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当下,城乡差别已渐消失,现代化的都市,到处充满了水泥钢筋的高楼大厦。但随着急剧的生活节奏,都市病亦随之而来了。不少城市人和新城市人,选择逃离这活色生香的都市生活,返回乡村或深山野岭,过着自耕自养、自给自足的自然生活,追寻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与梦想,构建内心深处的“鸡鸣狗吠、蛙鸣喧声、炊烟袅袅”的理想画面。
而作为康乐园的部分“土著”,其实早就有一幅房屋排列整齐,而又“炊烟袅袅、梨花飘香”的田园风光画卷,镶嵌在心灵的镜框之中了。因为,康乐园内的“工人村”,早在几十年前,它那自然的风光,就已经为都市人作出了示范,只是当年我们都没有在意而已。
我心中的工人村村道。
(图片作者:画画儿美术中心梁颂茵)
话说早在岭大时期,所圈购的康乐园,濒临珠江,地势东高西低,岗峦起伏,域内坟墓几千穴,杂草丛生,树木却罕见。对外联系的交通,主要以航运为主,以至于“北门码头”、“北门牌坊”格外引人注目。岭大迁校以后,经过若干年的发展,针对的农业大国的特点,以及社会急需农业专业人才的趋势,于年建立了农学院,后来拟发展成“岭南农科大学”,并为此成立了中国人的“管理董事会”(见李明瑞编《岭南大学》58页)。
当年农学院所在的十友堂及引进大皇椰子树,如今树已齐楼高了。很快,怕是难见此景了。
(图片摄影:杨光兹)
岭大农学院,以及当时所聘请的外籍教授高鲁甫等,对园内的绿化进行了规划,引进了大皇椰子等多种树种,分区种植了各色树木,并以碎叶榕作为康乐园的主要树种,美化了整个校园,福荫了后人。
靠近南门校道的千层皮树,生长周期长,如今已成为了中大特色的树了。
(图片摄影:杨光兹)
随着学校的发展,聘请的外籍教师、国内教师,包括校工在内的员工日益增多,生活的压力随之突显。
为了满足农学院学生的教学需要,也为了满足外籍老师生活习惯,解决一些生活用品的供给问题,岭大接收了一批由前美国伊利诺州州长赠予的霍姆斯坦因母牛,建立了奶牛场。奶牛场由农学院的教授和其他想得到稳定纯牛奶供应的人士集资,按股份制公司的方式运作。很自然,要养奶牛就必须建牛场,奶牛场必须选择一个避开校园的中心区,能隔绝牛场的异味,便于放牧的地方。
(图片来自:李明瑞编《岭南大学》)
北海岗,成为建牛场最理想的地方。北海岗,位于康乐园的西面,近西区的射击场及西面围墙,是康乐园地势最低的地方,而且水丰草茂,便于放牧。在这里建奶牛场,当然成为决策者的首选。北海岗的高地是今天园西区、号位置。
年到任的外籍教授高鲁甫先生,在第二个任期时,大约在年间,受学校之托,负责了学校的奶牛场,经过这位农学专家的经营管理,奶牛场规模不容小觑,场内有中国母牛25头、印度母牛25头、纯种霍姆斯坦因母牛8头、纯种托琴堡山羊25头,这些为学校的教授提供了充足的牛奶。同时,学校还饲养了猪和家禽,为农学院教学提供了支持(见李明瑞编《岭南大学》56页)。根据年绘制的地图显示,学校此时已构建了一幢规模较大的乳牛房、6幢牛房、一间圆形房屋等。圆屋,原名“羊草塔”,俗称圆屋,西方人较喜爱的存放饲料空间形态,专供存放羊、牛的草料之用。
(图片来自:中山大学档案馆)
广州伦陷期间,这个奶牛场仍然存在,并由历史学家包令留照管着场内的母牛、猪、水牛和山羊等。直到年的院系调整,岭大农学院奶牛场与中山大学农学院奶牛场合并,进入了华南农学院新的奶牛场,岭大在康乐园的奶牛场才完成了使命。
年院系大调整之后,为解决教工的住宿问题,中山大学对原奶牛场建筑进行了改造。重新规划北海岗的建设,成就了“工人村”的前身。
