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上古三皇五帝姓名故事华夏姓氏起源演义 [复制链接]

1#
能看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1015/4493986.html

邹氏a天下

资讯

寻根

家风

传承先祖懿德·弘扬家族文化

邹氏·历史

来源:杨易程

作者:杨易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姓是怎么来的?每个人一出生便有了姓氏,它是我们天生的代号,也是血缘关系的符号。姓氏文化由来...其实三皇五帝和帝王谱系一样,都是我们华夏文明的一个浓缩的历史符号!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龙、茶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如“姬”“姜”等,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国语·晋语》记载“*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帝为姬,炎帝为姜”。司马迁作《史记》时,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入今”。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三皇,原指远古三皇,后增补伏羲等人;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后增补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中华文明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说,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李斯说:“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三皇的称号由来已久,伏羲等人只是继承了远古三皇的称号,最早的天皇时代距今已有大约三百多万年,最晚的泰皇(也就是人皇)距今也有大约三十万年。唐代司马贞写了《三皇本纪》以补全《史记》,增补了伏羲、女娲、神农等诸位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人物与部落首领的历史。到了宋代,又变了这个时候,把泰皇和人皇进行了相结合,也就是说泰皇就是人皇,人皇也是泰皇,那么三皇到底是谁呢?要知道仅仅在汉朝文人之间,就有五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认为三皇为神农,燧人,伏羲。第二种为伏羲,女娲,神农,第三种为伏羲,神农,祝融;第四种就是认为是伏羲,神农,共工,第五种就是我们常说的伏羲,神农,*帝。三皇五帝是我国在夏朝曾经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五帝之说,最初是形成于周秦之际,当初最早的说法是五帝,原本是指方向,四方加中央,帝就是祭祀的隆重程度。在古时,帝,原本是天帝,人间最早出现五帝是在《荀子》中出现的,当时只是单纯的提出五帝的概念,并没有说五帝的人名,也可以说当时只是形式,并没有进行封神,直到战国时期,由于五行说的兴起,五帝就逐渐形成了,毕竟五行相生相克。五帝指的是中国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最突出的五帝是三种说法,一种是:*帝,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是指:大皞伏羲、炎帝、*帝、少皞、颛顼。最后一种说的是:少皞、颛顼、高辛、尧、舜。一般情况大家说五帝都是指*帝、颛顼、帝喾、尧、舜。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领袖,因为实力强壮而变成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明其位置之崇高无比,曾选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谓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仍是史书的记载,都以为三皇所在的时代早于五帝的时代。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八说,五帝有六说。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尚书大传》中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大戴礼记》五帝为*帝、颛顼、帝喾、尧、舜。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多年前。

中国人的姓氏起源,多与三皇五帝有关。*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语》中胥臣解释说:“*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帝的后代。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姬姓位于《百家姓》第位,由姬姓演支出个姓,占《百家姓》总姓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姚、妫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姒起源于大禹。远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号烈山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姬姓(*帝)、金天氏,巳姓(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又称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姓子,封于商。)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作品《中国龙图腾》

一、燧人氏

燧人氏,(前?------前年)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风姓,名允婼。华夏族。燧人氏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位列三皇之首,尊称“燧皇”。燧人氏为有巢氏之子。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的第一次实践,尤其是火的应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西方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创造的。

“燧人氏”为何被后世之人列为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尊称燧皇?“燧人氏”之名始于古代传说,其事迹是“教民钻木取火”,这一技术发明,使得人们不再依赖天然火取得火种。“燧”字表示取火工具,现代一般指燧石,互相摩擦可以击出火星。在先秦时代主要是指的是钻燧取火,也就是用一个木棒快速研钻另一木块生热最终而成火的行动。其实遂、隧、燧、邃四个字同音,都与“贯通黑暗”意义相关:遂表示完成,其本义相当从黑暗的隧道中走出来,有豁然开朗的意味,如遂心、遂愿等;隧就是开掘隧洞,隧道中当然黑暗;燧是在木块上钻洞,目的在于取火;邃指空间或时间的深远,如同在隧洞中一样,难以辨明前景。由于钻木取火中大多使用的是燧木,于是人们便把发明人工取火技术之人尊之为“燧”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奉为“火祖”。“燧人氏”这个名字本身恰恰自述了钻木取火这一伟大发明。

燧人氏的先祖源起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为东方人的重要支脉。燧人氏全称燧人弇(yān)兹合雄(hōng)氏,是燧人氏与弇兹氏世代为婚的两大族团联合体,是中华民族进入远古文明时代的第一始祖。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华夏人最初只有氏,没有姓,自燧人氏开始才第一次有姓,是为华夏第一姓,之后所有的姓氏分支皆源出于此。因此我们可以说风姓是百姓之祖,千姓之宗。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侯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栗陆氏等。燧人氏在昆仑山立木观察星象祭天,发现了“天道”。因天道而受到启发,燧人氏始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天地之道孕育万物,而人为万物之尊。燧人氏以风姓为人类命名,对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缘上的限制,使人与兽有了严格的区分。这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人道”。由天道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道观。天、地、人始于无名,成于有名;有名则天地开明,人乃文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九千年文明历史由此开始。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鸹,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燧明国”一带多燧木,智者取火用的便是这燧木,于是后人便尊称这位智者为“燧人氏”。

