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也是资源,旅游的文化需要研究地名,抓住地名,才能突出文化
多年在全国各地田野调查,形成了一个工作习惯,问地名,一问什么意思,二问怎么来的。地名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历史变迁,人文变化,风土人情,形成了各地的一种文化特色。问来问去,大有兴味,长了很多地方性知识,积累多了,也成为普遍性知识。
地名的形成有大致五种情况,一是皇上封的,丹东、镇南等等,只要是一本正经的名字,往往如此。二是历史形成的,中原地区,此类名字居多,山西、山西、河南尤其突出。我曾经看宝鸡三区九县地名,整合成为地名谣:扶风出凤,凤翔岐山,麟游千阳,眉陇太白,陈仓渭滨耀金台。三是文人起的,雅致大气,但也有啼笑皆非的。北京的胡同名,都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民国时期的文人改了一批。小羊尾巴胡同改成了小羊宜宾胡同,狗尾巴胡同改成了高义伯胡同。四是土生土长的地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名比较简单,三家店,六里屯,高家庄,马家河子。到江南,则是沙家浜,西塘。到了云南,就常见羊街,牛寨。五是民族地区,音译很多,即使是音译,也反映了历史。*许多地名都是蒙古语,乌鲁木齐,巴音郭楞,东北的哈尔滨,吉林,都是满语。
经历了多年的文化浩劫,地面建筑残留有限,地下文物扫荡几空。历经破坏之后,能够留下来的好像只有地名了。但是地名也在变化中,这些年,更名之风大盛。舆论也多有争议,还常常栽到旅游发展头上。而城市的爆炸性发展,形成了一堆现代地名,或者讲*治,或者追洋派,但是没文化,无个性,这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堕落。
我的工作过程中,也有一些地名与旅游的故事。第一种是调整名称,一是年到延庆,官厅水库边上,有个西荒滩,换了个康西草原名称,一把成名。因为产品一直没有做好,此事很对得起延庆人民,但是很对不起北京市民。二是年,到宝坻,工程如火如荼,名称叫珠江温泉城,不伦不类,我和开发商探讨,很不客气的批评,最后提出京津新城。三是年到安庆,有一个小龙山,还要称龙山凤水,这样的名称在全国恐怕几百上千。这个山的特色是巨大的花岗岩堆积,因此提出更名为巨石山,一把提升。后来引起安庆文人反对,号称发动10万人的“保卫战”。再去,和他们聊,已经见到市场效果了,怎么就不行呢?小龙山作为地名继续,巨石山可以成为景区名称或者市场名称,皆大欢喜。第二种是挖掘地名,前些天去三门峡,有一类特色民居,地坑院,当地花不少钱,做了一个民俗文化园,但是完全破坏了特色,画蛇添足。如何调整?问地名,当地叫北营,再问有五营,历史上无疑是兵营。将错就错,调整定位,形成陕州五营,地下*镇。第三种是恢复地名,历史过程中地名变化多端,找最合适的地名来用,即可以得到好效果。但是,我的工作多是局限于景区,或者小地名,其他的绝不敢动。敬畏自然,珍重资源,尊重前人。地名也是资源,旅游的文化需要研究地名,抓住地名,才能突出文化。
中国各地地名的由来及文化,真的涨知识!!!
