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城与人那些被拆了的四合院,都被他画下
TUhjnbcbe - 2021/1/18 16:45:00
白癜风哪里治疗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句话描写的,就是咱北京人居住在四合院里的惬意生活。虽然有些四合院慢慢变成了大杂院,但院里边邻里间的情谊却始终没有淡漠。

东屋张大妈家的炸酱面,北屋赵爷爷家里的小人书……曾经院子里的生活是平凡而温馨的,孩子们见到长辈是个顶个儿的嘴甜,街坊四邻唠起家常也是嘘寒问暖,记忆里他们的笑声随着院子上空的鸽哨飘得好远……

年德国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拍摄的钟楼下东北角的老北京民居

年德国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从古楼上向西北方向拍摄的老北京民居院落

曾经,这些大大小小的院子密布在北京城的胡同里,静静地看着那些喜怒哀乐。住在院子里的北京人,也慢慢养成了内敛、含蓄、局气、厚道等品质。可以这样讲,北京民居宅院是和睦、和顺、和谐、亲和的象征。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建设的脚布不断加快,这些原本安宁的院子在推土机的碾压下坍塌了。轰鸣声和随之消逝的四合院让好多人慌了心神,郑希成先生便是其中一位。

郑希成老先生(图片来自网络)

在他的《京城民居宅院》一书中的序言里,他是这样写的:

我出生在鼓楼前的小四合院里,又在北新桥自家小院中成长。在小院中,我体会到了老北京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郑希成先生作品

邻里间的真诚相助,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精髓,这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神”。胡同中各种形态的民居宅院,是北京胡同文化的基础,是胡同文化的“形”。神形兼备的存留,才是真正保存了北京的胡同文化。

郑希成先生作品

年推土机的喧闹声将我吵醒。北京胡同里的“神”已经缺损,我不能再坐在自家的小院中修身养性了。我走出了封闭的小院,端起了摄像机、照相机,拿起了画笔……想用自己的画、照片,体现北京民居宅院之美……

正是在这样的动力推动下,当时年逾七旬的郑希成先生开始了创作之旅。自年开始,他连续多年笔耕不辍,完成了上百张京城民居的白描画作,并将其中的一百幅集结成册,编成了《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一书。

《京城民居宅院》封面

仔细翻看书中的内容,在了解北京民居宅院历史和建筑特点的同时,北京人曾经的生活情景也跃然于纸上。

东城区东直门内北沟沿胡同23号

梁启超先生故居

这座院子是梁启超先生故居。虽然此院是文化保护单位,但因为院中住户较多,违章建筑多,游廊又长年失修,使得规划局的两位年轻人到此院看完之后说:“此院没有保留价值”。

梁启超、梁思成父子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以及名人故居的历史价值暂先不提,仅从宅院的结构看,亦有很多独特之处。例如,在大门北侧,一片似是办公用的客房,有别于清末以前的四合院;小巧的垂花门及三门的两廊都是通道,它是全院的交通枢纽;再有全院的水道设计,一到下雨,全院的雨水都很自然的流入花厅前的水洼中;后院假山下,有通道可直通花厅……

此院主体建构清楚,房屋保存完整,如果将院内违章建筑清除,恢复原貌,此宅院既是一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名人故居,又是一处非常优美的北方园林式宅院。

东城区大菊胡同29号、东直门内大街号

慈禧太后懿旨拨款修建

这个院子是当年慈禧太后懿旨拨款修建的。因为房主人的祖上抗击被八国联*有功,所以才重修了此院。这个院坐北朝南,如意门开在东南角。从影壁前左转,进绿色四扇屏门,三间倒座房当做办公用。进入二门,迎面三间清水脊带拍子的北房为客厅,东、西各有两间小平房。

东侧廊子转弯由小廊进入第三进院,此院为主人居室。向东进月亮门的侧院是子女们的住房,再东侧有小门可进入花园。全院的房屋都是清水脊,并有精美的砖雕。现在大菊胡同保留下来了,房主人也拆除了违章建筑,经过重新修饰,基本恢复了院内的原貌。

西城区南宽街13号

马连良大师故居

此院是马连良事业最盛旺时的住宅,处在南北胡同中,外门坐西朝东,门内有汽车库,宅院大门为卷棚脊广亮大门,迎门雕砖影壁,东西屏门。

东屏门内可通东院厨房、洗衣房,工人院在西屏门内。倒座房五间为外客厅。进垂花门抄手游廊,东厢房为餐厅,西厢房为西客厅,正房三间为正会客厅,西耳房为马连良夫妇的卧室,东耳房为其子马崇恩的居室。

西客厅后面花园边有廊,是马连良与孩子休息之所,花园西墙有一排果木树。后院第一进院有十一间房,中间是通道,最东间为粮库,其余都是家属住房。最后一进院,后门边两间是门房,往东是戏衣房、库房、厕所、洗涤间。现在这一片都已拆了,只留下齐白石故居蜗居在楼群的一角。

“适其夫人来自上海,又有些追求面子,认为马连良的声望要与之相配的体面生活,故购置了此宅,明显脱离了老北京人含蓄、蕴藉的生活方式。”

——摘自马龙《我的祖父马连良》页

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90号

中西合璧

这座院子在原来的报子街路南,广亮大门,东院是平顶抄手游廊的整齐四合院。院中大白海棠树的叶伞,遮盖了大半个院。西院将正房及倒座房拆除后,改造成西式瓦房,并用磨砖对缝墙辟成另一院,洋房与院中之门像是后开的。

东院正房之西耳房的过厅内,除了有与两厢相连的游廊有门,在其西山墙的北面还有一个旧的穿廊门洞,不知为何用。后来见到主人,才知原为并连之东西院相通的廊子。这是一座中西建筑合璧的民居院落。