据《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尸子》云:“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拾遗记》云:“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曰燧人。”《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汉书》亦有“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的记载。

二、伏羲氏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伏羲的称谓不少,例如先秦典籍《世本》中写成“包牺氏”,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写成“伏戏”,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写成“牺皇”,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写成“宓牺”,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写成“伏牺”,唐代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中写成“太皞庖羲氏”,清代吴秉权等人写的《纲鉴易知录》中写成“太昊伏羲氏”。伏羲人文初祖君临天下,伏而化之,天经地义,正如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的:“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戏始画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戏也。”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义》中也说明这样的意思:“包,本又作庖,郑云:取也,孟,京作‘伏’,牺;郑云:鸟兽全具曰牺,孟,京作‘戏’,云:服也,化也”;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写道:“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庖牺氏,是为牺皇”。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班固的《白虎通》、北宋刘恕的《通鉴外记》等古代文献,都把伏羲列为三皇之首;《周易》、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吕氏春秋》、刘安等人的《淮南子》、吴秉权等人的《纲鉴易知录》、《精编廿六史》等古代文献,都把伏羲称作王或木德王等;《辞源》、《辞海》、《中国姓氏寻根》等我国著名辞典,都称伏羲为我国古代著名部落首领。这些文献还把人文初祖伏羲称为“人类始祖”、“中华第一英雄”等。传说中的伏羲人面蛇身,是因他的母亲在一个名叫雷泽的地方踩了一个巨人的脚印而怀孕12年后出生的。这个雷泽据考证就在现今的天水市境内。传说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甲骨文九字似虺蜥而与虫(虺)同音,其形义即为虺蜥.龙字轮廓走势与九字相同,而《易》之阳爻称"九",亦称"龙",说明作为伏羲图腾的"龙"的原型为九,为虺蜥.从一,从九,从殳的宄字示意在庙寝殴击虺蜥,对遂人,伏羲行厌胜.辛字本义为曲刀,作为刑具,殷商人用此刀作用于龙,凤以造字,示意对"风"(凤)姓而以"龙"为图腾的遂人,伏羲的厌胜;作为契刻工具,殷商人用此刀以造商字,则是表示其先祖契对文字契刻的发明权.祟字与遂人古同音,而三体祟字皆象遂人,表示遂人骚扰殷商先公,所谓"宗庙之祟"也。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这种记载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龙。蛇如果有了灵性,就变成了龙。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龙。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而天水,也就是龙图腾发源地。

根据史书记载,姓氏文化起源于伏羲,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封禅泰山(今山东),从甘肃到河南到山东,一统华夏部落,正姓氏、制嫁娶、创八卦,这些创举至今影响着中华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总源头。伏羲给自己取姓为风。各大归顺的部落一一效仿,大多都以一音为姓,传承至今。风,是最古老的姓氏。伏羲,给直系后裔建立四个方国,为任、宿、须句、颛臾四国,这四国就在泰山周围负责祭祀太昊,成为神守国,虽然力量微小,而正因为是伏羲后裔,血统高贵,得以一直传承到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这四国后人就以国名为姓。

三、神农氏

神农(Shennong,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即炎帝,踞今年至年前生于历山(今湖北随州市境内),中国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姜姓,号神农氏,中国上古人物,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被世人尊称为"药祖"、"五谷先帝"、"神农大帝"、"地皇"等。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教人医疗与农耕,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只,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1、“炎帝神农氏”称谓的来历?炎帝神农氏这个名字。在先秦以前,炎帝与神农是分开来讲的,并没有“炎帝神农氏”这一提法。直到西汉末年刘歆在《世纪》中才说:“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种,故天下曰神农氏。”首次把炎帝与神农看做是一个人。其原因是从《国语》而来:烈山氏“能植五谷百蔬”,古时焚山耕种,于是,把烈山氏与神农氏联系起来。“烈山氏,主火德,炎也。”于是,烈山氏与炎帝也就联系起来。也有人把神农氏、炎帝、烈山氏三者合一,其理由是一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于是也便有了三个称谓。首先,他因为发明农业生产而被称为神农氏;第二,他善于用火,被崇为火神,于是,被称为炎帝;第三,他放火烧山而利于农耕生产,于是又被称为烈山氏。所以,神秘的炎帝与神秘的神农氏、烈山氏也就合而为一了。炎帝神农氏长得究竟是何模样,历来都含混不清。在秦汉古籍中,有说“牛首人身”,有言“龙首人身”,而明刊本《三才图会》和清道光年间的《炎陵志》所绘神农炎帝为慈眉善目,身穿长袍,肩部和腰部都披着树叶,口含百草或手持禾穗的长者。自炎帝神农氏初祖起,应有17个炎帝神农氏,或者说有8代炎帝神农氏。北宋李肪的《太平御览》中,采用8代说,而且列出了8代之姓名,依次为“帝神农、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此后,“轩辕氏兴”。据说,炎帝姓姜,为少典、有虫乔氏所生。传说有虫乔氏游华山,首感神龙而生炎帝。《路史》上说,炎帝生下来时,“长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愿,龙颜而唇,怀成铨,戴玉理。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般戏之事……”这当然是夸张之说。

