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领军读书会家是教养的起点第二期
TUhjnbcbe - 2021/6/4 1:45:00

作者:大前研一

译者:曹逸冰

我认为,衡量对家人爱的标准,就是在家人身上花的时间。“我很爱你们的,对不起啊”——光说这些有什么用。要是你每天都耗到家里人都睡下了才回家,哪有时间跟家人交流呢?那工作赚钱还有什么意义?所以,这十五六年里,我在这一点上花了很多心思。

本书是全球著名的思想家大前研一先生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所作的真诚分享。在书中,大前研一娓娓叙述了他是如何帮助两个儿子跳脱传统教育的“*害”,尊重孩子的特质与喜好,锤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孩子“超强竞争力”的故事。

他提倡“教育应该回归家庭”,父母应该转变教育的思维模式,别再拿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他强调,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父母们要善于观察孩子,顺着孩子的个性进行培养。在本书中,大前研一先生秉持“不要像定制菜单一样定制孩子的未来”的个性化育儿观,影响新一代父母。

主播:逸飞

请跟随领*读书会一起阅读、一起聆听、一起品味。本期图书《家是教养的起点》,我们将分两期,每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为大家解读。

第一期:我们将从“用时间衡量爱”、“做孩子最好的玩伴”、“依照个性设计未来”、“上好大学、进好公司≠幸福的人生”四个方面来讲述大前研一的个性育儿观。

第二期:将从“营造家教好环境”、“家是一切的出发点”、“把烦恼清空”、“尽快让孩子‘超过家长’”四个方面来讲述如何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教环境。

责任,其实就是“为他人着想的心”。人是群居动物,总是活在他人和社会之中的。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履行自己的职责。只要孩子明白这一点,随便做什么我都没意见。这就是我的教育方针。

营造家教好环境

1让孩子履行自己的职责

就算孩子的“生存能力”再好,要是给家人、社会添了麻烦,就不得不说“你的家庭教育很失败”,所以我们不光要提高孩子的能力,还要教孩子去负责。

对自己、家人、社会和公司负责,是大前家的大原则。极端地说,只要是能切实履行这四种责任的人,无论他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他在做什么,都能自力更生,养活自己。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但学校的老师并不会教给孩子,所以这项任务就落到了家长的头上。

我还经常跟孩子们说:“我就是照这个标准做事的,你们也得按照这个标准来。只要你们的大原则不错,即使你们栽了跟头,只要是我能帮上的,我就一定会帮。”

除此之外,我从不限制他们的言行,百无禁忌。就算儿子误入歧途,我也不会苦口婆心把他们拽回来,我会这么说:“想做就去做呗。”先让他们试试看。想当暴走族?行啊,去试试吧。理解暴走族的思维模式,以后兴许能派上什么用场。

父母越是拦着孩子,孩子就越是要去。这跟滑雪是一个道理,越害怕,身体就越会往山体倾斜,于是就会滑的越快。其实只要把身子冲着山谷就没事了,滑雪的动作与本能正相反,只要将身体倾向可怕的山谷,就能顺利转弯了。

父母也应该大胆放手。如此一来,孩子就会给你惊喜。关键是要坚持与孩子对话,如果对话不能进行,就没有改善的余地。好比“奋进号”航天飞机的机械臂,要是不够长,就什么都干不了。所以,对话才是亲子关系的唯一保险栓。

2对家庭成员一视同仁

我妻子19岁就嫁到了日本,这么多年住下来,她的日语已经说得很流利了。不过日语终究不是她的母语,所以儿子们小时候经常纠正母亲说错的地方。

当孩子们和我用日语讨论比较复杂的事情时,她会有种“插不进来”的感觉,她便常会因为这些倍感消沉。碰到这种情况,我总会教育孩子们多为美国来的母亲想一想——“妈妈在异乡生活,总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你们要多帮帮她”,“不许这么跟妈妈说话,妈妈会伤心的”。然而孩子们有时还是会当着我的面说母亲的坏话,或是抱怨她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要是他们说的太过分,我就会勃然大怒。在我看来,因为母亲不是日本人就满腹牢骚,其实算是某种“家庭内欺凌”。

