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按姓氏笔划)
本卷5划12姓(白、司、史、申、冯、卢、田、冉、尔朱、乐羊、旦、边)
白芬(?-?),按清光绪《永平府志·卷53·列传第5·名宦5》载:“白芬,字漪古,河南洛阳人。举人,顺治八年()任户部(永平)分司。九年,移驻蓟州。”钦定四库本《畿辅通志》卷68(名宦)载:“白芬,字漪若,河南(河南洛阳)举人。任户部郎中,榷山海关。刚果明决,尝自云,兴一利不若除一害。有弄法者,痛惩之。出入权衡,*民惬服。”明末中举,清初征为嘉兴府通判。为官廉洁,史载由浙江嘉兴府通判,调顺天府通判时,吏民送行,见其行李中,除琴、书、笔砚,只有其妻日用物品。故人以“古之良吏,莫过于此”赞叹之。历迁户部江西清吏司员外郎,升户部山西清吏司郎中、兼永平府饷司监督。著有《四书心昙》、《莲征草》、《读礼待草》、《圣汇辨》、《日近山房草》等书,辑录有《古文接要录》、《泰海大观》、《历科程墨》等。
白圭(?-?),名丹。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第69》载:“白圭,周(今河南洛阳)人也。”师从*谷子。魏惠王拜为相国。期间,兴修水利,使魏都大梁,解除水患之忧。后弃*从商,乐观时变,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之法,丰年收买谷物,卖出丝漆;饥荒卖出粮食,购进帛絮。史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故被历代商贾尊之为鼻祖。
白重赞(-),按钦定四库全书《山东通志》卷25之一载:“白重赞,宁*节度使,洛阳(河南洛阳)人。”《宋史》作宪州楼烦人。疑郡望楼烦,籍贯洛阳,待考。少从*,勇猛善战。五代后汉初(),由散员都虞侯,升护圣都指挥使。后周初,转护圣左厢都指挥使。出为郑州防御使,改相州防御使、留后。广顺年间,升义成*节度使。期间,*河决口,重赞亲率兵民治水,为周太祖褒奖。世宗柴荣征北汉刘崇,以重赞为河东道行营马*都指挥使,以战功被任为保大*节度使。世宗征太原,以重赞为前都部署。得胜还京,改任河阳三城节度使、校检太尉。世宗征淮南,使重赞率三千亲*驻防颖上。不久,改淮南道行营马步*虞侯、彰义*节度使。宋初,加授检校太师,改泾州节度使。马步*教练使李玉凶悍狡诈,与重赞有隙,伪造"重赞构逆,令夷其族之"密诏,欲诓其反状。重赞不置一词,将"制书"密封,遣人呈送朝廷。宋太祖大惊骇,拆封验看,知是伪造制书。即捉李玉及阎承恕讯问,李、阎供认不韪,被斩首示众。由是,太祖颁诏诸州,今后凡接朝廷制书,当查验印文,辨别真伪。不久,改泰宁*节度使。乾德四年(),调任定国*节度使。开宝二年(),封左千牛卫上将*、奉朝请。宋太祖开宝三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白良辅(?-?),字尧佐。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洛阳人,于明景泰二年()登辛未科进士(3甲76名)。史载“初师薛瑄,以十脡肉为贽,长跪于门,日昃不起。肉色变,而良辅愈恭,瑄以其诚置弟子列。岁余,得其理学要旨。与阎禹锡、刘健同为洛阳名儒。”景泰二年,赴京应试,登进士第,官授监察御史。寻以监察御史,奉诏巡按山西、陕西。史载“良辅所至之处,执法不避权贵。于是,奸宄遁迹,贪官污吏闻风解印。”由是,得罪亲王、权贵以及地方豪绅。于是,以山西按察使俞本为首,构制罪名,而后以其恃酒狂荡、侮慢亲王、违法乱纪诬奏之。帝大怒,令锦衣卫逮良辅下狱。幸有御史徐瑄等直言相救,方宥之。遂由巡按御史,谪贬为连城县知县。成化年间,复以治声召还,初授太仆寺丞,后升至太仆寺卿。著有《太极解律吕》、《释义中庸肤见》。病沉之际,以书稿赠都御史毕亨,寻卒于家。后毕亨遵嘱付梓,传于洛阳。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墓志铭》云:“先生姓白,名居昜,字乐天,其先太原人也。”清雍正《河南通志》卷45载:“白居易,本太原人,居洛,贞元中第,尚书。”由是,知望出太原,藉贯洛阳。祖湟,官巩县令;父季庚,官彭城令。德宗贞元十五年,白居易因“未获河南府推荐,改由宣州乡试。试罢,归洛省亲。”由“归洛省亲”,知其登科前已定居东都洛阳,并非致仕后移居。唐德宗贞元十六年()登进士第。贞元十八年,复又书判拔萃科擢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元稹订交,后诗坛当以元、白齐名。唐宪宗元和元年(),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再登高第,改授盩厔县尉。在任期间作《观刈麦》、《长恨歌》。翌年召还,任集贤校理、授翰林院学士。元和三年,任左拾遗。元和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创新乐府。元和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仍为翰林学士。元和六年,母丧守制。服满,应诏回京,仍任原职。元和十年,因谏太直,被贬为江州司马。次年写《琵琶行》,寻又建草堂,隐居庐山。元和十三年起复,出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召还,授中书舍人,寻又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唐穆宗长庆元年,加封为朝散大夫,改中书舍人。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长庆四年()五月,由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于洛阳履道里购买宅第,全家迁入新居。不久,又出任苏州刺史。唐文宗太和元年()召入,拜秘书监,转刑部侍郎。太和三年,因病回洛。太和四年()任河南尹。太和六年,复以病免职。太和八年,授同州刺史,辞不赴,改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唐武宗会昌二年()授刑部尚书。会昌四年,凿洛阳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船通行。唐武宗会昌六年()遘疾,于东都履道里私第去世,享寿七十五岁,由李商隐撰写《墓志》。居易无子,由其侄龟郎,即景受继嗣之。有《诗集》五本:“一本藏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藏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藏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白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使各藏于家,子孙世守。”
白行简(-),字知退,居易弟。唐德宗贞元二十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中,卢坦出任东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元和十二年卢坦死,行简奔江州寻兄。元和十五年(),随白居易至长安,授左拾遗。累官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唐穆宗长庆末,以水运营田使贺拔志营田不实,诏令行简按覆之,后贺拔志畏罪自杀。唐敬宗宝历二年(年)病卒,享年五十二岁。行简文笔有兄风,辞赋尤称精密,人皆师法之。兄居易友爱过人,兄弟相待如宾。如行简子龟郎,多由其兄教习,以至成名。当时友悌,无以比焉。著有《文集》10卷、小说《李娃传》、《房亊大乐赋》等。附其《夫子鼓琴得其人》诗:“宣父穷玄奥,师襄授素琴。稍殊流水引,全辨圣人心。慕德声逾感,怀人意自深。泠泠传妙手,摵摵振空林。促调清风至,操弦白日沈。曲终情不尽,千古仰知音。”
