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蜀书二》
(孔融)在郡六年,刘备表领青州刺史。--《后汉书卷七十》
刘备在豫州,先表袁谭为茂才(袁谭之后被曹操表为刺史),又表孔融为青州刺史。一个青州出现两个刺史,最终导致袁谭与孔融自相残杀,而刘备坐收渔利。
驱虎吞狼,用心可谓险恶。
刘备素以仁义著称,为何要做出如此下三滥的举动?袁谭与孔融,皆一时俊杰,岂不识刘备奸计?又为何利令智昏,自相残害?
三家反常行为背后的暗线,就是利益。
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资本论》
利益,是一切行为的驱动根源。
它是刘备“穷生奸计”的根本原因,也是孔融、袁谭“明知故犯”的内在真相。
本文共字,阅读需12分钟
先说刘备。
①搅屎棍子刘备
建安十三年(),曹公定荆州。曹公召刘表宾客裴潜,询问刘备才能干略,裴称:
“刘备是个特别能折腾的捣乱分子”(能乱人而不能为治)。
左将军在汉末士人眼中之形象,可见一斑。
太祖问(裴)潜曰:“卿前与刘备俱在荆州,卿以备才略何如?”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魏书二十三》
刘备能在汉末乱世,表奏茂才(袁谭),刺史(孔融);并以此挑唆两家内斗,倚仗的是自身的刺史头衔。
注:茂才,即今“省级杰出青年”(两汉称“州”),省级最高行政机构可一年推荐一次
注:刺史:即今“省级纪检委书记”
刘备的刺史,是个伪职。对,假货。
兴平元年(),刘备背叛公孙瓒,脱离青州刺史,南下徐州。刺史陶谦将刘备安置在小沛。并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
在此要特别强调并纠正一个误区:
小沛,不在徐州,而在豫州。位置紧邻徐州西北侧的彭城国,属豫州。
刘备仅占据豫州一个郡(小沛全境是否归属刘备尚存疑,可能仅占数县),就敢堂而皇之以“豫州刺史”身份发号施令,还四处封官加爵、挑拨离间、催动周围军阀混战;真可谓鼠胆包天、不揣冒昧。
刘备实力如此不济,却胆大妄为的原因何在?
答案很出乎意料:
恰恰是因刘备实力不济,他才需要挑唆其他军阀内斗。
刘备的生存空间极其狭窄,东有陶谦,西有曹操,北有袁绍、南有袁术。如果再算上周围星罗棋布的泰山兵、黑山兵、青州兵,以及东北不远处屯驻齐国、被自己出卖的老上司,刘备可谓强敌环伺,夹缝求存。
初平、兴平年间刘备的处境如果周围军阀们团结统一,刘备就会失去生存空间;只有周围军阀们互相争斗,刘备才能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所以,刘备大肆鼓动周围二流军阀内斗,不是因为刘备天生坏心眼儿,而是因为他不得不为之。刘备实力越弱,他挑唆周围军阀相残的意愿就越强。
原因无他:都是为了恰饭啊!
那刘备为什么不挑唆一流军阀呢?因为他(当时)挑唆不动啊,只能去二流军阀中搅搅浑水。
纵览刘备一生,挑唆吕布斗袁术、挑唆曹操斗吕布、挑唆袁绍斗曹操、挑唆刘表斗曹操、挑唆孙权斗曹操……而最终获利者,都是“三方势力中的最弱者”刘备。
这恰恰吻合刘备的一贯思路,即驱虎吞狼,渔利在后。
袁谭、孔融便是刘备驱虎吞狼毒计下的受害者。
当然,这俩也称不上是啥“受害者”,袁谭和孔融,属于“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先说袁谭。
②袁谭的悲剧
袁谭是宗法专制社会下的典型悲剧,一个废长立幼的牺牲品。
袁绍是个糊涂蛋。他喜欢小儿子袁尚,为了给小儿子接班铺路,他就把大儿子袁谭,出继给了亡兄袁基。
袁谭以“长子”(很可能还是嫡长)身份,一夜间变成“侄子”身份,成了藩镇间的笑柄。
绍后妻刘有宠,而偏爱尚,数称于绍,绍亦奇其姿容,欲使传嗣。乃以谭继兄后。--《后汉书卷七十四》
出继儿子给同宗兄弟为嗣,有之。
例如诸葛瑾把次子出继给诸葛亮,司马昭把次子出继给司马师。
把嫡长子出继,则闻所未闻。
沮授等人对于袁绍废长立幼的行径,皆表示强烈反对。
袁绍假惺惺地说:“我是为了锻炼我侄子/儿子啊!爱卿不要多心。”
袁谭被撵出冀州,发配平原郡(青州)。名义上虽挂着“都督青州”的帽子,实际上仅相当一个郡守,还是失势的郡守。
(袁)谭始至青州,为都督,未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九州春秋》
刘备此时不失时机地拉拢袁谭,很是亲近。刘备后来兵败徐州,投奔袁绍时,还是袁谭亲自接待的,可见二人勾结已久。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蜀书二》
刘备自兴平元年()脱离田楷(公孙瓒系青州刺史)后,其实给自己找了个靠山。这个靠山就是袁绍。
陶谦死后,刘备接管徐州。支持者除徐州内部陈登、糜竺外,外藩倚仗就是袁绍。
陈登等遣使诣袁绍曰:“生民无主……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献帝春秋》
袁谭在刘备、曹操(亦是袁绍盟友)的扶持、拉拢下,很快就坐稳了平原郡。之后连续用兵,驱逐了公孙瓒系的青州刺史田楷,即刘备的老上司。
(袁谭)遂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时百姓无主,欣戴之矣。--《九州春秋》
田楷的威胁解除,刘备的外交政策初见成效。
青州除了齐国田楷,还有北海孔融。
③孔融的情商
孔融和袁谭一样,也是个大大的悲剧。而且是自抽自脸,贻笑天下。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孔融的成名作,却也成为预测孔融人生轨迹的谶语。
(陈)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后汉书卷七十》
孔融年幼时以让梨闻名,成年后却堕落为一个大大的不孝子、白眼狼,公开鼓吹反智言论:
“父亲有啥恩情于子女?子女不过是父亲发泄性欲的副产品罢了!”
