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陆老师在群里号召组织游观群中轴线最后一期活动(既指的是年度最后一期,也指的是中轴线游览的最后一期),时间定在周六(12月6号),因通知时间较仓促,很多群友已提前安排了本周末的活动而未能成行,考虑到后面越来越冷,群里年龄大的群友较多,陆老师还是坚持,没想到却是五次中轴线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
对于我本人来说,当天有三大收获:一是获得老师亲笔签书
二是得到老师为当天游观群活动而写的诗,说得到有些牵强了,老师刚拿出来介绍背景,我正在录制视频,离老师近,就无耻的“近水楼台”了
三是赐名,根据老师的教诲,我从今天起也有一个不直白外露的网名啦—濠濮疏影,以前不用,主要是没有合适的名字,感谢陆老师
此外,在什刹海百年老店庆云楼与群友们茶话,听陆老师分享家族秘史,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并存
当然收获最大的还属陆老师传递给我们历史、历史人物、建筑、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识,且由我做一个陆老师口述的记录者而一一道来吧。12月5号一大早,我乘坐地铁来到北海北不到八点半,已有很多群友集合在"荷花市场"牌坊东侧
清晨的荷花市场用群友化石(杨老师)的话来说,真是静谧无声
旧京城百姓消夏胜地-荷花市场,从仕宦官家,文人雅士到布衣民女,平头百姓,都会在这里玩的乐此不彼,流连忘返,是明清两代最为热闹的游玩,购物圣地。
陆老师年龄最大,已经提前到达,手中拿着的是梅班长的“真迹”,陆老师笑言梅班长可不是只会给大家蒸包子、蒸馒头,其书法受其书法家岳父的影响,看看这篇《念奴娇·赤壁怀古》,通篇有赵孟頫之风,字体工整秀丽,笔法稳健,我正在脑补老师会出个什么问题,妄想通过抢答而获得这份墨宝,没想到已被他老人家“近水楼台”了,哈哈
陆老师还专门为此赋诗一首:《题大唐无双抓拍》
日升月落山海间,大江东去浪滔天。梅郎戏写赵孟頫,冷风拂纸冻不翻。
除了精神食粮,还有真正的口粮,梅班长每次活动的前一天开始准备,当天很早就起来给大家做美食,这不,给大家送来了现蒸的烤枣饼,每一颗大红枣都剔除核儿,绝对代表了他对我们游观群的一片心呀,因家中有事他将枣糕和名信片交给群友就急着赶回去,并未参加我们当天的活动,我的两个朋友正在伸手“索要”,哈哈
人到齐了,先上一张大合影
什刹海是京城“第一佳山水处”,被古人誉为是集“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为一体的风景区。它与紫禁城和鼓楼大街近在咫尺,但闹中有静,一年四季风景大不相同,能住在这附近的人,非富即贵
外地来朋友,我们的常规项目就是带到这儿来,听*包车师傅讲上一段,这次才知道,以往的“门铛户对”,都只是段子而已
今天主要是讲述三个旧居:文秀故居、张之洞故居和老师的旧居(这两个字陆老师特意强调了一番)
由于话题涉及历史人物,因此选择先原地不动,讲一下今天第一个要拜访的文秀故居,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人一直在拍摄视频而无暇顾及照相,因此很多本文中很多美图均来自于群友
陆老师带领我们浩浩荡荡向白米斜街走去
白米斜街紧邻现今地安门十字路口,方位上是从东北向西南倾斜,略呈”S“形走向
如果掐头去尾,全长5米,均宽4.5米,因此一度俗称“百米斜街”,意思是这条老街不仅“歪斜”,而且“短小”
1、文绣故居
“淑妃”文绣故居位于西城区白米斜街2号
翻阅资料时找到人民网年月26日《典数北京白米斜街多少历史人物》(陆元:就是我们的陆老师)摘录:
清末代皇妃文绣,年12月20日出生于北平方家胡同锡珍府邸。文秀的家世,是满洲八旗上三旗的镶*旗蒙古族人,姓鄂尔德特氏,父亲端恭曾任内务府主事。镶*旗家族世出后妃,辛亥革命后改姓傅,学名傅玉芳。生于年12月20日,年11月0日未满1岁入宫做了16岁的溥仪的“淑妃”,年随溥仪去天津居住,曾反对溥仪依靠日本人图谋“复辟”(见溥仪《我的前半生》)。年在天津和溥仪离婚。溥仪曾于年9月1日在报纸上发广告刊登“上谕”:“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训,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
作为一个皇帝,还是一个傀儡般没什么权利的皇帝,爱情大概是最奢侈的东西。溥仪的婚礼便是一场*治的博弈,他只能从满洲贵族的女儿们中挑选,无关爱或不爱。几位太妃早早为他找好了备选人物,剩下的不过是让溥仪从中圈定一个,看到照片上的四个女孩子,脸都是小小的,具体五官并不是很清晰,穿着也大体类似,上下同宽,臃肿得很,溥仪用了一个词形容,说都像水桶一样。瞬间更是兴致全无,他再瞅了一眼,发现有一个女孩子的衣服,颜色还算顺眼,于是便在她的那张上圈了一个记号。而这个女孩便是文绣。但是一旁的端康太妃,显然并不满意,他极力劝说溥仪,论起家世,相貌,气度,婉容要胜出不少,溥仪禁不住她的反复叨念,最终改圈了婉容。
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年,溥仪带着婉蓉、文绣等人到天津住进张园,仍以皇帝自居。年,溥仪一家从张园搬到静园,由于婉蓉一心想成为溥仪唯一的女人而极力排挤文绣。深宫春怨,年8月,文绣受新女性思想影响,伺机逃出天津,在律师相助下向天津地区的法院起诉溥仪,希望以法律的形式来解除两人的九年婚姻关系。妃子向皇帝提出离婚,这是两千年皇权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轰动一时,时人称为“刀妃革命”,一时成为天字号新闻。10月正式宣告与溥仪离婚,溥仪付给文绣5.5万元大洋生活费,文绣则答应溥仪不再嫁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离婚的皇妃据文绣的堂侄女傅嫱的回忆文章说,文绣离婚时,虽得到5.5万元赡养费,但支付了律师费、酬谢过帮了忙的亲友(尤其是她的妹妹文山)之后,到手只有2.6万元。文绣回到北平,曾任过小学教员,后因不堪好事猎奇者骚扰,只干了一年多。后在德胜门内大街刘海胡同买了一座9间房的小院居住。因为养尊处优,坐吃山空,再加上北平沦陷时期被坏人敲诈勒索,生活日渐穷困。后来卖掉房产,辞掉佣人,投奔到穷亲戚家借住,糊过纸盒,摆过烟摊,甚至还在工地上当过担泥送砖的小工
年,中国抗战胜利,国民*统治北平,近40岁的文绣曾在《华北日报》当校对。为了生计,和报社社长的表弟、时任国民*北平行营长官李宗仁部下的少校*官、40多岁尚未结婚的河南人刘振东结婚,婚后就在白米斜街租了三间房屋安家度日。婚后夫妻感情融洽,使文绣享受到了完满的家庭生活。年,李宗仁去南京当了“副总统”,刘振东退伍从商,开了个只有8辆平板车的货运车行。后因北平即将解放,刘想偕文绣南逃,低价卖掉了车辆和家当,但又没有走成,从此陷入贫困。
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出于革命需要,人民*府通令原国民*遗留下来的*、警、宪丶特人员都要进行登记。刘振东在文绣的劝导下如实登记并坦白了历史问题,*府决定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只戴历史反革命分子帽子交群众监督管制。年解除管制后分在西城区清洁队当工人。年9月18日,文绣因突发心肌梗塞逝世于家中,终年44岁,一生未育子女。死后被四块木板钉成的薄棺埋葬在北京安定门外的公义墓地里,也没立墓碑。文绣去世时,只有刘振东守护在她身边。虽然两人在一起生活仅5年时间,文绣却很幸福,而刘振东的10个字更是让文绣感动不已,“能娶了皇帝的媳妇,值了。”站在2号门牌前,观景遥想曾经的末代皇妃在此生活的一幕,些许叹息……