2、神农为何称“中医药始祖”?“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可谓尽人皆知。在女娲补天之后,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又有神农氏生于姜水之说,神农刚出世,石洞周围自然涌现了九眼井,这九眼井里的水彼此相连,若取其中一眼之水,其它八眼皆会波动起来。这个孩子天生异相,身体是透明的,五脏六腑清晰可见,头上长有两只角,牛头人身。看到的人们都说这是天神下凡,九眼井是他带来的吧。于是在他长大后,大家推举他为部落首领,因为他们居住在炎热的南方,就自称炎族,称他为炎帝。有一次炎帝看见一只红色的鸟衔着一串像种子的东西,炎帝看见鸟儿把它吐了出来,炎帝拾起来,鸟儿围住他飞了三圈,又唧唧啾啾地叫了一阵飞走了。炎帝认为这是天帝派红鸟送来的食物种子,便把种子埋在土里。又用木头制成耒耜,教人们松泥土,并掘井灌溉禾苗。这年秋天,一大片禾苗成熟了。人们多高兴呀!大家感念炎帝的功德,都称炎帝为神农。这样周边的部落又称炎帝部落为神农部落,而称他为神农氏,即农业部落的首领。

3、神农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神农氏》

四、*帝

*帝(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帝继其父为有熊部落方国的*事领袖,以其最初的封爵“公孙”为氏,名轩辕。*事领袖之职称曰“帝”,在其死后,以其重视发展农业改善人民生活之功,按土地之*色,上谥号曰“*”,故史称其为“轩辕*帝”。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轩辕*帝是远古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现代中国人的伟大先祖。他在位期间主要是治理水患、制定历法(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发明了围棋,言而总之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贤王。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他的接班人。在民间传说中,*帝曾经教化人民、推广农耕、鼓励婚嫁、制作衣冠、发明车船、创制音律,甚至最古老的医学著作被称为《*帝外经》和《*帝内经》。

1、*帝名号的由来?我们自称为“炎、*子孙”,是很有道理的。在那时,中华民族散居各地,形成许多部族,有两个部族最有名:一个是偏西的姜姓部族,炎帝神农氏是他们的首领;一个就是偏居东方的姬姓部族,*帝是首领。据说*帝和炎帝同是少典的子孙,同出于一族,后来分散迁徙,一个住在姬水附近,一个住在姜水附近。日久年远,两部风俗习惯的差异,越来越大,变成两个族类。繁衍扩张以后,再行接触。*帝本来姓公孙,他的父亲名叫少典,也是一位王。有一天,他的母亲忽然梦见一道巨大的电光在围绕着北斗星,照耀着整个世界,于是就怀孕了。24个月后,才生下孩子,于是为之取名“轩辕”。又因祖籍有熊氏,则号“有熊”,还因崇尚土德,土是*色,故称“*帝”。传说*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于是形成了姬姓。周朝的贵族是*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发。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唐玄宗时,为避皇帝李隆基名讳(姬与基同音),开始改为周姓。后来一部分人恢复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帝的儿子中有姬姓2、*帝有25个儿子,分别得到了12个姓,其中就有姬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启、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帝的后裔。这些后裔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所以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时候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把姬姓改为周姓,从这以后,姬姓的人就更少了。得姓始祖:*帝。姬姓是*帝的嫡系子孙。姬姓在中华民族长达年的发展过程中,是为最古老的一个姓氏,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帝就姓姬。据《说文》记载,*帝之所以以姬为姓,是由于当初居住在姬水的缘故,*帝的嫡系子孙,世代以姬姓相沿袭,一直到周文王父子,仍然姓姬。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载,*帝生于寿山,长于姬水,所以以姬为氏。根据《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望族居于南阳郡,即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故姬姓的始祖就是*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帝的子孙,这些后裔在*帝到尧、舜、禹时期大都已经脱离*帝母族,建立了大批的氏族方国或部落,有了独立的姓和氏。后来,周武王(姬发)从陕西东出中原建立了周朝,分封诸侯或方国,其中姬姓国53个,这些姬姓国以国为氏,于是形成了中国的大多数姓氏,中国人遂自称“*帝子孙”或“炎*子孙”。今天很多中国的姓氏都是由*帝的后裔演化而来。在《百家姓》中,绝大多数大姓都是*帝后裔姓氏,据说有86个大姓都是*帝直系子孙。廉姓是一个十分老资格的中国姓氏,其来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年以前。根据《姓纂》一书的考证:廉姓源于嬴姓,出自*帝玄孙大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根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纂》的记载:“颛顼孙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赵有廉颇。”*帝之子名昌意,昌意之子为颛顼,颛顼之孙名大廉。其子孙有以其名字命姓者,乃成廉氏。廉氏的出处在河东,就是现在山西省境内*河流域以东的一片地方。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氏。廉氏是一个非常古早的姓氏,也是正统的*帝后裔之一。在史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篇,典型的历史代表人物就是廉颇,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神武大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晋阳,拜上卿”。

