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的弄堂,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老城厢里那些最具海派原味的里弄,第二类是衡复地区、新华路、愚园路那些具有异域风情的文艺弄堂,第三类是虹口、杨浦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弄堂。但是,过去的大马路(南京路)附近的弄堂往往被人们忽略。或许是南京路步行街太过瞩目,让人们忘了南京路附近那些百年弄堂也曾见证过这座城市的过往繁华。
昨天讲了香粉弄,今天我们说一说与其面对面的盆汤弄。这是一条紧邻南京路、并与之平行的狭窄弄堂;只有三米左右的宽度,长约米。它在南京东路、福建中路、山西南路、天津路合围的地块里,与石潭弄、五福弄垂直相交;实地逛起来的时候,会发现三条弄堂不分你我。
曾经的洗浴一条街
门头上写着“”的盆汤弄,可以说是上海年开埠后就首批诞生的弄堂。和香粉弄曾经营香粉生意一样,盆汤弄也“弄如其名”,百年前是上海有名的洗浴一条街,是上海混堂的发源地。
过去盆汤弄的两旁浴室林立,据记载当时著名的混堂畅园、沦园、瀛园等都在弄内,这也促使着盆汤弄这一路名的诞生。后来,随着家家户户有了独立浴室,公共澡堂资源过剩,盆汤弄慢慢就改成了居民住宅。
当时,上到富商豪绅,下到平民百姓,都爱来盆汤弄定期“清爽”一把。随着弄内越来越热闹,丝业、绸布业、茶楼、菜馆在这里相继兴起,盆汤弄随即成为南京路背后充满一条充满市井烟火的街弄。盆汤弄的东侧就是绸布业集中的地方,老式石库门里弄的门头“北高阳里”仍在,这里曾经开设过振源、公益、勤康等大小绸庄。
上海最早的公共厕所已有岁
厕所与我们日常起居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上海弄堂里,厕所是城市发展轨迹的投射之一。盆汤弄69号,人称“盆汤弄大尿坑”,是上海最早的公共厕所。它由工部局建成于年,与弄堂同岁。据说顶峰时期,16小时里有人使用这个公厕,可见其对周边居民的重要性。
年来,它完成了数次升级改造,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唯独不变的,是它仍在盆汤弄69号这个位置。直到今天,弄堂虽然即将告别,但是公厕仍然24小时营业着。不仅仅方便了周边的居民,也为路过的游客们提供了便利。
上海市区仅存的6根真·电线木头
在上海话里,我们常常有“电线木头”来形容一个人迟钝木讷,反应慢。但是我们选择看到的电线杆都是水泥的,电线木头却很少有人见过。因为上海市区的电线木头随着城市建设越来越少,盆汤弄里有着全市仅存的6根,是来这里不得不看的“文物”。由于弄内狭窄,从年竖起那天,这些木头电线杆至今未换。在弄堂内统一断电之前,它们仍在发挥作用。
过去上海电线木头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是电话局的,方形是电力公司的;其中方形的更为稀罕,盆汤弄的这6根就都是方形的。电线杆的材质来自美国进口的花旗松,它们乌黑笔直,木筋粗粝;底部有金属箍固定,扣立于整块的水泥墩中,稳如磐石。这些电线木头如同时间的活化石,历经百年沧桑,是上海一道另类的风景。
人去楼空的平行世界
如今盆汤弄的旧改已近尾声,蓝色的封门板格外醒目。我绕了一圈,在天津路上找到了唯一的入口。居民们绝大部分已经搬走,集中用水处各家的水表和墙上居民的牛奶箱都已拆掉,盆汤弄建成以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安静过。只有窗口晾晒的衣服,宣告着还有居民在守着弄堂最后的时光。
转角的流浪猫看到人就走了过来,不远处早已封门的餐厅门口,摆放的餐盒里不知是谁投放的猫粮。城市的温度,在人去楼空后仍能感知到。
香火旺盛的虹庙闭门许久,门口凌乱插着的香,表明仍有信众来门口焚香参拜。
弄堂里还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小店铺,也纷纷拉上了卷帘门。
正如前面提到,盆汤弄与南京东路步行街平行;包括街上老凤祥、朵云轩、邵万生等商铺的后门都开在盆汤弄上。加之还有个24小时营业的厕所,因此直到现在盆汤弄仍没有完全封闭。老旧低矮的民宅楼缝隙里,是光鲜亮丽的现代楼宇;它们或许是商场,或许是写字楼,或许是不知名机构。无论是哪种,都与弄堂老屋构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摩登与破旧,只在一前一后。
盆汤弄,真的如平行世界般,平行于弄堂外那个繁华迷人的大都市;它与外面的世界看似毫无联系,实际上却又密不可分。
一个半世纪以来,澡盆的水汽,公厕的水声,绸缎面的光早已消散如烟。随着工程卡车一车一车地把弄堂拆下的部件运走,属于盆汤弄的时代也结束了,属于老上海市井的回忆今后只能在照片影像中去找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