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0/31 15:26:00
“我生无田食破砚——齐白石笔下的书法意蕴之二”是北京画院所做的第二个有关齐白石书法的展览,年北京画院美术馆策划了“心诗自书——齐白石笔下的书法意蕴”展,相较于第一次的齐白石书法展,这次展览的前半期联合辽宁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主办,将包括北京画院在内的国内六家重要齐白石收藏机构的六十余件套精品汇集在一起,更为全面地构建起齐白石书法的演变过程。如今,展览已近尾声,让我们再次来看看展览还有哪些亮点值得观看。我生无田食破砚生无田食破砚齐白石2.3×2.2×4cm年青田石北京画院藏“我生无田食破砚”是齐白石三十多岁时所刻的一方印章,从年能留存至今实属不易。“我生无田食破砚”,并非是齐白石的原创,而是出自苏轼的《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中“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齐白石大约于年开始学习刻印,年好友黎薇荪的儿子戬斋送给齐白石丁敬、黄易的印谱,黄易曾以此句治印。从此方印章我们可以看到齐白石早期刻印的风格和水平。同时他以此句入印,也应与他彼时的心境有关。年虚岁二十七岁的齐白石拜当地乡绅胡沁园为师,学习绘画和诗文,从此不再做雕花木匠,身份从民间艺人转换为一名画师,以卖画为生,并日益获得认可,靠着齐白石的这支画笔,齐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此句虽有自嘲之意,也可谓另一种成功的表达。齐白石与何绍基八哥水仙齐白石85×48cm年纸本设色北京画院藏此幅《八哥水仙》画于年,是北京画院所藏的较早期的齐白石作品,是他跟随胡沁园学习绘画的第五年,风格与后期的大写意风格有诸多不同,其画中的题款的字体亦与后期不同,为“何绍基体”,此时齐白石尚未形成自家风格。据齐白石自己回忆:“我起初写字,学的馆阁体,到了韶塘胡家读书以后,看到了沁园、少蕃两位老师,写的都是道光间我们湖南道州何绍基一体的字,我也跟着他们学了。”年底我们举办了“佳墨名楮纷相随——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与齐白石书法展,并行展开,对比二家书法,可看出何绍基对齐白石早期书法的巨大影响,以及湖湘文脉的传承关系。何绍基作为晚清的书法家,他对晚清书风乃至后世书学,甚至今天的书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齐白石的何绍基体灵动自然,显露出齐白石的临仿功力,他擅于抓住被临仿者的神,不输格调。齐白石与金农金农花卉册之一纸本水墨册页25cm×32cm清代辽宁省博物馆藏齐白石水族屏之四年纸本设色屏.5×47.3cm辽宁省博物馆藏画作题款一九〇二年冬,齐白石在西安,结识了樊樊山,并从樊樊山的收藏中看到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的画作。他对金农的作品十分钦佩,更打动他的是金农上册页上的题款,此前他已经有学金农的倾向,而此后齐白石写诗稿、题画则专一模仿金农的抄经体楷书,先前使用的何绍基行书体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康雍乾时代的金农在书法史上是个了不起的创新者。金农以师汉碑为主导,以《华山碑》为其变法之母体,兼收并蓄,一生的书法在各阶段分别创写出五类书体来,均有自己鲜明的风格。一是隶书,二是行草,三是抄经体楷书,四是楷隶,五是漆书,故金农堪称清代前碑派中变法最多、成就最高的书法家。齐白石在画册上看到的金农题跋,正是金农五体中的“抄经体楷书”,这种写法最初出现于金农四十八岁所刊《冬心先生集》的扉页上,而其源则可追溯到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二岁四年北游山西时所看到的宋代高僧抄经。