*帝为何被尊称“文明始祖”和“人文始祖”。孙中山的祭*帝陵词开首就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所谓“人文初祖”,是指*帝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开创者。他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先河,在铸造中华文明的历史上起了奠基作用。史传*帝之前,人们草昧未辟,蒙昧未开,迨至*帝时代,*帝教民“兴事创业”,“治五气”,改造自然环境;“艺五种”,“佐五谷,养民人”,发展农业生产;制衣冠、造舟楫、用牛车、做弓箭、创医药,创造器物文明;立“礼法文度”,“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创官制、明财产、定婚嫁、立丧制,创立制度文明;造书契、绘图画、作甲子(历法)、定算数、制音律,创建精神文明。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实质就是进行文明创造。《史记·五帝本纪》中载:“*帝崩,葬桥山。”轩辕*帝认为治国者应当“敬天、爱地、亲民”,“尤为爱民,与天同道”(《*帝经》),因而极为关心百姓的寒暖。史载*帝“命西陵氏劝蚕”(《路史·疏仡纪·*帝》),“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通鉴外纪》),因之,才有*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系辞》)的历史称颂。后世亦尊嫘祖为“先蚕”(《隋书·礼仪志》等),“礼以少牢”。*帝共娶四妃十嫔,一共生下25个儿子,其中14人有封姓,一共有12个封姓。分别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依)。这12个姓氏便是*帝的直系子孙,后代也都是*帝的直系后裔。据考,凡以下姓氏皆有可能为*帝后裔:

(2画)乜

(3画)干、弓、马、万、于、上官、卫

(4画)卞、邓、丰、戈、计、孔、毛、牛、双、王、韦、文、乌、尹、尤、元、云、从、方、仉、公、公孙、公羊、公西、公冶、太叔、长孙

(5画)白、冯、甘、古、宁、平、印、乐、冉、司、台、田、石、包、弘、召、皮、边、东门、司空、司马、司寇、司城、司徒、令狐、东乡、北宫

(6画)安、百、毕、红、后、华、吉、江、汲、刘、牟、那、祁、乔、权、任、戎、汝、汤、孙、邬、伍、向、邢、闫、阳、羊、伊、阴、仲、朱、庄、巩、成、米、百里、羊舌、仲孙

(7画)伯、苍、岑、陈、杜、何、怀、杨、冷、李、利、连、陆、闵、芮、况、邵、沈、时、寿、宋、邰、苏、汪、沃、吴、辛、严、言、张、邹、花、杞、束、来、步、狄、应、沙、轩辕

(8画)昌、法、范、房、依、季、金、经、郎、林、罗、茅、孟、苗、明、牧、庞、屈、单、武、鱼、郑、终、周、宗、苟、欧、卓、郇、狐、京、居、弥、拓跋、欧阳、叔孙

(9画)段、费、郜、侯、胡、荆、柯、郦、柳、娄、秋、饶、施、郗、郤、相、项、须、宣、荀、姚、禹、赵、钟、祝、祖、皇、南、咸、养、恽、浑、胥、皇甫、闾丘、南宫、钟离、独孤

(10画)*、高、顾、桂、郭、桓、姬、家、贾、晋、栾、莫、能、倪、钱、秦、桑、莘、谈、唐、陶、翁、奚、夏、徐、晏、益、殷、袁、宰、敖、班、都、耿、索、原、晁、铁、凌、展、夏侯