白敏中(-),字用晦,居易从弟。按信阳师院韩大强编著《河南作家群体统计及分析》:“白敏中,洛阳(人)。”少孤,承学诸兄,擅长诗文。唐穆宗长庆初()进士及第,为李听召辟,任节度府掌书记。历河东、郑滑、邠宁三镇节度佐官。后授试大理评事。文宗太和七年(),母丧去官,丁忧守制。会昌元年(),服除起复,授殿中侍御史,分司东都事务。不久,升户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武宗即位,以翰林学士、知制诰,迁中书舍人。会昌六年,以兵部侍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宣宗即位,改任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复又拜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爵封太原郡公。大中五年(),以使相出镇,授邠宁节度使,并奉诏讨伐*项叛乱。历任西川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拜司徒,加太子太师。大中十三年,宣宗崩,懿宗继位。召回,授门下侍郎、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又升侍中、中书令。以疾老,数请罢相,咸通二年(),准以中书令出任凤翔节度使。复上疏请致仕,改东都留守,不拜,以太子太傅致仕。同年七月病卒,终年七十岁。追赠太尉,谥号丑。
司忠(?-?),河南河南卫(今洛阳)*籍。明隆庆四年()庚午科武举人。隆庆五年()辛未科谢天佑榜武进士。历官至参将(按清雍正《河南通志》卷47、乾隆《洛阳县志》)。
史珪(?-?),按《钦定续通志·卷·列传》载:“史珪,河南洛阳人。”父晖,五代晋,任严卫指挥使。珪少以武勇隶*籍,周世宗显德中,初为小校。时赵匡胤领禁卫,以珪为给事左右。及赵匡胤受禅,为御马直队长,迁马步*副都*头兼控鹤、弓弩、大剑都指挥使。开宝六年,加都*头,领毅州刺史。太祖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珪博访。珪廉得数事奏于上,验之皆实,由是信任之。开宝九年,因泄漏禁中语,被贬为光州刺史。岁遇饥荒,流民入州境,珪开仓以低价粜粮,全活者甚众,于是吏民诣阙,请植碑颂德。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以治能,为扬、楚等九州都巡检使。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又从征幽州,因所部违犯*律,降为定武*行*司马。数月,复又为右卫将*、领平州刺史。在任期间,督浚惠民河,由尉氏至汴京,凡九十里,竟数旬而峻,民甚便利之。太平兴国六年,转为隰州刺史,知保州、静戎*。上疏,缘边便宜十五事,皆从之。宋太宗雍熙中,从曹彬征幽州,任押阵部署,珪率所部攻克涿州。班师途中,暴病猝死,享年六十一岁。珪多智数,好以甘言小惠取誉于人,故所至,吏民皆不忍其离去。另见《宋史·卷·列传第33》。
史用诚(-),按《全唐文》卷录奚敬元撰《唐左羽林大将*史公(用诚)神道碑》云:“将*讳用诚,字君谅,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志称“性深沉,富谋略,有大将才。”曾祖惟静,唐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宾客、兼侍御史、河南节度先锋兵马使。祖勤,银青光禄大夫、试太常卿、兼侍御史、河南节度兵马使。父播,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河东节度*马都兵马使兼御史中丞,封普宁郡王。用诚即中丞第四子。唐德宗贞元初,为襄阳节度使樊泽所辟,累迁马*兵马使。樊泽卒,为节度使李愬部将,因智勇兼备,深为李愬所重。唐宪宗元和九年,吴元济叛乱,朝廷以李愬为帅,发大*征讨之。元济大将李佑,骁勇无比,人言破元济,必先得佑。愬使用诚往,用诚以计擒之。且以礼待佑,佑降,遂与用诚同为先锋,以三千奇兵袭取吳房。用诚每战在先,元济见大势已去,请降,被押回京师。遂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晋位上柱国。且下诏曰:“(用诚)素抱将才,能通武训。策名戎旅,委质藩方。敷七德以招怀,推一心而抚纳。遂使戴天之大节,因事斯彰;奉国之名谋,逢时乃合。奋其勇士,溃彼凶徒。坚壁洞开,罪人斯得。永言实效,无忘寤思。其图尔劳,是举朝典。”东平张韶叛乱,以行营都虞侯,从大*征讨,贼平,迁检校国子祭酒。出为朔方镇守防御使。居三年,召为左羽林将*。敬宗即位,加授御史大夫,迁大将*知*事,爵封武昌县开国子。唐文宗太和四年()冬,卒于升平里私第,享年五十九岁。葬万年县长乐乡西原,诏赠工部尚书。长子宗简,官福王府参*。
史播(?-?),史志失载,仅称“大将史惟静传四代,子勤、孙播、曾孙用诚。”祖惟静,唐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宾客兼侍御史、河南节度先锋兵马使。父勤,银青光禄大夫、试太常卿、兼侍御史、河南节度兵马使。播以门资授职,仕唐,历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河东节度*马都兵马使兼御史中丞,爵封普宁郡王。
史勤(?-?),史志失载,由其孙《史用诚墓志铭》,可知其宦迹,知其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父惟静,唐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宾客、兼侍御史、河南节度先锋兵马使。勤以战功,历官银青光禄大夫、试太常卿兼侍御史、出为河南节度兵马使。子播,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河东节度*马都兵马使兼御史中丞,封普宁郡王。
史孝章(-),其《墓志铭》云:“公讳孝章,字得仁,其先北海人。”从官徙河南县,立祖茔于张阳村。曾祖道德,唐太常卿、封怀泽郡王。祖周洛,唐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常卿兼御史中丞、封北海郡王,赠太子太保。父宪诚,唐晋绛慈隰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侍中、河中尹、上柱国、千乘县开国公,赠太保。唐宪宗元和中,孝章以功臣子,授魏州大都督府参*。长庆二年,迁魏州都督府士曹参*兼监察御史。召入,拜检校太子左谕德、兼侍御史,充副节度使。寻加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明年,进朝散大夫。唐文宗即位,迁检校左散骑常侍。大和二年,加工部尚书。出为河中节度使、加礼部尚书。复又为相卫澶等州节度使。太和六年,授鄜坊丹延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九年,授郑滑颍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罢节,为右领*卫大将*、加户部尚书。明年,改右金吾卫大将*、充右街使。三年七月,授邠宁庆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开成三年()十月遘疾,薨于长安靖恭里私第,年仅三十九岁。皇帝悼之,辍朝一日,赗赠如礼。四年二月,与夫人王氏合葬河南县张阳村先茔。详见《史孝章墓志铭》。