经过改造,拆除了部分不规则排列的牛房、附设用房,保留了存放草料的圆屋,新建了5幢平房。新建及改建的平房变成了独门独户的套间,每幢平房的北面构建了厕所、厨房等配套设施。为了满足当时烧木柴为主的生活方式,每家每户都修建了烟囱。一个住宅群初具规模。据年绘制的地图显示,当时的工人村房屋编号为:西南区、、、、、、、、、、号。圆屋没有编门牌号码,而号为非长形平房,后来该建筑曾用作托儿所。这些房屋长短不一,每排平房住3—8户人家不等。从学校西门进门的左边,到今天的蒲园路,即当下的附中、教育超市地块,此时是“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用地。
应该说,年院系调整之后,工人村经过了不断的建设,到上世纪70年代初,村内已有建筑约18幢平房。聚居的人们可谓热闹非凡。
未经证实的说法,以及民间的共识,当年工人村的范围,其狭义的解释,特指现在蒲园餐厅大门正对着的大路,直行到北面围墙两边的建筑,共计10座平房。而广义工人村范围的解释,是指现在西门进来的十字路口为准,继续向北到学校围墙,即园西路的尽头以西,蒲园路从十字路口往西,到学校西面围墙为界的北面,整个片区的屋村称为“工人村”共计近20座平房。如果此说法成立,那么,工人村成为了康乐园内除洋教授住宅群、模范村中国教授住宅群、飞机屋建筑群外,规模较大的教工住宅群了。
村,原意指城市之外的乡下聚居的处所。康乐园位处广州城外郊区,把教工的住宅区域命名为“村”,也很正常。当年工人村落成时,屋前屋后间隔较宽,仍可从事农业耕作,家属们自发地种菜、种瓜、蕃薯、竽头以满足生活之需;有的住户在门前后院种芭蕉、木瓜、甘蔗和蕃石榴的;也有不少的住户前院种花,后院养鸡、鸭、鹅、白兔、葵鼠的;这里还真充满了乡村的气息。
由于地处西偶,偏僻人稀,梁上君子光顾的事儿时有发生。据记载,在年时,奶牛场时期就有过较严重的失窃事件。为了防范,只能养些中华田园犬来看家护院了。到了工人村初具规模的60年代,几乎每排平房都有人家养狗,而且是放养。一到晚上,如果有“*子”进村了,村头教工饭堂七、八只狗就发出警告,村内的狗遥相呼应,狗吠声此起彼伏,威振四方。至70年代中期,*府规定不准养狗,居委的大婶天天到处落实*策,村民们才无奈地处置了这些忠实的护院伙伴。以当时的治安条件,以及无物业管理的情况下,不准养狗无异于“砍脚趾,避沙虫”,相比当今宠物狗四处走,即便遇到“*子”,不吠也不咬,不是挺搞笑的吗。
工人村,其实包括但不限于校内工人所住,中大的部分教授、管理干部都有曾经在此居住的记录。村内的建筑,大部分为灰瓦脊、*色墙体、红色的木门窗,没有瓦当与滴水瓦,室内地面大部分铺设40公分见方的防水防潮红砖。
由于工人村位于康乐园的最低处,因而村内水资源特别的丰富。在西面围墙根下,有一条约2米宽、1.5米深的“大坑渠”从南向北流经整个村边,渠内长年潺潺流水,若遇汛期上游的大鱼塘放水泄洪,聪明的罗非鱼就会顺势“逃窜”奔向那自由的珠江,村民们当然也不会放过这改善生活的绝好机会。靠近学校西北面围墙边上,属于水草充沛的沼泽地,初春时节,这里蛙鸣声喧;村内还有一口水井,水质清澈、水量充盈,若遇自来水停水,很多人会到井里取水使用,至年西区住宅加建电梯时,该水井才又被发掘出来并彻底填平。
几十年间,进进出出于工人村的村民们,其实也浸润了纯朴的民风;至今为止,铭刻在当年孩童们脑子里那百姓安居、和睦邻里、炊烟袅袅、鸡鸣狗叫的印象,还是历历在目的。而工人村吃苦耐劳、艰苦拼搏的氛围,以及大学所浸润的文化素质,为孩童们未来走南闯北,创造成功的人生,奠定了殷实的精神基础。
对成年人来说,工人村也算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了。大部分居住在这里的教工都会尽心学校的本职工作。有那么一位教工,热爱农事技术,利用业余时间,在靠近打靶场边上,开荒垦地,种下了高粱、小米等农作物,每年7、8月间的收成时节,成果可是沉甸甸的,充满丰收的喜悦,真是高手在民间啊。
村前的水泥路,是否还留在你的心中?是否听到那滚轴车的声音呢?