郑先生将主人所叙八月十五拜月时,孩子们在院中捉迷藏、打秋千的情景记于纸上,追寻曾经童年拜月及在亲友大宅院游廊中嬉戏之景,借此回忆。

东城区东四十三条77号

完颜氏府邸

从东四十三条(原汪家胡同)到十四条(原船板胡同)的四五个院子。在边上的横街胡同里就能看到它的爬山廊。当时人们都说这里是蒙古王府,后来找到此宅的后人,才知道这里是完颜氏的府邸。它的二门是三间的垂花门,这在北京是独一无二的。

东城区朝阳门内新鲜胡同42号

桂公府旁别院

这个院子原来是桂公府靠西边的一个别院,坐南朝北,两排七间高大的北房在北京并不出奇,与众不同的是其他三面都是围成圈的“廊墙”,与北房是断开的,并不相连。

因而此院到底是做什么用,一直未得其解。这种院落在故宫、颐和园都没出现过。可惜的是,未等民俗专家解开此谜,这个院落就被拆除了,一种未解的民居文化永远消失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西城区(原宣武区)菜市口丞相胡同41号

田学景先生祖宅

此宅为田学景先生的祖宅,清末其曾祖父在南方做官,他的祖父请人花了三年时间盖了这个院子。此园位于南、北方向的两条胡同中。后门在米市胡同,坐东朝西,广亮大门,雕花影壁,倒座房五间为客厅,外院北房两间为学馆。

第二进院,进垂花门有抄手游廊,北房五间是家中曾祖父的居室,南房五间是祖父的居室,东房是勾连搭式双排房,中间的过厅是全家的餐厅。第三进院的东房是供奉先辈主人画像的地方,北房前是小戏台,东北小耳房是仓库。

解放后这个院层居住过朱德、习仲勋、*炎培等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名人。可惜的是,这样一座有历史文化和名人效应的四合院没能保存下来。

东城区八宝坑胡同37、39、41号

都说”家和万事兴”,这个理念在京城民居宅院中也能得到印证。您看,这三个院落坐西朝东,是顺义进城的农民三兄弟置的产业。虽然三个院子各自有门,但院内又有门彼此相通。院子大门为农村的大梢门,可由老家的大车直接将粮食拉进院。

虽然三兄弟都已经各自成家,但置办产业仍然靠在一起。院子在一起,心也就靠在一起。这不光是互为邻居有个照应,更是彼此挂念着对方的浓浓亲情。

西城区陟山门街5号

清御史衙门

此处明代为内务府衙门,清代为御史衙门。此院坐北朝南,门前为陟山门街,石板路直通往北海陟山门。

据几代世居于此的高天岭老人讲,清末四大奇案中的“杨乃武于小白菜”案就是在此做的终审。

此院正殿西头的戗檐砖雕是十几年前后补的,与西房戗檐的精美砖雕相差太远。此院大门两边的拐角廊子比较特殊,尤其它的房脊更是少见,转角处没有蝎子尾,两边的装饰很有特色。

西城区北海东门园景胡同4号-14号

魏忠贤的宅子

这个院子据说是魏忠贤的宅子,从挑檐看风格一致,清水脊的做法也差不多。10号院里边的简易楼原本是花屋子,藏花的窑。此宅之前与陟山门街5号御史衙门相连,这院的西墙外就是古冰窖,与北海、景山等景色连成一片。

东城区建国门内盛芳胡同3号

梅兰芳故居之一

其实北京民居宅院并不完全是泥古不化的传统院落,他们中间也有不少与时俱进的西洋风格院子。比如这座院子就是代表。

此院门前胡同很宽,有很多树,颇有些郊野的味道。院门坐北朝南,西式门楼在东南。进门后,经宽宽的门道在室内向西一转弯,走出屋子北门,进入外院。二门上有一弧形铁花门饰,有一门灯。

东、西房为西式硬山搁檩式,有砖雕的西式门窗;北房为合瓦,带拍子。此院虽然很小,在北京民居中却是很有特色的一例。据房主讲,戏剧大师梅兰芳曾在此院居住过。

以上只是《北京民居宅院》一书中很小的一部分。书中还有大量精美的四合院白描画作及其背后历史的记述,说不定这其中就有您或家人曾经居住过的那一座。

西城区学院胡同39号

东城区东四二条21号

东城区南池子大街68号

西城区(原宣武区)菜市口北大吉巷21号、22号,李万春武圣故居

东城区大菊胡同29号,东直门内大街号

东城区南竹杆胡同82号

郑先生做这件事时已年近七旬。他自幼有足疾,行动不变,冒着酷暑严寒,骑着自行车,奔波于街巷胡同之间,以超人的毅力画了百多幅即将消失的北京民居宅院素描图。

郑希成先生作品

他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对北京城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些弥漫在胡同中的淳朴民风是令人难忘的乡情,在他的画稿和说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郑希成先生作品

郑先生是画家、是雕刻艺术家,他不是以建筑师的眼光来作画的,所以,这些画不是建筑实测图,同时,他也不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记录院落保存的实况的,所以,画中没有表现出四合院中私搭乱建不堪入目的景象。

郑希成先生作品

他通过实地调查,根据历史照片或图像,尽量恢复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来风貌,把最美的东西奉献给了读者。郑先生曾亲眼目睹过野蛮拆迁的惨况,但他却选择理智地采取怨而不愠的方式,在画稿中主要表现北京历史风貌之美,这正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购买链接,长按识别

欢迎参与周年赠书活动

读者福利:

现在,您除了可以通过

1
查看完整版本: 城与人那些被拆了的四合院,都被他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