史宪诚(?-),孝章父。少从父*中,以*中右职兼监察御史。元和中,田弘正攻李师道,令宪诚以先锋四千人渡河,累拔城栅。以功兼御史中丞。穆宗长庆二年,田布死,宪诚时为中*兵马使,擅总*务,朝命即以节度使授之。进检校司空、加左仆射。敬宗即位,授司空。太和二年加平章事。复以司徒、移镇河中。史称“宪诚素怀向背,不能以忠诚感激其众。”未及出城,为魏博*众所杀。追赠太尉(见《新唐书·卷·列传第》)。按其子《史孝章墓志铭》云:“父宪诚,唐晋绛慈隰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侍中、河中尹、上柱国、千乘县开国公,赠太保。”
史思光(?-),其《墓志铭》云:“公讳思光,字昭觉,河南洛阳人也。”曾祖统,隋光禄大夫;祖大奈,隋授金紫光禄大夫,唐拜右武卫大将*、上柱国、賨国公,赠辅国大将*;父仁基,唐左右金吾将*、绵华宁三州刺史、上柱国、乐陵县开国侯。父死,思光以世子袭爵,封乐陵县开国公,解褐太子通事舍人,迁尚乘直长,出为简州阳安县令。秩满,转绛州正平县令,复又改金城县令,迁左卫率府郎、摄杭州别驾。复迁左司御率府副率,授安州都督府别驾,进位上柱国。开元二十四年()病卒,同年七月,与夫人南安县君厐氏,合葬于城南龙门原。长子元一,官鸿胪寺丞。嗣子孚,太子通事舍人。详见《上柱国乐陵县开国公史府君(思光)墓志铭》。
史仁基(?-?),思光父。史书无传,今由其子《史思光墓志铭》,可知其河南洛阳人。父大奈,隋授金紫光禄大夫,唐拜右武卫大将*、上柱国、賨国公,赠辅国大将*。仁基仕唐,历拜左右金吾将*、绵华宁三州刺史、进位上柱国、爵封乐陵县开国侯。
史仁表(?-?),思光伯父。史书无传,今由其侄《史思光墓志铭》,可知其河南洛阳人。父大奈,隋授金紫光禄大夫,唐拜右武卫大将*、上柱国、賨国公,赠辅国大将*。仁表以嗣子,袭爵窦国公。尚唐太宗女普安公主,封驸马都尉。卒,诏与公主陪葬昭陵。
史大奈(?-),思光祖父。本为突厥人,后随父史统投隋,数从炀帝伐辽,以屡立战功,封授金紫光禄大夫,遂世居东都洛阳。大业十三年(),隋亡,率部投李渊,以骁骑击退隋大将桑显,又从秦王李世民征讨薛举、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贞观初,太宗即位,以其累立战功,官拜右武卫大将*、检校丰州都督、晋位上柱国,爵封窦国公。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年病卒,赠辅国大将*。
史简(?-?),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洛阳人,于明成化十七年()登辛丑科进士(3甲6名)。初授监察御史。曾以监察御史,巡按湖广(见清雍正《湖广通志》卷28)。明宪宗弘治元年(),以巡盐监察御史,巡按两淮盐务、兼理河道。在任期间,曾上书《盐法十事》,深为朝廷所重(见《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2)。弘治七年()腊月,出任苏州府知府(见《姑苏志》、钦定《江南通志》卷)。在任期间,曾主持修纂府志,虽未将其付梓,但给后人修志,留下不少珍贵资料。秩满,攺任直隶安庆府知府(见钦定《江南通志》卷)。简为官清正,深为士庶所重。弘治十五年冬,由直隶安庆府知府,升陕西布*司右参*(见清雍正《陕西通志》卷22、《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11)。后复由陕西布*司右参*,升山西布*使司右布*使。见明武宗正德元年《山西布*司左参*崔文奎墓志铭》题留:“山西布*使司右布*使史简篆额。”。
史晨(?-?),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页:“史晨,「后汉」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伯时。”善为隶书。建宁元年(),拜为鲁相。期间上书朝廷,请立碑于孔庙。上准,遂以隶书作碑,阴阳两刻,前称《史晨前碑》,后称《史晨后碑》。碑立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所刻即鲁相史晨所撰祭孔文。迄今完好无损,论者云“隶书超逸,端正谨严,可为书法研习之宗。”
史良植(?-),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洛阳人《河南卫*藉》,于清顺治三年()登丙戍科进士(3甲名)。初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后由庶吉士、出任江苏英山县知县。顺治五年(),江南王鼎起兵反清,人皆响应之,于是攻城掠地,声势浩大。顺治六年()春,义*围攻英山县城,因援兵未至,寡不敌众。城破,良植力战,被乱*所杀。乱平,因其为国殉难,被追赠为江苏按察使司佥事,荫一子入监读书。《清世祖实录》顺治六年五月条记:“予殉难江南英山县知县史良植,祭葬如例。”
史善言(?-?),字惟谨,号肖泉。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河南卫人(祖籍直隶天长》,于明万曆八年()登庚辰科进士(3甲60名)。世居洛阳,故称河南洛阳人。初任山东潍县知县。先是明隆庆三年(),因连降大雨,城墙失修,河水倒灌,潍县城内外一片泽国。善言至任,报州府批准,以国库储备修城池。万曆十一年()动工,前任诸官“皆以石障之”。由是,“岁修岁圮”,“徒劳民伤财”。善言以“植树减冲法”,“在旧堤外,植椿树五层”,“其内纬以柳梢、实以坚土”,“筑长堤,宽3丈,长尺。且密植榆柳,使其根柢盘结”,以疏缓水流之冲击。寻以治能召还,擢为户部主事。
史官(-?),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洛阳人(河南卫*籍),于明嘉靖二十二年()登辛丑科进士(3甲名)。初授河北馆陶县知县。在任期间,兴学重教,修缮陶山书院,又于大成殿西南,新建启圣祠(见《馆陶县志》)。寻以治绩,由馆陶县知县,擢为监察御史。曾以监察御史,奉诏巡按辽东、兼提督学*(见《全辽志》)。历官山东东昌府知府、陕西凤翔府知府、江西饶州府知府。据《洛阳县志》载:“所在,皆有惠*。”明《三命通会》,录有知府史官之生辰八字:“壬午年、乙巳月、庚子日、丁丑时。”由是,知其生*靖元年(),二十二岁登辛丑科进士第,卒年待考。洛阳营林街,有一处座北朝南建筑群,占地面积0平方米,是两套五间四进多跨院之四合院。现存房屋数十间,其中临街十间,过厅二十间,上房十间,对厦三十六间。传说即史官所建。
史瑭(?-?),河南偃师人。明正德四年(),出任直隶松江府上海县知县。正德七年()离任(见《上海知县一览表》、《江苏省通志稿》职官志第10卷)。宦迹待考
史特选(?-?),河南洛阳人。明凤翔府知府史官后裔。清康熙四十九年()辛卯科武举人。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李显光榜武进士,历官至刘河营游击将*(按清雍正《河南通志》卷47)。
史特荐(?-?),河南洛阳人。明凤翔府知府史官后裔。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科武举人。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封荣九榜武进士。历官至守备(见清雍正四库本《河南通志》卷47)。按清雍正四库本《山西通志》卷78载:“偏关营参将史特荐,河南洛阳人,武进士,雍正十年任。”由是,可知其于雍正十年,以武进士历迁至山西偏关营参将。
史特拔(?-?),河南洛阳人。明凤翔府知府史官后裔。按清雍正《河南通志》卷47,为雍正元年()癸卯恩科武举人。同年,即雍正元年()复又登癸卯恩科李埃榜武进士(同一年考举人、进士,令人质疑)。历官至广州惠州都司(按清雍正《河南通志》卷47)。
