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时代博物馆
猛犸象猛犸象(Mammuthusprimigenius),又名毛象(长毛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其中草原猛犸体重可达12吨。猛犸象和亚洲象是在万年前,由相同的祖先分支下来的;而非洲象则是在大约万年前,更早地从这个族谱中分离出来的。
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脚生四趾,头特别大,在其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一头成熟的猛犸,身长达5米,体高约3米,与亚洲象相近,门齿长1.5米左右,它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可达9厘米。
最后一批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年灭绝,曾是石器时代人类重要的狩猎对象,在欧洲的许多洞穴遗址的洞壁上,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绘制的它的图像,这种动物一直存活到一万年以前,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冻土和冰层里,不止一次发现冷冻的尸体。
体型特征
和他们的亲戚一样,猛犸非常巨大。猛犸中已知最大的种类,肩高4.5米以上,重达10-12吨,个别雄性的体重超过12吨,但是大部分种类的猛犸只有现代亚洲象那么大。一头成熟的猛犸,身长达6米,体高约4米,门齿长1.5米左右。它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可达9厘米。
猛犸象头骨比现代的象短而高。体被棕褐色长毛。从侧面看,它的背部是身体的最高点,从背部开始往后很陡地降下来,脖颈处有一个明显的凹陷,表皮长满了长毛,其形象如同一个驼背的老人。
无下门齿,上门齿很长,向上、向外卷曲。臼齿由许多齿板组成,齿板排列紧密,约有30片,板与板之间是发达的白垩质层。
栖息环境
猛犸象源于非洲,早在新石器时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区,尤其是冻原地带,体毛长,有一层厚脂肪可隔寒,夏季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树皮为食,以群居为主。存活於万年到年前的上新世时期。最后一批西伯利亚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年灭绝,那时正好是埃及建立金字塔的时代。
从猛犸象的身体结构来看,它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与现代象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纪大冰川时期,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区。
猛犸象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是在北极圈附近。阿拉斯加用象牙化石做屋门,北冰洋沿岸俄罗斯领海中有一个小岛,岛上的猛犸象化石遍地都是。这些化石是冰块流动时从岸边泥土中带出的,堆积到了这个小岛上。由于猛犸象绝灭不过一万年的时间,而在自然界中化石的形成需要2.5万年,所以猛犸象的化石都是半石化的。
灭绝原因
环境变化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了,草场植物减少了,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猛犸象生长速度缓慢。以现代象为例,从怀孕到产仔需要22个月,猛犸象生活在严寒地带,推测其怀孕期会更长。在人类和猛兽的追杀下,幼象的成活率极低,且被捕杀的数量离现代越近越多,一旦它们的生殖与死亡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其数量就会不可避免地迅速减少直至绝灭。
这是大自然的淘汰规律,并非对猛犸象不公平。新生代的第三纪末期时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当时大量的原始哺乳动物绝灭了,由现代动物的祖先取代了它们。
人类捕杀猛犸象一直是洞穴壁画的主题,但这是北半球被冰原覆盖40%时,人类捕杀这些大型动物的第一个证据。研究显示,一万年前猛犸象在全面解冻期完全灭绝,而人类的肆意捕杀或许扮演了重要角色。人类与猛犸象同期进化,开始还能与其和平相处,但当进化到新人阶段时,人类学会了使用火攻和集体协同作战去捕杀成群的动物或大型动物,猛犸象就成了主要的狩猎对象。
