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种生物能当蜡烛,又能做润滑油,还能做裙 [复制链接]

1#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海洋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可是到了20世纪,人们发现很多海生动物已经被我们吃灭绝了,比如大西洋灰鲸、大海雀等。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描述,长毛象被灭绝原因并不是气候,而是被人类吃光的,同样我们的海洋也不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早晚有一天会枯竭。

人类渔业发展史

人类渔业发展史即是海洋生物的血泪史,也是人类工业化,全球化的进步史,人类真正开始对海洋下手要从一千多年起。大约是在公元年,也就是宋朝时期,欧洲淡水鱼类已经被捕捞的差不多了,在13世纪,只有国王才能吃到淡水的鲟鱼。

欧洲海洋渔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为淡水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人们需要向海洋寻找替代品。公元14世纪开始,英国等欧洲国家开始用海鱼替代淡水鱼,此时像挪威的卑尔根镇逐渐崛起,从这里每年出口的鳕鱼干达到余吨,为了争夺冰岛附近的鳕鱼资源,英国甚至和汉萨同盟这种商业联盟发生了冲突。

也是这段时间,欧洲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对海洋的了解和探索,相较之前大为增强,但是也带来了大规模的破坏。当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这些捕渔船随后纷至沓来,他们主要目的地是纽芬兰,由于暖湿气流的作用,这里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大渔场之一。

再往南是美国的新英格兰,一直到南美附近的加勒比,所到之处,这些海洋生物无一幸免,最点背的莫过于大海雀,这个被称为北半球的企鹅,不会飞,是游泳的好手。早期水手们把它们当做可口的食物,后来为了获得它的羽毛以及油脂,开始大肆捕杀,直至这个物种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消失的大海牛

除了大海雀这样是被直接捕杀殆尽,还有些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而最终走向灭绝,比如大海牛。这种体型重达七八百斤的海洋哺乳动物,由于人们对环境的大肆破坏,导致它们赖以生存的海藻大量减少,从而也导致这个物种的灭绝。

18世纪中期,当著名的航海家库克来到北美洲的时候,他从当地印第安人手里获得了张海獭皮,这些毛皮主要销往中国,因为这是清朝最为奢侈的消费品。溥仪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中描绘,只有极少数官员才能拥有海獭皮的官帽,有些人为了仿照这种材料,将黄狼皮染色,充当海獭皮。

我们知道鸦片战争之前,欧洲对中国的贸易一直是逆差,从中国进口瓷器,茶叶等,却没有任何东西销往中国。因此海獭皮在当时成为最紧俏的商品,从18世纪开始,大概每年有1万张海獭皮销往中国。

这种在北美非常长常见的动物,因为中国人趋之若鹜,给它们带来灭顶之灾。海獭数量的减少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由于海獭数量的减少,处在它食物链下端的海胆和鲍鱼开始过度繁殖,它们吃掉了大量的海藻。像大熊猫一样,大海牛不但行动迟缓,而且还非常挑食,喜欢吃一些比较软的海藻。

另外当时人们也喜欢吃大海牛的肉,生态链的破坏,再加上人们的大肆捕杀,结果不到30年的时间,大海牛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么快的速度确实让人咂舌,所以几万年前,我们人类有足够的时间吃掉那些长毛象。

消失的鲸鱼

和大海牛一样消失的还有鲸鱼,这种动物的消失,和人类工业革命息息相关。在公元10世纪,人们已经开始捕杀鲸鱼。当时的捕杀技术还是比较落伍,需要站在瞭望塔上,观察鲸鱼的动向,然后划船过去捕杀。

到了17世纪,人们发现鲸鱼的脂肪大有用处,经过炼制之后能用于照明,相对于煤油或者其他可燃物,鲸鱼油亮度高,而且燃烧稳定。当时煤油虽然便宜,燃烧的时候整个屋子都是黑烟,而且到处充满了硫化物的味道。贵族或者教堂,都会选择鲸鱼油作为蜡烛点燃。

另外鲸鱼的骨头能够被用来当做淑女裙子的支架,那时候女士需要束腰,穿灯笼般裙子,鲸鱼骨是必不可少的标配。另外抹香鲸的涎香能被用来制作香水,还有药品。这么大的需求量就导致捕鲸成为一项很大的产业,在18世纪,仅荷兰就有6千艘的捕鲸船,也是在这个时期,大西洋的鲸鱼几乎灭绝。