申秦芝(-?),字广祥。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申秦芝,「唐」洛阳(河南洛阳)人。”相传,其母因梦吞灵芝而孕,故生以秦芝为名。史载与唐玄宗同日同时生。秦芝隐居于邵阳山修炼,而唐玄宗却梦中与其相遇,二人谈甚恰。临别,秦芝以其名讳告玄宗。唐玄宗梦醒之后,便以梦中所见形貌,使画师依样绘出,而后命州郡官吏寻找之。后于邵阳山见秦芝,人欲近其身,忽见秦芝踏云而起,竟白日升仙。人以其异上奏玄宗,遂成千古佳话。另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33。
申文炳(?-),按《旧五代史·后周卷11》:“申文炳,字国华,河南洛阳人也。”父鄂,唐左千牛卫将*。文炳少慧敏,好读经。后唐长兴二年()登进士第。初为中正*节度推官。后历孟、怀支使,又任郓城、陕县二邑宰。后自澶州观察判官,入为右补阙。后晋开运初,授虞部员外郎,知制诰,转充金部郎中。后周广顺中,为翰林院学士,迁中书舍人、知贡举。枢密王朴,曾以李度诗:“醉轻浮世事,老重故乡人”荐李度于文炳,文炳时任主考,遂擢度为探花。周世宗显德五年,以疾解职。病愈,授左散骑常侍。后周显德六年(),病卒于家,年仅五十岁。史称:文炳为文典雅,有训诰之风。执性舒缓,待缙绅以礼,中年而卒,人皆叹惜之。
申不害(?-?),战国时人。按清雍正《河南通志》卷57(人物)载:“申不害,河南京(今河南洛阳)人,以学术干。韩昭侯用为相,内修*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不害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不害之学,本*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申子》。”
冯国镇(?-?),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页:“冯国镇,「明」洛阳(河南洛阳)人。”明代幼科名医。年九十余,尚能健步行走,强壮者追之弗及,人皆称为地仙。著有《痘疹规要》、《幼幼大全》等书。子三锡,郡庠生,以传父之业,弃文从医。精研幼科,终以医名世。并在其父所著《痘疹规要》、《幼幼大全》等书之基础上,使之更加完备。其孙松相,皆世袭其业。其事迹,清康熙《河南府志》、《中国名人志》第10卷,均有记载。
冯吉(-),按《宋史·卷·列传第(文苑1)》载:“冯吉,字惟一,河南洛阳人。”父道,周太师、中书令,追封瀛王。祖籍瀛州景城,因其父从官居洛,遂为家。吉以荫入仕,晋天福初(),授秘书省校书郎。寻升膳部员外郎,改金部员外郎,复又改职方员外郎。后由员外郎,升为屯田郎中,转户部郎中,复又转司勋郎中,累阶金紫光禄大夫。周显德中,迁太常少卿。宋太祖建隆四年(),因病而卒,年仅四十五岁。吉嗜学,善属文,工草隶书,议者以掌诰许之。然性滑稽,语幽默,无操行,每欲升中书舍人,却以轻佻而止。雅好琵琶,尤臻其妙。每朝士宴集,虽不召而自至。酒酣,即弹琵琶;曲终,即赋诗;诗成;即翩翩起舞。时人爱其俊逸,谓之“三绝”。宋初,曾受诏撰述明宪皇太后谥议。至竣,见称于时。
冯道(-),吉父。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祖藉瀛州景城,从宦徙洛。初投奔晋王,为监*使张承业巡官,荐霸府从事,太原掌书记。同光元年,李存勖称帝,授为省郎,充翰林学士。入后唐,擢中书舍人、户部侍郎。丁忧去职守丧。制满,征拜翰林学士。李嗣源继位,拜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天成二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门下侍郎、吏部尚书、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加尚书左仆射,封始平郡公。清泰元年,罢相,出为匡国*节度使。寻召还,拜司空。入后晋,复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授司徒、兼侍中,进封鲁国公。出帝继位,加授太尉,改燕国公。开运元年()罢相,出为匡国*节度使,改威胜*节度使,加中书令。入后汉,授为太师。入后周,复拜太师、中书令。显德元年()周太祖病逝,以冯道主持丧葬,事未终而卒,享年七十三岁。赠尚书令,封瀛王,谥号文懿。冯道好学能文,并主持刻印《九经》
,历时二十二年,为唯一官印套书。
冯旷(?-?),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页:“冯旷,「宋」洛阳(河南洛阳)人。”知名画家。善画山水,驰名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史载“其画设色苍老,峰峦秀润,画技可谓曲尽其妙,非等闲者可为之。性质直而勤谨,别无其它才术。徒以肇自王府,久事左右,适会时机,历官至通显公。”
冯用之(?-?),一作冯道之。按《元和姓纂》载:“冯用之,洛阳(河南洛阳)人,库部员外。”唐文学家、诗人。出身不详。玄宗时,曾出任京兆府万年县令。开元七年()召授金部员外郎。开元十年()擢为仓部郎中。《全唐文》存其文两篇;《全唐诗》存其诗一首。文以《机论》驰名;诗以《山中作》行世。诗云:“草堂在岩下,卜居聊自适。桂气满阶庭,松阴生枕席。远瞻惟鸟度,旁信无人迹。霭霭云生峰,潺潺水流石。颇寻*卷理,庶就丹砂益。此即契吾生,何为苦尘役。”
冯审(-),字退思,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按陶易编纂《唐代进士录》页,唐德宗贞元十二年()登进士及第。其《墓志铭》云:“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上柱国、长乐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赠刑部尚书冯审,以大中十年()六月二十七日,寿终于西京亲善里之私第,其年十月二十七日,归葬于东周洛阳县北邙山清风乡高村先公尚书之地东五里,春秋八十有六,字退思。曾祖道仪,皇著作郎;祖嗣,皇宋王府记室参*、赠礼部员外郎;烈考安都,皇朝散骑大夫、简王府司马、累赠兵部尚书。(审)由进士历藩府,年五十八始列于朝。”按《新唐书·卷·冯宿》:“宿,贞元中与弟定、从弟审、宽并擢进士第……审,字退思。开成中,为谏议大夫,拜桂管观察使,历国子祭酒。监有孔子碑,武后所立,睿宗署额。审请琢周著唐。终秘书监。子缄,字宗之。乾符初,历京兆、河南尹。”按《百度百科》:“冯审,冯宿从弟,东阳人。贞元十二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入为监察御史,累迁至兵部郎中。开成三年,迁谏议大夫。四年九月,出为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入为国子祭酒。国子监有《孔子碑》,睿宗篆额,加‘大周’两字,盖武后时篆也。审请琢去伪号,复大唐字,从之。咸通中,卒于秘书监。”
冯缄(?-?),字宗子。冯审长子。按其母《大唐故陇西郡君李夫人墓志》:“夫人享龄六十有一,以其年十月十八日归葬于东京洛阳县邙山之东南,礼也。有三男,曰缄、曰鍼、曰諴,皆修谨业道,而缄早升进士科,历秘2省正字,授渭南尉,职集贤殿。”由是,知其进士及第(科次不详)。按《太平广记》引《剧谈录·潘将*》:“……冯缄给事,尝闻京师多任侠之徒。及为尹,密询左右。将*所说,与超符同。”《唐会要》卷64载:“大中五年正月,校理杨收,逢侍御史冯缄与三院退朝入台,收不为之却。”《新唐书·卷·冯宿》载:“(审)子缄,字宗之。乾符初,历京兆、河南尹。”据此,可知其母《大唐故陇西郡君李夫人墓志》所记属实。其侍御史、给亊中、京兆尹、河南府尹,应为其母死后所任。
