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ldquo八大处甲1号院rdquo
TUhjnbcbe - 2021/3/3 0:21:00

北京“八大处甲1号院”位于石景山区风光秀丽八大处公园脚下,是原北京*区司令部所在地,院内除了司令部机关外,还有*治部、*区幼儿园、医院、*人服务社、汽车连、*人食堂、大礼堂、运动场,以及北京*区战友文工团等单位和设施。

年,毛主席说部队要山、散、洞。意思是要准备打仗,部队要住到山里去,打山洞,防原子弹,不要集中在城里。周恩来对北京*区司令员杨勇说,除总部外,北京*区不宜住在城里。当时,北京*区全在城里,年初北平达成和平解放协定,从1月22日起,傅作义的20多万*队陆续开出城外,听候改编。傅作义的部队还没出城,最先进城和傅作义签字的解放*代表是东北野战*的参谋处长苏静。当时,林、罗、刘还交代他一个任务是给东北野战*号房子。东北野战*最先进城接防,接着,华北*区领导机关搬进城里。之后,到了春天,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总部才从西柏坡来到北平。那时,北平城里的空房很多,达官贵人大多南逃,卷走了细软,却“卷”不走大片的房地产。虽然东北野战*和华北*区先进了城,但像中南海等一些大的地方还是由中央机关打前站的同志“号”走了。不久,东北野战*更名四野,南下作战,大大小小的房子全移交给了华北*区。华北*区办公在定阜大街原傅作义的司令部,大门上挂两块牌子,左边是中国人民解放*京津卫戍司令部,右边是华北*区司令部。以后改成北京*区,还是在这里。牌子大,里面的地方却只有一座三层小楼。旁边的庆王府是华北*区司令员聂荣臻办公的地方,据说是清朝庆亲王的住处。房子小不说,而且办公环境不好,很潮。年贺龙看过,专门指示给每个办公桌下放一个踏脚板。办公环境总是可以改善的,地方太小就不好办了,好在刚进城时机关不大,房子并不嫌少,以后随着机关正规化,又成立了好多新的部门。机关大起来,部门多起来,房子就不够了。许多部只好设在外面,东找一套房子,西找一套房子,不要说*治部搬不进来,司令部的好多二级部都分散在城里办公,平时集中开会都是一个大困难。管营房的人数了又数,挂在北京*区名下的大(小)院有座,从南苑到北苑,从通州到海淀,东南西北,遍布北京城,这种情况怎么能适应打仗呢?当时有两个议案,或者总参搬,或者北京*区搬。最后确定北京*区搬家。一个大*区搬家,麻烦大了,首先要选址。北京市那时相当支持,要哪儿给哪儿。年7月20日,*区各大部首长联合办公会议决定,成立营建委员会,由杨勇任主任。年修建*区办公楼,先建司*后机关办公楼和食堂、礼堂。

