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猴,加上人类自己,被分类学创始人林奈列为动物中的最高界别———灵长目,寓“众生之灵,众生之长”意,约隶13科,59属,余种。这大家庭由狐猴类、眼镜猴类、猴类、猿类等组成,分别由低到高演化而来,直至人类位居万物之巅。
地质年代,古兽纷呈,各有各的进路。灵长类很早,大约是在恐龙灭绝的中生代白垩纪,就从食虫类祖先中兴起,到新生代开始的时候,已经有所演化。这类远祖的行状,一般从目前健在的树鼩去推测:它貌似松鼠,长吻长尾,善于攀爬高高的热带树木,杂食,眼眶和颞区分开,大拇指和大脚趾与其他指趾有点分开,脑子比较大。再往后,新生代早始新世地层出土的化石里,有种以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神父命名的德氏猴,它是眼镜猴类的祖先,而4年在湖南衡东发现的亚洲德氏猴更加原始,对研究灵长类起源很有价值。年在荆州早始新世地层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原始灵长类化石,它头骨、四肢等与跗猴接近,而脚后跟保留了类人猿的特点,时当万年前,类人猿与跗猴刚刚分化,这样其分类位置就很独特;结果,学者引用希腊神话“阿喀琉斯之踵”,命名它“阿喀琉斯基猴”。时光继续,在江苏常州和陕西垣曲还发现了曙猿化石,属于中始新世,是大眼、夜间觅虫进食的原始灵长类。在中国远古地质时期发现的其他灵长类化石,完整的要数金丝猴头骨,距今约70万年至80万年,与现在的金丝猴基本一致。猿猴化石还很缺乏,进化史上还有许多迷洞,足以让我们探胜一番。
清郎世宁画白猿
猿猴世界是足够丰富热闹的,其形态、举止皆如此。普遍认为:灵长类以活跃、敏捷,不思安静,特别是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而闻名,正应了上海俗语“活孙骨碌碌”(形容猴子似地好动)。最力大无比当数大猩猩,据说盛怒之下可以把猎人的枪杆拧弯。好莱坞大片里的金刚三拳两脚把鳄鱼怪兽打得嘴巴脱臼,虽然夸张但符合人类对它们的想象。而美国伊利诺伊州某动物园的一头母大猩猩,将摔晕在园内的三岁小孩抱起,等待救援。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指猴,松鼠般大,中指、无名指细如铁丝,专门抠取树皮缝中的毛毛虫或咬破果壳后掏取果肉吃。南洋加里曼丹岛上的“大鼻子情圣”长鼻猴,公猴鼻子就像根长长的茄子,垂下去盖住嘴巴与下巴;吃东西时鼻子扭在一边让路,吃完了再复位;激动时鼻子尤其膨胀,这很得择偶那一刻的母猴青睐,久之,优势便得到遗传。从人类眼光欣赏,有几分姿色的猴子,中国的金丝猴应该榜上有名,双眼皮,乌亮的眼神,金灿灿的毛发,足以顿生美感,就是鼻孔朝天稍有过分;南美小猴金毛胥可与之一拼。而最丑陋的猴,是亚马逊流域的秃猴,共有红、白、黑三种,谢顶而前额光秃,眼窝深陷,当然不可以貌取人,都列为濒危动物。人类了解研究比较深入、封作最聪明的灵长类自然是黑猩猩,珍·古道尔《黑猩猩在召唤》里描写的“白胡子大卫”就是她忠实的朋友。汉学家高罗佩饲养长臂猿,著《长臂猿考》,则把这种动物提高到除了黑猩猩之外另一种研究人猿关系的标本的地步。
人类作为灵长类中的灵长,自古以来一直对猿猴注意观察描绘。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牧诗:“孤猿衔恨叫中秋”,宋陈允评诗:“啼落春风几树花”,元宋无诗:“啼入白云深处藏”。柳宗元说:“猨之德静以恒,类仁让孝慈。”在中国文化中,猿猴是远远超越自然产物了的。
宋人画猿猴摘果图
在商代甲骨文中,有两组类似猿猴的字,一个尾爪宛然,被认作猕猴;另一个弯着腰,手捧在胸前,脚特别大,吻部突出,有时还持了一柄长斧(一说是拐杖),这个人兽被认为是商代先公先祖,甲骨文记录当时不断向它行祭祀,请求保佑雨水和年成。普遍认为他就是帝俊,即帝喾、舜,是商族始祖契、周始祖弃的共同祖先,所以商人要祭拜他。联系到蛇身先祖女娲,牛头先祖炎帝,推测猴在中国上古一度也是图腾动物,即认为该动物和本氏族有血缘关系。
猴图腾的例子,如非洲沃尔特河流域多贡族的猴面具,在进行祈雨、播种、葬死者仪式时,都要戴上,请图腾保佑。美洲印第安文化、玛雅文化也有猴图腾。
有关猿猴的神话传说、图腾遗物生动有趣,而古代雕塑、绘画中的世俗猿猴也是千姿百态,足可观赏的。云南沧源崖画,是佤族、傣族先民生活的写照,绘有一组列队前行的短尾猴,有一人双臂平伸,一手前指,而前方则有两人持一栅栏以逸待劳,这显然就是期待狩猎有成的仪式遗迹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浅绿色水晶料雕成的“拜年猴”,此猴圆眼大鼻,仰面,伸出前肢作拱拜状。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出土战国银猿带钩,设计上巧妙利用了带钩的特点,使一只长臂猴伸展双臂作攀缘状,很形象。云南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一柄青铜剑上,刻有人、猴与虎搏斗场面,一勇士持剑对虎,一猴紧紧拽住虎尾并厉声啼鸣,场面惊心动魄。河南汉画像石上有猿猴嬉戏图,一猴手舞足蹈跳跃而至,另一猴正在挠痒。山西右玉出土铜尊纹饰中,猴拿鲜果,情态欢跃,旁有虎和鹿。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木猴正托腮进食,这是以整块木头雕刻成的作品,刀工洗练。
在绢本设色画中,传为宋毛松所作的《猿》久负盛名,画面把一只猿猴面部皱纹、嘴势、眼神,还有不失戏剧性的爪趾,细腻地描绘了出来,似乎它正在凝神苦思着什么。而北宋画家易元吉,以善画猴著名,多动态逼真,其《猴猫图》,绘一猴搂着一只小猫,高昂了头悠然自得,小猫欲挣脱,向另一远去的猫鸣叫求援,那猫回首声援,却是无可奈何。宋无名氏有《双猿图》《猿鹭图》。宋法常的《猿》赠送来华的“圣一国师”,现藏于东京大德寺。
传宋毛松作 《猿》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民间风俗中,猴讨口彩作“马上封侯”,于是画马、蜜蜂、猴,寓意高升吉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马上封侯”竹雕。年画里有《猴抢草帽》,比喻买卖风快、商品畅销。也有把猴子作为戏耍对象的,如讽刺性的年画《猴抬扛箱官》。
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猴,也出现于全套生肖俑,生肖玉器,以及十二神兽图中。但这种“套装”追求统一,猴的灵动个性多少是被压抑的。
古物古书上的猿猴故事,其实是人类对这门近亲和自身由来的认识史,也是人类避凶趋吉心理的外化。
视界观(.2.5)
猿猴文化札记
顾音海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
订阅我们!点击标题右下“文汇学人”
转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