冯宿(-),字拱之,冯审从兄。其先东阳人,徙河南(今河南洛阳),立祖茔于北邙山清风乡,故钦定四库全书《大唐传载》称其为“河南冯宿。”按陶易编纂《唐代进士录》,德宗贞元八年()登进士及第。初为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府掌书记。荐入,历迁太常博士、虞部员外郎、转都官员外郎。宪宗元和十二年(),从裴度东征,任彰义*节度使幕府判官。淮西平,升比部郎中,累官左散骑常侍、兼集贤殿学士。文宗太和二年()出任河南府尹。四年,拜工部侍郎、改刑部侍郎、复任兵部侍郎,累封长乐县公。九年,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文宗开成元年()疾卒,享年七十岁。赠吏部尚书,谥号懿。著有《冯宿集》40卷。
冯定(?-),字介夫。冯宿弟。按陶易编纂《唐代进士录》,为唐德宗贞元十八年()登进士及第。初为幕府佐官,历迁鄠县尉。入授集贤校理,太常博士。出为郢州刺史。因刑赏或乖,宴游不节,改授国子司业,转河南府少尹。文宗朝,任太常少卿、谏议大夫、左散骑常侍。会昌六年,拜工部尚书,病卒。徐松以冯定与从弟审皆权德舆门生,故置登第于贞元十八年。《因话录》卷6载:冯尚书审与杨嗣复同年。而《陈补》考冯尚书为冯定,非冯审也,即冯定与杨嗣复同年登第。
冯图(?-?),字昌之。冯宿子。钦定四库全书《大唐传载》云:“河南(今河南洛阳)冯宿之三子陶、韬、图兄弟,连年进士及第,连年登宏词科,一时之盛,代无比焉。当太和初,冯氏进士及第者,海内十八,而公家兄弟叔侄八人。”由是,知其宏词科进士及第。历官吏部员外郎。唐宣宗大中年间,拜户部侍郎、判度支。
卢质(-),按《续通志·卷·列传96》载:“卢质,字子微(《后晋·列传卷8》作子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祖衍,唐刑部侍郎、太子宾客、赠太保;父望,唐尚书司勋郎中、赠太子少傅。质幼聪慧,善诗文。仕唐,初任芮城县令,改澄城县令,入授秘书郎。唐哀帝天祐三年()游太原,被李克用召为河东节度使掌书记。同年,克用承制,授检校兵部郎中。天佑十六年()改任节度使判官、检校礼部尚书。天佑十九年()拜大礼使,迁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同光元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以从平大梁有功,拜兵部尚书,赐论思匡佐功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授特进、检校司空、同州节度使。翌年,改赐耀忠匡定保节功臣、加检校司徒。天成三年()拜兵部尚书。四年,进封为开国公。长兴二年()授检校太保、河阳节度使。不久,移镇沧州。旋又召回,任右仆射。秦王李从荣获罪,质奉诏,临时主管河南府事务。后唐闵帝应顺初,升为检校太傅,拜河南尹。后又改任太子少师。后唐末帝清泰末()复为右仆射。后唐亡,仕后晋。天福元年()以疾分司洛阳。少帝石崇贵即位,拜为太子太保。后晋天福七年()秋遘疾,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六岁。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子琼,官兵部员外郎。
卢坦(-),《续通志·卷·列传56》载:“卢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东汉卢植后裔。祖河童,官徐州丰县令;父峦,举明经擢上第、赠郑州刺史。按权德舆撰其《墓志铭》云:“先君子名经澡身,旷僚追命,至公始延耀发舒,声赫显尊”,又称坦“早精六学,尤邃三《礼》”,按权德舆所言,应由明经科擢第,初授同州尉,后改宣城尉,复改巩县尉,又改河南尉。“时杜*裳为尹,召坦立堂下,曰:‘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盍察之?’坦曰:‘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畜,其能积财者必剥下以致之。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裳惊其言,自是遇加厚。”寻为义成*判官。节度使李复死,坦护丧归至东都,遂为寿安县令。时河南尹征收赋税甚急,县民讼以织机未成,日期太短,无复上交。坦令县民织布,不欲考虑期限,后因违期而受罚,自是有名。累官至库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不久,出为宣、歙、池观察使。旋召回,授刑部侍郎,出为浙江诸道盐铁转运使。唐宪宗时,改为户部侍郎、判度支。唐宪宗元和八年()*河决口,西受降城冲毁,李吉甫欲移兵天德。坦上书,言其迁徙之弊,说“奈何以一时省费,堕万世笑。”吉甫不悦,以其御史大夫,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梓州诸*亊、兼梓州刺史。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九月,病卒于任所,时年六十九岁,赠礼部尚书。翌年正月,归葬东都谷水之先茔。有二子:长子大炎,先以明经科登第,复以拔萃科擢第;次子大福,官河南府参*。
卢大炎(-?),坦子。按《全唐文》卷权德舆撰《御史大夫赠礼部尚书卢公(坦)神道碑铭并序》:“冢子大炎,前明经调拔萃。”按《卢大炎墓志铭》:“(大炎)贞元十五年()十六岁明经及第。唐穆宗长庆三年()参加吏部常调,时考功员外郎王公源、主客员外郎白行简为考官,洎东西二天官,咸以书判妙绝辈流,体通物表,与宏词进士石某某等六人,同登科选焉,旋授秘书省著作郎。”由是,知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由明经及第。唐穆宗长庆三年(),复由书判拔萃科擢高第。历授秘书省著作郎、剑南东川观察支使。入授殿中侍御史、兼内供奉。未见其《墓志铭》全文,故生平亊迹,暂不能详述。
卢迈(-),按《续通志·卷·列传49》云:“卢迈,字子元,河南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以孝友谨厚称,深为叔舅崔祐甫所亲重。唐德宗时以两经擢第,授太子正字,出为蓝田县尉。会府试言,复以书判拔萃登进士高第(科次不详),转河南主簿,召授集贤校理。建中初,朝臣荐其文行,迁右补阙,改侍御史。兴元元年,擢刑部员外郎。间一日,复以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出为滁州刺史。不久,以治能召回,拜司门郎中,迁右谏议大夫。因上表,言时*得失,转给事中、属校定考课、迁尚书右丞。唐德宗贞元九年(),以本官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至宰相。因能忠于职守,德宗下诏表彰,言其“自居台辅,益见忠清”。岁余,迁中书侍郎。时大*决在陆贽、赵憬,卢迈谨身中立,守文奉法,友爱恭俭,竟无一过失。贞元十二年九月,于*事堂中风,肩舆而归。迈上表请罢官,不许,诏宰臣就第问疾,遂除为太子宾客。唐德宗贞元十四年(),病卒于河南府洛阳县遵化乡恭安里,享年六十岁,赠太子太傅。迈无子,以从父弟子纪为嗣。
卢蘋(?-?),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云:“卢蘋,五代吳洛阳(河南洛阳)人。”博学识,善谈辩,颇能应对。举贤良,官至司农卿。常出使后唐,归与人言,唐主荒于游畋,啬财拒谏,内外皆怨,不数年必亡。唐庄宗入洛,吴遣司农卿卢蘋往聘。蘋归,见大将*周本,言唐庄宗知大将*周本之名。于是,严可求选派司农卿卢蘋再出使后唐,使之极尽阿谀奉承之语。卢蘋到洛阳后,依其言而言之,李存勖甚喜悦。不久,李存勖被杀,果然应验其预见。
