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刹海放河灯成旅游项目,被扭曲和误解 [复制链接]

1#

“七月半,*连串;八月中秋,*提兜兜”。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也称*节,这一天北京的佛教寺庙要办“盂兰盆法会”,诵经超度亡灵,做法事,烧法船;民间要唱《目连救母》戏,烧纸钱,放河灯,悼念故去的亲人。

“盂兰盆会”源于“目连救母”的佛教故事,意在纪念目连,表彰他的孝道。目连之母青提夫人,家境甚富,但为富不仁,吝啬贪婪,欺压良善,谤佛谤僧,从不修行;趁儿外出,每日里大开杀戒,屠宰牲畜,大肆烹嚼,从无念子之心,悔过之意。因罪孽深重,被打入阴曹地府,饱受倒悬之苦;其贪性未除,故饭食入口皆化为烈火,受尽煎熬,成为饿*。

目连救母心切,来到阴间,见母所受之苦痛不欲生,遂求告佛陀救助。佛陀令目连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之日(阴历七月十五)备百味饮食和五果(桃、李、杏、栗、枣)置盂兰盆中,供养十方佛僧,借僧众之力让母亲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带母连诵七天七夜佛经,使母脱离狗身,进入天堂。这是一个劝人行善,劝子行孝的动人故事,已流传了一千多年。

京城“中元节”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放河灯”。“放河灯”亦叫“放荷灯”、“放水灯”,有两个含义,一是祭祀先祖,悼念亲人,是对逝者的缅怀和思念;二是超度世间亡灵,为孤*野*照路,帮他们早日走出苦海。“荷花灯”是把茄子剖半,上面用彩纸做成莲花,中间插上蜡烛,使其漂浮水面。也有用西瓜、南瓜、和苤蓝半个,中心掏空,再插上蜡烛做成的。

旧时京城的北海、什刹海、护城河、运河二闸是“放河灯”的重要地点,从皇宫、王府到平民百姓,几百年来,北京一直延续着“放河灯”的民俗。电视剧《四世同堂》中就有祁老太爷怀着悲愤的心情为屈死的儿子祁天佑放河灯的情节;老电影《黑白人间》中也有老北京中元节祭祀,做法事,烧法船的民俗场景。

久居京城的陈定宇老人在散文《放荷灯》中深情地写道:“年,夏历七月十五,父亲带我到什刹海大经寺去放荷灯。他说送给那年阴历三月十九日病逝的我的母亲。庙上正在做盂兰盆法会,会后,老和尚在水边散灯。小小精致的莲花灯,放进水里,飘着、荡着、远了、远了。有一盏灯,闪闪悠悠,飘了不远,就停在湖边的荷花丛中不动了。我说:‘爸!您瞧!那莲花灯,它怎么不走呀?’父亲没有言语,眼泪‘刷’地下来了。我娘的名字叫‘莲’------”

十几年了,每年的“中元节”,我和妻子都要亲自铰纸为去世的父亲和岳父烧纸送钱,悼念亲人,寄托哀思。夜色下,京城的各个大小路口、胡同口火光闪闪,纸灰飞扬,人们纷纷加入祭祀活动,成为古城一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就亲眼见到过什刹海的民间放河灯活动。月色笼罩下的后海幽静而美丽,十几盏河灯飘浮在水面上,晕着淡*的烛光,随波荡漾,顺水漂流,渐渐远去。河岸上是放灯人黑暗中沉默的背影,气氛是那么的冷清和惨淡,透着淡淡的忧伤,宁静的夜晚,伴着深情的思念。

自从年以后,什刹海两岸开起了密密麻麻的酒吧和歌厅,灯红酒绿,时尚男女,熙熙攘攘,游人如织,打破了古老街巷的安详与宁静,从平民住宅区一跃成为旅游风景区。旅游社的游船为了吸引游客,也开发了新项目“放河灯”。

不过这个所谓“放河灯”还真不是老民俗,它是不分时间哪天都能放,表现的心情愉悦,喜气洋洋,还美名曰“许愿灯”、“祈福灯”,祈愿阖家团圆,和谐美满,婚姻幸福,相亲相爱,事业成功,身体健康……。这种做法真的是扭曲和误解了真正的“老北京民俗”,使其庸俗化,市场化,游戏化,欺骗和误导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这种“老民俗”北京人是不承认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