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
编辑按
关于填报志愿的疑问,这几天还在困扰着很多高三毕业生。有媒体写文提醒,城市或许比学校更重要,但这大概也没有减轻他们的焦虑。
想说的是,无论填志愿时多笃定,你都有可能在未来的四年里,在许多的瞬间后悔当初的选择。
今天,我们更想分享的,是下面这篇在去年引起巨大争议的文章。作者呈现了一个在名校巨大光环下,可能是一个普通毕业生会经历的一切。
看完之后,你或许会有很多复杂的情绪,但这也只是大学生活的某个剖面而已。希望正在填志愿或抱怨学校的你,能有继续前进的勇气。
本文原标题为
《一名非典型毕业生的大学简史》
17岁,高中毕业,熟背《滕王阁序》,一口一句等终*之弱冠,慕宗悫之长风,坚信自己20岁定有大作为。
暑假,去某探望品学兼优之学长,学长20岁,学生物,热情好客,找餐馆请客,步行30分钟,于沙县小吃落座,相谈甚欢,主要话题是去美国读博的必要性和掉头发的防治问题,人均消费15元。
告别学长后断定,学理救不了中国人,毅然弃理从文,远赴帝都,于人文社科第一学府(号称)深造。
刚上大学,屁都没有,但有一颗追梦赤子心和湖北高考理科前千分之一之骄傲,满脑子都是什么“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结果并没有谁给你冷眼和嘲笑,连过年回趟老家,父老乡亲听说你来自人大都要煞有介事地竖起大拇指:“人大好啊,比*协牛逼!”。
每天7点起床,手持新视野大学英语至一勺池晨读,坚持长达一周,以北京空气质量差,不适宜室外有氧运动为由放弃,从此再没吃过早饭。
关心时事,心怀新闻理想,背诵《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热爱摇滚,并坚信五月天是中国摇滚最后的希望,梦想是去五月天演唱会,并在唱到“明明是想靠近,却孤单到黎明”的时候给女神打电话,体现出一股淡淡的哀伤。
18岁,愤世嫉俗,每天都会发出一些振聋发聩的疑问:
“为什么知行的宿舍明明只有4个网口,却要住6个人?偌大的学校,难道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
“为什么hr要学微积分?中国大学的本科生课程安排竟已经混乱若此吗!”
旁听各种高端学术会议与论坛,拥有一种走在学术前沿,把握时代脉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其实一句都听不懂,在台下低头钻研各大p图软件的使用技巧,结束后冲上讲台与讲者合影然后赶紧发人人“刚刚聆听了xxx老师的教诲,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之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如坐春风,醍醐灌顶。”
参加各种高端(主要体现在名字上)社团及俱乐部,主要活动是参观各大强企业,收获大量印有logo的钥匙扣,走之前在企业大楼门口合影,然后发朋友圈,表现出一种即将成为管培生的姿态,然后一哄而散,皆大欢喜。
热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