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岁月如歌。
转眼即逝,虽有不舍,但满怀期待。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劈波斩浪,救人于危难;他们匠人匠心,勇攀技术高峰;他们风雨兼程,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他们永守初心,脱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他们就是交通水运行业千万奋斗者中的一员。时代在变,感动永存。让我们走近他们,感悟平凡中的伟大。
王常男(右)和同事探讨业务。王春梅摄
讲述中国航运好故事
□全媒记者苑美丽
“没去过中国,只知道上海港比较好。”埃及亚历山大港港务局主席对中国了解甚少的一句话,给即将开展工作的王常男“浇了一盆冷水”。
年9月,交通运输部委派水运局王常男赴埃及亚历山大总领事馆任职,担任领事,授二等秘书衔。
埃及*局初稳,暴恐时发,国家正处于紧急状态,航运主管部门领导大面积更替,联系渠道亟待重建。他意识到,充分了解是良好合作的基础,随即,中国航运发展成就的宣介工作在埃及全面铺开。
他借助与当地媒体见面会的机会,精心准备宣介文字材料和图片,用中国航运白皮书传递信息,及时与媒体沟通协商新闻稿的形式和内容,同时借助Facebook、Whatapps等新媒体快速传播新近信息。
为了拉近与埃及人民的“心”。充分依托两国均属文明古国的同心圆,对外交往中,王常男加强对阿拉伯语和埃及历史学习和运用,接好“地气”,拉近“关系”,以真诚交换友谊。
在得知广州港将举办国际港航业务培训班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联系埃及相关部门,克服时间短、协调难度大的现实困难,做好培训内容宣介、协调签证办理等工作,保障参训学员顺利出行。
短短三个月来,王常男真诚、积极的外宣工作受到了埃方的欢迎和积极响应,重建了顺畅的沟通渠道,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阿拉伯海港联盟秘书长对他提出的加强中埃港航的合作建议一连说了4个“verygood”,“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国占有七席”更是在埃及的航运界声名远扬。
藏民将哈达献给赵立栋(左一)。河北海事局供图
哈达献给海事人
□全媒记者吴静苑美丽
年年初,河北海事局*工部副主任赵立栋受组织委派,到四川阿坝州黑水县扶贫挂职,任黑水县委副书记。刚到黑水县,让赵立栋触动最大的是黑水的路,特别是通村路。
车走在黑水的山路上,一道拐接一道拐、垂直高差几百米,望着车窗外幽深的悬崖,他双手紧抓着车把手,深刻体会了什么叫山高路险。
赵立栋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老村长格基塔紧握着他的手,连声念叨:“路通了,脱贫就有希望!”
路通了,藏民的农产品再不用人背马驮2-3个小时送下山。坐在家门口,等着山下的商人开车上门收,粮食、药材就能变成现钱,藏民的好日子才有盼头。
他在心中暗暗立誓,一定要把修路作为黑水县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
赵立栋认真了解藏村情况及藏民意愿,不断优化帮扶项目,把通村、通组道路作为突破口,协调县内施工单位免费施工,将藏民下山的道路缩短到了3公里,打通了藏民农产品运输的便捷通道。
每当遇到个别施工组不按设计标准施工,赵立栋会火冒三丈,严声呵斥:“这是藏民的产业路、致富路、民心路,怎容得下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对于不合标准、已修建完的道路,他干脆利落地喝令:“不管损失多大,必须拆除重建!”
