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极冰消雪融,一场新冷战悄然升温美国 [复制链接]

1#

北极冰消雪融,一场新冷战悄然升温(二美国的新冷战)

海豆芽译自《国家地理》网年9月号

原作者尼尔谢伊(NeilShea)摄影路易巴鲁(LouiePalu)

美国士兵在阿拉斯加北方战争训练中心穿着滑雪板练习爬山,军队在这里要学习一系列技能,包括从穿衣服御寒和基本的穿雪靴行走,到背着步枪滑雪并拖着一辆磅的雪橇。

威廉王岛上,巡逻队乘坐的一长列雪地摩托隆隆向西行进。一些人还拉着木制雪橇,满载着食物、宿营装备、以及军事器材。我靠一辆借来的机车加入了巡逻队伍,经过几个小时的严寒之后,驱车进入了漫漫长夜,我们到达了一个被称为Kakivakturvik的封冻湖。

在亮晃晃的前大灯和头灯的光束照射下,巡逻队在湖面上散开,开始在冰上搭建大型帆布帐篷。然后把驯鹿皮和防水布拖了进来,再是泡沫床垫、睡袋、装满食物的冷藏箱。

一会儿,帐篷里灯火通明,煤油炉的声音丝丝地响着。热气腾腾的茶杯轮流传递,大家讲了几个关于最喜欢的雪橇狗的故事之后,又都回到帐篷外面。巡逻队员们分成小组,呈扇形在湖上散开,在数英尺厚的冰中凿洞,然后把鱼网塞进漆黑的水中。

整个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巡逻队把军事演习和传统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巡逻,比如在这遥远的北方仍然是生存所必须部分的狩猎和捕鱼。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马文的巡逻队试图平衡这些事情,把用GPS设备训练和传统巡航操练的军事意义结合起来。

猛烈的大风在冰封的海面上呼啸,苔原上厚厚的云雾低垂。气温升高得曾几次飚升到冰点,接着下降并保持远低于零度的严寒。所有这一切在11月末都是很典型的,不久,我们的生活就沉浸在了营地周围白色和灰色的小世界里。

加拿大飞行员和机组人员返回雷索卢特湾附近一处训练设施,他们刚刚在一处户外的临时掩体度过了一个星期,忍受着低达华氏零下58度(约-14C°)的严寒。

雷索卢特湾机场

日子以渔网开始,也以渔网结束。一网北极红点鲑就非常之多,一会儿,每个帐篷的两侧都堆了一小堆,僵硬的粉红色鱼第一次把尾巴插进了厚厚的积雪里。每当我们饿了,只要伸手到外面就可取到一条鱼。我们有时把它切块作成汤,但更通常的是生吃,切成片直接放进嘴里。马文称之为冻生鱼片(寿司),它新鲜而冰凉,几乎没味道,刀尖划过还带着一丝钢的声音。

除了撒网之外,我们的时间就打发在一大堆琐事中。在每天几个小时的微弱阳光里,要照料炉火,要把冰融化为饮用水,要在帐篷下面的冰软化之后重新把帐篷固定好,在残酷无情的严寒中定期发动雪地摩托。有一次,一头母北极熊带着二头幼仔出现在营地附近,本来我们在严寒中就已经够惨的了,这又使得都更加不敢独自外出解手了。

在执行任务期间,我和马文及他的父亲雅各布住一个帐篷。雅各布74岁了,是约阿港最有名望的猎手之一,他在一个小冰屋里出生,只能偶尔讲句英语玩笑。他有生以来经历过残酷的冬天、饥饿的北极熊、严重的冻伤、船只失事,甚至一次使许多因纽特人死亡的饥荒而幸存了下来。每天清晨,他总是在我们之前醒来,在我们一起睡的宽大床垫脚头作着薄麦饼,那是一种又甜又软的面包,同时用因纽特语轻轻地唱着古老的教堂赞美诗。

美国飞行员练习在发生坠毁或者迫降时施放信号弹。因为北极地区是数百万平方英里空旷的无人区,为搜救行动带来了巨大的后勤挑战。

一天晚上,我们睡到了睡袋里,马文告诉我,他有一次曾试图离开北极。他在加拿大南方找到了一所有小型发动机修理课程的职业学校。但在那之前几年,雅各布目睹过他的另一个儿子被从家里带走,被迫上了一所加拿大声名狼藉的寄宿学校,土著知识和传统在那里受到残酷打压。所以他要求马文留下来,学习古老的生活方式,维护家族的完整。