最近儿子们开始学乖了,也很少再需要我去提醒他们。不过几年前他们因为母亲不了解中考、高考的重要性吃了不少苦头时,也是满腹牢骚。但因为她没有这样的经验就批评她,和歧视肉体有残缺的残疾人有什么区别?这也太不公平了,这就是我的价值观。

一门心思找对方的缺点,并用缺点去抨击对方——我最厌恶的就是这种做法。为了防止孩子们变成这样的人,我一直致力于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平衡。这一点,还表现在我和儿子们之间的差异上。

我这个人有些争强好胜,别人给的东西会拼命“消化”干净,餐厅上的菜我也会统统吃光。上学那会儿,要是老师布置了作业我会在玩耍之前先把作业解决掉。

而我的孩子们与我截然相反,他们喜欢拖到最后两天拼命赶。如果让我做道计算题,那我会老老实实地把每一道都算一遍,但儿子们则不然。他们只做3道,发现后面的也是同一个逻辑,便写下“同理”二字了事。由此可见,我们两代人的性格真是天差地别。

我深知孩子是不能用蛮力“压”的,所以我不会逼儿子们。我认为每个家庭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跟我一样。

3人生的弦不要绷得太紧

我的小儿子不愿上学去了。他就读于早稻田实业的初中部,如果顺利的话,就能直升进早稻田大学,但他竟大放厥词说,不去上高中了。

初二那年他就很少再去学校,于是我就给了他一台电脑,告诉他说“你就在家研究吧,不去学校也成”,希望这样能减轻他的压力。

但没过多久,他竟然提出了“想要辍学”的想法。我原本劝他“至少念到高中或大学吧,只要毕业了,你想干什么随便你”,但儿子主意已定,谁说也没有用。

小儿子有个梦想,那就是成为程序设计师,自立门户,而且他还经常看和“企业”有关的书籍。去年3月,他总算念完了初中,还亲自递交了退学申请。退学之后,他做了很多调查,最后在放春假时去了美国,报了一个语言学校。电脑软件的世界离不开英语,“我去学学英语“——他刚出国时是这么跟我们说的。可回过神来才发现,他已经进入了美国的高中,从去年9月开始上课了。

在“人生的弦绷得太紧也没用”这点上,妻子和儿子的想法完全一致。

我妻子原来是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学生,为了跟我结婚,不得不辍学来到日本。几年之后,她考进了上智大学,还把音乐学院的学分转了过来。她的专业是双簧管,但日本没有收外国人的音乐学院。于是就进了上智大学的国际部,主攻儿童心理学,还顺利拿下了学位。

往往在家人面对重大选择的时候,我都会跟着一起瞻前顾后,但却没办法逼着他们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所以,既然他们打定主意了,就尽量给他们放手一搏的机会。

家是一切的出发点

1名副其实的“婚姻咨询师”

我认为,家是一切的出发点。要是不能构筑起理想的家庭,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没用。因为你的第一项事业是失败的,就算你出人头地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在“家庭很重要”这一点上,妻子与我的观点十分契合。我们结婚20多年了,她自己知道吵不过我,于是就把意见写成信,放在桌上,逼得我不得不看。信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一旦开头,就会自然而然地看到最后。如果直接吵架,我只要说一句“你的意见有问题”,她就哑火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聪明的妻子就发明了这种方法,看完信,我大多会心服口服,态度也会度大转弯。因此,但凡发展到要写信的问题,一般都是以妻子的胜利告终。

麦肯锡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公司,所以我见过形形色色的家庭。无论在哪个国家,离婚都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麦肯锡共有一百二三十位合伙人,不幸的是在这20多年里,他们中的大半都离婚了。