几次下来,扶贫的同事们开玩笑地送他一个“拆书记”的绰号。
付出总有回报,目前黑水县各个交通重点项目正有序推进,-年交通扶贫项目也已全线开工。
喝一杯青稞酒,饮一碗酥油茶。通村公道建成通车,藏民们自发地穿上节日盛装,尽情地载歌载舞,为建设者敬献哈达。
赵立栋戴着藏民献上的洁白哈达,揣着藏族罗米老阿妈塞过来带着体温的核桃,心里暖暖的,很踏实。
杨明(右一)耐心听取村民意见。喻捷摄
“用心用情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全媒记者周佳玲
“我们村现在可漂亮啦!”12月13日,在重庆市港航管理局,记者与该局海事处副处长杨明畅谈他的扶贫岁月时,他拿出手机欣喜地向记者展示着帮扶村的新气象、新面貌,洋溢在脸上的真诚笑容,仿佛诉说着那段让他倍感荣幸和自豪的扶贫经历。
年9月,杨明响应组织号召担任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绿春坝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他说:“扶贫工作就是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做,能帮老百姓切切实实解决问题。”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驻村期间,杨明与驻村工作队通力协作,为全村规划实施项目5大类33个,总投资余万元,全村水利、交通、电力、通讯、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大步提升;落实教育资助申请11人次,民*医疗救助30人次,建卡贫困户医保参保和“精准脱贫保”实现全覆盖发展,以“农旅结合”为主题发展竹海休闲园和花卉产业园,年的两户贫困户也如期脱贫……
一年扶贫工作,让杨明的皮肤黝黑了不少,也让他与村民亲近了不少,他说:“我从农村走出来,又回到农村去工作,我深知,做扶贫工作,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当作农民,与他们融为一体。有时候帮他们争取一个小*策、讨回一个小公道,甚至是耐心听完他们的问题,他们都能高兴一天,我也能高兴一天,瞧,这就是农民的质朴和可爱之处。”
如今,杨明虽回到局机关工作已有两月,但他的电脑屏幕桌面依然是绿春坝的景色,那个欣欣向荣的小村子始终让他牵挂于心。有时候去丰都县城出差,他也要抽空回去看看乡村的新变化、看望曾经帮助过的老人。他依然记得,即将离开时,村口的老婆婆抓着他的手执着地说:“不准走,你走就要经过全村人的投票表决。”那一刻,这个遇到无数困难都不曾退缩的铁汉子,眼睛湿润了……
人们将范先弟称作南浦溪上“移动的桥”。郑蔚武摄
南浦溪上“移动的桥”
□全媒记者王有哲通讯员陈娜妍
解开绳索,扬起竹篙,将渡船缓缓撑离渡口,这样的动作,南平市浦城县水北街镇曹村渡口渡工范先弟日复一日做了32年。
多天,最多时一天多个来回,服务多人口的生产生活输送,更换了9次渡船,54岁的范先弟把自己活成了南浦溪上“移动的桥”。他也从朝气蓬勃的帅小伙,熬成了银霜满鬓、腰弯背驼的范老伯。他不仅保持着32年安全渡运的记录,还先后从河里救起5个人,从未索取任何回报。
32年来,范先弟时刻把方便村民出行放在心上。他以渡船为家,起早摸黑、吃住都在船上。只要有人过渡,到口的饭菜都急忙放下,先送人过渡。老人、小孩上下船不方便,他就主动帮忙牵着、背着上船;乘客行李多,他就小跑几步帮忙接着。
今年,福建多台风、暴雨,他更是寸步不离渡船,防止船被水冲走。渡船成了范先弟生命里最重要的伙伴。不管是小木船还是机动船,每日渡运前,范先弟总是认真检查船身和船上救生设备,撑渡之余就打扫船上的卫生,精心打理养护,让乘客看着舒心,坐得安心。
32年来,范先弟还主动当起南浦溪上的“安全守护神”。渡运之余,他总是会特别留意渡口周围玩水的孩子。一年夏天,渡口上水坝有一群孩子玩跳水,发现有小孩不慎溺水,范先弟二话不说跳入水中,奋力将孩子救上岸,随后立刻采取溺水急救措施,使其脱离生命危险。
救援结束后,邢思浩满身污渍。烟台打捞局供图
逆火而行英雄无悔
□全媒记者杨柳通讯员姜海波
邢思浩,全国技术能手,现任烟台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潜水工程部主任,近30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救捞一线,参加了救助打捞工程近百次。
4月15日,香港籍集装箱船“广平”轮在威海成山头东北角海域失火,火势无法控制,严重威胁到船上20名船员的生命及船舶货物安全。险情发生后,交通运输部、山东省、威海市各级领导均作出批示,要求海上搜救中心全力救助,务必保证遇险人员安全。
接到救援命令后,正在休假的邢思浩马上赶回驻地,组织人员,奔赴现场。由于“广平”轮进行了自救封仓处理,现场淡淡的烟从舱口缝隙中冒出,充满刺鼻的气味,在观察现场的过程中,舱内发生了三次剧烈的爆炸,几吨重的舱盖板被掀起又落下,舱口固定螺丝被撕裂断开。
此时,船上备用的消防二氧化碳已经全部释放,必须马上架设新的外供二氧化碳通道实施灭火作业,否则,舱内火势蔓延将会更加危险。脚下随时有可能爆炸,甲板一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打开进仓导门后,舱内的火势是否会冲出来?
