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bdfyy/年8月,在我市已故著名水彩画家蔡道东的带领下,《北海儿女》摄制组赴广州采访张绍城,两位老友碰面,忍不住又在一起探讨绘画艺术。几年前张绍城已经从广州画院院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也不在担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所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绘画。
当时张绍城正在创作一副巨幅油画:《淞沪抗战--十九路*》,这是广东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四幅作品之一,同时也入选文化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采访自然从这幅画说起。
作品描绘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发生在年,比人们熟知“八·一三”淞沪会战早5年。当时,3万名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士兵击退了同等数量、但武器装备极为先进的日本兵。画面正中是十九路*的重机枪阵地,几个身背竹笠帽的战士刚打退日*的一轮进攻,都不同程度地受了伤,指挥员正在察看地,准备迎接敌人的下一轮进攻。画中最为突出的是居中的一位老战士,他手里拿着水烟筒,头部负伤,神色沉重,眼神呆滞地凝视着尸横遍地的战场——叠瓦式倒下的日*、前仆后继的十九路*和童子*卫生员。一条倒下的电线杆、一辆翻倒的人力车倒在观众面前。
张绍城:十九路*是我们家乡合浦和罗定所组成的,十九路*的缔造者陈铭枢和打响反击第一枪的张君嵩都是我家乡合浦人,我要是不画十九路*这个题目,我对不起他们。我画的那些十九路*的战士,有的是已经牺牲了的战士的形象,我现在为了对得起这些我们家乡,为了抗日而牺牲的这些烈士,对得起他们。我付出两年时间,还准备再付出一年的时间,三年之内不赚什么钱,把这张画画好,对得起家乡父老。
为了对历史、对人民负责,张绍城煞费苦心。他到合浦乡下选模特,到电影厂查找资料。照片拍了上千张,小样画了几百幅,画中的斗笠、烟筒都是极具生活特色的元素。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去十九路*的烈士陵园里捕捉创作灵感,力求准确地表达当年“松沪战役”十九路*英勇抗击日寇的悲壮场面。
年,历时三年时间,张绍城终于完成了这副这幅长3.8米,宽2.06米的巨幅作品。文化部专家在评价这部作品时特别强调了《淞沪抗战》在构图和色彩上的成功之处。而他自己则是这样评价这副作品的“这幅画里没有一点美丽的东西,都是悲壮的、惨烈的场景,给观众带来的绝不是愉悦之情,而是震撼之感!”
张绍城的父亲---张进煊和张绍城交谈你会感受到浓郁的爱国和思乡情结,而这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张绍城父亲张进煊、母亲余新慈均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共地下*员,父亲还先后三次任合浦县委书记。张绍城出生在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年,当时部队正在开展抗日活动,为了不影响部队行动,张绍城从小就被送到老家合浦县白沙镇木岩塘村。
张绍城:在家里是老祖母看着我,没有奶吃。那时我才三个月,老祖母把我背到我们那边村的村口,老祖母拉着人家求人家喂我,很多老太婆都对我说,说我当年还吃过她们的奶,可以说是我们村的那些妇女的奶水把我养大的。
60年后,张绍城重回母校--海城区第三小学
解放后,母亲与她的战友,接管北海银行、电力公司、公安局等要害部门,张绍城也随母亲入住北海,并在海城区第三小学读书。从小张绍城就显示出极好的绘画天赋,经常趴在地上画画。有一次,大人们看到了,觉得很奇怪,围上来看,都叫好。有人又拿来一张大纸叫小孩画,画好了,悬挂在电力公司门口。那时,正是 ,捐献飞机大炮热潮,他画的是 ,第一张作品受了表扬,小孩心里很高兴。后来,母亲给他买了一本素描书,订了《连环画报》,他从此迷上了绘画。
年张绍城为好友张九江画的素描。
进入北中,张绍城在学校搭食、寄宿,平日里和蔡道东、张国楠、庞海等好友一起,在美术老师董苏家里画石膏像。董苏在华南文艺学院教师进修班毕业,受大师潘鹤的指导,素描画得非常好,已经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作品。张绍城在他指导下,一开始便进入了创作的正路。
年,部队到附中招兵,张绍城报了名。体检十分严格,张绍城样样过关,但由于当时父亲被错划成“地方保护主义分子”,*审不过关,而未能入伍,由此也阴差阳错地成就了一位画家。毕业后,张绍城与北中的三个同学庞海、潘耀远、李世伟一起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附中。
在广州美院附中期间与朋友的合影
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张绍城父亲蒙冤回乡看牛,只有母亲有一份工资,七八个人吃饭。张绍城由广州的外祖母、舅舅帮忙关照,供给生活费,才得以完成学业。张绍城衣着、鞋袜都很破旧,没有娱乐、没有多余的钱,吃在饭堂,睡在宿舍、衣服自己洗、破了自己补。在艰苦的日子里,独立生活,练就了他不依附任何人的独立品格。
六十年代,是广州美术学院的鼎盛时期。学习的气氛很盛,学院领导、老师带来了延安鲁艺、土改工作队的好作风,年年下乡劳动,与农民打成一片,四年里张绍城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练习基本功,练习创作。