地方即文化,你知道中国各地的地名是怎么来的吗?地名与其地方文化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看了本文,你就涨知识了!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文字代号。地名同然是符号标志,但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地名不仅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它还具有意义。地名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它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国名的由来“中国”又称“中华”,古代义称“华夏”“九州”“神州”。“中国”一名,由来已久。商代的领土包括*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但是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只有*河中下游一带,更大范围的地区分封给各诸侯国或一些部族管理。到了后期,人们只把以王都为中心的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为“商”。
而“商”位于东、西、南、北四方土地的中央,成为国中之国,所以当时称“商”为“中国”。到了西周时期,把帝王所在的京都或中原地区也称为中国。“中国”这一名称含有京都及地区位于中央的意思,同时也指*治、文化的中心。“中国”一词在古代也指华夏民族居住的地区。
“中华”两字最早见于《三旧志·蜀书·诸葛亮》裴松之注。“中”指“中国”,指*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华”字则来源于“华夏”。“华夏”是中华民族的古称。由于华夏民族兴起于*河流域一带,并位于东、西、南、北四万的中心,所以又称“中国”为“中华”。
“华夏”是中国的古称。“夏”,大地,指中国是有文明礼仪的大邦。《尚书·武成》孔颖达疏曰:“大国为华夏。夏为中国也。”又说:“中因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思是说,中困讲文明和礼仪,规模很大,地区很广,所以称为夏:中国人的服饰和诗文音乐非常美,所以称作华。
“九州”得名于上古时代。人禹治水后曾把中国版图划为九个州,当时他指点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的疆界,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九州”。
中国省市名称由来北京。始于明永乐年间。因明太祖定都金陵,时称“南京”,明成祖迁都北平,故改名为北京。
天津。在金真佑三年时,金朝曾在三岔河口一带建立了*事设施——直沽寨。到了元代改“直沽寨”为“海津镇”,明代永乐二年改设天津卫。寨、镇、卫都是*事设置,到了清代,天津又改“卫”为“州”,天津从此转变成了行*建制。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松江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置黑龙江将*,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吉林。“沿”之义(满语)沿着松花江。
辽宁。辽河“辽河永远安宁”。
河北。*河之北古“冀州”地,简称“冀”,春秋为燕.赵地,又称“燕赵之地”
河南。*河之南古“豫州”地,简称“豫”,因豫州居九州之中心,因此,“中州”,“中原”。
山东。太行山之东。因春秋时为鲁国地,故简称“鲁”。又因古时齐也在此立国,人们便以“齐鲁”作为其别称。
山西。太行山以西。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晋”,古时为“并州”,又发生三家分晋,故“并州”“三晋”作为别称。“千湖之省“
湖北。洞庭湖以北战国时统一于“楚”,汉属于“荆州”,“楚”,“荆“为别称。多芙蓉,“芙蓉国”。
江苏。取江宁.苏州二府首紫。
安徽。取安庆、徽州首字。因境内有霍山,亦名“皖”山,故简称“皖”。
浙江。钱塘江又名“之江”,故名。因古为吴、越国地,故又称“吴越”。
江西。赣江,简称“赣”,西汉初设“豫章”郡,别称“豫章”。70%为红壤,气候复杂多变,故有“红壤之乡”和“十里不同天”别称。
福建。取福州、建州首字,汉时为“闽越国”,“闽州”,简称“闽”。“八闽”。
广东。春秋时为百越(百粤)族地,故简称“粤”。秦始皇制“南海”,郡,唐时“岭南道”,别称“南海”、“岭南”。
海南。“珠崖”、“琼崖”,故简称“琼”。
陕西。陕原以西。春秋是秦国所在地,“秦”、“秦川八百里”为其别称。
甘肃。古时为陇西地,“陇”为其别称。
四川。宋时“川峡四路”,简称“四川”。因古为巴、蜀国地,“巴蜀”、“蜀”为其别称。
贵州。系口音误会,唐时“矩州”,当地人“矩”和“贵”不分。古时为黔中道,故简称“黔”。
云南。“因在云岭的南边而称云南”。古滇国,简称“滇”。
青海。青海湖而得名。