卢鸿(?-?),又鸿一。《新唐书·卷·列传第》载:“卢鸿,字颢然,其先幽州范阳人,徙洛阳(河南洛阳)。”《玄品录》卷之四载:卢鸿一,字颢然,本范阳人,徙家洛阳。”少有学业。及长,隐居嵩山,不求仕进。工书善画,凡籀篆楷隶,俱得其诣,如《普寂禅师碑》即其所书。唐开元初,屡征召不赴。开元五年,复下诏,且帝言语恳切,情动肺腑,由是感动之。六年,见帝于东都,谒不拜,阁臣问其故,奏曰:“臣闻老君言,礼者,忠信之所薄,不足可依。山臣鸿一敢以忠信奉见。”上别召内殿,赐以酒食。诏曰:“卢鸿一应辟而至,访之至道,有会淳风,举逸人,用劝天下。特宜授谏议大夫。”鸿一固辞,帝以“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劝留之。不久,以病辞归,帝知志不可夺,诏岁给米百硕,绢五十匹。将还山,又赐衣物,并草堂一所,恩礼甚厚。有诗10首存世。
卢柔(?-?),按凌迪知《万姓统谱》卷11载:“卢柔,洛《今河南洛阳》人。后周中书监,太祖引为行台郎,对掌机宻。時汝潁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返日余百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柔少孤,为其婶母所抚养。史称聪敏好学,未及弱冠,即能属文。临淮王元彧器重之,以女为妻。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常参预*机。及魏孝武帝元修西迁,东魏遣侯景袭击贺拔胜,胜败,卢柔遂与胜投南梁。大统二年,奔西魏,封容城县男。宇文泰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寻进爵为子,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历官*门侍郎。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周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病卒于位。著有诗颂碑铭檄表数十篇行于世。详见《周书·列传第24·卢柔传》。
卢恺(?-),字长仁。柔子。性孝友,善属文。仕北周,起家齐王记室参*,袭封容城县伯。从宇文宪伐齐,以功迁小吏部大夫,擢计部下大夫。建德中,由内史下大夫,转礼部中大夫。建德四年,授襄州总管司录参*,转治中。大象元年,拜东京吏部大夫。开皇初,加上仪同三司,除吏部侍郎,进爵为侯,摄尚书左丞,加散骑常侍。开皇九年,拜礼部尚书、摄吏部尚书事。开皇十二年,坐朋*案,罢为庶人。未几,卒于家。
卢亿(约-),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载:“卢亿,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子元。少笃学,以孝悌闻。举明经,晋天福中,景延广留守西洛,表为判官……。”由是,知其望出范阳,祖籍怀州。少孤,随兄。兄卢价仕后唐,居河南县,遂为家。初以明经及第,调补新乡主簿,秩满应试,复又登进士高第。按其子多逊生后唐清泰元年(),亿十八生多逊,卢亿应生于后梁贞明二年()左右。按弱冠明经,秩满应试,约后唐清泰未()进士及第。初授校书郎、集贤校理。后晋天福中,任著作佐郎,出为郓州观察支使。后汉初,授水部员外郎,为开封府推官。后周初,为侍御史,奉诏与刑部员外郎曹匪躬、大理正段涛,详订律令格式,并编撰《大周续编敕》。不久,以侍御知杂事、加左司员外郎,迁主客度支郎中、兼弘文馆直学士。恭帝元年(),兄卢价病卒于洛阳绥福里私第,因无后,更有养育之恩,亿甚悲恸,遂辞官守丧。由是,以山陵判官,改河南县令。宋太祖称帝,迁河南府少尹。建隆三年(),因其子卢多逊知制诰,上表求解。乾德二年(),以少府监致仕,归西京洛阳。史载“亿性俭素,恬于荣进,告老归洛,日以棋酒自趣,不亲俗事。及多逊拜参知*事,服玩渐侈,遂叹而泣曰:‘家本寒素,今富贵骤至,不知税驾地矣!’及闻多逊与赵普不合,言‘祸必及我,我得早死不得见其败幸也。’”宋太祖开宝六年()疾卒于洛阳私第,年约五十八岁。
卢多逊(-),亿子,出生于洛阳。后周显德初()登进士第。授秘书郎、集贤校理,迁左拾遗、集贤殿修撰。宋太祖建隆三年(),以本官知制诰,历祠部员外郎。乾德二年,权知贡举。三年加兵部郎中。六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开宝二年(),征太原,知太原行府事,权知镇州。师还,直学士院。开宝四年(),授翰林学士。开宝六年(),使江南还,因谓江南衰弱可图之状,被诏同修《五代史》,迁中书舍人、参知*事。金陵平定后,加吏部侍郎。太平兴国初,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官终兵部尚书。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记,文辞敏捷,性狡黠,有谋略。宋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必向吏令打听书目,先通夕阅览,待太祖问及书中事,回答如流。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因涉秦王赵廷美结*营私案,被捕入狱。初判死刑,诛斩九族。太宗念其身居相位,久事朝廷,下诏削夺其官职及三代封赠,全家发配崖州,由所经驿站逐一遣送,朝廷纵使大赦,不在量移之内。多逊至崖州后,上谢恩表文,遣送者带回朝廷。谢恩表中曾云:“流星已远,拱北极巳不由;海日悬空,望长安而不见。”雍熙二年(),卒于崖州水南村寓所,年五十二岁。多逊死,诏令其家改徙容州。不久,又迁徙荆南。端拱初,录其长子雍为公安主簿,次子宽为襄州司士参*。由是,家安襄州。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卢宽死后,由宽弟察,上书陈情,将多逊移葬襄州,并追复为工部尚书。
卢察(-),字隐之。亿孙,多逊子。宋真宗景德二年()登进士第(见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页),授复州司士参*。改乾德县主簿,襄阳县主簿,夔州奉节县令。复又改泉州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入为太子中舍,历官殿中丞、国子博士、尚书水部员外郎、司门员外郎。出知河南密县、江陵公安县、彭州永昌县令。宋仁宗天圣九年知蒙州,寻为白波发运判官,终河南府通判。宝元二年()八月卒,寿五十五岁。著有文集30卷、《晦书》1卷、《灵感》3卷、《孙子注》3卷。亊迹详见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6《卢察墓志铭》。
卢载(-),按周祖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卢载,字子蒙,洛阳(今属河南)人。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按许友根编著(《登科记考补正》进士史料新补),长庆四年(),李宗闵知贡举,擢卢载进士及第。初为山南东道节度从事,后改天平*巡官、检校协律郎。累迁司封郎中。开成元年,任给事中,迁尚书左丞。开成三年,出为同州防御使,召授谏议大夫。开成五年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礼部尚书,转兵部尚书致仕。按其《墓志铭》云:“载,字子蒙。其门阀承先大夫之后,不必书也。载性灵疏愚,言语方质,才知耸善,未及有方。尝与其维私崔行先,书云:“余以为身不登神仙,道不济天下,过此已往,则皆略同,便当处山。虽其僭若斯,而不摽竖以取名。其迹坦然,为旧相今宾客李公所知,引拔成就,至使府至谏议大夫。开成五年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礼部尚书,转兵部尚书致仕。大中二年()五月,卒于东都正俗里,享年七十五岁。诏赠右仆射。子佩方、远佞。其年十月,葬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尹段村万安山南原。”