所有救援人员的目光都投向现场作业指挥邢思浩,他简短地介绍了救援方案、风险分析、作业要领,指挥大家在码头上熟练动作、准备设备,从容淡定地对大家说:“请大家放心,我会一直跟你们在一起!”说完,第一个踏上登船的跳板,5名挑选的精干救援队员紧随其后登上难船。
到达指定位置后,邢思浩一边迅速观察环境,一边指挥大家按照分工各就各位,一边指挥码头人员运送管路,确定一切准备就绪。一名队员小心翼翼逐个打开导门固定螺栓,未发现异常,安全!开舱、放管、封仓,所有程序一气呵成,然后人员迅速有序撤离,而他走在了最后面。
短短的十分钟,汗水已经湿透了每一个人的衣服。救援队成功安装了一条舱内消防管路,救援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随后,向舱内充填二氧化碳,通过不断地测温、观察,货舱舱壁温慢慢降了下来,火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嵊泗民安公益救援队。
防抗台风中的一抹红色
□全媒记者陈俊杰文/图
今年9月28日,强台风来袭,舟山市枸杞岛上已经是狂风巨浪。作为岛上唯一一只民间救援力量——嵊泗民安公益救援队,立即启动了一级响应,整齐装备车辆和救援物资,全员备勤防抗台风。
据队长孙雷*回忆,当日下午5时30分,他们接到岛上思想家民宿求援,大门被暴风雨吹倒。“险情,就是命令。”孙雷*告诉记者,他们马上出动一台应急皮卡车和6名队员前往处置。完成任务后,来不及修整,又接当地居民求援,暴风雨吹破窗台,他们马上又增援2名队员,进行处置。
在台风肆虐的海岛上,暴雨越下越大,当地一户居民房屋严重漏水,向救援队求助。救援队给备勤队员下达出勤指令:4名队员带绳索装备和升缩梯,出动越野车一台,前往处置。30分钟后,屋顶满灌的积水排空,这位居民十分感动,现场打电话到*府部门,对救援队的及时救援表示感谢。
时间到了晚上,风浪已经超过7级,夜里11时45分左右,救援队巡逻时发现海岛沙滩附近有4名男性游客酗酒后欲翻墙,打*在台风天赤膊进沙滩游泳。救援队队员前往进行劝导并阻止,同时上报*府抗台值班室,及时化解了一场悲剧。
据介绍,民安公益救援队在年中,共计开展14次救援和各类演习、训练等活动,而这些活动的背后离不开舟山市海上搜救中心的帮扶。舟山市海上搜救中心不断加强与民安救援队等民间救援力量合作共建,不断培育和壮大民间救援力量,逐渐形成统一协调、相互配合的海上志愿者救助网络体系。
张洪彬(左二)和同事们整装出行。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供图
生死相系天海相连
□全媒记者杨柳通讯员刘飞
11月3日凌晨2时,受寒潮大风影响,行驶在东营海域的散货船“LIANHANG”开始进水,心急的老船长大声喊着“快打!”副驾驶顾不得危险,摇晃着爬上了驾驶楼顶的桅杆,在断断续续的信号中发出了求救信息。从天津海事局到北海救助局,再到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求救信息没有辜负他们希望,在救援单位之间火速传递着。
7时11分,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机长张洪彬所在的B-专业救助直升机机组带着救生装备直飞救助区域,并在距初始目标位置偏南2海里处发现落水者。此时,5人在海水的击打、浸泡下,浑身冰冷无力,昏沉欲睡的他们不知自己还能挺多久、能否获救。
机长张洪彬驾驶着直升机一点点抵达他们上空稳住,救生员吕益杰迅速下水,溅起海水打在脸上,不禁让他打了个寒颤,顾不得那么多,吕益杰几下游过去,就近抓住一个救生圈上的绳子顺势靠了过去。刚想套人起吊,没想到5个救生圈连在一起。“先救他!”4人指了指于小兰的丈夫,因为他们都知道他有冠心病。吕益杰手拖着他的上半身全力往外拉,快拉出时,再用脚将救生圈踢开,终于将他拽出,套人、起吊!二人被迅速拉出水面,吊至舱内。
来不及喘息,吕益杰再次进入冰冷的海水实施救助。2、3、4……第五次下水时,吕益杰给遇险人员套上救生套,顾不上挣脱,连在一块儿的救生圈一起被吊入了机舱。
“谢谢,谢谢你们……”获救后的5人嘴唇打颤地说道,船长更是口吐白沫,机组成员立即给他们盖上保温毯,不停地为他们搓着手,拍打着不让他们睡着。医院治疗后,5人全部成功脱险。
从事飞行救助工作9年来,张洪彬与机组人员在极端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先后驾机架次,成功救助遇险群众人,拯救了个家庭,创造了多次飞行救助纪录。
蒋贤能和救援人员紧急赶往灾情最严重的地区。邓永体摄
用血肉之躯开辟“生命通道”
□全媒记者龙巍通讯员韦志平潘茵茵
“两天一夜睡眠不到两小时,负重前行穿越两座山一个涵洞,脚下是悬崖陡壁,只能靠划艇进村,我们海事人第一个将食物、水和药品送进几乎失联的陇芽屯,以陇芽屯为支点与另外五个失联屯建立起联系。村民们一句简单的感谢,再累再险也值得!”记者在崇左海事处处长蒋贤能工作笔记看到如是记录。
