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乘六龙以御天乾卦六龙六龙季历与方山 [复制链接]

1#

山东省栖霞市方山上遗留至今的观象祭祀遗址是我国远古天文观测、历法制定、天地日月祭祀和龙文化的巅峰之作,放眼整个世界都卓尔不群,独一无二。石塑龙是方山山上一种非常独特的积石堆,他们都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垒砌而成,千姿百态,有的有上百米长,蔚为壮观;有的还可以看出性别,这在国内所有发现的与龙相关的文物中绝无仅有,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最好明证。石塑龙一般在开始时有一个较大的圆形或方形石堆,石堆中间一般有一个石头垒砌的圆环,在方形或圆形石堆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非常有规律的石块堆垒而成的长石堆,石堆隐没穿行于草丛中,让人想起龙的形象。

31号石塑龙

62号石塑龙

中国被誉为“龙的国度”,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龙在古代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龙代表君王,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都以龙为装饰,这种观念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龙文化。

北海公园九龙壁

清中期紫檀嵌云龙纹宝座与清乾隆紫檀嵌黄杨木云龙纹屏风

宋陈容九龙图局部

古人认为有鳞的龙叫蛟龙,有角的龙叫虬龙,无角的龙叫螭龙,有翅膀的龙叫应龙,但都不是龙的正统,龙的正统叫做苍龙。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至今还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宋代《尔雅·翼》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的出现、发展与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不同历史阶段与朝代更替,不断丰富完善,逐渐形成现在龙的形象。

西周时期邓仲牺尊上的龙

隋代赵州桥石栏板上的蛟龙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也就是说龙可以升天入地,行云施雨,它的许多特性显而易见与原始农业和与农时密切联系的天象相关,同时又是原始宗教信仰、原始意识形态、原始文化艺术发展的产物,所以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推崇备至。

方山石塑龙或多或少与现在考古发现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石塑龙、河南濮阳西水坡的蚌塑龙、湖北黄冈焦墩卵石摆塑龙、山西陶寺龙盘、河南偃师二里头绿松石龙等龙的形象相似,功能也大致相似,除了图腾崇拜,可能还与天文历法有关。

乾卦六龙与六龙季历

龙在古代与天文历法息息相关,一些学者认为最早的龙就是根据东方苍龙的形象创造的,因为他对于远古先民有授时的意义。方山石塑龙的形象非常接近天上苍龙星宿的形象,尤其以10号石塑龙最为明显。东方苍龙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具体而言,角为龙头,亢为龙颈,氐为龙胸,房为龙腹,心为龙心,而尾自然就代表龙的尾巴了。在夏季的夜晚,我们可以在偏南方天空中看见它们。

苍龙七宿

很多学者主张《周易·乾卦》“六龙”的原始含义,是“观测日落后苍龙星象在天空中的形象来确定季节”。乾卦六个爻位,自下而上排序,分别为初九潜龙、九二见龙、九三惕龙、九四跃龙、九五飞龙、上九亢龙,可以说是龙的一生、六个阶段或所处环境。战国中期以前的《彖传》记载:“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元即苍龙,苍龙星的出现,标志着“万物资始”的春天到来。大明,指太阳。终始,指四时,即一年长度。大明终始,即地球绕日运动的一个回归年周期。“六位时成”,指六爻爻位效天地四时变化而成就“易气历”(长度为天的历法)。“时乘六龙以御天”,即掌管历法的羲和驾着天上的苍龙星,走了六个阶段,完成了一年的周期,使天道(历法)得行。为此《彖传》的意思是说:乾龙出现,春天到来,羲和观察掌握了一年中的六种龙态,据以制定了反映“天道运行”的太阳历法。汉代易家正是据羲和御六龙、观象制历的古老传说把乾卦六爻配于月份的。

远古帝王几乎都有乘龙制历的记载,像伏羲、黄帝、颛顼、帝喾、尧等,古籍所载的“乘六龙以御天”和以龙象授时制历事,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初,先民们已对龙星观察的相当细致,“六龙”即苍龙在一年中的六种龙象,也即以龙星为准分一年为六个阶段,这就是周易乾卦六龙龙象的来源。为此人们认为秦汉之前人们用六龙在天空不同区域的出现,来计算历法,所以也叫“六龙季历”。“六龙季历”是在古老的易占系统中流传的“易以三百六十析为期”的、创制于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太阳历。

