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自然是美好的,风和日丽,重庆这天儿却也和几年前大不一样了,从前的山城哪有什么春,从来都是从冬到夏,春往往只是短短停留三两日便去了,如今这春,往往搁这儿一两月,猝尔有些不适应,但春总归是要去的。
偶然下楼骑车,随口问了妈一句:院里的小黑呢?小黑是一只狗,全身黑乎乎的一只狗,就脖颈上“套”着一圈纯白的毛,格外醒目,妈答,不知道。“不知道”其实是一个猜想,关于狗的猜想,要么送人,要么……儿时的记忆里也有那么一只狗叫“欢欢”,从它跟着我们玩儿到最后进了人家的肚子,对于它的答案也是不知道。还挺怀念小黑的,还记得去年暑假早晨晨练时,除了清晨那波澜壮阔的朝霞就是摇头晃脑的小黑,远远看着我从坡下走上来,小黑总能警觉地从地上爬起看着我,看清之后又去伸个懒腰摇着尾巴蹿到我身边,但每每想摸摸它的狗头,它总能快速地躲开,喜人却又怕人,小黑真是一只傻狗。狗嘛,也不必看着那遥远的未来,过好眼前已经是智慧的最大上限。
一个人坐在球场的边上,望着天边即将坠下的余辉,余辉染红了一片天,各种艳丽的红,喘着气,喝着佳得乐就呆呆地怔在那儿,一年也有好多好多次到这儿打球,但也极少遇到这样的景儿,今年难得来一次居然也恰好看到,于是多坐了许久。我是去打球吗?偌大的球场其实本来就没多少人,我又找了一个僻静的角落,一个人对着球框,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不知何时开始,投篮成为了我篮球世界里所剩不多的乐趣,曾经场上最深恶痛绝的得分方式成了如今确实所剩不多的制胜法宝,而那个曾经风驰电掣的*衣少年好像早已被封印在了时间的记忆里,偶尔有那么一刻就想回到从前的样子,并不是少年时,而是最早的孩童时,不必相逢又别离,也不必为俗事烦忧,就单纯地和几个玩伴,在那个来回跑了数百遍的厂区里继续兜兜转转,哪有如果,如果真有如果……
近来真的很少翻书,偶然想起也只是以“懈怠与忙碌”搪塞自己,其实我自己都很疑惑我曾是怎么做到一年前后读完了几十册书,想来最嗜书如命的时光也就高三那一年还有就是年,那时全部的闲暇时光都给了书,高三那年换来满意的大学通知书,19年换来了内心的富足,具体看哪些书?后来的我都几乎回忆不起来了,只记得当从书里发现一个问题时,我就急于去寻找答案,于是一连串的功夫就添置了许多书,也花不了多少时间也就拜读完毕,看着真实世界里那些几十上百年年时间铸就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在书里平淡而又祥和地呈现,内心居然也能产生积极的共鸣。最近的最近,即便更加忙碌,闲暇时也总算开始抱起三两册书,开启重新阅读。一个喜欢寻找答案的人,但可预见的答案并都不能左右人的选择,因为总有些事、和有些人会让人奋不顾身,哪怕飞蛾扑火。
我是一个住在主城边上的重庆人,非重庆人很难理解,主城和非主城的地理差距,但往往我也不想去解释,庆幸合川离主城也并不遥远,于是我在家乡招待别人的主场从来都是山城最著名的洪崖洞,八戒从上海来,逗留时间不久,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还好她就住在洪崖洞,纷繁城市里最为嘈杂的地方。城市里,总有那些让别人看的地方,但也有那些让别人生活的地方,苏州山塘老街背后的百姓市场里那里可以吃到有脆而甜的锅盔、北海老街背后有最味道纯正的卤味饭、解放碑商圈的边上也遍布了那些不足30平米的火锅店。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纪录片还是《舌尖上的中国》,并不是这部纪录片数遍了大中国的美食,而是他带我看尽了美食后的故事,有些美食记忆就是如此独一无二,关于美食,我独家记忆是那年一个人窝在深州口岸的酒店里,看着《锋味》,听着楼下市场的叫卖声,嘴里嚼着的卤肉饭。
昨晚我定了一个6点30的闹铃,闹铃还未响起,我却早早地醒来,瞄了一眼手机:5点55,又起身看了一眼窗外,黑乎乎的一片,只是远处泛起了一些微光,晨的时间总是千变万化,想来待会儿一定会有朝霞吧?算了,把闹铃又拨弄了回去,在床上睡了起来,直到上班铃声响起。
夏天是一个茂盛的季节,现在的我还总是能回忆起,从前的回家路上,道旁梧桐那葱葱郁郁的样子,才搬来老院子时,整个院子里的全部男丁集体出动,也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梧桐苗,一下午的功夫,挖坑、栽树、埋土、浇水,然后这些小苗几年时间长成、长大,遮蔽了夏日里最*最热辣的阳光,直到院子旁新小区建成,开发商偷偷摸摸地砍掉了一大半,最后再妥协给了老院子的每人每户发了补偿,而后那些梧桐就再也未曾出现。
我喜欢交大,倒不是那每年让人趋之若鹜的樱花树,而是从主楼到校门口的那两排梧桐,每到秋日,梧桐叶遍地,偶尔会有人踩着轮滑在道上划过,嬉笑打闹,落叶飞絮。
孙一喵
年4月21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