(11画)曹、常、鄂、符、扈、*、康、寇、梁、逯、梅、蒙、商、盛、续、阎、堵、萧、祭、麻、屠

(12画)程、董、傅、葛、韩、滑、惠、嵇、蒋、焦、景、鲁、禄、彭、舒、童、隗、温、游、越、曾、敬、富、缑

(13画)鲍、楚、褚、窦、蓟、简、蓝、雷、廉、满、蒲、曲、解、鄢、雍、虞、詹、靳、蒯、蓬、楼、慎

(14画)蔡、管、暨、廖、蔺、缪、慕、裴、谯、谭、鲜、熊、臧、翟、蔚、端、慕容、鲜于、漆雕

(15画)樊、黎、墨、潘、麴、滕、颜、颛孙

(16画)霍、冀、穆、融、薛、燕

(17画)鞠、濮、魏、戴、繁、濮阳

(18画以上)酆、夔

五、颛顼

颛顼(zhuānxū)是一个汉语词汇。"颛"本义为"圆头胖脑",指中年贵族,引申指体面的人、守法的人,再引申指社会精英。"顼"字从玉从页,玉指"玉胜"、"玉冠";"页"指人头。"玉"和"页"联合起来表示"头戴玉冠者"。所以,"颛顼"一词的本义是"社会精英人群中的头戴玉冠者"、"贵族首脑"。颛顼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生子穷蝉是虞舜的天祖。后来的夏、楚都成了他的子孙。颛顼去世后,由*帝曾孙、玄嚣之孙高辛(帝喾)继位。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上说:帝颛顼高阳者,*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帝之曾孙也。相传颛顼有传世之子二十四人,名老童、伯服、中骗、驩头、淑士、三面、季禺、魍魉、虐*、小儿*、穷*、梼杌、穷蝉、苗民、苍舒、敳颓、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称等。《颛顼历》在周末成形,自秦始皇26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止,共实行了一百七十年。《颛顼历》是古六历的一种,是一种古四分历,是阴阳合历。每十九年一闰,一年为又1/4日,一月为29又/日,以十月为岁首(一年之始),转到次年九月为年末,一月是立春之月,二十四节气的之首,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历法。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历法,推行《颛顼历》到全国,汉朝取代秦朝时沿用了这一历法,所以秦历也叫《颛顼历》。

“颛顼”二字很奇怪,字书上解释有愚昧、谨貌、上古帝王名、同“专”等义项。我们已知道,颛顼是禹的羌语名,也是鱼凫的代称,古人为何将其写作“颛顼”字样呢?东汉学者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释颛为头颛颛谨貌,顼为头顼顼谨貌。或谓颛是指左右平均、端正的头,顼是像玉一样精密的头,颛顼就是“头脑精密优秀”的“贤者代表”。上述推测,仅仅触及到了字义的表象。东汉史学大师班固在《白虎通义》中作出了更深层次的剖析:“颛者专也,顼者正也,能专正天人之道,故曰颛顼。”是说他具有“专正天人之首”的伟大业绩。或许符合颛顼命名的本意。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四引《世纪》云:“颛顼氏自穷桑徒帝丘,于周为卫。”《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杜预注:“卫,今濮阳县,昔颛顼居之,其城内有颛顼冢。”《水经·淇水注》:“淇水历广阳里,迳颛顼冢西。”《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务隅山或称鲋鱼山、附禺山、广阳山、青冢山,俗名土山,在今内*县梁庄乡三杨庄本西硝河北岸,山上二冢并存,东为帝喾陵,西为颛顼陵。

 顾颉刚先生在《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曾说:“颛顼一名我们还不知其来历。”《大荒西经》把蜀称为“鱼”,巴称为“偏”,鹄称为“枯”,又将蜀呼为“颛顼”,云:“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可见蜀王、巴王、鹄王都是鱼凫王,而蜀王又称颛顼,即禹王。禹是“鲧”的儿子,鲧字从鱼,可知为蜀族。蜀为“颛顼”,传说鲧被殛,蜀族失去头人似如族亡,然而鲧之子禹进入了三天子国,排名老大,称为“伯禹”,故言颛顼死即复苏。综上所析,禹在三天子国中,称为颛顼,又可谓之鱼凫大禹(伯禹)。颛顼是鱼,鱼凫大王为禹,鱼凫被鱼(颛顼)取代,似乎是同源语之原因。鸟鱼族的族徽,人们称之为“鸟鱼纹”。其图饰上的“蜀”,画的是“鱼”。“蜀”在古羌语呼“奢”(相当于颛顼分化之“顼”言),《山海经》把蜀伯呼“奢比”,今北川羌胞则呼为“释比”。“蜀”读音实为汉语的“蛇”,但它在古羌语里却言鱼。所以《海外南经》说“蛇号为鱼”,郭璞注云“以蛇为鱼”,道出了古羌语呼“蛇”为“鱼”。今羌语支呼“尔蛇”为鱼,读音亦作“尔孜”。复辅音“颛顼”,在文献中又作“坚沙”、“宿沙”、“夙沙”、“沈沙”、“肃慎”、“息慎”,云南景颇族还叫它“董萨”。沙慎之音皆与“蛇”音相近。今《新华字典》审音,颛顼读如“专虚”,其音又与北川羌胞“着”与“许”合音“着许”相似。足见传说古史之迷宫,真是云雾缭绕。颛顼是“蜀”字的古羌语读音,它的意思是鱼,所以蜀王就是鱼王,汉译为“禹王”。史称的“鱼凫”,是对三天子国合族族徽“ ”的描述,它可以代称颛顼,但又不完全是颛顼,因为鱼凫王有三位:颛顼(禹)、穷奇(巴)和观扈(鹄)颛顼二字均从“页”。《说文》云:“页,头也。”足见颛顼二字与头有关系。类字的繁体作“ ”,也与头有涉。《说文》言颛顼是“谨貌”,是客气的说法,用白话讲就是“呆头呆脑”。所以,它被引申为“愚昧”。如果我们把颛顼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联系起来,那些青铜人头像多少是有些“谨貌”的。可见颛顼二字的构件中,盖与头像相关。颛顼二字又分别从“耑”、从“玉”,合文而成“瑞“字,当指祭天的瑞玉,恐怕不是巧合。由此推断,颛顼二字是类祭与玉祭的结合,其表现的意蕴与“班瑞于群后”不谋而合。颛顼二字之形,极有可能是三天子登位时类祭与礼器组合的会意。颛顼是“蜀”,是禹的羌语名。然而古代史家却把他错误地分化为另一古帝。这就使我国传说的上古史节外生枝,编造出一段帝颛顼史来。

