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何医院大量停用中成药是药效不好吗中药 [复制链接]

1#

在我国,中医是“国医”,中药是“国粹”,这是国人对中医中药在健康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肯定和信任。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是中华文化历史的见证者、世界医疗事业的参与者、百姓生命健康的守护者。

近期中医药有两则消息让人高兴不起来:一个是不少药材大幅涨价,幅度不小;医院大量停用中成药,清退出用药目录。

中药材涨价为什么是坏事?

因为中药材是中医的基本工具,历来以平民价格、对症病消作为“杀手锏”,老一辈的应该有印象,一些杂病、顽症用几毛、几块钱的中药就“拔病除根”。药材涨价,意味着下游的药方、中成药也会涨价,老百姓用中药将要掏更多的钱。

医院大量停用、清退,为什么有副作用?

现代生活快节奏、高压力,不少人有亚健康问题,担心现代化学药物副作用,考虑中药调理,但中药摘药、熬煮太麻烦,大多数人直接买中成药。中成药是中药方剂的延伸,现在中成药被清退了,意味着正规渠道中成药、中药使用将萎缩。

中成药为啥被清退,是药效不好吗?还是触动了谁的利益?

有人认为中成药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产品,因为里面掺了化学药,理由是两条:

一个是去年底新冠“一阳”高峰期间,大量民众抢不到退烧药,转而购买中成药,专家提醒“中成药不能和发烧药一起用”,同服会造成重复用药,过量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大家才知道中成药里有化学药。

一个是不少常用中成药、日常中药饮品偷偷加入化学药,典型的如某中药降糖药,含格列本脲,广东人爱喝的凉茶里,不时检出添加有解热镇痛化学药成分。

有医院简直就是“忽悠”,不仅没有药效,而且费用不低。

医院里同属某个疾病系列的中成药一大堆,如缓解感冒发热症状的不下20种,不知道选哪一个;另一方面是一些“国字号”中成药,动不动炒出千元、万元一丸的天价,让人失望。

还有人认为中成药进入医保,是在浪费医保“大水池”里的钱,是暴利。

这个有点像“标准答案”了,因为从年开始,多地区如北京、安徽、江西、天津、浙江、广东、河北、甘肃等发布文件,将部分常用药品调出医保目录,既有现代化学药,更多的是辅助类中成药、中药、中药注射剂等。

事实上,近几年中成药进入医保,是以“增补”身份进入地方医保目录的,确实为中成药企业带来好处。要知道,医院季度药品采购金额可能就达到亿元级别,医院也不低于千万元级别,除了化学药物,流入中成药生产厂家的利润是很客观的。

但要说中成药没有效果,也难免是意气用事,不排除中成药队伍里确实有滥竽充数的产品,但把所有中成药都描述得如此不堪,确实不对。只要用对症,能打能战的中成药还是很多的。

关键是,作为治医院,为什么会大量清退、停用中成药?这个要从根子上理解——医保、医院顽疾两大方面。

1、从医保看:

医保的兜底保障是真真切切发挥重大作用的,但近几年医保“池子”被抽得有点狠,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三多”:老年人不断增多,身体不比年轻人,各种慢病多、求医问药多;肿瘤病人增多,大多数肿瘤药物价格不便宜;精神病人增多,控制精神疾病医保要出不少钱。

二是新冠疫情防控是“吞金兽”,用于防控、救治、疫苗、核酸的支出,真是一个医保基金的“化钱炉”。不过后来把相关费用归为公共卫生费用后,局面有所缓解。

三是骗医保、钻空子的行为没有断根,即“大家的钱”进了“私人腰包”,近两年正在严查这些行为,但的确已影响到医保正常运行。

2、从医院顽症看:

医院、非中医科室开中成药,医院的顽疾,或者是“以药养医”的顽疾。过去不乏这样的情形:某个小病花十几、几十块钱就可以了,但非要搭上几个中成药,总药费就提高了。

二是非中医医生乱用中成药,中成药也是中药,是要辩证使用的,用不对会延误病情、造成新的麻烦,但出现问题又把责任推到中成药身上,进而延伸到中医身上,这些年不少见,直到年国家卫健委下发通知制止。

医院赚钱了,其实砸的是中药的牌子,还培养了不少“中医黑”。

根子上的问题:一方面,医保的钱不多了,有的地方可能有“干涸”的危险,另一方面,中成药乱用的顽症要纠治。

目前医保正在开展的支付方式重大变动,用药从“收入项”,变成“成本项”,目的就是要把钱花到刀刃上,开出的药必须可以治病,“搭秤”的行为要禁止。那么,一些疗效高度重叠、价钱较高的中成药,就势必会挪出医保目录,医院也就停用了。

未来效果如何,能不能筛选出真正过硬的中成药队伍,能不能让老百姓真正少花钱治病,还需拭目以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