白米斜街2号现状为大杂院
文绣住过的房子已无从寻觅了
2、白米北巷
白米斜街北侧的一条小巷,白米北巷
在白米斜街内,原名“冰窖胡同”,明清时建有冰窖,以此得名。旧时冬季在什刹海取冰,窖藏于此,供夏季皇宫使用。
、陆元老师旧居
陆老师强调,绝对不能说是故居啊,是旧居,哈哈这是陆老师《消失的胡同》封底对他的介绍,自由撰稿人。2年生于北京市东城区明清顺天府旧址旁的交道口,长于西城区元大都海子畔的白米斜街,现居丰台区金中都古城遗址上的高楼村。年复一年,春觅琼岛春阴,夏观居庸叠翠,秋望太液秋风,冬踏西山晴雪。含英咀华,夜读元明清三代史;寻幽探秘,日访老北京四九城。喜闻人间烟火事,常将心得付笔端,故书斋名为“食烟火斋”。曾为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节目、中国电视报、中国档案报、北京档案史料、北京青年报、北京法制晚报等撰写北京历史地理方面的专栏文稿数百篇。
网上对这本书的介绍是,“请专门研究老北京历史文化的学者陆元先生为自己的画作配写文字。陆元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每一条胡同名称、地域变迁及历史文化背景,每篇篇幅几百到一千字不等。陆元在写胡同时有以下原则:别人写过的,他不写;别人写过但未写清楚的,他写;别人写过但写错了的,他确有把握,他也写。图文相辅相成,共同编为一册,使本书具备了更深层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总之,《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是一本兼有艺术、建筑、历史、民俗等各方面内容的图文书
陆老师小时候住在祖父祖母的家,现在是白米斜街8号,以前是乙16号。对门是张之洞家,门旁是张家门外的大照壁。
猜猜我们看到了什么
诡异不?
4、张之洞故居
11号是一座很大的宅院,是标准的广亮大门,只有一定地位的官宦人家才可以使用这样的广亮门,保存基本完好,就是门墩和石狮子早就不见了。大门对面还有一座灰色的照壁,就在这座气势威武的宅院里,张之洞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两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年),已经七十岁的张之洞奉旨进京,升任大学士兼*机大臣,进京后不久搬来居住。宣统元年(年)8月21日,张之洞在这里病逝,享年7岁
什么是广亮门呢?陆老师告诉我们,它又叫广梁大门(广亮大门),是古建筑宅门形式中的一种,属于屋宇式大门,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而高于金柱大门,为高级官员人家使用。门前有半间房的空间,房梁全部暴露在外,因而称“广梁大门”。
广亮大门的门扉设在中柱之间,使得门前形成较大的空间,抱鼓石一般为圆鼓,体量硕大,用来制衡厚重的门板
檐檩枋板下装有雀替,这一构件既有装饰功能,又能代表大门的规格等级
陆老师形象的比喻什么叫雀替
后檐柱上装有倒挂楣子
高级的宅门建筑可以露梁、露檩、露柱。门外有半间房的空间,可供四个警卫分站两旁把守,以示宅门的等级高贵。雀替以及附著其上的三幅云既有装饰功用,又是代表主人官品的象征。
清末以推行“洋务运动”著称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三十三年(年)奉旨进京,升任*机大臣,在此居住。今天的白米斜街11号院昔日是张府的住宅,7号院是张府的花园,两院内部相通,几乎占据半条胡同。解放后,11号院是石油部宿舍。陆老师曾在该院对门居住。