内蒙。古大漠以南为。
宁夏。宋为西夏国。元取“夏地安宁”,定名为宁夏。引*灌溉,沟渠纵横,农牧业发达,故“塞上江南”为其别称。
*。“新开辟的领土”之意。
广西。故为桂林郡,故简称“桂”。
西藏。“乌斯藏”,“乌斯”是中央之意,“藏“是圣洁之意,因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藏”。
香港。源于“莞香”。即东莞县所产“沉香”。古时,香港岛属于东莞管辖。
九龙。始于南宋末年,南宋末代皇帝赵和陆秀夫对话。
澳门。“澳”是当地人对可供船舶停泊地方的统称。嘉靖年间,外商以重金买通当地官吏,以求得濠镜为“澳”,濠镜此地有南山和北山,两山相对,恰似一道门,人们便称濠镜为澳门。
台湾。“台湾”之名来源于陈第所著《东番记》中的“大员”、周婴《远游篇》中的“台员”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大湾”。
中国地名与社会文化中同地名的由来、发展和变化,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文化风貌,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民间习俗等。
(一)地名与宗族
汉族社会是一种宗族的社会。宗族是汉民族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皇帝把天下当作皇家的王土,百姓自然将本宗族的居住地视为水族的乐土。在中嘲广大的农村,人们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同,往往间族同姓的人家居住在一起,由此形成一个村落,这些村落的名字便以聚居的宗族人姓命名。例如:
赵家庄、王家营、李家集、张家堡、陈家湾、郑家屯、刘家镇、许家寨、毛家冲、杨家庄、冯家岭、韩家坞、马家峪、彭家坪、孙家墟、苏家港、何家沟、曹家谷、朱家场、吴村等。
中困姓氏数百家,几乎每姓都有很多地名。遍及全国各地以姓氏命名的村庄表现了汉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
(二)地名与经济类型与文化产物
遍及全国各地以姓氏命名村庄中的“集”“市”“店”“场”“墟”“铺”等,均为农村贸易、商业中心所在地。现在中国农村的许多商贸中心仍沿用“集”“巾”“店”“场”“墟”“铺”等称呼。
历史悠久的城镇中的许多地名也反映出历史上社会经济、手工业、商业的状况。许多街名、胡同名,同过去某个时代的社会市场、手工业、畜牧业等经济活动有关系。例如:
珠宝市、灯市口、棉花胡吲、菜市口、绒线胡同、鲜鱼巷、骡马市大街、琉璃厂、粉坊刘家街等。
(三)地名与历史
北京是元、明、清及民圈初期的京都,官府、王府、衙门很多,其巾有些官府的名称仍保留至今。如:相府胡同(过去曾作宰棚官府的旧址)、国子监街(明清的国子监所在地)等。
北京的许多名园,大都是清朝皇家或王公贵族的园林及私宅府第,如:颐和同、圆明园、景山公同、钓鱼台、恭王府、天坛、故宫内的御花园等。
我国的某些县、市名曾是古代帝乇的年号。如浙江省的绍兴市,汉代为山阴县,宋高宗以自己的年号“绍兴”更改山阴县名,一直沿用至今。江西省的兴国县,是取自宋太宗太平兴国的年号中的“兴国”二字。上海市的嘉定县,是取自宋宁宗的年号“嘉定”。
(四)地名与各民族语言接触
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在地名中也有所体现。例如:
北京、天津等地的“胡同”便是从元代蒙古语而来。蒙古语的“胡同”一词指水井。元代北京人喝水靠水井,许多胡同水而得名,至今北京市的许多胡同名就是汉语词加胡同的混合地名。
北京地名“北海、什刹海、后海、中南海”中的“海”字来自蒙语。蒙语的“海”包括湖泊、水潭在内。
吉林省。取自满语吉林乌拉。吉林乌拉是满语沿着松花江之义。
西藏。来自藏语“乌思藏”。“乌思”为“中央”的意思,“藏”为“圣洁”的意思,又因它位于中国的西部,故“西藏”。
乌鲁木齐。来源于蒙古语,其意为“优美的牧场”。古代也称为“迪化”。
乌拉泊。来源于蒙古语,其意为“红色靶场”的意思。
克孜勒塔格。来源于维语,其意为红山。“克孜勒”即红色,“塔格”意为“山”。也就是“火焰山”的意思!
克拉玛依。来源于维语,其意为“黑色的油”。“克拉”即“黑”的意思,“玛依”即“油”的意思。为我国主要产油区之一。
乌尔禾。蒙古语“风城”的意思。
哈密:由“昆莫”转音而来,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另一说则来自突厥语“库木尔”,其意为“沙子多的地方”。哈密古称“昆莫、昆吾、伊吾、伊吾卢、哈梅里、哈密里”。
(五)地名与不同时代的社会*治观念
地名有历史的稳定性,许多地名沿袭下来。然而地名并非一成不变。地名的改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治观念的不同。例如:
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过去汉族统治者推行大汉族主义*策,先后将这座城市命名为“归化”(明朝)“归绥”(民围初年)等名称。年把归绥市改名为蒙语的音译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蒙语是“绿色的都市”的意思。