卢士玫(-),字子珣。士珩从弟。两《唐书》作山东人有误。按士玫撰从兄《卢士珩墓志铭》,“其先范阳人”,徙河南(今河南洛阳),立茔于河南县万安山。曾祖正言,左监门卫将*、赠兖州都督;祖朓,深州司马;父瀜,检校尚书、祠部郎中、赠太子少保。按陶易编著《唐代进士录》:“贞元五年()进士。”复以博学宏词科擢超等,寻以疾归养洛师。逢丁忧守制,服除,调补左司御率府仓曹参*。秩满,授左金吾卫兵曹参*。以节度推官转大理评亊、兼监察御史。改侍御史,出为观察支使。复拜侍御史、出知蜀州。召入,拜起居舍人,历司勋、吏部员外郎。以吏部郎中任京兆少尹,擢京兆尹。复拜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出为瀛莫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寻拜左散骑常侍、加御史大夫。穆宗长庆元年,朱克融起兵叛乱,朝廷使士玫征讨,兵败被囚禁。后赦免克融罪,方获释归洛。寻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唐敬宗宝历元年()七月,疾卒于河南县龙门乡之别业,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工部尚书。其年冬,葬河南县万安山南原,祔先茔。有四子:长子式方,朝散郎、行太原府太原县主簿;嗣子弘方,前乡贡明经;次子遵方,文林郎、守亳州参*;幼子友方,左千牛备身。详见由郑涵撰《卢士玫墓志铭》。
卢敬彝(-),其《墓志铭》云:君讳敬彝,字子警……髙叔祖承庆作辅圣朝,优诏迁贯,今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曾祖元庄,沔潽嘉三州刺史;祖明远,太原少尹;父钊,温州安固令。敬彝历为郡佐,荐授试太子通事舍人。志称“大和四年以疾辞,九月尽室归洛,方欲髙卧旧山,养志琴酒。呜呼天命,不苻宿心。以五年()二月壬申遘疾,捐馆于通利里,享年六十七。”葬河南乡平乐乡大茔东北。详见《唐故试太子通事舍人范阳卢府君墓铭并序》。由此志,可知其世系,知其祖辈宦迹,故收录之。
卢亚(?-?),按《中国历代文武状元名录》:“卢亚,河南偃师。金哀宗正大四年(),词赋、经义状元。”《金史·哀宗本纪》载:“(哀宗)正大四年六月丙辰,赐词赋、经义卢亚以下进士第。”史书无传,生平不详,宦迹暂不得知。
田瑜(?-?),按《宋史·卷·列传第58》载:“田瑜,字资忠,河南寿安(今洛阳宜阳县)人。举进士,历袁、郢、合三州*事推官,迁大理寺丞,知鹿邑、建阳县,徙知蒙、江二州,累迁尚书司封员外郎、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按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页:“田瑜,字资忠,河南府寿安县人。北宋前期登进士第。”庆曆四年(4),欧希范反叛,仁宗以其熟知南方事,升为荆湖北路转运使、辖两郡各县,令储粮备战。瑜奉诏募民击贼,又督转粟以守要害,故兵所至皆不乏食,贼势大挫。及南方安定,改任两浙转运按察使。史载“杭州龙山堤岁决,水冒民居,辄赋刍塞之。瑜与民约,每刍十束,更输石一尺。率五岁,得石百万,为石堤,堤固而岁不调民。加直史馆、益州路转运使,改江、淮制置发运使,擢天章阁待制、知广州。皇祐中,拜右谏议大夫、权三司户部副使。侬智高犯邕,瑜条上用兵御贼十事。智高平,召对便殿,具言南方山川险要,所以备守之策,乃以为广南东路体量安抚使。还,纠察刑狱,同判吏部流内铨,除龙图阁直学士、知青州。城中有杀人投尸井中者,吏以其无主名,不以闻。瑜廉得之,大出金帛购贼,后数日,邻州民执贼以告。属岁凶多盗,瑜立赏罚、设方略捕格之,境中肃然。徙知澶州,背发疽卒”。瑜为*尽职,宽简少文,遇事竭力务实,以身体力行感动吏民,深为上下所称。亊迹详见《宋史·卷·列传58·田瑜传》。
田述古(?-?),按《宋元学案》第4页:“田述古,字明之,本安丘人,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史载“游事安定先生,称高弟。四荐于乡不中,遂隐居二十余年,穷经讲学。先生淳静简易,不为表襮,胸中坦无留阂。与人交,倾尽不疑,既久益亲。及其不合,毅然去之不能夺。其读书,唯《易》、《中庸》、《论语》、《孟子》,间及《老子》、《杨子》,申重熟复,造其深旨,余不甚措意也。司马温公、康节、二程先生皆居洛,先生从之逊。温公最爱范公淳夫。淳夫日诣温公,温公多召先生与俱,讲明大义。其于诸大儒,未尝少自贬。晚岁笃好《易》,手自注之,祁寒暑雨,造次未尝废卷。或欲索其书上之朝,不肯出。孙温靖公固留守西都,以其名闻,诏除襄州司户。先生曰:‘老矣!不任为吏。’竟不赴。温靖守郑,请以为本州岛教授,许之。除太学正,充广亲北宅教授。秩满,为通利*签判,卒。先生行谊敦确。友人张云卿赴选,其妻病死,先生为治其丧。其在北宅,昌王薨,假先生官氏撰行状,以故事遗白金百两,先生曰:‘非吾文,敢受赐乎!’固辞之。当官不苟,然亦不为已甚。最与虔州李潜善,其学行盖相似。右丞吕好问兄弟严事前辈,亦以二人为首。先生之言曰:‘道,言之必可行,行之必可言。今学者泥于章句,不知妙在日用也。’刘斯立跂状其行。陈端诚曰:‘田明之《说易要》说无应。《易》中上下敌应,刚柔相应之类甚多,安得云无应?特不可如王介甫辈执定耳。”(见《宋元学案》)。
田子坚(?-?),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永宁(今洛宁县)人,于明隆庆二年(8)登戊辰科进士(3甲31名)。同年,出任山西襄垣县知县。隆庆五年,由襄垣县知县,擢为山西道试监察御史(见《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61)。六年,以帝不躬庙祀,上疏切谏。由是,被穆宗责其狂妄,欲罚,而后宽宥之(见《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65)。万曆元年三月,由山西道监察御史,改任四川按察使司佥事(见《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11)。在任,因为官清介,不入世俗,为权贵所嫌,构陷之,寻谪降秦州。不久,任山西绛州知州。万曆八年,汾河暴涨,城南关被淹。子坚勘察形势,遂于旧关之南,复营建新关。峻工后,亲题匾名:“重兴关”。继而,又主持纂修《绛州志》。秩满,由绛州知州,升陕西临洮府同知。以老致仕,于万曆十六年,应郡守所请,曾主持修纂《永宁县志》。
冉实(-),字茂实。按《千唐文》卷、张说撰《河州刺史冉府君(实)神道碑》:“公讳实,字茂实,其先鲁国邹人也。古天子有相氏,宅于相土,实曰冉姓,盖氏族之兴旧矣,不常厥所,今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焉。”由此墓志,可知其为河南县人,非夔州人也,故当纠正之。曾祖黎,梁拜云麾将*、湖州刺史,周拜骠骑开府仪同三司,隋拜旭州刺史。祖安昌,隋授信州刺史,唐拜潭州总管,赠夔州都督。父仁才,金紫光禄大夫,尚汉南县主,历授泾、浦、沣、袁、江、永六州刺史。”实年弱冠,补太学生。唐太宗贞观十八年()登进士第(按徐松《登科记》),授并州参*。丁父忧去职。服阙,调并州大都督府参*。复丁内忧。制满,于高宗仪凤中,应八科复登高第,授绵州司户参*、改扬州大都督府仓曹参*。又应四科,再中高第,授益州导江县令。寻加朝散大夫、关内道支度使。入阙贺拜,擢婺州司马、改恒州长史。秩满,授凉州都督府长史,改赤水*兵马河西诸*支度使。武后时,以能名,迁河州诸*亊、任河州刺史。奉诏入朝,侍宴于长寿殿,武后以玺书、彩币、文袍赐之。证圣元年()二月,卒于官舍,享年七十一岁。葬河南县定鼎原。唐宰相张说撰写墓志。详见《河州刺史冉府君(实)神道碑》)。子祖雍,官至刑部侍郎。
