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水浒的人大都不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方腊,在水浒传中这是一个可被视作梁山好汉们终极大克星之一的人物,甚至在早些年的戏剧本中,方腊还能使用妖法,呼风唤雨。总之,这并非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正面人物。
大多数人了解方腊起义都是靠着水浒传那几回的描写,以至于对这场起义和方腊本人都是带有偏见和片面的认识,历史上真正的方腊起义远比小说中描绘的更为浩大,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是却辐射了宋王朝的半壁江山,方腊义*前后发展了近百万部众,全盛之时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权,在当时对宋王朝的威胁远在北方金人之上。
这场起义的烽火之所以能迅速形成燎原之势,究其根源还在于宋徽宗昏庸,当朝大臣皆是童贯,蔡京一伙贪得无厌之人,上梁不正下梁歪,北宋各级官吏贪墨成风,欺压百姓,为了满足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府对百姓不断课加重税,百姓仅靠农桑活命,税赋之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力,此般压榨,百姓几乎是无法活命了,既然活不下去,横竖都是死,倒不如反了,说不定还能博一条活路。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方腊假托"得天符牒",于帮源峒聚众起义,带着手下数千名贫苦农民杀死当地保正一家,誓师起兵。百姓苦官府久矣,迅速闻风响应,形成了多股势力,在宗教(摩尼教)的鼓动下,各路义*纷纷汇集方腊麾下。
方腊起义仅仅两个月,义*便攻占多个州县,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夹道欢迎,官*难以匹敌,连连溃退,方腊义*大有割据半壁江山之势头。宋徽宗和大臣们大惊失色,恐慌不已。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由北向南转移,经济命脉就在苏杭江浙一带,而这一块恰恰是义*的主要活动地点,宋王朝的经济命脉就这样被切断了,宋徽宗终日愁云密布,急的焦头烂额。
方腊画像
其实方腊起义在历史上之所以名气没有陈胜吴广起义,元末红巾*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等起义广为后人熟知,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这场起义持续的时间很短,而且是以失败告终。宣和二年十月到宣和三年五月,不足一年,方腊主力便被宋*歼灭,方腊本人及*权主要领导被俘,八月被押赴汴梁处死。此后余部坚持到宣和四年三月,最后一只残部被围歼,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正式宣告被全部镇压。
这场起义的具体就不再此提及了,我们着重看一下这场起义对宋王朝的毁伤力度,在《续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描述。
宋徽宗赵佶
凡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洞逃出,裸而缢于林中者,相望百馀里。
二百万平民,这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字,当然这其中肯定有有故意抹黑方腊的成分在里面,就像满清将四川屠戮的罪名全部加在张献忠身上的行为一样,但是,值得相信的是这场战乱的确是给江浙一带造成了极其空前的灾难,宋朝最为富庶的东南一带被打了个千疮百孔,无数良田化为荒野,商业兴盛的城市也在战火中被吞噬成一片片断壁残垣,经济重心被重创极大地影响了宋朝的赋税收入。
宋*两年多的平叛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由于战场分散,战线漫长,宋*不得不前后动用数十万兵力镇压义*,本来宋朝就深受冗兵之苦,在方腊起义之前,每年的*费开支就是宋朝最大的财*负担,尤其是徽宗统治时期北宋财*早已是不堪重负,镇压方腊起义几乎是将这个负担加剧了3倍之多,方腊起义虽然被镇压,但是北宋的国库也为之一空,为原本雪上加霜的王朝推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在*事上,宋*羸弱,编制臃肿的毛病也暴露无遗,北方的金国也在至始至终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