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精神的群居动物
TUhjnbcbe - 2021/3/31 23:48:00

这是一篇比较纯粹而短小的哲学探讨

拉练那天,一个人走了十几公里。没有去追赶队伍,主要是追不上。这样的一个命题再次回到脑袋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永远的一个人生活下去。

都说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因为要通过合作分工进行生产,抵御自然界的伤害。而今这些缘由已经有些站不住脚,我们可以孤身一人呆在房间里,通过与他人最少的接触来养活自己。

我非常喜欢孤独一人。与他人共在,大部分时候是一种消耗。有时候一些报道,说寡居的老人在房间过世,没有人知道,舆情一片唏嘘,觉得他们可怜。我们终于不是动物,死去的肉身不能任凭大自然来化解,生前可以自食其力,死后反倒需要惊扰他人来收拾残局。

忽然觉得很丧。

如果从生到死,只是一个人过下去,唯一面对的问题是:生存的意义在哪里?如同我们深切的知道,自己终将死去。即使饱食终日,欢快淋漓,也无非是带着这些满足感走向死亡而已。

我一直觉得,我们闭口不谈死亡,但在人性根本的部分,却已经把死亡带来的虚无感做成了宏大的背景音,我们的日常感受,本能的逻辑,都建立在对死亡的虚无感的对抗之上。

因为个体的终将死去,我们急着拽上他人。好像需要他们知道我曾经存在过,需要他们知道我的死亡,帮我收拾尸体,把生前存在的证据保留下去,我作为他人生命中的记忆和某种关系,永恒的存在于世间。因为这种延续下去的可能性,为我此刻的存在带来了意义。

一个朋友问我:一定要和他人发生关系么?不能是数学么?不能是爱上数学并与数学相伴终生么?

我停在这个追问里,缓慢的反问她:如果不会有人知道你的研究成果,你知道根本不会有人知道,你只是带着这些数学书籍和课题,走向死亡而已。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曾经有个电影叫《火星救援》,男主角一个人在火星生活着。他用尽了自己的智慧,令人敬佩的活了下来。这个电影看上去是一个人存在的例证,但实际上,它深深的说明,男主角如此的渴望再次与他人团聚,他活下去,却是为了不要一个人死去。

我们是精神的群居动物。走到18公里的地方,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使那些寡居的老人,他们愿意活下去,也一定是心里仍有牵挂,我们在内心与他人息息关联,朋友、家人、同事、孩子、恋人、朋友圈里忘记是谁的陌生人……我们是精神的共在体,以某种共同相信的真理、共同欣赏的话题、共同担忧的图景……以某种内容,以抽象的精神形式,紧紧的扭结在一起。它表现成我们分享朋友圈的欲望,我们如此希望被别人知道和赞赏;它表现成我此时此刻写就一篇文章,希望发表给我的读者们,邀请各位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因这个话题在此刻扭结在一起。

这是人性复杂的根源。因为知道自己终归死去,而本能的去牵扯住超越自我的东西,他人,或者永存的真善美,而后者,也终究是为了分享给他人。我们因此展开了自我与他人的拉锯战。我们以为惠及他人是一种契约式的交换,如同墨子的“交相爱”,我对你好是为了你也对我好。其实那是我们对抗死亡之虚无的本能的需要。

有点混杂和扯,小结如下。

我们到底通过什么来确定自我存在的意义?

答:那些重重叠叠的精神共在体。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脱离于肉体,越来越存在于屏幕那边的想象的世界里。那里面有共同在想象着的人们,我们感觉到彼此的支持和喝彩,我们甚至为这些看不到的人们竭尽全力。

为什么我相信“人性本善”?这个命题是不是儒家信仰式的“上帝”?它有没有人性的依据。

答: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死亡逐渐降临,我们希望有更永恒的自己留存于世间,它通过我们的孩子,我们的观点,别人对我们的记忆——使我们接近永恒。我们为什么会被拷问“你希望墓志铭上写些什么”?那是我们永远留给世间的自我介绍——我们要活出今日的样子,并不只是为了自己能过的更好,更是为了通过自己让他人过的更好,因此我们的能量和生命,会被延续下去,延续在更多人的生活方式里,延续在世间的记忆里。

最近喜欢这种比较彻底的追问方式

欢迎大家提出观点和质疑

本文配图为中国当代画家刘野的作品

1
查看完整版本: 精神的群居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