“母亲有啥恩情于子女?子女就好像东西寄藏在瓶子里,十个月之后就出来罢了!”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
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魏氏春秋》
中平六年()董卓上洛,孔融赴青州,为北海国相(位同郡守)。孔融在北海国做一把手六年,一事无成,郡治残破,还屡次被黄巾贼围剿。
初平四年(),黄巾悍匪入青州,猛攻北海。孔融遣太史慈赴平原国向刘备求救。
注:刘备当时还未脱离公孙瓒,在公孙瓒阵营做平原国相。平原与北海同属青州。
刘备领了多杂兵,大破黄巾贼众,管亥溃走。孔融对刘备感激涕零,遂在翌年()陶谦亡故后,力挺刘备接管徐州。
时,黄巾复来侵暴,融为贼管亥所围。融逼急,乃遣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备)遣兵三千救之,贼乃散走。--《后汉书卷七十》
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蜀书二》
孔融治理北海国四年,城防建设,士卒操练,竟一无可取;连刘备的临时雇佣兵都不如,可见是大大的草包。孔融之后被袁谭袭破,早有征兆。
兴平二年(),刘备以豫州刺史身份、表举孔融为青州刺史。
好戏登场。
孔融之前,青州有两个刺史:一是公孙瓒系的田楷(屯齐国),一是袁绍系的袁谭(屯平原)。天无二日,州无二主。二王并立局面,最终导致袁谭、田楷火并。
青州割据状况概览刘备此时表孔融为青州刺史,用心昭然若揭。
果不其然,翌年,建安元年(),袁谭领兵袭击北海国。孔融被打得鸡飞狗跳,弃妻子而走,一家老小都做了俘虏。
城夜陷,乃奔东山,(孔融)妻、子为谭所虏。--《后汉书卷七十》
刘备的奸计,再度得逞。
孔融傻呵呵地以为,刘备表奏自己为刺史,是因为跟自己关系好,哥儿俩曾经共抗青州黄巾。
其实刘备帮孔融、纯粹是出于自身利益。
刘备在初平四年()与孔融共抗黄巾,是因去年()青州黄巾入兖州,连续击杀任城国相郑遂、兖州刺史刘岱、济北国相鲍信。州刺史都被杀了,可见黄巾兵势之猖獗。
刘备与孔融联手,实际是为自身安全:黄巾来袭,生灵涂炭;刘备的平原,也在青州境内;北海若失、孔融若死,刘备也会唇亡齿寒。刘备在青州救孔融,恰如吕布在徐州救刘备。吕布一介莽夫,尚知唇齿相依,刘备人间豪杰,岂会不明此理?
关于吕布辕门射戟始末,我之前单写过一篇文章详细分析,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自行阅读,传送门如下:
辕门射戟:被掩盖千年的中国社会权力潜规则
可笑孔融,把生意买卖当成人间真情,把枭雄刘备当成无害白兔;倾覆败亡,情理之中。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莫把欢场当真爱。
④直钩空饵,愿者上钩
对刘备的流氓行径,我并无批判之意。汉末藩镇割据,群雄争霸,强者侵凌宇内,弱者为求存,也不得不各显神通。刘备挑拨离间的行为虽然下作,但在汉末诸侯中,已经算是厚道人了。刘备征战四十年,无一屠城记载,就凭这点,称刘备一声“仁义”并无不妥。
我们也要看到:刘备虽然抛下直钩,袁谭与孔融却争相咬食空饵。
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刘备的旧主是(公孙瓒系)青州刺史田楷,难道袁谭不知道刘备和曹操表奏自己做茂才、做青州刺史,是什么意思么?袁谭心知肚明。
刘备与袁谭交好,且袁谭为青州刺史。孔融难道不知道刘备表奏自己做青州刺史,会引来袁谭的报复么?孔融心如明镜。
与其说是刘备挑唆群雄内斗,不如说是群雄“恰恰需要”刘备这样的搅屎棍子。
刘备要的是邻居相争,无暇东顾,借此保自己一方平安。
孔融和袁谭,要的则是刘备提供的“开战理由”,借此相互攻杀,扩大地盘。
没一个好人,都是无赖。
读过我写的三国类文章的读者朋友、都清楚我的思路和立场。我一直强调,群雄争霸,惟利是视,道义何赖?不过是一群枭人、奸雄;凭蛮力、用诈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汉末群雄一切行为的原始动机,都是被现实利益所驱动。这也是分析三国史、乃至通史中所有事件背后最重要的暗线。
刘备纵横天下四十载,自极北幽州至南国益州;流浪天涯、转战四海,兵弱敌强,挑拨离间;搅得中原烽烟四起、神州波谲云诡。其行为背后,皆出“利益”二字。
对强势军阀而言,州郡土地不过餐后甜点;对寄居求生的刘备而言,能否挑动军阀混战,却关乎其生死存亡。
结尾处,仍以开篇《资本论》收笔:
注:此话为马克思引自邓宁格语录
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
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
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