5月27日至28日,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多个乡镇遭遇特大暴雨,导致天等县进远乡和平村下念屯、小山乡龙桥村龙牙屯严重受淹,道路交通中断,停水断电,多名群众被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广西海事部门获悉险情发生后,立即协调相应搜救力量开展救援,联系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协调救助直升机待命救援。由南宁海事局包括蒋贤能在内的多名执法人员第一时间组成救援先锋队,携带海事橡皮艇,主动奔赴受灾最严重的崇左市灾区。
5月29日凌晨5时30分,蒋贤能带领海事救援队伍从崇左市启程,按应急指挥部指令向灾情最严重的天等县小山乡龙桥村龙牙屯出发。
海事救援人员经过数小时长途跋涉,进入小山乡辖区后,发现很多进村的道路已经被洪水淹没,最深处的积水将近2米深,村庄、道路、田野的积水连成一片,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沟壑,有些路段遭受塌方,巨石横亘在路中央,汽车根本无法通行。
他们决定绕过被洪水淹没的路段,徒步抬着装备经过山上的一条小路进入灾区。大家合力把近百公斤重的橡皮艇、设备和应急物资从车上卸了下来,扛上肩膀,向山上进发。13时左右,蒋贤能一行救援人员终于抵达陇芽屯,此时,受困村民已失联20多个小时,断水断电、挨饿担忧受怕30多个小时。
当日,海事人员转移5个屯被困群众13人,并为灾区建立起水上安全便捷通道,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过地方*府、海事、消防、公安等多支救援队伍的积极救援,灾区险情有效缓解,被困群众无一伤亡。海事救援人员驻扎当地随时待命,一直到灾情解除。
方宇(左)进行船舶检验
守住船舶航行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通讯员周伦府
盛夏时分,在距广州市中心86公里的龙穴造船基地,船舱内酷暑难耐,实际温度高达五六十度,汗水滴落到钢板也会马上被蒸干……中国船级社广州分社验船师方宇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一干就是十年。在船舶向智能化发展的今天,他又紧跟时代步伐、走在前沿,用自身技术和担当助力智能船舶发展。
近日,笔者联系上方宇时,他刚刚结束海上试航检验,在夜里下船回来。“船舶建造检验海上试航,有时需要出海好几天。虽然辛苦,但时间是可控的。而在检验营运船舶时,时间会相对比较紧急,因为受船期的影响,许多船舶靠航时间是在深更半夜,所以留给验船师进行营运检验的时间非常紧迫,为配合船期工作,我们基本上都是全天24小时待命。”方宇说,这是验船师的工作常态,他们的责任就是严格把好船舶安全质量关。
谈起智能船舶检验的研究,方宇显然已是行家。方宇自年8月开始就主动跟踪国内外智能船舶技术发展前沿,积极投身工信部1.0智能船舶研发专项的研究工作,先后参与编写多份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检验指南、须知。
在担任智能机舱检验负责人期间,主持了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矿砂船及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的智能机舱的产品审图及认可等工作,参与编制《智能船舶、无人艇测试的公司供方认可暂行规定》,为全球最大、亚洲首个无人船测试场——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的正式启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即使船舶智能化了,安全航行始终是不变的宗旨,我们要发挥好‘船舶医生’作用。”方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初心,他对某船舶智能机舱的产品审图,前后进行数十次的电话沟通,提出退审意见40余条,共历经4版退审才最终完成。
卢红洋参加国际搜救卫星组织联合委员会会议。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供图
行业北斗应用的践行者
□全媒记者苑美丽
11月23日8时55分,我国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第21、22颗中轨道卫星,这是第三批搭载搜救载荷的北斗卫星,是全球卫星搜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全球海上遇险报警能力意义重大,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向世界承诺提供的6颗搜救载荷发射完成。