马文并不后悔他的决定,他自己也成了一个父亲,成了约阿港的一名志愿消防员。他在一家维护电话线的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他慢慢学会了可以从雅各布那里学到的一切。而雅各布生活的北极却似乎很简单、很古老。

马文了解的这个北极很复杂。机会越来越少,麻烦越来越多。有了社交媒体和因特网。马文明白,他的北极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他读到过冰盖正在融化,另一场战争很可能在北方发生。他知道气候已经不同于他儿童时代所知道的了,不一定更加温暖,但更加不可预测了。

至于一直听到的淘金热,他根本没看到。“都说这一切会发生,”他告诉我:“我并没真正感到有多少变化。我根本没感到自己是其中一分子。”他指的是新基础设施和开采该地区隐藏资源工作的预测。

第二天早晨,我与马文和另外几个人一起离开营地去寻找驯鹿。当暴风雪席卷而来,吞没了我们的狩猎队伍的时候,把我们带回营地的正是雅各布,用的方法是GPS结合另外一些因纽特地图。我自己骑着雪地摩托慢慢地跟着马文,我的护目镜里结了一层冰,差点让我失眠。不一会,世界变得异常洁白,我再也分不清哪边是地球的尽头,再也分不清暴风雪来自何方。

有个时刻,我脸上的巴拉克法拉帽滑动了,露出了一英寸的皮肤。我感到了一阵火辣辣的感觉,好像有人把一枚烧红的硬币按在我的脸上,可是我正忙于跟上队伍。几个小时后,在我们的帐篷里,雅各布看了看伤势。他把拇指按在上面,说:“好了。”

打开这新的前线可以追溯到7年8月一个风平浪静的上午,当时两艘俄罗斯潜艇下潜到英尺的北冰洋海底,并在北极点插了一面钛金属作的旗子。世界各地播放的海床上的俄罗斯三色旗的图像,很快引起了西方的谴责。

那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之一,仅仅几个月后,通过卫星监测海洋的科学家宣布,海冰已经缩小到了从未见过的最小程度。“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北极冰盖损失,即使最积极的气候模型也没有预测到,”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乔纳森马科维茨(JonathanMarkowitz)说:“这次收缩让每个人都突然明白,海冰在迅速地消失,一些国家决定开始采取行动。”

如今,俄罗斯由于采取的措施最多,已经成为北极地区的主导力量。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能够在最北方北海域全年运作的舰队,而且在北极圈以上维持着数十个军事基地。美国在北极地区只有一个基地,一个飞机场,都在格陵兰北部租借的土地上。

俄罗斯在北方驻扎了新的军队,潜艇活动增加,北极空中也恢复了战机,现在在那里例行公事地嗡嗡飞越北约空域。但马科维茨和另外几位研究人员告诉我,俄罗斯在北方的活动更多地反映了其内部规划,而并不反映其全球雄心。

万俄罗斯人居住在该国的北极地区,那里有好几个大城市,包括摩尔曼斯克和诺里尔斯克。加拿大和美国北极地区的人口加起来也不到俄罗斯的四分之一。美国最大的北极城镇是巴罗,现在叫作Utqiavik,住有刚刚多一点人口。

马科维兹解释说,俄罗斯严重依赖开采资源,他们把北极看作“他们未来的战略资源基地”。

据华盛顿特区斯廷森中心(StimsonCenter)的孙云说,中国人向北极的发展也遵循了类似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战略,而不是领土问题。除了其在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合资企业中进行投资外,中国对获得海上新航线的航行权特别感兴趣,那可以把从亚洲港口到欧洲市场之间的运输时间减少达2周之多。

去年1月,中国政府发布了阐述其北方意图的白皮书。这本《中国的北极政策》书中,中国把自己描述为“近北极国家”,希望与其他国家合作以建立一条致力于商业和科学研究的“北极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孙云说:“这得仔细观察。我愿意把中国所说的直译给你:‘我们知道,我们在北极没有主权,但如果北极有什么我们可以得到的东西,我们不想被排除在外。’”

美国物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在阿拉斯加巴罗角模拟夺取一处北极雷达站,这里是美国最北点。雷达站是跟踪导弹发射和俄罗斯飞机入侵的关键设备。

美国攻击型潜艇康涅狄格号冲破波弗特海的浮冰。几十年来,美国和俄罗斯海军一直在北极地区争夺。现在,随着海冰化开了新的、可能更便利的航线,中国已经插进这趟浑水投资破冰船和其它技术。

(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