在法国一处昔日沼泽的化石产地,人们挖掘出了猛犸象的化石。从化石的排列上可以看出:猛犸象被肢解了,四条腿骨前后相连排成一线,头骨被砸开,肋骨有缺失。根据这个现场,专家们勾画了一幅当时画面:原始人齐心协力将一头猛犸象逼进了沼泽将它陷住,大家在沼泽边用石块和长矛把象杀死。先上去几个人把象腿砍下来,搭到沼泽边,让其他人踩着象腿走到象身上,割下大块带肋骨的象肉,用长矛插着运回驻地,有人用工具砸开象头,吞食尚还温热的象脑(用今天的眼光看,他是在大吃补品),砍下象鼻,挖出内脏。运走了这头象可食的部分,其余的便丢弃在沼泽里。在漫长的岁月中,沼泽水枯泥干,成为干燥的土地,在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有化石,再现了当年生物的场面。
猛犸象以自己整个种群的灭亡标志了第四纪冰川时代的结束。
近亲繁殖年4月,新研究指出,从北海挖掘出的猛犸象化石上的一些不寻常的特征表明,年前,近亲繁殖可能加速了猛犸象的灭绝。研究人员对猛犸象颈椎上一块平坦的圆形区域感到惊奇。这意味着其颈骨处曾连着一块小肋骨,这种罕见的异常情况表明猛犸象有其他骨骼问题。如果人出现颈肋骨畸形的情况,90%的发病者活不到成年——死因并不是颈肋骨本身,而是由此导致的其他发育问题。这种情况通常和染色体异常及癌症有关。
颈肋骨异常现象在北海猛犸象种群中有多普遍?带着对这个问题的疑问,荷兰鹿特丹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古生物学家JelleReumer领导的研究小组,梳理了博物馆收藏的从北海挖掘出的猛犸象标本。在9个标本中,他们发现其中3个有肋骨异常现象,研究人员将这一发现报告在PeerJ期刊上。Reumer说:“这种现象似乎非常普遍。”另一项针对当代大象骨骼的类似研究却显示,21只大象中,仅有1只出现颈肋骨异常现象。
Reumer认为,气候变化使得猛犸象的栖息地变得分散——其生活状态由聚集在一起变成相互分离。种群数量减少后,近亲繁殖随即发生,遗传变异的缺失使得猛犸象无法抵御来自寄生虫、疾病和人类的攻击。荷兰莱顿市Naturalis生物多样性中心古生物学家FrietsonGalis将近亲繁殖的恶性循环及其脆弱性描述为“灭绝漩涡”。
人狗捕杀猛犸究竟是怎样灭绝的,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一项新的证据表明猛犸象或遭受人类捕杀而灭绝。尽管,这个观点目前仍然只是一种推测。
在欧洲中部和亚洲北部大约有30个猛犸墓地,其中,成百上千的骨头紧密的堆积在不到60平米的地方。宾州大学伯克分校的这位人类学家Shipman称:“死亡猛犸的数量非常惊人,单单在Berelekh遗址中就埋藏了超过只。”
一些科学家认为是洪水等自然活动造成的或者是一群不幸的猛犸掉入到薄冰中。而Shipman称,猛犸墓地在约4.4万年前开始出现,而现代人类正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出现。此外,人类学家在一些遗址发现了猛犸骨头搭建的小屋以及人类才会在骨头上留下的标识和切割痕迹。
Shipman梳理了数十个猛犸象墓地的记录,她声称:“猛犸象骨头的历史测定表明它们已经被堆积在这里数百年时间,而且许多代都在同一个地点被杀死。这些数据预示着一种可能的方案,古老人类或许对这些生物进行了伏击。”这些遗址发现如此多的骨头或许就是因为这些遗址是理想的伏击地点。
Shipman也认为猎人或许也得到了狗的帮助。目前尚不清楚狗究竟在什么时间和地点成为驯养的,但是一些最新的考古学证据表明,狗或许与猛犸墓地出现的时代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在几个猛犸墓地发现了狗类的头骨,许多头骨都存在裂缝愈合的情况,这或许预示着这些动物受到了人类的照料。
Shipman推测,猛犸象墓地或许是人类和狗合作关系的第一份重要证据。这些犬齿动物或许将猛犸象驱赶到伏击地点,而后猎人就会进行猎杀。作为回报,人类会为这些狗提供食物和保护,而人类和狗之间慢慢就会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
物种复活
年2月19日,我国科学家已经恢复了猛犸象细胞的全功能,形成了胚胎细胞,只待合格代孕体,猛犸象就可从多年前穿越而来,惊艳回归。
复活只需“三步”
第一步,复活猛犸象细胞;第二步,恢复细胞的全功能性,形成胚胎细胞;第三步,找到代孕母体孕育生产出猛犸象个体。”
年,人们在西伯利亚冰层里发现了完整的猛犸幼象,后来通过幼象的毛发,获得了猛犸象完整的细胞核。“科学家们通过把猛犸象细胞核注入到剔除了细胞核的亚洲象的细胞内,此时的细胞核已是猛犸象的基因组,表现出来的是猛犸象的特征,就此复活了猛犸象细胞。在此基础上让猛犸象细胞重现出猛犸象的胚胎细胞,现在的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技术已实现这一目标,让细胞实现全功能性,就可以发育成完整的胚胎,最后就是繁育出猛犸象个体。”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