乾卦六龙实际反映了古人对自角至尾六宿龙星于不同季节天球位置变化的观测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六种著名的天象。具体地说,苍龙星宿在完成了回天运动的过程之后,又会重新走到太阳附近,此时它的主体星宿与太阳同出同入,这在古代叫“日躔(chán)”。

乾卦六龙形成的星象与时间季节如下:初九:潜龙勿用。大约在冬季,苍龙星宿重新走到太阳附近,此时它的主体星宿与太阳同出同入,苍龙星宿基本上目测不到,此时为“潜龙”,相当于夏历十一月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东方龙星的角宿在初昏时会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以上,这时应为夏历正月。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时苍龙正处于从地平线处上升的阶段,所代表的天象相当于夏历三月。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苍龙之宿的尾、箕陷在银河之渊,而房、心二宿此时接近中天。反映了夏历五月苍龙星所呈现的这种天象。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指苍龙主体已位于西南方,苍龙在天空无拘无束的飞翔,对应夏历七月。

上九:亢龙有悔。经过飞龙在天之后,苍龙逐渐没于西方地平线以下,至九月份,整个龙体在初昏时都看不到了,所以说夏历九月“亢龙有悔”。

方山龟甲平原方山的山上平原各方有十几条石塑龙,但是位置特殊,最具特色的石塑龙却只有六条,想必这就是在模拟乾卦六龙在天穹的具体形态,形成形象而具体的六龙季历。65号石塑龙位于方山平原正北,南北第11大路尽头的山谷中。因为方山平原形似龟甲,代表天上的宫廷或者天穹。而65号石塑龙不在龟甲平原上,即不在天穹之上,这表明他正处于“潜龙勿用”阶段,对应夏历11~12月份,这时天空中看不到苍龙星宿。37号石塑龙位于方山南北16大路尽头,圈子墙外侧。因为圈子墙在方山龟甲平原外围,也代表天穹的外围。37号石塑龙所在位置表示东方苍龙开始即将跃上苍穹,而方山平原代表的天廷纵横交错,即像棋盘,更像一片农田,37号石塑龙所处位置,表明他已经上升到天边,正处于“见龙在田”阶段,对应夏历1~2月份。

号石塑龙位于方山龟甲平原的东北角,圈子墙内,有一百米长,是方山最大的石塑龙。这条石塑龙所在位置表明苍龙星宿已经开始升起于天穹,只是升起的不太高,表明他正处于“惕龙无咎”阶段,对应夏历3~4月份。10号石塑龙位于方山南北第10大路的南端,方山龟甲平原的正南方,代表着苍龙星宿升到天穹更高的位置,接近南方天穹的上中天,表明他正处于“跃龙在渊”阶段,对应夏历5~6月份。62号石塑龙位置与众不同,他位于方山龟甲平原的西南部中心部位,龟甲平原代表天穹,内部只有这一条石塑龙在自由自的飞翔,表明他正处于“飞龙在天”阶段,对应夏历7~8月份。56号石塑龙位于方山正西方的一处山体凹陷中,雨天会形成一条小溪,龙头向东,龙头北面不远就是63号祭祀大地的祭坛。56号石塑龙又开始接近圈子墙,即天穹的边缘,许多时候,太阳都从他的西面落下,表明他正处于“亢龙有悔”阶段,对应夏历9~10月份。方山西北圈子墙不多,积石堆也不多,因此群龙隐没,即进入“群龙无首”阶段,与“潜龙勿用”时间段重合,正好就是一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六龙天象也不断发生变化,现代夏历我们在三月份才能看到的龙头角宿初昏时出现在地平线以上的天象,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汉时期则出现在二月份,“二月二,龙抬头”即当时实测天象。而虞夏之时,龙抬头出现在正月,即夏历一月。也就是说,每过年,所有龙象就会整体向后推迟一个月。方山乾卦六龙分布的位置、代表的时间与虞夏之时的乾卦六龙分布的位置、代表的时间吻合,说明这处遗址应该在多年前,或者有年的历史。方山观象祭祀遗址在方山龟甲平原上的不同方位塑造了六条龙,形象、直观地表达了乾卦六龙一年中在不同时间段的形象,完美诠释了“六龙季历”的运行过程,是最珍贵的古代观象遗址。

