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www.xxzywj.com/李松松是极少数仍把工作室安置在的艺术家。十几年前他也是最早一批搬到这里的人。当年离城偏远几近鸟不拉屎的,现在像个艺术大集市,终日游客不息。李松松工作室在一个小巷道里,大门很隐秘,但地段类似的“CBD”,旁边是京城文艺地标尤伦斯艺术中心。通常情况下,白天里,他都要晃过滚滚红尘才能进到自己的地盘。
跟他同时期进场的艺术家大都搬了。有人是因为租金涨到离谱、房东翻脸,有人嫌游客多,或者,想要更大更高更豪的工作室。李松松比较留恋熟悉的空间,房东还让用着,他就不动搬的念头。
从年至今,李松松几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诞生在这个工作室里。他根正苗红,科班出身,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之后做了几年设计,回过头再做职业画家。无论市场还是知名度,他可以说没有经历什么低谷就站在了大家都看得见的地方。年后,他基本每年一个个展,与多家国际知名艺术机构合作,作品被包括德国慕尼黑GoetzCollection美术馆、美国RubellFamilyCollection美术馆等在内的知名艺术机构收藏。年至年,他先后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现代美术馆和德国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举办了大型中期回顾性展览。
年4月26日至5月24日,“非修正——李松松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由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冯博一策划。某种程度上,是继意大利和德国的展览之后,李松松在国内的一个大型中期回顾性展览:广东美术馆以四个展厅,将他近十年时间跨度的四十余件作品从画廊和藏家手中集结起来,其中包括三件大型装置作品,以及数幅首度展出的最新画作。
李松松,南方,,布面油画
展览现场为广东美术馆整个二楼空间,从5号厅到9号厅。5号展厅集中了大尺幅的作品,艺术家建议布展团队在中央做了一个高出地面数级阶梯的临时平台,走上去,可环视到所有展墙,看到作品之间的关系,这个观展经验对于观众是新鲜的。标志性的厚涂画法作品《北海》在5号展厅入口处,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年该巨幅油画曾在北京佩斯画廊的李松松个展《北海》上首展。大画上方是另一幅尺幅较小的油画《舌头》,也是同样画法,厚重的颜料堆涂在画布上,边缘上卷波浪翻滚,画面的立体感如同浮雕。对于展览方和收藏方来说,他的画作运输、布展和保管一向都是相当艰苦的,因为颜料用得极多而份量极重,立体的画面也容易受到损坏。在他工作室,颜料通常不是以管来计,而是小桶小桶地整齐排列。
艺术家李松松(右)和策展人冯博一在广东美术馆展览现场
对李松松作品的评论,多年来集中在公共图像、历史记忆、*治事件这几个关键语词。像策展人冯博一所说,李松松的艺术作品大都是从图像到处理图像给予展开的,他的创作一直在探讨公共图像与绘画、装置之间转化的关系问题。这些图像、装置作品的题材,基本上是有关中国或世界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方面的摄影照片或文字报道,而对这些图像、文字资源的指向性利用上,则是来源于他儿时对这类视觉记忆感受,以及对过往历史的当下思考与表达。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为艺术家李松松颁发收藏证书
在冯博一看来,“一代人的经验和感受,其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是记忆,代际之间经验和感受的区别,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记忆的区别。而在艺术创作中建立起一代人的经验和感受,其中相当重要的工作是建立起一代人的记忆。”冯博一强调一种区别:我们以为是个人的经验和记忆,其实差不多是我们集体的共同经验和记忆。
宝贝使劲儿,,布面油画
一个人,,铝,钢,油彩
左上:舌头,,布面油画;左下:北海(二),,布面油画;右:锦绣江山,,布面油画
北海(二),,布面油画(局部图)
但李松松的记忆真的可以代表一代人的共同经验和集体记忆吗?比如《北海》系列,那种奶油一样鲜美的色调,个人风格强烈的无所顾忌和厚重堆涂,仿佛被全世界拥抱的视觉触感,都是属于一个从小生长在北京并且是在景山脚下肆意长大的七零后的记忆。包括年新作《南方》,支离破碎的、叠加性勾勒的独特笔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界限,让自我和他者之间保持陌生和疏离的界限。
强有力的靶射实验是李松松最新也相当有趣的绘画方法。近几年,他好上射箭运动,这也启发了他的绘画试验。他对铝片等金属材料质感一直有强大的偏爱,于是以铝片拼接为巨幅“画布”,每天将画笔作为箭头,裹上颜料以射箭的方式远距离击打在铝板(或木板)之上,那些凹凸甚至因为力量过大而击穿的孔洞,记录了创作时他撞击的节奏与力量,或者也包括心情。既有意识又无意识。李松松用“箭术”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取名《四百击》——如果看过法国新浪潮电影《四百击》,一个顽劣男孩在成人社会中不知何去的混乱和迷茫,对这幅画及其背后的绘画方法可能会有另外一层感受力。此次展出的年的铝板油画《等一下》《中华》也在这个系列序中。
李松松对不同时期的新闻图片、社会事件记录式的绘画,包括历史人物肖像,往往用错位拼接的抽象色块来打破精心营造的人物和叙事,“在图像内部处理图像”。这种给观看者一种无论如何“不要顺从逻辑”“要把它破坏掉才好”的感觉传递,其实更像是一种隐藏在艺术家内心的猫鼠游戏。他绘画题材的兴趣往往来自别人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