我最震惊、最感动的是,母亲直到离世,左手一直攥着一枚*徽,要求我一辈子跟*走。正因为如此,我母亲走得很平静、很安详。”这位令人敬佩的老共产*员,是在用生命擦亮*徽,把*徽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这是要把*永远揣在自己的心窝里呀。
乡亲们得知张淑贞逝世的消息都惋惜不已。不少人聚集到张淑贞的家门口,来送最后一程,有的想来帮把手。远在几百里之外,作为沂蒙后代,为了表达崇敬之情,次日下午,我专程赶往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悼念这位百岁红嫂,向这位经历战火洗礼和血泪浸泡的革命母亲深情地三鞠躬……
俺不给“地下*”丢脸
我被赵娟平凡的故事打动了。
莒南县十字路街道戴家扁山村的贫困残疾人赵娟,逢人便诉说自己对*和*府的感激之情。
她出生在远近闻名的虎园村抗日模范家庭,当年她的三个舅舅、大舅母和她母亲,全家五位“地下*”,她姥姥、姥爷和二舅母、三舅母也积极地支前、做*鞋、送*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的赵娟自幼患有先天性脊椎裂,瘫痪在床,父母花光所有积蓄,为她求医治病,保住了生命,能勉强行走。一九九五年她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育了两个女儿。由于身体残疾,夫妻俩务农收入微薄,再加上常年医药费和孩子上学的费用,生活的艰辛一度让赵娟一家愁苦不堪。二〇一六年九月,赵娟抱着“俺不给‘地下*’丢脸”的心态,在大家的帮助下,借助富民农户贷资金,利用自家院子北侧的空地,建起了一处四百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她每天忙碌在棚内棚外,春节期间蔬菜上市,就赚了三千多元。她手握在家门口挣到的钱,感觉生活一下子有了奔头。接着,医疗扶贫和教育扶贫也一齐发力,解决了她家的医疗费和孩子学费这两大开支难题。
刘贤友是戴家扁山村的第一书记,他了解到赵娟家的特殊情况,在帮助解决赵娟的医疗、经济收入等家庭基本困难的同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