“文革”期间风靡一时的著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张绍城人生第二次转机是在年。当时,他应邀参加安源井冈山纪念馆的创作活动。在安源他有机会见识了全国一流的画家,并与林岗、马常利、孙滋溪等同住、同劳动,还与刘春华、王怀庆、*冠余等结为朋友。经过几个月的交往,张绍城不仅拓宽了眼界,也见识到了国家级绘画水平。
张绍城:他们的基本功、艺术成就、艺术功力,还有他们的一些观念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方说怎样看待油画,怎么看待生活,怎么处理题材等等,在言谈当中给我很大启发。还有跟其它中央美院的同学交流,我就发现什么才叫全国水平,比如刘春华他当时已经是全国最有名的画家了,他画的《毛主席去安源》就代表了那时的全国最高水平,我才知道原来全国最高水平是这个样子的,一方面觉得可以学习。第二方面也觉得我距离他们的差距并不是很远,这样反过来也等于鼓励了自已
年东校场门口广交会的宣传画
年张绍城借调到广州市委宣传部美术组,当时美术组共四个画画的,负责两届广交会的市容宣传。张绍城回忆说:画的宣传画有二十几张,最大的,有篮球场大,最小的也有两层楼高。宣传画成了广州一大景观,巨幅宣传画的安装,引起了广州人很大兴趣,有很多人驻足观看,烈士陵园、东较场门口的画,因为画幅大有气魄,视野开阔,围观的人最多,有五六百人,不看到最后一块拼接完人们不走。东较场这幅画成为每届交易会宣传画的重点。
张绍城:除了李醒滔,我们三人都是附中毕业,都只有二十几岁,吃住在饭堂楼上,任务来了,也在楼上加班。这一摊子还有由李洪调度的泰康街服务站,十几人配合我们工作。每届交易会前两个月,我们必须把宣传画创作好,由领导审查通过。这仅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是放大,那时没喷涂机械,全部人工手绘。铁皮在地上铺好后,我们踏在上面,打格子,起稿,再涂油彩。放大时大量使用油漆、松节油、天那水,气味很浓,画不多久,人就会喘气。天气好,太阳晒,人踩着铁皮像蒸笼一样,满身大汗,碰到雨天,为了赶时间也要冒雨开工。
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张绍城的艺术才能得到了初步的展示,当时他画过两幅大画,其中一幅《跟着毛主席奋勇向前进》油画,发表在年第一期《解放*画报》中间的夹页。尽管没有署名,张绍城的创作能力得到了证实。
这幅《广阔天地新苗壮》是29岁的张绍城在年春交会上画的宣传画,悬挂在交易会大楼东北侧起义路与大新路交接处。它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红旗语录等生硬说教的手法,而是以并列的三个年青人形象组成形式节奏,表现了青春活力,抒情的美感。
张绍城:当时也不懂这叫平面构成。我想主要增加它的节奏感、形式感,画面人物比较平面一点,不搞像油画那样的宣传画,我想搞有点像苏联电影宣传画和波兰电影宣传画。我把写实的色调洗掉,把蓝色、绿色、紫色、*色用到极点,再用黑色把它镇住。这样反反复复,改了好几次,可以说我画的时候,不知道最后的效果是什么,我是在修改中碰出来的。画完成后,审查时得到了邓秀芳主任的称赞。
当年美术组成员与工人一起在宣传画前合影
年元旦《广阔天地新苗壮》这幅画在《人民日报》彩色版发表,并入选了当年的全国美展,随后又在全国多个刊物上发表。年这幅作品又在《建国六十周年优秀作品展》中展出,现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后来张绍城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了当时的创作过程和思路:上世纪70年代,还是一片美的沙漠。当美的面容,更不用说“性感”,成为一种希冀,它就是一种社会的潜意识。《广阔天地新苗壮》这幅画能在多种刊物上发表,那是时代造就了它。此画虽是我个人的创作,它在市委美术组的氛围中出现,和其它作品一样,也凝集有相互帮助的友情。画完成后原作要留下来放大,广东也要出版印刷,时间很紧,我忙不过来,是李醒滔主动请缨,帮忙复制成第二稿,由我改后寄往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使出版得以完成。
张绍城:广交会是那几年最大的对外活动了。筹展时中央领导也偶尔来看看。我就亲眼看到董必武在离我三米的地方走过来。他就像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拿着拐仗,后面只二个人跟着,装修的工人毫无觉察。仍在各干各的活,我一眼就认出他那标志性的胡子,这位参与“一大”的老革命,全然没有中央首长的驾势,这个印象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文革期间张绍城画的宣传画
年,张绍城与市委美术组的其他三个人一起调到广州画院,而当年风靡广州的“文革”*治宣传画,也成为那个时代特殊的艺术形式和记忆,如今已经被列入美院美术史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课题。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浦县委撤销年对张进煊的处分,张绍城父母得到平反,恢复*治名誉,县委为张进煊举行追悼会。家乡人民没有忘记当年的“张老师”,有一千多人来参加追悼会,北京、广州、南宁、湛江很多老战友都回来了,张绍城代表家属在会上讲话。那一年张绍城成为第五届全国青联委员,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岭南绘画大师关山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张绍城在广东已受到美术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