为了实行民族团结和睦邻*策,还把一些原来不平等的地名或反映大汉族主义的地名改为平等、和睦、友好的地名。例如把与朝鲜接壤的安东市改为丹东市,把广西与越南交界的镇南关改为友谊关。
有些地名,是为纪念那些为国家或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或民族英雄,而用他们的名字作地名。孙中山为广东省香山县人,后来为了纪念他,把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再如陕西省的志丹县,山西省的左权县,吉林省的靖宇县,黑龙江省的尚志县,分别纪念革命烈士刘志丹、左权、杨靖宇、赵尚志等。
(六)地名与*事
北方地区的许多村名、地名都带有“营、屯、堡、盘、寨、卫、关、旗”等字。“屯”是*队屯田的地方,“营”是*营,*队驻扎的地方,“盘”也是营盘,驻*的地方,而“堡、寨、卫、关”都是与*队的防御工事有关的名称。
东北的村名用“屯”的很多,如范家屯、郑家屯、皇姑屯,用“堡”的如双城堡、*旗堡。
“卫”有天津卫、威海卫:“关”有山海关、嘉峪关、平型关等。
北京的地名用“旗”的字很多,如:话山旗、蓝旗营、东三旗、正蓝旗等。“旗”在最初是兼有*事、行*和生产的单位,清兵入关之后,逐渐成为*事组织,有八旗*的组织形式,所以北京还留有八旗的地名。
(七)地名与人民的感情
由于历史上中国长年战乱,因此社会上普遍产生一种求天下太平、安宁,求福寿、昌盛的心态,把安居乐业、福寿康泰、和平昌盛的生活当作美好的理想。这种心态也反映到地名上。
全国各地的市名、县名、乡镇村名多取太平、安宁、福寿、康、泰、祥、和、昌、盛、永、禄、顺、利、富、惠、宝、华、德、清、明等。例如:长春、吉安、泰安、安庆、平安、福建、福州、玉树、永宁、金华、福田、永吉、宜昌、吉祥、延庆、延安等。
(八)地名由俗变雅反映了人民的求雅心理
近代以来,许多城市的街道、胡同、巷里的名称中,把过去一些俗陋的名字改为比较文雅的名字。改名而保持原有的发音,大部分采取谐音的方法。
如台湾省基隆,原称鸡笼,反映了该地当时的生产状况,年改为基隆。高雄市原名打狗港,年更名为高雄。再如北京的一些胡同名,原名很粗俗,便用谐音的方法改为比较文雅的新名。如母猪胡同改为墨竹胡同,哑巴胡同改名为雅宝胡同,猪尾巴胡同改名为朱苇泊胡同,牛蹄胡同改名为留题胡同,屎壳郎胡同改名为史可亮胡同等。
(九)地名与宗教信仰
许多地名反映了旧时人们的宗教信仰。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佛教的建筑物多用寺、庵命名。例如:白塔寺、万寿寺、弥勒庵、观音寺、香山寺。
道教建筑多用观、宫、堂、庙、阁命名。如:玉皇阁、龙王庙、山神庙、九天庙、老君堂、崇元观等。伊斯兰教(清真)的建筑物多称寺,如清真寺或礼拜寺。
天主教的教堂为天主堂。位予北京市宣武门的天主堂,是明末罗马公教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到北京兴建的第一个天主常。
(十)地名与自然、地理
镇江、清河、绥芬河、芜糊、湖州、秦皇岛、龙溪、青岛、白洋淀、青海、塘沽都江堰等是和江、河、湖、海、湾、岛、淀、沽、堰等水系有关系的地名。
湖南,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又为境内湘江流经全省,故又简称“湘”。湖北,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黑龙江,因境内的黑龙江而得名。浙江,因境内的钱塘江(古称浙江)而得名。云南省省会昆明有滇池,故简称“滇”。赣水自南而北流经江西全省,因此江西简称“赣”。上海,位于中国东海的上洋,“上洋”就是当时渔民、商船出海的地方,“出海”又说“上海”,因此而得名。
与浦、洼、港、埠等有关的地名有:连云港、香港、蚌埠、青浦。与山、川、桥梁、关口、陵、峡有关的地名有:四川、铁岭、山海关、张家口、海口、青铜峡、武夷山等。贵州,因境内的贵山而得州名称贵州,自清代至今。山西,因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陵”系指丘陵。例如江苏扬州,古名广陵都,因以境内丘陵岗地广布,故名。安徽铜陵县,以境域大部分为山地丘陵,盛产铜而得名。
对于中国来说,地名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就如同,人们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仅仅因为杭州的山水美丽,苏州的园林迷人,更重要的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路一桥都有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如保俶塔有吴越王钱俶的故事,雷峰塔和断桥有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灵隐有飞来峰的传说,岳庙有岳飞抗金的故事等等,沉淀着历史文化,给人们一种情操的陶冶,寄托着一种美好的向往。真可谓是一个地名一段历史;一个地名一叠文化!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