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释恒懿法师赞佛宝炉与大家分享佛法 [复制链接]

1#
医院订阅哦!

恒懿和尚今日禅语:

慈悲与智慧

慈悲是观世音菩萨的代表,智慧是文殊菩萨的代表。而实际上十方诸佛菩萨都拥有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功能和作用。

那什么是慈悲呢?

世间上的人共有三种:一是乐的众生。二是苦的众生。三是不苦不乐的众生。每一个学习佛法之人,尤其是弘法利生的行者,无论在家菩萨或出家菩萨,皆应向观世音菩萨学习,向诸佛菩萨学习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无我之大无畏精神,令乐的众生永远快乐,令苦的众生能够离苦,令不苦不乐的众生也能够乐起来。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人人皆应该如是学。

那什么是智慧呢?

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智是世间有为之法,包括种种学问,种种知识,种种科学,种种技能。慧是出世间无为之法,包括佛法的戒定慧,即经律论三无漏学。智是生灭法,慧是不生不灭法,智慧乃佛法的不二之法。当你学习佛法若通达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的大智慧,则证得般若大智慧。即是文殊菩萨的智慧,则可名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当你的心性证得与观世音菩萨慈悲相应的时候,你即是大慈悲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当你的心性证得与文殊菩萨相应的时候,你即是大智文殊菩萨的化身。当你的心性证得与普贤菩萨大行相应的时候,你即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当你的心性证得与地藏王菩萨相应的时候,你即是大愿地藏菩萨的化身。当你的心性证得与十方诸佛一致的时候,你就是十方诸佛的化身。

故此,真正的道场是在每一个众生的心性里。具有大慈悲与大智慧的人,无论到哪里?那里就是选佛场,大道场,殊胜之三宝地。定能普度众生,劝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证得涅槃,离苦得乐,乃至最终圆成佛果。

有意烧香何须远游胜境

真心学佛此地便是名山

只要有慈悲与智慧的人驻锡道场,宣说正法,那里就是四大名山,那里就是佛教之圣地,众生之依怙。

深汕特别合作区圣佛庵(寺)住持释恒懿老和尚

过去今贤劫迦葉佛传法偈: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释恒懿老和尚

[正法眼藏]中的公案

猕猴背负古镜

雪峰真觉大师和三圣院慧然禅师一起行走时,看到一群猕猴。雪峰说:“这个猕猴各自背负一面古镜。”(《五灯会元》卷七、雪峰章)

这句话应该仔细品尝。[猕猴]是指猴。雪峰所看的猴是什么样的呢?要这样自问,更进一步参究。

“各背负一面古镜”的意思是,即使古镜是比喻诸佛、诸祖,在超越诸佛祖(不拘泥于诸佛祖)的地方依然存在。猴各背负一面,是超越大小的区别只是背负一面古镜的意思。

所谓“背负”,例如为佛画打里就叫做背负。为猴背打里,就是用古镜打里。那么会用什么样的浆糊呢?如果试作回答,猴的里是用古镜打里。古镜的里是否用猴打里呢?是用古镜为古镜的里打里,用猴为猴的里打里。如此,“各别背负一面”的话并不是假设,是表现真实境地的话。

如此,猴若背有古镜,那是猴的吗?还是古镜的呢?结果该如何说才对呢?自己是猴这件事,不是自己该知道的事,也不是别人知道的事,只要自己完全成为自己即可,不必怀疑这件事。

待续……

《瑜伽师地论》

现在继续跟大家讲解分享弥勒菩萨所说《瑜伽师地论》:

(承前……)

苦集谛

应远者:谓苦、集谛应远离故。

「应远者」,这是第二科,就是「苦集谛」。「谓苦、集谛应远离故」,我们无始劫来有这个色受想行识;有这个色受想行识,它就是苦谛、也是集谛,它也是苦谛、也是集谛,应该要弃捨它。这个地方可是有问题,我们这个第六识虚妄分别、颠倒迷惑,我们若是努力的学习佛法,我们能认识自己这个贪嗔痴的活动,这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远离、应该弃捨。但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也是色受想行识里边的识,你能认识它是错误吗?你很难。说是第七识末那识执着我,也是非常微细,这个我见也很微细,它有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很微细,不容易认识,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无分别的境界,也不是苦受,也不是乐受,它这个无分别境界,你知道它是个大苦恼的地方吗?这是众苦之本,你能认识吗?你可能认为它就是我本来面目了!这个地方还是不容易认识的。但是现在我们由前面的胜义伽他,佛的开示,加上弥勒菩萨的解释,我们才知道那不是本来面目。「应远离故」,应该弃捨。那里边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那里边无始劫来惑业苦的种子,都在那里边,隐藏在那里边,是一个污秽的地方;这是第一,第二,这个阿赖耶识是所得自体,是异熟,是名言种子和善恶业所得的果,所得的果报,所以它不是一个好东西。「谓苦集谛应远离故」。

灭谛

应增长者:谓灭谛,软中上品烦恼,次第数数渐渐,增长灭故。

「应增长者」,「谓灭谛」,叫做「应增长」。什么道理呢?「软中上品烦恼,次第数数渐渐,增长灭故」,我们的烦恼,有软品的烦恼、有中品、有上品;这个修学圣道的时候,先断上品烦恼,然后是中品,然后是软品。这「数数」的,你数数的修学毗钵舍那,在奢摩他里面修这个毗钵舍那,你这个毗钵舍那的力量渐渐地增长,那么这个烦恼也逐渐地消灭,刹那刹那的消灭这个烦恼,越灭就越多,最后就完全消灭了。所以这个「灭」是灭烦恼的意思,这个「灭」字指烦恼的消灭说的,这个「灭」,最初灭的时候,小小的灭烦恼,最后逐渐地增长,灭的更多了,最后究竟清净,那么这叫做清净的渐次。

未完待续

释迦牟尼佛正法眼藏传递者、传递大智慧宗教慈善教育家、禅源居创始人(禅宗)沙门释恒懿法师(赞佛宝炉)合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