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10)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1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但(愿望)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一般词语:1.缘:沿着,顺着。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3.数:几。4.芳:香花。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6.缤纷:繁多样子。7.复:再。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发:指老人。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21.云: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24.语(yù):告诉。25.扶:沿,顺着。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一词多义: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词类活用:1.异:感到诧异。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通假字:要:通“邀”,邀请。成语: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8.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1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02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重点句子翻译(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隔着竹丛,(就已)听到水流的声音,好像玉佩玉环相互碰击而叮当作响一样(悦耳),(我)对此感到很开心。(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潭)由整块石头作潭底,靠近岸边,底石的边缘部分翻卷起来而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状貌)。(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边有)青翠的树木和藤蔓,(藤蔓)覆盖缠绕,(在枝干上)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的鱼大约一百多条,(在清澈的潭水中)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就映在底石上。(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鱼儿)静静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没了踪影,来来往往轻快敏捷。(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蜿蜒,或现或隐。(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坐在潭边,周围竹丛树木环抱,寂静空旷没有其他游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清静幽深的环境让人不觉生悲。文学常识:《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选自《柳河东集》,体裁是游记。字音字形:坻(chí)坻(dǐ)屿(yǔ)嵁(kān)佁(yí)然翕(xī)忽如鸣珮(pèi)环篁(huáng)竹清冽(liè)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fú)犬牙差(cī)互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重点字词:1水尤清冽尤:格外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3.潭中鱼可百许头见:出现可:大约4.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6.隶而从者隶:跟从、跟随、跟着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8.下见小潭下:在下面9.日光下澈下:往下10.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12.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子13.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寒: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15.记之而去去:离开一词多译:1.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2.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3.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4.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5.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6.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翻译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课文结构: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溪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语段赏析: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按游览的顺序,抓住幽静的特点。2.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下句:。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03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注:选自《虞初新志》,清代张潮编。本文作者魏学洢(yī),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重点句子翻译(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哪一样不是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事物的形状的,各有各的情态。(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叶船篷。(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子看,雕花的栏杆左右相对。(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人目光注视茶炉,面容平静,好像在听煮茶声的样子。(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样,一笔一画清清楚楚。(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然而测量舟的长度,甚至还不足一寸。(8)嘻,技亦灵怪矣哉!啊,技艺也真是灵巧神奇啊!《庄子》二则04北冥有鱼(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北冥有鱼,其名为②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③鹏。①北冥: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②鲲(kūn):大鱼名。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表示大鸟之名。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①怒而飞,其翼若②垂天之云。是鸟也,③海运则将④徙于南冥。①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②垂:悬挂。③海运:海水运动。④徙:迁移。南冥者,①天池也。②《齐谐》者,③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④击三千里,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②《齐谐》:书名。一说人名。③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④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①抟②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③去以六月④息者也。”⑤野马也,①抟(tuán):盘旋飞翔。②扶摇:旋风。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④息:气息,这里指风。⑤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①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②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③极④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①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②苍苍:深蓝色。③极:尽。④邪: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二)重点句子翻译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三)课文分析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__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0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课文字词详解庄子与惠子游于①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②是鱼之乐也。”①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②是:这。惠子曰:“子非鱼,①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②固不知子矣;子③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④全矣!”庄子曰:①安:怎么。②固:固然。③固:本来。④全:完全,肯定(是这样)。“①请循其本。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①请循其本:请允许我追溯话题本原。请,请允许我。循,追溯。其,话题。本,本原。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云者,如此如此。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二)重点句子翻译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或: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那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三)课文分析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__(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礼记》二则06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⑦是故①虽:虽然。②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③其:代“食”的对象。④旨:味美。⑤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⑥善:益处,好处。⑦是故:所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故曰:①困:困惑。②自反:自我反思。③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①教学相长也。《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2.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07大道之行也(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大道②之③行也,天下④为⑤公。⑥选贤与能,⑦讲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治制度。②之:的。③行:施行。④为:是。⑤公:公共的。⑥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选,选拔。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能,指才干出众。⑦讲:讲求。①信②修③睦。④故人不⑤独⑥亲其⑦亲,不独⑧子其⑨子,使⑩老有所终,①信:诚信。②修:培养。③睦:和睦(气氛)。④故:因此。⑤独:只。⑥亲:以……为亲。⑦亲:父母。⑧子:以……为子。⑨子:子女。⑩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善终。终,善终。①壮有所用,②幼有所长,③矜、寡、孤、独、①壮有所用: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②幼有所长(zhǎng):幼年人能顺利成长。③矜(guān)、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①废疾者②皆有所③养,④男有分,⑤女有归。⑥货⑦恶①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②皆:都。③养:供养。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⑤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⑥货:财货。⑦恶:憎恨。其①弃于地也,不②必③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①弃:丢弃。②必:一定。③藏:私藏。①是故②谋闭而不③兴,④盗窃乱贼而不作,⑤故⑥外户①是故:因此。②谋:奸诈之心。③兴:兴起。④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作乱。贼,指害人。作,兴起。⑤故:所以。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而不闭。①是②谓③大同。①是:这。②谓(wèi):是。③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让老年人能够善终,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4.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三)课文分析1.文学常识。(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言之有理即可)__示例二:会实现。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1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①从“*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08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重点句子翻译(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仆手中受辱,在马槽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去,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用普通马的食量)喂养它。(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不饱,力量不充足,千里马的才能与美质就不能表现在外,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喂马的人)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用鞭子驱赶它,不用让它竭尽才能的方法喂它,它发声鸣叫却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真的是不认识千里马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