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群古斋蔺仕庵从行脚商到河南古玩业的半
TUhjnbcbe - 2024/3/1 18:21:00
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中国的文物经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金时代应该是从清末到抗日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河南古玩业逐渐形成了行商、坐商和文物出口商的经营模式,古玩行内有店面商号者大体可以划入坐商,而既无店面又无商号的应属行商范畴,按照当时的行话即“小跑”。这些古玩商人也多集中于文物资源丰富的洛阳、开封两地。

开封旧照

洛阳最早古玩铺的开设时间大体在清朝末年,其中以方姓开设的会友斋比较闻名,金银铜铁器、珠宝、玉器以及日用品均在其买卖范围内,其经营方式是“守株待兔”,只要能够做上一次好买卖,就能够维持两年。据闻在光绪末年,洛阳东郊回族聚居的塔湾村清真寺东边,出土了一批周代青铜器,有数十件,内有鼎、尊、爵、卣等,村人以破铜价按斤计卖给方姓,价钱不过几两银子,可是他一转手就卖了多两银子。

除了洛阳古玩行内的行商和坐商外,开封还出现了当时河南省古玩行业内最大的文物出口商———蔺仕庵及其创建的群古斋古玩店。蔺仕庵,号石庵,自幼随父蔺怀德先生鉴赏经营古玩,后又拜师一韩姓学者,精研古代金石。学成后遂出道经营,由一普通行脚商在洛阳安阳、禹州等地悬招收购。经过苦心经营,逐渐发展到坐守收购,成为文物出口商,迄年歇业,垄断河南古玩行业30年之久。

古玩铺旧照

群古斋古玩店于年前后,落成于开封山货店街北口路西43号院。共四进院落,属内庄生意,无门市,与当时全国南北地区的同类店铺迥异,可谓独树一帜。

店内第一、二进院落间设有东、西、南、北四座客厅,陈列着多年积累的各种青铜器、瓷器、陶器、古旧玉器等古玩。东客厅接待初次来访者,并在此应对商店的日常事务,主要由蔺仕庵的大弟子褚凤笙负责接待。前三进院子连成一体,出廊明柱上有抱柱对联,门头上有匾额。上联是:“入厮室有商彝周鼎秦砖汉瓦唐镜宋瓷共羡腑罗群玉”,下联是:“观其人如和风霁月苍松翠柏茂林修竹齐慕仰对古贤”,中间所悬挂的匾额上书“北海襟怀”。整个院内常年竹木扶疏,笼鸟池鱼,室内插书满架,字画琳琅,是一个相当典型的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旧式企业。该店的店名“群古斋”三字匾额是由清代状元陆润庠题写。

古玩铺旧照

群古斋几乎垄断了洛阳、安阳的三代青铜器、古旧玉和唐三彩之要件大宗,禹、汝二地之宋代钧、汝瓷器也大半归该店经营。除此之外,秦汉以下铜、铁器及晋魏墓葬之明器土狗瓦俑、唐代巨型铜镜、明清杂瓷、玉件非精品也收。因系远道投奔,此次不收,以后即断了收货渠道,只是店内经营非精品不售。故店藏经营数十年,货是越聚越多,蔚成大观。当时外界盛传群古斋是因一只钧窑满红莲瓣大碗发了家,其实并非如此。据曾在群古斋做过学徒的郭光仲先生回忆:年左右,蔺仕庵将收购到的一套宋代满红钧窑器(两盘两碗)以两银子的高价(当时合1万现大洋)卖给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遂由此发迹。

开封鼓楼街旧照

古玩行业中有句俗话说:“古玩业是早上没饭吃,晚上有马骑。”此意是说古玩行业风险最大,其竞争也相当激烈。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蔺仕庵深谙“诚信”二字的重要性,因此在经营中以从不收售赝品为准则。在日常经营中,凡是对收购文物断代无绝对把握、真伪非确切可辨的,一概入藏不售;每售一器均有店方出具的断代证明,凡买主不满意的均可随时退货。群古斋出售的古玩从不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鉴定书用中、英文对照的格式,数十年均由蔺仕庵的次子蔺存仁拟稿誊清。店主蔺仕庵曾有一得意弟子陈宝三,出道不久,曾贸然在安阳以大洋购进一堂殉葬(冥)器,结果全系赝品,有人提出将这堂冥器以低价抛售,被蔺仕庵回绝。陈氏本人也因此牢记教训,努力奋发提高鉴定水平,新中国成立后被河南省博物馆吸收为文物鉴定人员。

开封鼓楼旧照

群古斋有几位技师,有的擅长修复瓦器如唐三彩、瓷器,有的擅长修复青铜器等。蔺仕庵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些人常年在群古斋工作,父子相传,实际上他们已经不是简单的匠人,而是杰出的艺术家。他们能把如同废铜一般的残品修复得天衣无缝,无论是花纹的衔接、器体的弧度和锈片的色泽都处理得协调自然,浑若天成。这种器物群古斋在出售时,必向顾客如实申明修配部分的比例,客户用X射线照射后,由于密度不同,一目了然,绝对信服。因此群古斋的事业发达,一是靠学问和技术,二是靠诚实不欺。

修唐三彩的工匠

蔺仕庵在经营方面的出奇制胜,也是其商战成功的又一主要因素。他常说:“生意、生意,必须生出新意才能赚钱。”20世纪之初,河南宋元窑址被大量发现,遗址中遗留有大量官、汝、钧窑瓷片。这些碎瓷片在现场如同垃圾,但其中蕴含着精美绝伦的宋瓷标本。蔺仕庵收购精美瓷片后亲自设计,敦请“细木工”镶嵌成不同图案的“四扇屏”,这批商品发到北京琉璃厂后,引起业界很大

1
查看完整版本: 群古斋蔺仕庵从行脚商到河南古玩业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