金农由此而创造出的这种抄经体楷书,特点是力重、肥硕,拙中寓巧,有木板气,而非金石气。金农在取法上的这种探索也许正合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学习这种看似笨拙的书法,既要喜欢,又要有绝对的耐心,一笔一画地去完成。金农素有“金长题”之美誉,齐白石学此真是惟妙惟肖,几可乱真。他曾对学生说:“冬心的书体有他的独创性,最好是用这种字体抄写诗集,又醒眼、又可念唱,更可以玩味。”北京画院所藏齐白石约书于一九一七年以前的《借山馆吟诗草》诗稿一册,便是以金农抄经体楷书所书。他对这种抄经体执著、虔诚的态度,金农以后唯此一人。齐白石与“二爨”“借山馆”横披一九〇三年,四十一岁的齐白石出游西安转道来到北京,结识了李瑞荃,李瑞荃指点他学魏碑,叫他临《爨龙颜碑》。齐白石曾回忆道:“以前我写字是学何子贞的,在北京遇到了李筠庵,跟他学魏碑,他叫我临《爨龙颜碑》,我一直写到现在。人家说我出了两次远门,作画、写字、刻印章都变了样。这确是我改变作风的一个大枢纽。”《爨龙颜碑》是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时期的碑刻,书法古朴典雅,气象恢宏。书法史上与之并成为“二爨”的《爨宝子碑》是东晋的碑刻,书法在隶楷之间,为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作品,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二爨”都不是北魏的风格,但在清末时,人们往往混为一谈。今天还能看到这一时期齐白石学《爨宝子碑》的作品,一件是《送仙谱九弟世大人》的临作,另一件是北京画院所藏的作于清光绪甲辰(一九〇四)的“借山馆”横披。“借山馆”横批学“爨宝子碑”,横披的前题和落款则清楚地表明他这一时期确实学过北魏石刻。齐白石与李邕唐李邕《麓山寺碑》拓本局部齐白石行书立轴79cm×34.5cm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齐白石大约四十七八岁时,书法转向学习李邕的行书。李邕即李北海,唐代书法家,其书风介于二王秀雅与中唐苍劲个性气势的过渡之间,雄健豪迈,磅礴大气,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尚能见到齐白石年(辛亥)所写“行书立轴”,完全是学李邕的《麓山寺碑》《云麾将军碑》。《麓山寺碑》唐开元十八年(年)立于潭州长沙府(今湖南长沙市)麓山寺中,为李邕撰文并书,是其行书名作。《云麾将军碑》亦称《李思训碑》,李邕撰文并书,立于唐开元八年(七二〇)六月,是唐睿宗(李旦)之“桥陵”陪葬墓群中神道碑之一,现仍存陕西蒲城桥陵。《麓山寺碑》《云麾将军碑》都是李邕作品的鼎立之作。齐白石学李邕的“行书立轴”作于四十九岁,从四十七岁转学李邕开始,仅仅一两年的时间,他就完全抛弃了写得很老到的何绍基行书,书风一变。他曾自言:“我早年学何绍基,后来又学金冬心,最后我学了李北海,以写李北海《云麾碑》下的功夫最大。”齐白石与祀三公山碑祀三公山碑拓本齐白石篆书五言联纸本对联.5cm×44.5cm无年款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的篆书受刻印的影响较大,从他四十多岁的用印中可找到以《祀三公山碑》风格的汉篆入印的痕迹。《祀三公山碑》为东汉碑刻,在河北省元氏县。它刻于隶书成熟的时代,碑中文字若以许慎《说文解字》论,似讹字颇多,然此正是当时不善篆书者写篆书的特征,故而似篆非篆,似隶非隶,遒厚纯朴,方劲古拙。或以波磔、或以下引之笔拖尾,与其他篆书碑版不同,具有浓重的简牍用笔特征。齐白石晚年所书篆书只用《祀三公山碑》结体,用笔则在纵横平直中增添了许多纵放、率直乃至奇崛的特征。(图文/少白公子)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主讲人:汤发周戊戌年记于华北区域北京齐白石传人书画社(北京西城区总社)齐白石再传弟子、齐白石美术馆-画家汤发周纪念齐白石诞辰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