颛顼族群演化发展有祝融、舜和禹三大新族群,祝融,亦称祝融氏。自伏羲氏以来,历伏羲、炎帝、*帝时期,祝融氏一直存在,特别在*帝时期,因祝融氏起过重要的作用,族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后形成了己姓、董姓、彭姓、秃姓、妘姓、曹姓、斟姓和华姓八大姓族,是除了*帝直系后裔12姓族外的最大的姓族群。特别是华姓族群的发展,到春秋时期在湖北楚国,之后引申出许多著名的氏族。祝融氏当时的活动区域大约在今天的西起河南三门峡,北至山东邹县,东达江苏铜山,南抵湖北江陵。在当今大姓中,祝融氏后裔的姓氏有罗、曹、彭、潘、董、苏、叶、陆、韦、熊等40种,其人口大约占总人口7%。

舜,帝舜也,也称虞舜,为五帝之一,其后裔形成媯姓,也称姚姓。舜的后裔在春秋时期先后建立了30几个国家,其中最著名的是陈国,陈国的后裔在春秋后期夺取了姜姓齐国,是最后灭于秦始皇的国家。媯姓族群所活动的区域大约在今天的西起陕西安康,向东经山西南部,横贯河南,东达山东腹地,然后南拐江苏,进入浙江北部。帝舜后裔形成人丁兴旺,在当今大姓中,帝舜后裔的姓氏有陈、胡、袁、田、姚、邹、薛等14种,其人口大约占总人口8%。而陈姓为当今人口最多的第五大姓氏。

禹,也称夏禹,是*帝时期后期发展最快的和最强大的族群,继五帝之后,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的奴隶国家--夏朝。禹的后裔主要形成了姒姓族群,姒姓族群应出自颛顼的直系一支。姒姓族群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今天晋冀鲁南部、河南、皖苏和浙江北部。夏禹后裔形成的人口数并不大,在当今大姓中,夏禹后裔的姓氏有曾、余、夏、侯、骆、关、欧、辛、欧阳等19种,其人口大约占总人口2%。

总而言之,颛顼后裔人丁兴旺,在当今大姓中粗略统计,有陈、胡等73种姓氏,其后裔主要散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东南地区是比较聚集之地,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7%。

六、帝喾

帝喾[zhuānxū],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帝的曾孙,史载:“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国号高阳氏,姓姬,名乾荒。关于颛顼的世系,有两种记载:一种认为颛顼是*帝之孙,昌意(*帝与嫘祖的次子)之子;另一种则认为颛顼是*帝的曾孙,昌意的孙子,韩流的儿子。颛顼后代出现多位对华夏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舜、禹、夏启、勾践、秦始皇嬴*等均是颛顼的后代,而尧、帝挚、商朝祖先契、周朝祖先后稷等均是帝喾的后代。帝喾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河南商丘)。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兴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帝喾即帝位后,史载:“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帝喾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帝喾”之名,初见于春秋时史料中。《礼记·祭法》云:“殷人褅喾”,而《国语·鲁语》则云:“商人褅舜”,三国韦昭认为,“舜”当为“喾”字之误。殷墟甲骨卜辞记载,商人高祖夔。据文史家王国维考定,“夔”,为“帝喾”之名,因形讹而成“夋”。因此,由夔神而分化成喾、夋二神,同见于《山海经》神话中,唯“夋”写作“帝俊”,是全书中最主要、最显赫的一个上帝神。“帝喾”只偶尔提到两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晋代郭璞至近代学者多认为“舜”自“夋”音变而出。是“喾”与“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来已可论定。其后,唯“喾”与“舜”进入历史文献中。喾保持了其东方鸟夷商远祖地位,大都说他与简狄因玄鸟生契。舜除《国语》(韦昭已改为喾)中仍保持其为商族始祖神地位外,其余文献皆与尧并举,成为“三王”前的二帝,失去商祖身份。后因与夏禹、后稷等全境诸族融合成华夏族,帝喾便被编排入*帝世系中,为玄枵之孙,成为与颛顼并列两系中重要的一系。而且,把他编排为尧,挚、契、稷之父,即尧族、商族、周族都成了他的子孙。因为此世系编成于周代,所以把周稷列为长子,商契列为次子,就把这原来对立的主要的东、西两族融合成亲兄弟了。

