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汕头的美食,夜宵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华灯初上之时,各式各样的街头美食吸引着各路食客,一直到夜深人静之际,许多食肆还是灯火通明。今天,我们就准备到老市区去寻找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夜食街——福合埕。
埕,是“庭”字的同义字,在潮语中有开阔地的意思。过去,这片开阔地附近有一条沟渠,叫做福合沟,福合埕正是因福合沟而得名。福合沟连通韩江水系,以前,客家地区的竹木材料沿着韩江水路运到汕头,相当一部分就在福合沟一带上岸。因为运输的需要,这一带集中了不少搬运工人和三轮车夫。随着人气渐旺,也逐渐变成一个热闹的集市,并引来各类食肆和食摊。民国初期,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福合沟已被填掉,变成了后来的福平路。而福合埕一带的热闹,却一直延续下来。
改革开放之后,福合埕的夜食街就更热闹了,从牛肉到狗肉、羊肉,从白粥、粿条面到海鲜排档,几乎一应俱全。随着汕头城市人口的东移,地处老市区的福合埕夜食街虽然没有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么热闹,但一些名气大、有特色的食肆却仍然在这里扎根,并且照样有火爆的人气。
陈悦鸿是福合埕阿鸿海鲜小炒的经营者。陈悦鸿的海鲜小炒店营业面积虽然不大,但在汕头美食界却颇有名气。当初,它只是一家经营海鲜的路边摊,由于食材鲜活、烹煮得法,渐渐地聚拢了人气。随着客人增多,摆在路边的餐桌经常爆满,陈悦鸿才盘下街口附近的铺面,开起固定的门店。
陈悦鸿在福合埕这一带已经打拼了20多年。这20多年来,采购工作一直由他自己完成。他认为,只有亲手挑选好每一种食材,才有底气保证店里的出品水准。
拥有20多年的经验,陈悦鸿熟稔各种海鲜的烹饪方法,而他的厨艺之所以广受认可,还在于他曾经得到多位美食界人士的传授和指点,已故的精细潮菜经营者林自然就被陈悦鸿尊为“老师”。
陈悦鸿的海鲜小炒店,如今已成为不少外地食客来汕头寻味的重要一站,一些美食作家也在寻味攻略中予以推荐。大排档的环境、精选的时令食材,用“简约而用心、亲民而精细”来概括这家小炒店的特点,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在福合埕夜食街,除了阿鸿海鲜小炒之外,牛肉火锅也同样出名。甚至可以说,风靡全国的潮汕牛肉火锅,跟福合埕这个地方是息息相关的。
每天下午四点左右,位于福合埕另一端的牛肉店开始忙碌起来,这家店就叫做福合埕牛肉店。一批刚刚宰杀的新鲜牛肉被送到店里,师傅们熟练地切起了牛肉。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纹理,切法也有所不同,有的需要切成大而薄的蝴蝶片,有的则需要适当厚一点才更有口感。
美食作家殳俏曾经评价说:“潮汕的牛肉不解冻,不排酸,用牛骨熬制的清汤锅底一涮即吃,令人仰止的便是潮汕人这种对新鲜的苛求和对本味的执着。”但是,外地人可能有所不知,几十年前,潮汕牛肉火锅还不是现在这番模样,当初的吃法是用沙茶酱加牛肉汤做成火锅锅底,再来涮牛肉。
据美食界人士考证,潮汕沙茶牛肉火锅最早成名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沙茶汤底的做法一直盛行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由于大火力的卡式燃气炉取代了炭炉,直接把沙茶酱加入锅中容易糊底,人们才逐渐把沙茶酱与汤底分离,改成了清汤牛肉火锅。福合埕一带的牛肉店,正是较早经营清汤牛肉火锅的店铺。而当时,人们对于牛肉的要求,也远远没有现在这么讲究。
陈建文说,他们一家跟牛肉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的祖父就在福合埕一带卖牛肉丸。
在以农业经济为支撑的传统社会,牛是不能随便宰杀的,而出于宗教或者民俗等方面的考量,当时的人也比较少吃牛肉,不过福合埕一带的搬运工、三轮车工友就没有太多讲究,于是早期的牛肉丸和牛肉,也就集中在这一带售卖。慢慢地,才发展出后来专营牛肉的店铺。从挑着担子销售,到拥有固定的店面,陈建文一家见证了潮汕牛肉火锅的发展历程。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年,他们还正式注册商标,来保护自己的品牌。
阿鸿海鲜小炒和福合埕牛肉店,是这条食街上众多食肆的代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福合夜市的食肆都是露天经营,尽管生意红红火火,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卫生脏乱、油烟扰民等问题,近年来,汕头大力推进创建全国优秀文明城市的工作,一些流动摊贩或迁移,或搬到固定的店面经营。如今的福合埕,店铺的门面更加整洁,食物卫生也更有保障。
晚上八点,福平路口骑楼的灯已被点亮,再远一点,小公园亭也已灯光璀璨。相信随着老城区保育活化工作的开展,地处小公园开埠区的福合埕食店还将有更旺的人气、更好的未来。
夜间食肆是汕头的“深夜食堂”,相信福合埕的美食将与美丽的老城夜景一样,吸引着八方来客,传递着一座城市的温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