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谣文案一ldquo新民谣rd [复制链接]

1#

“这么多年你一个人一直在走,走过了人性的背后和白云苍狗。”

(作者:李志)“南山南,北秋悲。南山有谷堆。南风喃,北海北。北海有墓碑。”

(作者:马頔)“我知道美丽会老去,生命之外还有生命;我知道风里有诗句,不知道你。”

(作者:陈粒)“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姑娘,却能让你彻底地悲伤。”

(作者:宋冬野)“祝我从此幸福,还祝我枯萎不渡。”

(作者:陈粒)“当你装满行李回到故乡,我的余生却再也没有北方”

(作者:宋冬野)

……

说起民谣或许你最先想到的是李志、宋冬野、赵雷、尧十三、万晓利、莫西子诗等,他们现在是华语民谣的代表人物。事实上,我国最早的“民谣”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诗经》里的“风”即是采集于民间的歌谣。

而在之后的各朝各代里,民谣也一直在延续和发展。像《后汉书》中就有不少民谣记载,《后汉书》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汉初,刘邦的第四子刘长骄蹇自大,不奉法令,并图谋叛乱,后来因为事情败露而被抓了起来。汉文帝免其死罪,废除了他的王位,将他贬谪到蜀中。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百姓作歌曰:“一尺缯,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汉文帝听说之后,追封刘长为淮南厉王,并让刘长的儿子刘安荫袭淮南王的爵位,给他建造宫苑。

再比如宋代王禹偁《和杨遂贺雨》:“若有民谣起,当歌帝泽春。”明朝郎瑛《七修类稿·奇谑·吃苦称冤》记载:“宋熙宁间旱,令捕蜥蜴,一时无获,多以壁虎代送官府。民谣有‘壁虎壁虎,你好喫苦’之说。”

再到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抗战时期形成的“革命歌曲”以及流行至今的“新民谣”,可以说——“民谣”,一直都在路上!

今天,就让我们循着民谣前行的步伐,一起去听几首“新民谣“。

新民谣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时期:

(一)到80年代

新民谣音乐的精神溯源可以追溯到新中国的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的民谣基本上仅有民谣的曲调,是具有浓郁泥土气息,浑然天成的大众音乐。这一时期的民谣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刘三姐”式的山歌型民谣。但它又没有刻意在音乐材料中融合生活中真实的情感,没有民谣的灵*;仅采用了“采风-记谱-填词”来创作的“延安模式”,文化上的那些固有的陈旧意识仍旧捆绑着民谣的“手脚"。

而王洛宾却在吸收西北民谣的基础_上大胆进行了作品的改编,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半个月亮爬上来》。这些歌曲以其浓郁的西部色彩和创新的创作技法而深受海内外民众的喜爱,也为今后民谣特色化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素材。

(二)90年代时期至今

到90年代,民谣和摇滚都还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还没有因为代表性的作品和音乐家而实现大范围的扫盲和普及。而进入九十年代,城市民谣兴起。民谣也就成了城里人创作的一种平民音乐风格。溯其根源,它是一种跨越东方的外来文化的形式。

这一时期,*群、*众兄弟创作的《江湖行》、谢东写下的《笑脸》和毛宁等歌手都因曲风透着民谣的色彩而更富流行,不得不说的是,这一时期也是处于华语乐坛空前繁荣的时期,流行音乐大盛。

这一切也使90年代的流行音乐从本质上和民谣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校园民谣也以强劲的势头兴起,涌现出老狼、李志、朴树等一大批民谣创作人。它不仅映射了年轻人的生活,更是对西方音乐洪水横流的一种深层次的有声的抗议和抵制。经过台湾校园民谣的长期熏陶,大陆校园民谣和诗歌文化也日渐鼎盛。

这一时期的民谣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后,受众群体逐渐获得了一个分类的能力,例如能分辨出乐器的不同音色、懂得音乐的循环结构,并给予各种类型音乐一个基准。开始注重个人感情的真实表达,李春波《小芳》的甜蜜;艾敬《我的》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以及沈庆的《青春》、郁冬《红色的天空》、高晓松《同桌的你》、小柯《等你爱我》等等。

至此,民谣在关心人文色彩的同时又多了些许对现实的质问。新民谣也正式问世。

也许一曲未了就可以泣不成声,也许曲终时,心悦人未散。就个人而言,民谣带给我更多的是生活与故事。不刻意追求花哨的伴奏和多彩的唱腔技巧,更多的还是歌词中简单却又能直击人心的部分。

新民谣发展至今,对我来说真正不朽的还是上世纪的校园民谣,那个时候的民谣纯粹,是真真正正的纯粹,多了一份少年的天真,不像现在夹杂了太多的悲观主义。但这其实也恰恰说明了民谣,依旧在路上,未曾停步。

于如今的我们而言,可能随着快节奏的生活,一颗心也会随之浮躁起来,而我想说的是,我们在一天的劳碌过后,不妨静下心来躺在床上,去沉浸到民谣的世界里去,从中找寻我们如今最需要的朴实与纯净。

文字:李黎

排版:李黎

审核:贺立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