院子大门前是一堵高大的灰砖照壁,为历史原物;而照壁旁的上马石及拴马石柱在文革期间已被毁掉了。陆老师在这里还讲了一段侯宝林在照壁后捡到一套逃兵丢弃的*服的故事
张之洞———河北人,年生,年(同治二年)27岁时进京会试,中进士,由西太后慈禧钦点为一甲第三名(探花),入翰林院。年两广总督任上曾保荐冯子才,获抗法战争“镇南关大捷”。年(光绪三十年)奉旨入京,任大学士、*机大臣。年(宣统元年)病逝于白米斜街府内,谥号“文襄”。
张之洞为晚清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发展我国民族工业和现代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督办粤汉铁路。著有《张文襄公全集》。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张之洞的一生是十分矛盾的,有人说他是“救国精英”,是洋务派的最后一位首领。他修筑了京汉铁路,力排众议起用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他又“反动守旧”,参与扼杀了戊戌变法,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保皇*人对他切齿痛恨。
院内还有朱漆、二门、青砖月洞门、厅堂、古树等遗存,两颗古树应该见证过张之洞出入此地。
在院门西侧的倒座房还相当完整,并刚刚上过新漆
还有一道后门直通什刹海岸边
张之洞是湖广总督。湖广,是湖北省和湖南省,相当于大*区司令员。
总督是简称,全称是:"总督湖广等处*务、兼理粮饷"。因为领兵打仗,就怕地方*府不配合后勤保障,所以要兼理粮饷。谁敢掣肘,抓来咔嚓了!总督是武职官员,尊称为大帅。所以陆老师为群友玛琳下图花园高树照片的题诗写道:
当年督帅总*机,而今门庭车马稀。繁华落尽市井里,惟有高树冷凄凄。
张之洞是一个奇人。外貌上,《清史稿》说他“短身巨髯,风仪峻整”,照片中也能看出来,他大多数情况下都留着长长的胡子。他在生活上是个“夜猫子”,下午睡觉夜里办公,在接见客人的时候常常睡着,连慈禧太后都知道他“兴居不节,号令无时”。
张之洞爱猫。书案不让别人动,猫可以动。张之洞写字,猫趴在书案上玩,有时候尿在书上,张之洞说,猫尿可以原谅,人就不可以这样做。张之洞是河北省南皮县人,吃饭时候,喜欢蹲在坐椅上边吃饭。
年6月后,张之洞患病,服药无效,病势日重。10月4日,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摄*王载沣来此看望这位老臣。已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张之洞怀着一片忠心,劝载沣正视清朝危局,以民为本,革除积弊以求振作。然而,在这位已处于弥留之际的老臣面前,哪知载沣傲慢地答道:“不怕,有兵在。”当夜,,张之洞悲凉地叹息:“国运尽矣!”白米斜街11号院落里的这一声悲叹,大概是张之洞对其效忠了半世的朝廷的最后感怀。果如张之洞所料,他死后仅两年,大清就走到了尽头。而这座院落也在张之洞病逝后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上个世纪0年代,张家后人将此宅卖给了哲学大师冯友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则一直作为石油部宿舍使用,于是张宅原貌便在轰轰烈烈的人民运动中不复存在,花园、游廊无一不被民宅取代。
它东头的7号院当时则是张之洞的私家花园。7号院,曾是石油部幼儿园,现在成了大杂院。