《五帝德》提出第一种“五帝说”,他便为五帝之一;第二种、第三种两“五帝说”没有他;第四种“五帝说”又有他。至于他与高辛氏的关系,正如颛顼和高阳氏的关系一样,也是到《五帝德》、《帝系》中才合而为一的。以后遂成了历史的定说。《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三国曹植曾作《帝喾赞》以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帝喾是继颛顼后的五帝之一,其后裔形成了族群主要有三,即尧、契、后稷。

尧,帝尧也,也称唐尧,为五帝中的第四时期。其后裔形成祁姓。尧的后裔在春秋时期先后也建立了几十个国家,出现了许多氏族和姓氏。祁姓族群所活动的区域大约在今天的西起陕西中部,向东经晋冀南部、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一带。尧的后裔形成了一批氏族和姓氏,在当今大姓中,帝尧后裔的姓氏有刘、朱、杜、范、傅、龙、陶等11种,其人口大约占总人口8%。而刘姓为当今人口最多的第四大姓氏。

契,后稷与尧,舜应为同一时期存在的氏族,属于子姓族群,由于契氏族的后裔成汤建立了商朝,子姓后裔在商同时期形成了许多国家,宋国是其中最著名的。根据文献粗略统计,契的后裔在商周时期先后产生了多个氏族和姓氏。子姓族群活动地域以河南、河北、山东西部一带为中心,辐射到四周。在当今大姓中,契后裔的姓氏有林、宋、邓、萧、戴、孔、牛、汤、樊等32种,其人口大约占总人口5%。而林姓为当今人口最多的第17位大姓,尤其集中于闽 台地区,为东南地区著名大族。

后稷,是帝喾的直系后裔,与*帝同姓――姬姓,后稷是周氏族的先祖,其后裔周文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强大的周朝,分封了无数的诸侯,其中绝大部分为姬姓诸侯。周朝是我国姓氏形成的成熟和传递稳定时期,所以留下了很多文献记录。姬姓族群活动地域当以陕西、河南、山西、山东一带为中心,辐射到长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在当今大姓中,后稷后裔的姓氏有王、杨、周、吴、孙、郭、何、郑、唐、韩、冯、蔡、于、魏、蒋等种,其人口大约占总人口30%。而王姓为当今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周、吴、孙、郭、何等姓均是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以上的在姓。

总而言之,帝喾后裔人丁最兴旺,主要得益于中国人姓氏形成成熟时期――周朝,姬姓族群大约占了中国人口的三成。在当今大姓中粗略统计,帝喾后裔有王、刘、杨、周、吴等种姓氏,其后裔主要散布在长江南北地区,北部以王、刘为主,西部杨姓领先,长江流域周姓稳守,南方吴林姓族繁荣昌盛,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3%。

七、尧

尧(前--前),又称帝尧、唐尧。名叫放勋,尧是他的谥号,《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尧是古唐国人(今山西临汾尧都区)。育于母家伊侯之国,后徙祁(今山西祁县),故姓伊祁。号放勋,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尧母庆都。十三岁辅佐兄长帝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尧帝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尧的品质和才智俱是非凡绝伦,“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所以他即位以后,局面大变:举荐本族德才兼备的贤者,首先使族人能紧密团结,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官的*绩,区分高下,奖善罚恶,使*务井然有序;同时注意协调各个邦族间的关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处,因而“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天下安宁,*治清明,世风祥和。战国简牍"清华简"《保训》中提到虞舜传承"中道":"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史记·五帝本纪》讲"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童子问易》考证舜帝系大易重卦之人,来自《易经》的德道渊源于舜帝,所以舜被称为易学发展史上五圣之一。

尧为什么被称为唐尧?唐尧的父亲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帝喾。帝喾生有五子,长曰鸷(挚),次曰弃,三曰契,四曰尧,五曰台玺(其子叔均)。鸷就是帝挚,他即位后重用亲信,贪图享乐,致使万民叛离,天怨人恨,灾害频发,动乱四起。当时尧被封在唐邑,其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唐县、望都、顺平、曲阳等地。在中原和陕甘地区连年大旱的时候,北方也同样遭到了旱魔的袭击。但是,唐尧领导当地居民拦河筑坝,引水灌田,从而战胜了旱魔,夺得了丰收,使唐国成为当时的富裕之邦。于是,许多外地灾民纷纷逃往唐国,向唐尧求助。尧以慈悲为怀,无私的救助各地灾民,赢得了万民的敬仰。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帝尧为祁姓刘氏远古一世祖。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八、舜