当时有两个候选处。第一方案是护国寺大街,路东,从庆王府到人民剧场,再一直盖到北海,才能装下*区的司*干部宿舍。把这一带的民房都拆了,光搬家费恐怕就花完了。杨勇不干,还是占据市里,等于白花第二次钱,要一次到位。第二方案*寺大街。那里地盘倒是够大,北京*区包括炮兵包括后勤在内的好几个单位都在那里,而且到处都是荒草甸子,荒草高得快没过人了,楼房遍地那是近些年的事情。*区各大部首长联合办公会议再次讨论,确定司*后机关办公大楼建在*寺。年12月,第三次讨论,又定在护国寺大街。总参批准,北京*区与北京市规划局联系,安排设计施工。杨勇去*寺炮兵大院一看,太小太破,还是不干,觉得离城太近不说,最关键的还没有大山。打过仗的人最喜欢的就是大山,打起仗来,甚至大山就是他们的亲爹亲娘。杨勇有战略眼光,看得远,敢负责,坚持*队是要打仗的,不能住在城里。他走马上任后,坚决执行毛泽东山、散、洞的指示,大刀阔斧落实北京*区的搬家问题,下决心在西山建设北京*区大院。杨勇一贯的思想是,*队就是打仗的,现在虽然没有战争,但是要防患于未来,一切要从战备出发。杨勇亲自去为营房定点,跑了多少趟,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节假日也不忘选点,他领着孩子们一直往西,到了山边上。那一带还很荒凉,就半山上有几间房子,山下还有一些。杨勇领着孩子们爬到山上,四处一望,越看越觉得满意,北京*区就在这了。守着山,打好坑道,就可以进去指挥。选中了这片山地,像打仗前选好了战场,杨勇很高兴,领着孩子们在西山饭店吃了一顿饭。说是西山饭店,其实就是半山上的那几间破房子。年*委第37次办公会议决定,北京*区机关出城靠山,在西山新建营房,市内营房移交总部。年4月30日,北京*区*委常委会确定*区办公大楼建在北京西山。可是在城里住舒服了,谁愿意搬到远离城区的大山边上去呢?好多干部的家属又在城里工作,不好说服。杨勇说,首先要说服我们自己。虽然对机关干部一时的生活有影响,但从长远看,有利于战时疏散和指挥。经过和北京市协商,从引水渠往北,规划给*区大院一大块地。北京*区的装甲兵、工程兵、炮兵也都得到了一大块地皮,一起搬迁。年6月23日,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批复,同意北京*区营区用地95万平方米的规划设计方案。总后批准2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北京市副市长万里专门和杨勇一起去看地方,确实太偏僻,万里当场拍板。进城不方便,开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买东西不方便,盖百货商店……。年下半年破土动工。北京*区占用的是石景山人民公社西*村大队的四平台和杏石口两个生产队的耕地和宅基地。共有居民户。搬迁还算顺利,大多数的人都搬迁走了,到年夏天,还有一家死活不搬,最后由法院强制搬迁。营区范围有大大小小的果树近万棵,为保证群众利益,在园林部门指导下,移了多棵。其余零星的能保留尽量保留,成林的果树,让群众继续收获三年,并在新定居点,由*区帮助购置一些树木弥补。但施工开始后,给果树管理造成不便,最后*区把多棵果树买了下来。大礼堂那个地方是王家花园,文工团那一片也是个山包。坟地不少,康有为的坟也在这。据说曹雪芹晚年曾住在这,死后也埋在这一带,只是一直没找到。所以,这一带一开始施工,国家文物局什么的都来了。别看这不毛之地,果真挖出了不少明清的古坟,坟中捡出的陪葬手饰把两个面袋塞得鼓鼓的。有坟的地方一般都种有松树。直到现在,*区司令部食堂周围还有一片松林。本来杨勇的规划还宏伟,想把疗养院和北京*区总院对换。疗养院不干,*区大院只好往北缩了缩,后来又划出一块给兄弟单位。不过,就是现在这个大院,也是足够大的了,大院围住了三个村庄和两个疗养院,连耕地一块买了下来。门诊部的平房是一个荣*疗养院,以后荣*疗养院迁到北戴河。文化工作站是市*疗养院。北京市专门开通了一趟公共汽车。如果公共汽车绕北京*区大院一周,恐怕得竖起好几个站牌,从中完全可以看出杨勇的气魄。来过*区大院的人都说,北京*区大院真大。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压缩基建,只批准60%的建筑面积。国防部长彭德怀批给北京*区搬迁和建设费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但建设大院,处处需要用钱,杨勇怎么省钱怎么干。北京*区*委廖汉生在杨勇去世后的回忆文章中说,杨勇把满腔心血倾注到部队建设上。为了抓好部队的训练,他风里来,雨里去。为了保卫首都安全,他亲自去勘察地形,组织工程实施。年大比武的主场地就是在北京*区新建成的营区里,那时,办公区和宿舍区的营建大体完成,还没有搬。周总理看大比武时到家属楼转了转,校官房中的卫生间预备安一个澡盆子,尉官房预备安淋浴。周总理说,国库这么紧,没必要了吧?杨勇执行起来一点不走样。所以,校官房内的卫生间都有一块空地,可以放一张桌子。本来还规划建一个游泳池,夏天能游泳,冬天能滑冰。杨勇说,算了吧?就算了。至今,北京*区大院仍是一个简单的露天游泳池。当你走进北京*区大院,首先感到的是气势宏大,再一个感觉就是朴素。虽然北京*区大院在北京市所有的*队大院里是建设最晚的,但可以说最朴素。管理局为盖*区司令部和*治部办公楼做了一些准备,采购了立方花岗石和立方大理石,计划用在办公楼上。后来,周围搞了一些,办公楼没用,也没搞什么大屋顶装饰,节省了不小的一笔钱。杨勇对营房建设很重视,他对管理局局长罗铭说,上边有什么问题我负责,这房子不坚固,你要检讨。筹备了一年多,预先做了试验,*治部19楼和司令部的53、54楼是试验楼,盖好后看看合适不合适。杨勇专门来检查工程质量,一间一间地细细察看,认为质量不错,这才全面展开施工。当年参加北京*区搬迁的干部说,要不是杨勇,北京*区大院根本办不成。杨勇魄力大,再就是他在北京市说话管事。年12月23日,北京*区司*开始从城里的座大(小)院搬进新大院。50多年风来雨往,北京*区大院所有的房子仍然结实如初。