陆老师儿时曾在此院中见到有假山、凉亭、石桌、石凳,地下是石子镶嵌成图案的甬路,路旁是繁花茂草、古柏高松。还有一座气势不凡的二层砖木结构的观景楼,陆老师带着我们从穿过小胡同,直奔“私家花园”
有多少电表就代表有多少住户,看来一个花园已经被切割至少十多户户
陆老师带领我们少数几个拍视频的人先上楼看看,为了不打扰居民,嘱咐其他群友在楼下等侯,如果可以,再分期分批上去。
好吧,小姐开始上绣楼喽
楼上前廊可以望见地安门大街和巍峨高大的钟鼓楼,后窗可观赏碧波荡漾的什刹海
这一辫大蒜让这座古绣楼有了烟火气——化石老师语。也正是这个住户,此时开始放狗撵人啦,也许是不堪其扰?毕竟象我们喜爱古文化及老北京民俗的人不在少数,真的是建议并呼吁尽快建起张之洞纪念馆,并借此将这座老四合院一并保护起来,能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文革”中,此园假山被推平,凉亭被推倒,花木被铲除,遍地盖满了民居。
陆老师在此感慨:后门桥边枯草花,白米街里初日斜。旧时绣楼无莺燕,一望尽是百姓家。
如今,那座昔日急管繁弦、诗酒觥筹的观景楼,虽破败不堪,仍气度犹存,被包围在层层民居之中,如同鹤立鸡群。
后院就是我刚才在楼上看到的什刹海,等群友之际拍了一张图
阴阳脸破坏了美好的画面
4、京杭运河积水潭港
积水潭位于北京二环内的西北隅,元代为了加强大都的漕运而修建的连通大运河北京段——通惠河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这里曾是元代大运河终点上樯帆林立的码头——“积水潭港”!
晓笛姐姐的孙女茜茜,每次都来参加游观学习,如此认真听话的孩子,知识储备早就把同龄人甩出几条街去了
元朝时的积水潭包括今天的什刹海前海、后海、西海三湖,总水域比三个湖还要大不少,元*府打造了多艘运河槽船,每天川流不息地把来自江南的漕粮运到大都积水潭码头。
在古代,没有汽车,铁路。唯一的是大自然给的水路,河水,用船运输,是最大最省力气的工具了。京城皇帝,和那多的*队,吃喝没有运输通道是不可想象的,如何养的起皇家人马。——南方的粮,酒,全凭运河运到北京,前海就在北海之畔,给养穿运输到皇城下,打开城门,用车推入成为皇家膳食。
除了商贾云集,海子的水色湖光也汇聚了四方游人骚客,在岸边的歌台酒榭中吟风弄月,盛况空前的积水潭充分显示了京杭大运河的活力和影响力。从明清开始,积水潭慢慢转化成了贵族、文人游赏的地方,失去了漕运的功能,但由于钟鼓楼就在附近,积水潭附近仍是人口密集区,保持着前朝的繁华。
5、万宁桥
由上一个话题,开启另一个话题,陆老师指着桥头问我们,这么低窄的河道,船只如何渡过桥并把皇家物品送至宫中呢?
大运河京城轨迹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坐落京城中轴线上的万宁桥,桥下装有水闸,通过提放水闸,以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粮船直驶大都城内,沿河北来的船舶可直抵海子内停泊,桥的西侧是积水潭港,东侧就是历经沧桑的玉河(古称通惠河)
万宁桥为汉白玉石桥,桥的柱头上的莲花形态不一,有些已被雨打风吹得看不出莲花瓣的形状,变成一个浑圆的球体。轻轻地摸上去平滑的表面下带着沙沙的颗粒感。桥上的石护栏新旧不一,北边第一块洁白如初,第二块却成了灰色,风沙、泥土化身为装饰物,镶嵌在深深浅浅的雕花图案上,留下抹不去的岁月痕迹
陆老师揭晓了刚才的答案,原来是先换成小船,再由水道改陆运,用驴车拉
看看我们听得多认真
老师讲的也很开心
距离万宁桥几步远的水边,有一尊巨大的石刻—镇水兽,明朝的物件儿保佑北京平安的。手扒着铁栏杆,仔细端详镇水兽,它的头探向水面。二目圆睁,聚精会神的样子,好像时刻都警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