冉祖雍(?-),冉实子,江夏王道宗外甥。由其父《冉实墓志铭》,可知其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非夔州人也,故当纠正之。武则天长安中()登进士第,历授抚州司仓参*。唐中宗神龙二年,因受宋之问唆使,告发洛阳人张仲之、驸马都尉王同皎等密谋刺杀武三思而获重用,历授侍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刑部侍郎。与侍御史周利用,太仆寺丞李悛,光禄寺丞宋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并为武三思耳目,时人恶其行,号为“五狗”(见《旧唐书·外戚传·武三思》)。先天初,唐玄宗即位,以其倡饮省中,为御史劾奏,贬为蕲州刺史,改饶州刺史。唐玄宗开元元年(),以其武三思同*,为阁臣所参奏,与宋之问等同被赐死。
冉仁才(-),字征文。冉实父。由其子《冉实墓志铭》:可知其望出鲁之邹,徙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因其父宦居夔州,人又称夔州藉。少聪敏,有大志,韬略过人。隋大业八年,以功授通议大夫。隋亡投唐,授金紫光禄大夫、泾州刺史、封巫山县公。尚唐高祖侄女汉南县主为妻。武德二年()改任浦州刺史。武德四年,随李靖、李孝恭征讨萧侁。贞观六年(),任澧州刺史。贞观十三年,改沅州刺史、再改江州刺史、复又为陵州刺史。高宗永徽二年召入,又改授永州刺史。尚汉南县主。高宗永徽三年()九月,疾卒于永州刺史,享年五十九岁。葬万州南浦之万辅山。”
尔朱义琛(-),其《墓志铭》云:“公讳义琛,字仲珪,河南洛阳人也。”高祖珍,魏侍中、司空、相国、录尚书、惠王;曾祖彦伯,魏侍中、司徒、太傅、博陵王;祖敞,隋藩部尚书、骠骑大将*、开府仪同三司、申陇信临熊潼光胶八州刺史、金徐二州总管、边城郡公;父休最,隋豫章王府司马、袭爵边城郡公。义琛以门荫入仕,初授上骑都尉,改蒲州司户参*。历官祠部员外郎、比部郎中。复封朝议大夫、守赵王府司马兼行秦州都督府司马。寻擢授申州刺史。除许王府长史、兼行同州长史。俄迁太仆少卿,封司平少常伯。高宗龙朔三年,诏使持节、陇右道巡抚。使还,蒙授详刑正卿。出为定州刺史,以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大唐高宗上元三年()正月,薨于东都修业坊私第,享年八十五岁。以其年十月,葬洛阳奇坑北原。详见《银青光禄大夫定州刺史上柱国尔朱府君墓志铭并序》。
尔朱彦伯(-),其《墓志铭》云:“王姓尔朱,字彦伯,河南洛阳人也。”尔朱荣从弟。祖真,孝文帝时,任并安二州刺史、封始昌侯;父珍,宣武帝时,封武卫将*、出为华州刺史。彦伯性和厚,释褐奉朝请,累迁奉车都尉、荣府长史。建明元年,元晔立,拜侍中。废帝立,与源子恭、窦瑗并为侍中。寻除使持节、骠骑大将*、右光禄大夫、马场大都督,封博陵郡开国公。进爵为王。复又拜司徒、除仪同三司。建明二年(),高欢欲除尔朱,废帝令舍人郭崇报彦伯知。彦伯狼狈出走,为人所执。寻与世隆同斩于阊阖门外,年仅三十七岁。隋开皇九年改葬,迁窆洛阳城西北灵山之南。
尔朱杲(-),其《墓志铭》云:“公讳杲,字玄明,河南洛阳人也。”高祖颜伯,后魏侍中、骠骑大将*、左光禄大夫、博陵郡王、开府仪同三司、太傅、司徒公;曾祖敞,周通直散骑常侍、熊临二州刺史,隋金徐二州总管、边城郡开国公;祖休最,隋左千牛、豫章王司马,袭边城郡公;父义琛,唐司仆少卿、司刑少常伯、司刑卿、银青光禄大夫、定州刺史,赠胜州都督、上柱国。贞观六年,高祖崩,杲以公卿子选为挽郎。解褐兖州都督府参*、兼鲁王府参*。转汾州司法参*、扬州大都督府法曹参*。迁司刑丞,出为沧州清池县令,改洛州阳城县令。入授都官员外郎、加朝散大夫。丁外忧去职。服阙,授陇州长史,改司门郎中。丁内忧去职。制满,授膳部郎中,转秋官郎中、封秀容县开国男。改司农少卿、司刑少卿、秋官侍郎、司刑卿、除秋官尚书。寻转太子宫尹。坐累来俊臣事,改授衡州刺史。不赴,遂致仕归洛。长寿三年()正月,薨于东都永昌县温柔里之私第,享年八十一岁。大周长安三年()十月,与夫人崔氏合葬於洛阳县平阴乡奇坑北原。见《尔朱杲墓志》。
乐羊子妻(?-?),按《后汉书·列传第74》载:“河南(河南洛阳)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己,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妻常躬勤养姑,又远馈羊子。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旦塑(?-?),其先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后徙墉。少疏狂,好侠义。善骑射,常抱不平之事。及长,知礼义,粗通经史,能自约束之。北周时,以战功,累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入隋,文帝拜为右武卫将*,封平城郡公。历官资、梁、蒲三州刺史,治以宽厚惠民而著名。
边洞元(?-?),按《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3载:“边洞元者,洛阳(河南洛阳)人。幼慕老庄学,因隶籍为道士。凡游四方,货药以自给。一日登嵩山萼岭,遇一书生:以木简负数册书,又一大壶,同憩于古松之下。洞元问曰:‘君何往?’曰:‘往嵩阳肄业,若有相识,愿尊师示一书为先容。’洞元诺之。复曰:‘壶中酒命师饮之,可乎?’曰:‘卑性素好饮,蒙见召幸矣。’于是连饮十数杯,洞元乃醉,书生曰:‘小子有术,可与师醒酒,然慎勿惧之。’遂取木简摩拭,俄而化为剑。复曰:‘欲借师之肝绘之,可乎?’洞元惧而醒,乃俯伏乞命,书生曰:‘观子有仙风道骨,然未有所遇。’遂挥剑腾空而去,掷下一卷书,谓洞元曰:‘收之,请相访五云溪!’既展看,即数幅纸,五彩画研茶槌二十枚,殊不晓其意。纸尾有绝句诗云:‘邂逅相逢萼岭边,对倾浮蚁共谈玄。拟将剑法亲传授,却为迷人未有缘。’洞元感叹不遇,皇皇若有所亡遗。所至处见人问曰:‘君莫知五云去处否?’人以为疯狂,多不答。久之,归洛阳,乘醉入水,不复出。而后有客自衡湘来,洞元于南岳观中托附书至洛阳,其法属,交友、亲旧,辩其墨迹,乃洞元亲染。时好事者皆曰‘水解。’”(待续)
作者简介
雪村居士,本名王元君,号雪村居士,年生,洛阳市新安县孙都村人。幼家贫,十三辍学,然好读书,凡诸子百家无不涉猎。著有论文、杂谈、散文、格律诗词、中短篇小说、幽默故事等。作品被收入《洛阳市当代诗词选》、《河南省当代诗词选(诗)》、《当代中华诗词集成(河南卷)》、中华诗词学会编纂的《吟苑英华》、以及《当代律诗艺术家》、《中国科教文集》、《中国文学选刊优秀作品选》等。事迹散见《新安县志》、《新安古今名人》、《世界名人录》、《中华名人大典》、《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诗人志》等。曾任村委主任,县九、十届人大代表,县七、八届*协委员,《中国评论月刊》杂志社特邀评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等。
喜欢洛阳人文者,可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