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只依靠单一食物为生的动物,你会想到什么?是基本上只吃竹子的大熊猫,还是天天在桉树上啃叶子的考拉?
这两种动物,虽然食性上有些奇葩,但它们如今的处境都不差,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考拉在澳大利亚也有同等地位。
然而,并不是所有单一饮食的动物都有那么好运,比如黑脚貂,它们的饮食中有9成都是土拨鼠,也正是因此,黑脚貂的命运浮浮沉沉,先是年成了灭绝物种,又在随后被拯救,虽然有了生机,但“灭绝”却是始终围绕它们的话题。
黑脚貂因为四肢末端的黑色毛发得名,它曾经是北美草原上极其常见的动物,正如上文提到的,黑脚貂最喜欢捕食土拨鼠,而且不光是要吃掉它们,还要占土拨鼠打出的洞穴。
依靠自己细长的身体,黑脚貂既能在土拨鼠洞穴中进行追逐战,还能在一顿饱食后安营扎寨。可想而知,一旦土拨鼠种群有个三长两短,黑脚貂也就大难临头了。
起初,在人们开垦北美的草原以进行农业种植,或者发展畜牧业时,土拨鼠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麻烦。
一方面,因为被土拨鼠打了洞的土地,根本就没法加以利用。
另一方面,土拨鼠本身也会啃食牧草,造成草场的破坏。
再加上其所携带的病菌,一场场灭土拨鼠的运动开始了。
灭鼠药短时间内就帮助农场主们消灭掉了成百上千万的土拨鼠,黑脚貂也随之遭了殃,年它们被宣布灭绝。
当然,物种被宣布灭绝,也不意味着毫无希望,有的物种可能只是缩小或者改变了生存范围,而人们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而已。黑脚貂就是这样,但是找到它们的不是人,是狗。
在被宣布灭绝后不久,在美国西部的怀俄明州,一位农场主养的狗不知从哪儿叼回了一只黑脚貂,动物学家们得知后,赶忙就在那个区域进行了全面的搜索,果然发现了黑脚貂的身影。
并于年成功捕获了18只,这18只黑脚貂也就担负起种群恢复的重任,人工繁育计划也随之开始。
精心呵护是繁育的基础,将黑脚貂的精子进行冷冻是重生的希望,经过长时间的圈养繁殖,如今黑脚貂的数量已恢复到了数百只,虽然尚未突破大关,却也有了明显提高。
但是,这个过程中人们又遇到了两个新的问题。
首先是圈养的黑脚貂基本没有捕食能力,生存堪忧。
一开始,研究人员尝试着将黑脚貂放归野外,却发现这些小家伙既没有捕食能力,又很容易遭到狼、猫头鹰的捕食。
于是,人们开始训练圈养的黑脚貂,用PVC管模拟洞穴,先让它们学会躲避危险,然后再培养或者说勾起其捕猎本能,追逐、扑杀、咬喉咙……大约1个月的时间,这些黑脚貂就能够熟练掌握捕杀土拨鼠的技巧了,此时再将它们放归自然,继续生存就不成问题了。
同时,不能只解决黑脚貂的问题,研究人员还给黑脚貂生存区域内的土拨鼠接种了鼠疫疫苗,从而避免了黑脚貂因捕食而丧命。
第二个问题则是长时间的近亲繁殖造成的遗传疾病问题。
年那18只黑脚貂中,只有7只产下了后代,因此人工繁育的黑脚貂都是那7只个体的后代,如果近亲繁殖导致的基因疾病患病率升高,那么人们的努力将功亏一篑,黑脚貂种群最终还是会走向灭绝。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科学家尝试着从保存在动物园、实验室的黑脚貂标本中提取遗传物质,并希望将其混入现在的黑脚貂种群中,增加基因的多样性,以求种群能够进入良性繁衍并存活得更加长久。
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年就提出的计划还并未实施,虽然科学家已经成功从一家冷冻有黑脚貂的动物园所保存的一雌一雄两只黑脚貂身上提取到了DNA,但是真正进入基因编辑的阶段可能还需要时日。
科学家希望未来能利用基因复原,让黑脚貂的种群数量达到只左右,并有30个不同的群组,祝黑脚貂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