北斗中轨搜救卫星系统的技术负责人,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空间信息事业部北斗办副主任卢红洋又投入了紧张的卫星在轨测试工作,这是交通运输部首次参与北斗大系统建设。11月15日,卢红洋带领团队刚刚完成第二批搜救载荷的在轨测试任务,高强度的工作对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早八晚八、周末无休的连续工作是他们的常态。
“背靠交通运输行业的大平台,一定要留下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卢红洋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一直在践行的诺言。今年,为落实好北斗专项规划的各项建设任务,他带领团队完成了5个重大工程的立项,累计编写论证报告余万字,进一步确立了行业北斗系统应用“先锋队”“排头兵”地位。
今年6月,他带领团队向国际搜救卫星组织联合委员会提交了6份关于北斗中轨搜救卫星系统的提案,并且在会上与各国专家代表充分交流,发出了中国声音;今年10月,又向国际海事卫星组织航行安全、通信与搜救分委会提交《认可北斗报文服务系统作为GMDSS提供方》提案,积极争取北斗系统核心频率资源,推动北斗“走出去”。
卢红洋伴着北斗系统成长,从关键技术研究、示范工程建设、北斗大系统建设到现在的北斗国际化应用,他总是冲在最前线,20余个重大项目、8项科技进步奖、20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国际会议提案、4项行业标准,以及“交通运输部直属机关青年五四奖章”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立足岗位交出的亮丽成绩单。
吴宇恒在项目施工现场。深中通道牛头岛项目部供图
用汗水浇筑深中通道
□全媒记者龙巍通讯员符德鑫
深中通道项目建设的年轻工程师吴宇恒刚到深中通道牛头岛项目部时,刚好遇上二次舾装区“坞外方案”调整为“坞内方案”。随着方案的调整,项目部也迎来历史性的考验,因为调整后的“坞内方案”,比原设计增加了止水围堰、后期坞门扩建、深坞结构拆除爆破、新建结构等一系列项目,同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必须按照既定施工工期完成。
每天夜里,吴宇恒都像守夜人一样,与工人在现场监控着围堰的回填和桩基施工。项目团队需要打下一场硬仗,完成止水围堰施工才能为后续工作面展开创造条件。止水围堰还不能有效止水,外海的海水依然通过石块缝隙渗入深坞,影响坞门的改造。在止水围堰打下多根桩,每根桩基进入岩层50厘米,然后用桩基形成止水墙,彻底将海水挡在外面,这是他毕业以来第一次经历的艰巨任务。24小时不间断施工,每天打下10根桩基,吴宇恒每天都盘算着施工质量和进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吴宇恒感到肩上担子越来越重。围堰咬合桩的施工遇到了孤石,而且遇到不止一块孤石。在岩石上插针,这让吴宇恒今生难忘。整天蹲在桩基前,看着一厘米一厘米地打桩,就像在铁棒上磨针。经过三天两夜的调整和坚持,首根咬合桩才进入岩石。短时间内,项目部不断调整工艺,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施工效率和标准化工序,吴宇恒也在整个工作中迅速成长。
深中通道的坞口上,有一块牛头岛的石头,上面刻着鲜艳的“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八个大字。这八个字深深地影响着吴宇恒,工作上没有一件事是可以轻松完成的,要做好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是吴宇恒做事的态度和重要的动力。
杨保岑(中)和团队一起查阅航道图。长江航道测量中心供图
倾心绘制“水上高德地图”
□全媒记者孙丹妮吴静
杨保岑,这位被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引进的首位“80后”博士,如今成为电子航道图研发主力,一路攻坚克难,创造出一项项亮眼的成绩。
为世界运量最大、自然条件复杂多变的长江航道研发电子航道图,要比普通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复杂得多,需要精确把握航道条件、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气候变化、水流规律、周边城市、港口码头、船舶密度、水上水下碍航物等相关数据。而自主开发一套从生产维护到更新发布的系统,更是从无到有的突破,它包含全线多座航标的具体分布,多座水位站的水文数据,甚至每年还需要及时更新幅电子航道图,相当于把整个长江干线航道更新了4次!
