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仲打了15年的北海,到底有多恐怖?姜子牙为何终身不敢踏足?
在《封神演义》中,除了截教众神和梅山七怪,姜子牙遇到的最强劲对手当属闻仲。
闻仲担任太师一职,掌管着天下兵马大权,以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著称。他不仅是历经三朝的老臣,更是商王帝乙的亲信重臣。
本应凭借着他的才干,能够在西周叛乱初现端倪时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但另一场叛乱却牵绊了他的脚步。
15年后,当他凯旋回朝时,才发现天下早已变幻莫测,不复当年模样。
尽管他忠心耿耿,但逆水行舟,终究难免遭遇阻力。而他曾在北海经历了何等恐怖之事,间接导致了殷商的覆灭,成为一段谜团。姜子牙也因一次北海之行而终生避之唯恐不及。
北海,一片神秘的存在,如同迷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遗落之地,即便在现今的地图上搜寻,也无从找寻其踪迹。
尽管在广西有一座同名的城市,但与《庄子》、《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古籍所述完全不同。
《庄子》中曾提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句话意味着北海之中蕴含着何等的奥秘。至今,即使世界上最巨大的蓝鲸也只有三十多米长。
在《西游记》中,九头虫败于战斗后,逃入了北海,然而孙悟空和二郎神并未追击。这种情形显示了北海的神秘莫测。
按照孙大圣惯有的性格,若非对北海了解不足,岂会轻易罢手,这足见北海之神秘程度。
而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在北海的遭遇更是危机四伏。他遵循元始天尊的召唤来到此地,却意外遭遇了半鱼半人的怪物(龙须虎)的袭击,幸得元始天尊赐予的法宝杏黄旗相助,才得以安然脱险。
考虑到我国地理位置偏北,北海的气候寒冷异常。即便在神话时代,人们生活条件极为艰难,衣物稀少,面对严寒环境,又岂能不倍感寒意?
从北冰洋和白令海峡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窥见北海深处因寒冷而黑色泛滥的海水,令人不寒而栗。
闻太师远征北海,自然要经历重重困难。这一片文章经过大幅度的改写,但依然呈现出北海神秘莫测的面貌。
闻太师是一位虔诚修行者,曾在截教仙人金灵圣母门下苦修五十载,方得深谙道法精髓。他一路以法术和智慧护佑,辅佐保殷商江山,最终功成名就,登上朝中太师之位,与外戚黄飞虎家族齐名,文武双全。
与黄飞虎依仗妹子扶摇上位不同,闻太师凭借自身战功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声望甚至超过了新继位的纣王。
闻太师若在朝,即便是十个苏妲己汇聚一堂,也难以撼动朝廷的稳固。然而,恰逢狐妖依附的苏妲己欲闯宫门之际,闻太师却奉命北征,镇压袁富通等七十二路诸侯的叛乱。
太师身份彰显国家重臣之威,不轻易调动。一般叛乱,可仅需调派一支兵马,命张桂芳、李靖,甚或魔家四将等藩镇大员镇压即可。
历史上,西周兴起反叛,殷商初时仅派遣地方部队镇压。然天道随西周,殷商不得不采取逐步加大力度的战略,才逐渐平息叛乱。
文王姬昌和袁富通这两位历史人物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经过长达15年的征战后,闻太师返回朝歌向纣王复命。他在金銮殿上自豪地陈述了他击败叛军、消灭妖魔的壮举。
这表明了北海地区的恶劣环境,不仅有诸侯造反,还有妖魔横行。
虽然小说中只是简单提及,但我们仍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端倪进行深入分析。
战争表面上是两军对峙,实际上却是在消耗国力和经济。
西周的都城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与殷商的朝歌城(今鹤壁市)在地理位置上几乎没有差别。
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士兵出征所需的物资减半,这也解释了后来姜子牙施法导致殷商大军冻死的情况。
同时,潼关当时仍在殷商控制之下,使他们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粮食和军备到前线。
因此,殷商最初并不需要大动干戈,只需依靠附属部落和地方军队就能平定叛乱。
然而,对于袁富通所在的北海地区,殷商显然对此次战争格外重视,需要闻太师亲自率军前往,这一点可见一斑。
由于北部气候寒冷,士兵所需的物资成倍增加,包括衣物和取暖设备。随着北方地域的扩展,粮食和酒类等物资需求也大幅增加。
从地图上看,殷商的北部边境位于今河北北部,冬季寒冷干燥。
在殷商时期,北方可能是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
在荒凉之地,大军无法依靠当地供应粮食,只能从国内筹集。战线越长,运输粮食的难度越大,根据《三国演义》中的运十耗六原则,粮食运到前线时可能只剩下四成。
若要防备叛军的袭击,殷商还需要派兵保护粮食运输线,进一步增加粮食消耗。
因此,只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士兵才能保持稳定,否则即使有再强大的军队也难以控制士兵因缺粮而产生的恐慌。
从闻太师的表述中可以看出,除了袁富通等人类敌人,还有妖魔出没。这些不按常规出击的妖魔更难以对付,可见北海之役的艰险程度。
闻太师抵达都城时,却意外地参加了丞相比干的葬礼。这是他离开朝廷核心的第15个年头,然而,他所见到的是殷商朝纲的彻底崩溃,甚至皇亲黄飞虎也背叛逃离。
当他率领军队前往西岐时,西周已经站稳了脚跟,而《封神榜》的预言更是使得他的命运注定在绝龙岭结束。
可以说,他北海之行标志着殷商盛世走向衰落的转折。姜子牙在剿灭殷商后,深刻吸取了闻太师的教训。另一方面,被龙须虎留下的阴影也让他终身避免踏足北海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