他们还经常找我咨询婚姻的问题。搞得我跟婚姻咨询师似的,要接待全世界的客户。有时我还会约他们的妻子出来聊一聊,看看有什么办法能修复他们的关系。就算对方是社长,我也是劝和不劝分。他如果说:“我想出去透透气,享受一下自由。”于是我便说:“自由可以,但时候到了还是回家去吧。”

2论“家庭价值”的重要性

美国的离婚率有五成左右,日本也存在很多“家庭内离婚”的情况。什么叫家庭内离婚呢?就是法律上仍是夫妻,但平时几乎连话都不说。

我们应该将家庭视作最基本的单位,视作自己、子女、夫妻、所有家庭成员成长的场所。

最近美国人也开始强调“家庭价值”了。里根与布什都是很看重家庭价值的总统,布什与芭芭拉简直是模范夫妻。如果每任总统都是重视家庭的人,美国就一定能营造出看重家庭价值的环境。

但在日本,*治领袖就很少去强调家庭价值的重要性。孩子不愿意上学、家庭暴力的根本原因就在家庭之中。不重视家庭价值,要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呢?

夫妻双方必须站在统一战线上,否则就无法顺利解决子女的问题。

3最轻松育儿经

日本家庭常会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母亲头上,有的母亲甚至还会变成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这样的家庭是失衡的。

一个四口之家,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不同的特征,孩子的特征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因此家庭成员间必须认可对方的特征,否则就无法保证家庭的平衡。

最近我家小儿子在电脑方面进步神速,甚至超过了他的哥哥,于是我常会下意识地表扬他,没想到他居然会当面跟我说:“老爸,你可别当着哥哥的面说啊。”看来孩子们也学会了这种“平衡意识”,我真是倍感欣慰。

不可思议的是,哥哥在弟弟的“激励”下,电脑技术也大有长进。让孩子产生“不能输”的想法,也许是最轻松的育儿法吧。但我的职责并不是明确的告诉他们“这一点很重要”,而是在有人破坏平衡的时候稍稍点醒他们。

另外,为了不输给孩子们,我也拼命学习了电脑知识,还写了一本《互联网革命》。这本书登上畅销排行榜时,我真是从心底里高兴,这说明我至少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头。当然,这都是我的好老师——儿子们的功劳。

把烦恼清空

1不烦恼的人

我本人很少烦恼,因为“不烦恼”是我的方针。

企业顾问,说白了就是给公司治病的医生。我们的工作就是分析企业的问题与烦恼,并给出解决方案。如果随手抓个人来就能解决的问题,企业就不会出高价请顾问了。正因为问题难解决,才需要企业顾问出场。

这些问题都是没法用“烦恼”解决的大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拼命思考解决之策。烦恼有百害而无一利,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训练自己不去烦恼。

我在高中、大学期间经历过失败的恋爱,又在MIT(麻省理工学院)度过了三年艰辛的留学生活。当时日元还没有升值,因此日本留学生的生活非常窘迫。我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由MIT提供的,要是成绩不好,怕是连回日本的机票钱都出不起。身处如此窘迫的环境,只能依次挑战,把眼前的工作逐一消灭掉。

与其烦恼,不如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成了“不烦恼的人”。

2不把公司的问题带回家

进入麦肯锡之后,每天的工作都充满了挑战。一会儿是关西的客户出了问题,好不容易回到东京,关东这边又出事了。要是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绝对无法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为了防止自己发疯,我“开发”出了一种技巧:在脑海中描绘出一个计算机的AC键,一按,就把乱七八糟的事情忘光。等冷静下来了,再慢慢思考解决方法。走出公司,我就会把工作中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到家时,就切换到与家人相处的频道,所以我从不把公司的问题带回家。

只是在麦肯锡那会儿,我的工作实在太忙。妻子常说:“瞧瞧你的眼神,你的*已经飞到公司去了。”因为我一睁眼就会规划好今天的工作流程,吃早饭的时候就将思路切到了工作模式,但我不会把一天24小时都放在工作上。

尽快让孩子“超过家长”