之后人们还发现鲸鱼油还是重要的机械润滑油,另外还能制造肥皂,这就导致捕鲸船队伍不断扩大,后起之秀美国也加入进来。到了19世纪,全世界都找不到鲸鱼了,如果不是石油的发现,鲸鱼也向大海牛一样消失。

鱼类核武器-拖网

虽然在年通过了《全球禁止捕鲸公约》,但是像日本、冰岛这些国家依然还在捕杀鲸鱼,近些年,鲸鱼的数量才恢复到上万头,要知道地球上鲸鱼的数量曾经达到上亿头,和长毛象一样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

这些大型海洋生物命运多舛,小型的海洋生物也是一样,人们为了获得海象、海狗等哺乳动物的皮毛,开始毫无无节制地进行捕杀。而且人类的捕杀技术也在日新月异进步,当大型海洋动物数量减少的时候,人们把视线聚焦到那些小一点的鱼类身上,比如鳕鱼。

人们为了捕杀鳕鱼,发明了新型的拖网,这种渔网又大又长,而且还带有铁钩可以直接沉入海底,细小的网眼,不放过任何小的鱼虾。拖网对海洋生态破坏极其大,它会将海底生物一网打尽,同时将海藻、珊瑚礁等也一同破坏殆尽,像核爆炸过后的长岛,寸草不生。

拖网的出现,曾经让全世界都一度强烈反对,然而各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限制。当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后,往往需要依靠潮汐和季风提供动力的渔船,现在依靠蒸汽动力,可以拖动更大的渔网,而且把网做得更大,更长。

无论是小的鱼虾,还是各类软体动物,甚至海藻,都无一幸免被捕捞上来,海底已经被彻底摧毁。科学家们估计,整个北海海底,在20世纪,每年至少要被拖2遍。

短暂的休鱼季

人们之所以对海洋生物疯狂捕杀,是因为人们的错误观念,以前很多科学家都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直到20世纪人们才发现很多动物灭绝了,才开始警醒我们对海洋生物的破坏。

在20世纪上半叶,人类历史上爆发了2次世界大战,在大西洋,由于德国海军处于弱势,于是他们发起了无差别的潜艇战,即无论是战船还是商船,进行无差别打击,这样很多渔民也不敢前往大西洋,特别是北海进行捕鱼了。

后来随着战争的扩大,很多渔民也被应征入伍,海洋生物在这短暂时间内,恢复元气,二战结束之后,整个渔业又迎来的一个小高潮。而且此时的渔船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先进,这医院、游泳池,甚至还有电影院,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陆地上的生产线搬到渔船上。

鱼的分拣、切割、冷藏、封装,甚至标签等都贴好了,上岸之后可以直接送抵超市销售。在20世纪80年代,每年有万吨海产品,抵达全球。到了90年代,曾经在全世界最为普遍的鳕鱼居然快灭绝了。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再也不需要在海上漫无目的航行,先进的探测技术,随时能追踪鱼群的动向,大功率的捕鱼设备,一次能把整个鱼群捕杀殆尽。

鱼类减少等人类社会的影响

当鱼类越来越少,各国为捕鱼所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多。比如在冰岛海域,由于大肆捕捞,威胁到冰岛的就业和出口,于是冰岛宣布,12海里的海域都是本国领海,任何船只不得进入,以前各国公认的领海水域是3海里。

为此冰岛还和英国发生了冲突,英国甚至派遣皇家海军护卫渔民,到了20世纪甚至爆发了鳕鱼战争。之后英国和冰岛达成了一项协议,互相认可50海里的领土主张。到了70年代,人们又将这一范围扩大到海里,现在我们和东南亚国家的矛盾也是源于此。

虽然新技术能提高我们捕鱼的效率,但是我们现在能捕到的鱼类越来越少。不仅是鱼类数量在下降,而且鱼的种类也在下降。同时人们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价值,常常把那些经济价值不高的鱼类倾倒回海里,看上去像放生,做过海鲜的都知道,海鲜几乎没有活的,这是因为它们上岸之后,能存活的时间很短。

结果就是,我们可能捕捞上来一吨有经济价值的鱼,同时我们还杀死了十几吨的鱼虾等海洋生物,对海洋资源的滥杀比我们想象中要严重。

生态主义会把环保问题放在首位,可是这些渔民生产劳动者,他们需要海洋才能解决生产问题。从理性角度看,我们很难判断谁的观点更为高尚,但是我们也要找到彼此的平衡点,比如实行休渔季,或者鱼类保护区等,让渔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