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手握一把“好牌”,
为何甘心做条“咸鱼”?
“蹲族”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状态?
他们想不想“站”起来?……
当今社会,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受过良好教育、家庭出身不错,被人寄予厚望,却主动“放弃”自我,甘当社会“隐形人”。
这类人,往往以“现实低欲望、网上多冲浪”的方式闲散度日,他们有个生动的名字——“蹲族”。
纠结地“蹲”着
窗帘拉紧,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屋,顿时被黑暗包裹,显得更加狭小幽闭。些许微弱的阳光,硬生生从缝隙闯入,竟然有些刺眼。
虽已日晒三竿,但小涛(化名)不愿起床。他胖胖的身体,蜷缩在榻榻米一角,手上紧紧抱着被子,时不时翻个身。
“有时候,翻身都觉得吃力。”几年前,小涛是一名“蹲族”。
那段时间,他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几乎每天躺着。饿了,就点份外卖。渴了,忍一忍。实在忍不了,便烧个水。
颓废的小涛,其实并不比别人差:他家庭条件尚可,父母开店,有车有房,年收入也不少。而小涛自己,曾是亲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自小成绩优异,乖巧懂事,上了“”大学。
这样的“履历”,让小涛更害怕和家人联系,他不希望亲友看到现在的自己,好像自我封闭起来,心里就能好受一点。
小涛也从不向父母伸手要钱。
“没钱了,我打打工,赚几个月,存个六七千,就辞职不干了。”有时候,他也在网上卖游戏装备,挣点生活费。
当时的小涛,没有女朋友,更没什么追求,只要付得起每月的房租,能填饱肚子就行。繁花似锦的前程,被他过成了眼前的苟且。
最落魄时,他把自己仅有的家当——单反相机贱卖了,就为了交房租。
“‘蹲族’活得‘丧’,可能是激烈竞争下的一种暂时性退缩,他们不想给身边人带来负担,所以看起来‘零’欲望。”小涛说。
当年,小涛和许多“蹲族”一样,常常责怪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过?但就像身上裹着层厚厚的“茧”,他怎么也冲不出去。
“内心很纠结,压力很大。”最初,小涛选择“蹲”在出租屋,只是想要静一静,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可是慢慢地,懒散的生活状态悄悄“侵蚀”了他的内心,让他从不愿出门变得不愿起床。
而从“蹲”到“站”,更需内生动力。
“有天出门,我看到街上一对搀扶着走路的老夫妇,想到了父母,于是决心改变。”不久后,小涛离开了福州,开启了创业之路。
现在的日子,每天充实而忙碌,小涛的内心反而变得轻盈了。
为何选择“蹲”?
小涛的经历并不特殊,当下,不少“蹲族”有着相似的境遇。这不禁让人好奇:明明有机会拥抱大好前程,他们为什么选择“蹲”?
“有些人抗压能力弱,责任感淡薄。”市民项岩岩说,有的“蹲族”像鸵鸟,一遇到生活或工作上的难题,首先想着退缩,而不是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内心郁积的不痛快多了,便把自己封闭起来。
他们需要家人、亲友的帮助,以克服内心的脆弱,也需要增强责任感,变得更有担当。“多为父母考虑,逼一逼自己,或许就能度过‘坎’。”项岩岩说,“蹲族”需要找份工作,强迫自己接触社会。
人始终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属性,即便家庭条件再优越,完全没必要为生活所累,也不能与外界割裂。这也意味着,大多数“蹲族”的内心其实很纠结,他们既渴望进入社会,又对未知感到胆怯。
“我害怕处理人际关系。”加入教师队伍前,小辉(化名)曾在私企工作过,明明事情做得不错,老板对他的印象也好,但他却总觉得不自在。平时工作中,只要同事多看他几眼,或者调侃几句,他就觉得自己不遭人待见,总想逃离。后来,他辞职在家,集中精力准备教师招考。现在,小辉每天与孩子们接触,性格也开朗了。
选择“蹲”着,并不完全意味着责任感淡薄或堕落。有些年轻人,或许只是为了“歇一歇”,给自己更多缓冲的时间。也有一些人,他们暂时停下来,仅为重新思考奋斗的意义,不愿“随波逐流”。
“我不想将就,所以先‘蹲’着。”90后吴戎说,虽然自己在家里“蹲”,也常上网,但他更多的时间花在看书和学习上。在外人看来,他或许不务正业,但他心态好,过得心安理得。
吴戎花着前几年攒下来的钱,平时热衷于理财,只要少些非必要支出,完全足以应对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是,他单身一人,家里有房无贷,父母有事业,因此暂有“蹲”的资本。
“但这只是暂时性的,我有自己的目标。”吴戎说。
让“蹲族”站起来
在列东天鸿大厦“陈子玲心理咨询工作室”,福建省心理协会副会长、三明市心理协会会长陈子玲,拿出了3个玩偶小人。
“他们分别代表‘本我、自我、超我’,当‘本我’与‘超我’争锋相对时,‘自我’有可能被封闭,就出现了心理问题。”陈子玲说。
她举了一例个案:小航(化名)家境优渥,父母培养他煞费苦心,耗资近百万人民币,将其送往美国留学深造。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航回国后并没有大展宏图,反而整天躺在家里,既不外出找工作,也不与人交往。父母再三苦劝无果,只能寻求心理专家帮助。
城市“蹲族”表现出的自我逃避、缺乏目标、找不到生存价值等特征,与他们受过大学教育、家庭出身不错等标签存在反差。陈子玲分析,这种反差背后,与从小生活的高压学习环境、大学入校后便开始的“内卷”,以及工作后屡屡受挫等都存在必然关联。
“许多优秀的孩子,只是被家长培养成了他们想要成为的人。”陈子玲说,这类孩子缺少内生动力,难以找到工作的意义。并且,由于家长长期灌输学习的重要性,往往忽略了提升子女人际交往等能力。有些年轻人害怕与人相处,担心做得不好,干脆选择“蹲”。
“蹲族”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等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今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大,也让一些年轻人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因此,“蹲族”群体需要被关心、理解和鼓励。
陈子玲认为,不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家长都应当多倾听子女的想法,鼓励孩子多元发展,不能“唯优秀论”。而学校要更重视社会实践教育,让学生提前积累社会经验,学习怎么成为社会人。
“青年人要树立目标,学会接纳‘普通’的自己。”陈子玲说,现实与理想存在反差属于正常现象,年轻人与其“蹲”着,不如积极应对,平时多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记者手记
当一个人失去目标和动力,他的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没有了灵动和生气。眼下,身贴“优秀”标签的年轻人,却选择成为“蹲族”,不再朝气蓬勃,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或许有人说,高房价、高强度工作,正让青年人慢慢失去奋斗的欲望。但笔者认为,青年人当如朝阳,心有郁结,可以短暂失落、寻求心理慰藉,但却不能长期逃避。人生路漫漫,青年人更应跳出舒适圈,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生活。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卢素平编辑叶明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