年,贯通长江干线.8公里的长江电子航道图制作完成;年起,连续两年,被交通运输部列为“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之一;年12月,长江航道图APP研发上线,短短2年,下载安装人数已超6万;今年9月,在长江航道图APP上,公里的汉江电子航道图与.8公里的长江电子航道图无缝对接、同步运行……
成功的背后,是他带领团队一次次挑灯夜战,一次次反复试验,一次次刻苦攻关……如今,长江航道图APP已成为船员的标配。“它是我用过最好的船用导航软件,感谢你们辛勤工作。”“船刚进巫峡语音就来了,不仅能看到自己的船,旁边的船也一清二楚,真是有用。”“24小时监控游轮位置和动态,对游轮的安全管理大有帮助。”
方寸绘大江,手掌纳山河。在这9年的时光里,他将自己一腔热血倾注于研发电子航道图,以科技手段让数据焕发出新的生命,为船员们绘制了一幅壮美的“水上高德地图”,让长江水道“流金淌银”。
金晓双(左二)在巡查中。洪湖派出所供图
守护白鳍豚的长江卫士
□全媒记者樊雪菲
10月17日下午,根据前期摸排掌握的线索,在长江航运公安局武汉分局洪湖派出所教导员金晓双的带领下,洪湖派出所精确打掉一个长期盘踞在长江洪湖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的非法捕捞长江水产品团伙,现场抓获犯罪嫌疑人2人,缴获“鱼划子”1艘,收缴由逆变器、电瓶、电捞子组成的非法捕捞工具1套和渔获物10余公斤。
几个月前,长江洪湖老湾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水域内,有人发现一个团伙,长期盘踞于此进行非法捕捞长江水产品。“他们反侦查意识可强了。”金晓双对记者说,“遇上可疑情况,他们立即靠岸借助江边芦苇荡隐蔽躲藏逃跑,我们联合洪湖渔*和洪湖反电鱼组织联盟出动多次都无功而返。”对此,洪湖派出所民警多次化装侦查,经过深度经营,终于摸清掌握其活动规律、作案手段、逃跑路线等信息。
“是时候收网了!”10月17日13时许,当该团伙三人再次实施犯罪时,全所民警立即出动,租赁1艘“鱼划子”,与陆地车辆兵分两路,水陆夹击对该团伙进行围捕。三名犯罪嫌疑人驾船逃跑至老湾支流水域,弃船弃电捕鱼设备和渔获物后上岸逃跑,并躲藏于江边芦苇荡内。在反电鱼联盟组织成员协助配合下,民警卷着裤腿,深一脚浅一脚地对芦苇荡进行了地毯式大搜查。
16时,两名犯罪嫌疑人被成功抓获归案,而此时,民警的鞋袜已经被泥污浸透了……虽然犯罪嫌疑人叶某某趁机逃匿,但金晓双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将他早日抓捕归案。”
“保护长江是我们职责所在!”金晓双告诉记者。而以他为代表的长江公安,将始终保持对长江非法捕捞行为“零容忍”,时刻利剑高悬,在一线守候美丽长江。
张东峰(左二)上船督促执行。宁波海事法院供图
与船结缘破解海事执行难题
□通讯员王舜毕
张东峰从事海事审判执行工作22年,和船只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们的案子里,船只是最主要的执行财产,为此我们常常出差,国内有港口的沿海城市快走遍了,为的就是查找涉案的船只,保护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宁波海事法院张东峰说。
执行难,是一个困扰全国法院系统的大问题。海事海商案件涉及船舶碰撞、海上货物运输、船舶建造、海洋污染等领域,专业性强,涉外案件多,人难寻,船难找。
“我们庭平均每年要处理来艘船舶,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遇到紧急情况,甚至需要24小时连续作战。”张东峰说,他曾经和同事一起为了守护被执行财产——一艘万吨货船,头天晚上7时摸黑登船,直到第二天晚上船舶才被顺利拖离。
张东峰说,海事执行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案件公平正义的获得感,他们必须以忘我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投身到执行工作中去,既要保护好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要平衡好利益关系,切实为各方当事人“减负”,做到案结事了。
年初,为做好被执行人“东方晟龙”轮上2.4万余吨石榴石强制过驳的前期工作,张东峰带着小分队冒着风浪,艰难地爬上二十米高的绳梯强行登船,期间软梯绳子2次断裂,爬梯人员处于极度危险中。更换软梯后,张东峰了解到船上除了看管人员外还有1条狗,为防止狗袭人,他还特意买好2个肉包子以防万一。上船后,张东峰带领人员立即对货船状况和船上货物进行检验,为下一步强行交货打好基础。
多年来,张东峰见证了浙江海事审判事业的发展壮大,也通过立足岗位、扎实办案,办理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案件。
来源:中国水运报
责编:陈尔维
审核:洪波
重点推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