西门,后面的山峰是当年小伙伴们习称的"虎头山"(南门)营门右侧、昔日的"战友文工团"当年马国光、马玉涛、贾世俊、耿莲凤……不乏全国闻名的歌唱家五十多年前的*人服务社还在,房子的建筑结构基本未变外部装饰已经显得很旧,甚至有些过时嗯,门诊部旧址门诊部建筑竟然未变,站在那里好象又回到半个世纪前小时候与同学曾绕过房子右侧左拐,房子前面有一排狗舍,兔窝……有做试验的狗、兔子还有小白鼠。喜欢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当时连文工团的几个小男学员也经常去逗狗、喂兔子。有一次门诊部做试验死了条小狗,有个小学员坐在狗窝旁哭得稀里哗啦……幼儿园是新建的,原来的幼儿园旧址已经废弃据说现在能收近一千二百个孩子在大院的西南方向又开了一个大门83、84楼旁新开一条通达新大门的路83楼西侧大操场、广场西面位置看,虎头山这条虽是新铺的路,但提到六一小学、八大处中学…看到路南的81楼就知道方位了吧这就是去学校的西便门方向的路前面小铁门(西便门)是大院同学们上学的必经之路看到这个小铁门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仿佛回到小时侯背着书包上学去…九十几楼西营门西营门外虎头山,出门右拐就是二处方向掩映在树丛中的原司令部办公楼办公楼西侧通往后山的路右侧是原办公楼塑像还在,当年塑像落成典礼仪式,我们还放了气球(但因那天下雨,气球没飞起来几个)就是在这尊塑像前我见到了珍宝岛战斗英雄孙玉国(在大礼堂做事迹报告)大礼堂礼堂西边的路这里是……?游泳池没了,那一深一浅的两个游泳池子是院里孩子们夏天的最爱很遗憾游泳池填了(也许下令填埋泳池的领导是个不喜欢游泳的人)当年游泳池的方位大操场的露天舞台操场也缩小了不少在这个大操场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记忆犹新:晚上露天电影、文革中彭德怀元帅及罗瑞卿、贺龙元帅被造反派揪斗的场景历历在目、中央*委为"先进卫生科"命名大会、为"模范饲养员叶红海"命名大会……等等泄洪,排水渠当年(年)没有修好游泳池之前,就是在这条沟里蓄水后学会了扑腾、学了初级的游泳动作56楼57楼58楼58楼西侧泄洪排水渠58楼前小树已长成了大树,文革前六一小学"走路队"集合站队之地51楼前不远路右侧是松树林校官食堂远处是大院的后山松树林中的校官食堂26楼,大院户籍办公室就在这个楼中间部位的一层26楼的右侧是18号食堂(当年电影宣传海报就贴在食堂门口的广告栏里)24楼,印象中曾经写过小说《桐柏英雄》的作者就在这个楼二单元住过24、25楼东侧的大操场已被楼房占据满满24东侧大操场在64年"十月革命电影周"期间天天看前苏联电影:"攻克柏林""他们有祖国""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夏伯阳"……23楼站在23楼、24楼间向东看22楼楼旁的小树变成了大树,已超过四层楼顶了23与22楼之间…小时候上学总是从这里抄近道走过21楼19楼16楼前18号食堂,东侧为15楼13楼前的14楼已拆年毛主席老人家视察时,曾经在13与14楼之间观摩侦察兵爬楼表演13楼东侧曾经也是暑期*治部"保、检、法"孩子们学习班所在连接9号楼与12号楼之间那座桥改变成了路12楼11楼11楼后空*山,同伴们钻过铁丝网去摘酸枣,9号楼、3号楼8号楼3号楼树后曾是边建民家住过的房子3号楼前3号楼前3号楼一单元四十八年前砌成的井台还在院里核桃树枝繁叶茂,那是杨勇司令员当年为营区绿化从*购回的优良品种单元门口底层抬头能看到三层楼那个曾经住过的房间阳台楼前原来经常有男孩子玩斗鸡,现在野草丛生,地都荒了,想当年在靠近右侧开荒、种过玉米、豆角、花生、葫芦、芝麻……站在3号楼看后面2号楼,东面盖了新楼挡住了后山,五十年前没有围墙只有两道铁丝网,好想念小时候上后山摘酸枣的时候…

转自基建工程兵,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章版权在作者,并不代表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八大处甲1号院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