舜(shùn,约公元前-约公元前),舜(shun):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传说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一说在姚墟(在今山东菏泽);治都蒲阪(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受尧的"禅让"为有虞氏首领。尊号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战国简牍"清华简"《保训》中提到虞舜传承"中道":"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史记·五帝本纪》讲"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童子问易》考证舜帝系大易重卦之人,来自《易经》的德道渊源于舜帝,所以舜被称为易学发展史上五圣之一。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建立虞国,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市),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

成书于尧舜禹时代的《海外南经》简要介绍了当时南亚、东南亚、大洋洲一带的地理概况。《大荒南经》第3段则记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大荒东经第6段记载:“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囯……使四鸟……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从“帝俊妻娥皇”这段记载中能得出,“帝俊”指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帝舜”,又称“舜帝”。因为舜帝一生中娶了几位妻子,其中“娥皇”、“女英”都是尧帝的女儿,羲和与常羲则都是成就很大的女天文学家。舜帝的这几位妻子生了许多子女,如羲和生了十个名字中带“日”字的子女(合称“十日”)。常羲生了十二个名字中都带“月”字的子女(合称“十二月”)。登比氏生了“宵明”、“烛光”两个女儿,舜帝的子女还包括《大荒东经》中介绍的“中容”、“晏龙”、“帝鸿”、“黑齿”;《大荒南经》中介绍的“三身”、“季厘”、“无淫”等。《山海经》的前九卷均撰写于舜帝任中国最高领导人、大禹任其副手的时期,所以《山海经》中记载的“帝”、“帝舜”、“帝俊”均指舜帝。由于大禹长期任舜帝的副手,大禹后来虽继任了帝位,但人们仍习惯称他为“大禹”。

《五帝本纪》是司马迁《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

*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帝。天下有不顺者,*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筴。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蟲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帝。*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硃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於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於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於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於二女。舜饬下二女於妫汭,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於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於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於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以观天命。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肇十有二州,决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彊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於是舜归而言於帝,请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荐之於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硃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授丹硃,则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硃於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硃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硃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硃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後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於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於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於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摄*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硃,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首,让於稷、契与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穀。”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舜曰:“谁能驯予工?”皆曰垂可。於是以垂为共工。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於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硃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硃虎、熊罴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稺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分北三苗。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穀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後禹践天子位。尧子丹硃,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自*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帝出少典,居于轩丘。既代炎历,遂禽蚩尤。高阳嗣位,静深有谋。小大远近,莫不怀柔。爰洎帝喾,列圣同休。帝挚之弟,其号放勋。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郁夷东作,昧谷西曛。明扬仄陋,玄德升闻。能让天下,贤哉二君!欧阳修有一篇著名的*论文《朋*论》中有提到,"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9、少昊

少昊,姬姓,名玄嚣,又作皓、颢。bai又称皓、颢。又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称朱宣。相传为已姓,名挚(或作质),系*帝之子,生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北),能继太昊之德,故称少昊或小昊。都于曲阜(今属山东),设官分职,皆以鸟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死后葬于曲阜之云阳。《帝王世纪》曰: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远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又称白帝,号青阳氏,又号金天氏。又降居江水,故称江氏。是*帝长子,母亲为嫘祖(一说女节)。出生并降居于江水(古代山东西部的一条大河)边。《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居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市北关轩辕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少昊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方天神。他的父亲是太白金星,他的母亲是天山的仙女皇娥。又称“朱帝”、“白帝”、“西皇”、“穷桑氏”,在位84年,寿百岁崩,被后人尊为祖先神帝。嬴姓郯国国君郯子追述其祖先少暤时的官制,说:“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瞗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五雉、九扈、五鸟和五鸠一样都是鸟名。五雉,贾逵注为鷷雉、雋雉、翟雉、鵗雉、翚雉。九扈,贾逵注为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扈,《说文》作雇,“雇,九雇,农桑候鸟”。雇从隹,隹即鸟,故《尔雅·释鸟》写作。少暤以鸟名官,五鸟五鸠五雉九扈共二十四官,都为鸟名。少暤名挚,挚通鸷,也是鸟名,是和鹰相近的击杀类鸟。少暤“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是典型的鸟图腾文化。少昊长大后,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开始时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族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至,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于曲阜,并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分为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五个部族,在这五个部族之外,又分祝鸠、鹃鸠、鸬鸠、爽鸠、鹘鸠五个氏族,以及鹊雉、鹋雉、翟雉、鹈雉、晕雉五个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个扈氏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参考文献:

[1]古史传说的考古观察:三皇五帝能否求证,李伯谦;-07-21

[2]三皇五帝”和“六帝”作为哲学范畴的意义,郭静云,史林;-02-01

[3]三皇五帝与姓氏,宋全忠,寻根-12-10

[4]炎*年代及“三皇五帝”历史研究的新进展王先胜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10

[5]中国远古伏羲氏和神农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