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8/5496891.html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在会上鲁迅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着重强调革命作家一定要接触实际的社会斗争,不能做“客厅里的社会主义者”,要知道革命并不是浪漫或英雄主义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流着血和在污秽里打滚的战斗······革命作家是拿着纸笔为武器的人,一字一句就是一枪一弹可以直接射进敌人的胸膛,能切中敌人的要害也能启发迷途者正视现实,投入光明的怀抱。
21世纪的今天谈起“革命”一词仿佛在讲一个很久很久之前的故事,但越是久远的故事似乎就越需要被提起,历史需要反思和延续,这是历史的现代价值之一。
年11月12日为纪念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90周年,曾在年11月于微剧场演出过的红色题材话剧《作家在地狱》,近期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进行了新一轮的演出。
冷硬的黑色铁网,凌厉的纯白纸张,一个黑与白相互缠斗的戏剧空间就如此直白地展露在观众眼前,这是《作家在地狱》的舞台。作家是中国左翼作家,以冯铿为代表;地狱是不见光明的内乱时代,以龙华监狱为象征;通过一个遮蔽自我的小狱警曹汉民的视角,讲述了左联作家中唯一的女性作家冯铿在生命前夕深陷囹圄的故事。“我有意不把它排演成30年代的民国戏,我希望能让观众感受到它不是特定时期的别人的历史,而是哪个时期都会存在的故事。对真理的迫害,过去没有少发生,未来希望不要再上演。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也是我敬以那些人类历史上为追寻真理而死之日的一首哀歌”,该剧导演马远如是说。
信仰和真理是一个永恒的议题,是《作家在地狱》中冯铿一直坚定前行的方向,是光明更是不灭的希望。在黑暗的监狱里,死亡和痛楚无处不在,冯铿的出现就像一缕温柔且坚韧的光一样,不仅宽慰了同监狱的狱友,更让原本委身于恶势力脚下的曹汉民得到了觉醒。冯铿和曹汉民,同样是24岁的灿烂年华,一个向死而生留下永不泯灭的精神意志,一个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褪去了麻木冷酷的外衣获得了重生!冯铿死了,但她延续了光明的种子,在曹汉民的精神里永久地活了。
生与死的对照,善与恶的较量,光明和黑暗的冲突,不止体现在剧情里,在角色设计上主创们也进行了巧妙的安排,因为饰演“恶霸”的三名演员也各自饰演了三位好人形象,一正一邪的对立关系更显戏剧性。作为一出主旋律戏剧作品,导演马远直言这是《作家在地狱》的内核,是不会改变的,不过表现形式可以变,他对风格化主旋律作品注入了很大的热情和期待。因此,《作家在地狱》虽是一出主旋律戏剧,但也是一出极具形式感和艺术张力的现代戏,实验性的舞美设计、氛围感十足的电音配乐以及新颖的舞台调度等都彰显出了一位85后青年导演对戏剧表达的现代性思考。
从年的剧本朗读会到年的二轮演出,谈及《作家在地狱》复演的最大改动,马远说是剧本的本身:剧作走向了更深层次的地狱里。
在新一轮的演出中《作家在地狱》多了一股狠劲,时代的黑暗面纱更沉重了,人所经受的痛楚也越发醒目,冯铿和曹汉民这两个主人公的连接也更紧密了,无论是开场曹汉民埋尸还是冯铿和曹汉民被殴打又或是结尾24位烈士高歌走向死亡的场景,“地狱感”一步一步往下,既悲怆又冷酷。
其中无辜的孕妇饶小妹被杀人如麻的熊式辉一枪毙命的戏份更是一段高潮,刚刚从一个噩梦中醒来的曹汉民,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真实的噩梦血淋淋地出现在了眼前,那种触动如一把利刃扎进了曹汉民的心里。生命的流逝就像自上而下的流水一般逝去,在一场节奏极快的搜查监狱和枪击事件后,随着象征“生命之河”的传送带的流动,而响起的潺潺水声就如同一曲挽歌,哀悼着生命的流逝也控诉着黑暗的可怖。
地狱有多可怕,光明就有多珍贵。正是因为曹汉民正视了残酷的现实,才会清醒地知道光明才是出路。
死亡的可怕程度远不上灵*陷入黑暗的深渊,以冯铿为代表的左联作家不畏惧死亡和地狱,他们可能会因为疼痛而哀嚎或流泪,但向往光明的信念绝不会放弃,他们的灵*也决不会低头。曹汉民明白了冯铿那句话里的决绝和顽强,“一个人如果知道了光明是什么,就再也无法忍受黑暗了。我宁愿在追逐光明的路上死去,也不愿在黑暗的地狱里沉沦”,他看到了光明投射在冯铿身上的力量,最终也被这种光明的力量所感染,选择了光明的方向。
马远认为:看《作家在地狱》需要用一种悲悯的心态看向这故事以及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
冯铿作为一个悲剧式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她本人的超前意识和自主选择人生方向的魄力,是令人动容的,不管是作为一个宁死不屈的革命烈士还是一个追求自由的现代女性,她都是值得探究的人物。相反,曹汉民作为一个“从装睡到醒来的”的幡然醒悟者,可能更像每一个内心迷茫的“自我”,这个“自我”需要找到一个“冯铿”获得一些启迪。
在这段“走过地狱的荆棘,追逐光明的方向”的戏剧旅程里,“值得”是导演马远希望走进剧场的观众可以获得的感悟。面对一个信息化膨胀的时代,沉静的思考是一件尤为难得的事情。
剧场是制造思考空间的场所,藉由《作家在地狱》的舞台主创团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领悟到一份属于“自我的值得”,倾听心底的声音从而面对真实的自我。
-劇終-
魏蜂
爱胡思乱想的撞风人
落笔于本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首演5日后
剧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提供
摄影尹雪峰
经授权使用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台
艺文
悦音
映像
more:
专访·张艾嘉|她不是明星,却比多数人清楚自己是位演员
评·舞台剧《回廊亭杀人事件》|因为长得丑所以注定悲剧吗?
众人谈·今年不在乌镇的你和我|偶尔想念,时常感恩
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打工人,别忘了,还有明天和希望
评·《谋杀歌谣》|当代爱情故事,对性别暴力说再见
评·专属版《宝岛一村》|北海的冰化了,春天来了
聊·《阿波罗尼亚》
是时候在小酒馆来看一场酣畅淋漓的音乐剧演出了
精致地进剧场
我在观看歌剧演出前,通常会做哪些准备更多阅读可点击张艾嘉|桑吉加张晋浩
佟欣雨
丁一滕
杨易史依弘
林怀民
蒋瑞征
*俊达《伪君子》
《安*曲》中文版
《手提箱里的死狗》《夜半鼓声》
《秃头歌女》
《奥赛罗》大剧场版《枕头人》
当代剧场版《等待果陀》
-灵*编辑部-执行编辑:Cheers校稿:MissHelenLuciferVane责任编辑:PaulaCheers
主编:许安琪阿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