1不要电视,要畅谈

在吃饭时关掉电视,和家人畅谈。如此一来,亲子间的沟通就会骤增。家长也能轻松了解到孩子想做的事,或是孩子有什么烦恼。就像我们家吃饭时总会选定一个主题进行讨论。

假设那天的报纸上有一篇关于斯洛伐克的报道,那我就会向全家人提问:“谁能说一说有关斯洛伐克的事?”一般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所以我就会这么说,“看来我们家的人对欧洲都不太了解啊,这样吧,下周六吃完饭的时候开个有关欧洲的学习会好了。”

我让大儿子去查斯洛伐克,让小儿子去查斯洛文尼亚,再让他们在餐桌上发表研究成果。只要定期举行这样的学习会,孩子们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全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顿饭,要是家长一直问“作业做了没有”,那就成了学校老师的代理人,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我们要有意识地提高家庭对话的质量,这是培养孩子“生存能力”的重要基础。

2让孩子制定“家庭旅行计划”

这里的“制定”,不光是“什么时候去”、“去哪里”,还有机票、旅馆、从机场到旅馆的交通方式、换乘方法、旅行期间要去哪些景点......要查好旅行的每一个细节,并计算出大致的开销。

当然,出发之后也要尊重孩子制定的计划,按照他的计划走。如此一来,要是计划不周全,就会拖累全家人,所以孩子查的时候会特别认真。这样就能培养孩子对家人的责任感,还能加深他对目的地的认识。

3让孩子参加“夏令营”

要培养孩子的领导力,首推“夏令营”。

所谓夏令营,就是各个自治体或各类团体会在学校放暑假时组织孩子们去大自然中野营,这在北美是司空见惯的活动。每到夏天,我都会将孩子们送到美国去参加夏令营,从小就是如此。夏令营的内容多为“多个孩子结成小队,由年长者带队,远足三天两夜”。其间,孩子们需要通力合作完成很多事,自然能培养出领导所需要的能力。

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总会和街坊邻居家的孩子三五成群地玩游戏,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在集体中该怎么做,而领导又该怎么做。可现在的孩子只能在学校学到这些了,因此我并没有完全否定学校存在的意义。

但孩子们在上学时,周围都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他不会接触到年龄差距比较大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参加夏令营能让孩子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体验在大集体中的生活,是个相当不错的方法。

结语

我一直觉得,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保护孩子不受传统学校教育的伤害,应该帮助孩子恢复应有的状态——运用灵活的思维,用本能去思考、去判断。

那我的两个儿子现在在干什么呢?大儿子希创在20多岁时开了一家网络咨询公司,叫CreativeHope,现在他手下有45位员工。而小儿子广树则是UnityTechnologies的日本业务部长(RegionalDirectorJapan),这家公司专门提供开发游戏时使用的中间件(middleware)。同时,他还开了一家公司,是正儿八经的社长。

兄弟俩在学生时代走了不少弯路,但还是能靠一己之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打出一片天下。

其实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碰了不少钉子,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但看到孩子们的成就,我还是暗自松了口气。毕竟从“生存能力”角度来看,“大前家的育儿法”就算拿不到分,也能拿个60分吧。

然而,我一个人再努力能力也是有限的。每个家庭都要重视审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努力培养“21世纪型人才”,否则社会绝不会朝理想的方向发展。只要每一位家长都有意识地做出改变,社会就一定能随之焕然一新。

以上是领*读书会本期内容,感谢您的阅读收听。领*读书会,只推荐经典,诚邀您与领*一起学习、成长。领*读书会,坚持公益免费,欢迎您提出意见建议,更感谢您转发分享。

领*集团高薪诚聘

家是教养的起点第一期

极简思维第一期

极简思维第二期

卡特自传第一期

卡特自传第二期

拖延心理学第一期

拖延心理学第二期

要搞定,不要完美第一期

要搞定,不要完美第二期

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第一期

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第二期

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第三期

精简社交第一期

精简社交第二期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您的领*之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领军读书会家是教养的起点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