(按相片提供者意愿,P去了人像)
上世纪70年代,生活在村内的孩童,是开心和快乐的一代人。记得孩童时代,住在工人村这边的,男生玩的是烟角、波珠球、射棋、滚轴车;女生大多是跳绳、扔沙包什么的。而作为男生,最开心的是观看和参与滚轴车了。每到周日下午,滚轴车成了主角。这种自制的玩具,由三个轴承当轮子构成,木质结构,通常为长约80公分,宽约30公分,距离地面约10公分,没有机械动力,仅靠重力加速度。因此,载人多的滚轴车,在坡度大且斜坡长的马路上滑行,速度越来越快,很是刺激。而工人村的地势处于斜坡低洼处,恰巧有一条“7”字形的长斜坡马路(见上图),即现在最高处位于现中国银行的路口,经蒲园餐厅门口右拐直至围墙边的这条水泥马路。当时这条路的坡度较大较长,给孩童们创造了玩乐的条件。利用这个地形的优势,好几位“专家”先后制作了几辆滚轴车,轮番上阵比拼速度与载人数,而熟练的驾驶技术则是取胜的关键。此时此刻,竞技体育的“更高、更快、更强”已悄然渗入孩童们的内心。毕竟这只是原始状态下的角逐,没有技术指导、没有教练,没有经验,也没有广告赞助。摸着石头过河的孩童们,经常因“超载”及转弯操作不当,在拐弯处“人仰车翻”,引来观众及对手的开怀大笑,而失败者呢,拍拍屁股的灰尘,又重新投入坡顶的起点。
最令人遐思的,是梨树花开的季节。大部分的村民心中,每天往来多次村前道旁的沙梨树,熟悉而难忘。蒲园路从现在的小公园西开始,到蒲园餐厅门口,从十字路口花园西侧到之前的圆屋,马路的两旁种原有两排约三十几棵高大粗犷、宛约的沙梨树,树干呈黑色且充满裂纹,树枝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独特而又自我。每年2-3月间,当一簇一簇的梨花盛开之时,嫩叶几片,花香四溢、白花满树,仿如白雪皑皑,与落地的白色花瓣相映成衬,更有树下几级青砖台阶,拾级而下,若一红伞花袍女子穿行而至,这是一幅难得的美景画卷,几可成为“康乐香雪”一景。
仅剩的两棵沙梨树见证了当年村道两旁的盛景,谁也不知道这两棵树能撑到什么时候;但今年的梨花可争艳当年。
可惜如今,事过境迁,只剩下十字路口往东两棵苍老的沙梨树,见证当年的茂盛了。
(图片拍摄:陈丽雯)
按当年的经济条件及社会条件,大部分的住村家庭,以烧柴火煮饭为主,根本没有煤气、天然气可烧。中午和傍晚时分,各家各户做饭时点,站立在工人村中较高位置圆屋的附近,往西望,可见工人村多排房屋的屋顶、家家户户炊烟袅袅、静谧安逸的生活景象。当然,这也成了众多孩童们埋藏心中的盛景。
心目中工人村的某个缩影,是否与你印象中的一致呢。
(图片作者:画画儿美术中心伍丽芳老师)
当人们沉浸于这乡村式浪漫、静谧的画面时,画外却常常会听到一位老妇人用高亢的声音呼喊道:“胜——仔——啊,快滴返黎食饭----啦!”,当声音在工人村上空回荡之际,围聚在地上一起玩烟角、波珠球、射棋的顽童们便“GameOver”,起身四散回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