龙的考古发现

(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石塑龙

年5月,辽宁阜新沙拉镇查海村西南2.5公里的扇面台地上,考古专家发现一处年前先民繁衍生息的文化遗址。年,在查海聚落遗址中心,专家发现了一条用红褐色大小基本均等的砾岩石块堆塑而成的石塑龙。龙全长19.7米,宽1.8~2米,龙头朝西南,尾向东北,昂首、张嘴、屈身、弓背,尾部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腾云驾雾之感。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的形象,距今已经有年历史,为辽河流域龙的起源、龙文化形成增添了新的佐证,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找到了新的源头。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石塑龙

(二)河南濮阳西水坡的蚌塑龙

年考古专家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用蚌壳塑成的“蚌塑龙”。西水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距今约多年的第二期文化,遗存中发现了3组蚌壳图案,3组中均有一处龙的形象。第一组蚌壳图案主要是龙与虎组合;第2组蚌壳图案是龙、虎、鸟、鹿、蜘蛛等;第三组是人骑龙、虎,其它蚌壳散乱难辨。龙虎图案主流看法有两点:一是象征着图腾崇拜,二是揭示了天文历象、二象与北斗。西水坡蚌塑龙“龙”形象比较写实,头、颈、背、分趾、长尾等十分明显,与之组合的其它动物也都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蚌塑龙虎

(三)湖北黄冈焦墩卵石摆塑龙

焦墩卵石摆塑龙

焦墩巨龙距今约为~年,是迄今中国发现时代最早,形象最为成熟,形体最大的龙形图案。专家对焦墩巨龙进行了不同解读,认为焦墩巨龙准确的东西方向和模拟的星座,为研究原始天文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四)红山文化的玉龙

红山文化是辽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的重要文化类型,年代约为公元前年,因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面牛河梁遗址,故命名为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的代表,遗址出土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玉猪龙等成批成套的玉质礼器,全面反映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特征和内涵。

国家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猪龙

红山文化发现了大量龙形器,如“玉猪龙”。所谓“猪龙”形象,是源于该玉器展现的面部和弯曲的身体特征。头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野猪”,而弯曲的身体使人想到中国神话中“龙”的躯体,它们组合成“猪龙”的形态,一般认为玉猪龙是猪与蛇的形象融合。从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积石冢M4和第十六地点积石冢M14出土玉猪龙判断,其年代距今~年。

郭大顺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我们常见的这种明显是猪首的龙,因其器形像玉玦,称之为“玦形龙”。基本形态呈勾形蜷曲状,首尾衔接处缺而不断,如“C”形,因此又称“兽形玦”。

国家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龙——中华第一龙

(五)山西陶寺龙盘

年考古专家在山西陶寺遗址发现4件彩绘龙盘,因盘内绘有一条蟠龙,专家称之为“陶寺龙盘”。出土龙盘的4座墓葬均是大型墓葬,应该都是当时的最高统治阶层或“王者”,龙盘应该是等级差别与身份地位的象征物。陶寺龙盘大小基本相同,龙盘质地为泥质褐陶,着褐色陶衣,内壁以红彩或白彩绘蟠龙。蟠龙蜷曲在盘中,龙头近盘口边缘,尾部位于盘中央,方头蛇身,身上有鳞甲,张巨口,口中伸出如同麦穗的长信子,身体饱满而外张,威严而神秘。陶寺龙是真正意义上“龙”的雏形,是与夏、商、周及后世龙最有直接渊源关系的龙形象,是中国龙形象成熟的标志。陶寺是帝尧的都城,是最初的“中国”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陶寺龙就是“中国龙”。

陶寺龙盘

(六)河南偃师二里头绿松石龙

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件距今年左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这件绿松石龙由大约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龙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龙头呈扁圆形,梭形眼。龙身曲伏有致,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鳞纹,龙尾内蜷,色彩绚丽,形象非常生动。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