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中期,由于唐玄宗对安禄山等人的过度信任,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若想平叛,则需要一支士气高涨的军队,而想要提振士气则必须有所赏赐。封官许愿就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封赏方式。
官爵赏赐的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给予受封者权力,另一种是酬功。由于叛乱猝然爆发,唐王朝腹地军事力量不足,无法抵抗叛军的侵攻,急需任命大批军事官员和地方官员守备疆土。
由于大唐帝国在叛军的突然攻击下,丢失了都城以及大批赋税之地,因此官爵赏赐的手段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封官许愿
朝廷官军中的官爵赏赐《资治通鉴》中记载正是由于缺乏用来赏赐的物资,唐朝廷更倾向于用官爵来酬功,但也导致了滥爵现象的出现。
1.狗尾续貂
根据可靠史料记载,《资治通鉴》中有关其描述的“听临事注名”体现赏赐的任意性,出征将领拥有的赏赐权的自主性极大,出征将领可任自封赏自郎将至开府的官爵。
甚至“听以信牒授人官爵”,可以私自授予官职,最终造成“大将军告身一通,才易一醉”,朝廷名器沦为笑柄。由于爵位的泛滥,军队内都以负责的具体职事来论高低,一些情况下朝廷还会加封给领兵大将高级文职官衔来彰显其威望和地位。
唐朝史料中记载的这些封赏官爵行为共有一百八十二次。这些赏赐中,有些是因地方官员举荐而进行的封赏。有些是因为获得了唐玄宗下诏下放的任免权而自行任免麾下官吏,这些封赏者由于不能及时同朝廷取得联系,因此执行赏赐权。
例如,由于张巡率军在雍丘抵御令狐潮和李庭望联军有功,时任河南节度使的虢王李巨“假巡先锋使”;平卢侯希逸派遣大将董秦率军渡海,与大将田神功一同攻下了平原和乐安,时任防河招讨使的李铣秉承皇帝授予的便宜行事的旨意,“承制以秦为平原太守”;江淮都统崔圆驻节广陵,与朝廷中央相去甚远。
因此“江淮都统崔圆署李藏用为楚州刺史”,请他暂时署理楚州刺史一职;由于麾下将领王武俊的好言相劝,叛军将领张忠志率举五州投降唐朝廷,唐朝廷封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统领恒、赵深、定、易五州,并赐姓名李宝臣,李宝臣因此提拔常山裨将王武俊,“擢为先锋兵马使”。
2.朝廷中的“关系户”
有些封赏者与朝廷中枢联系紧密,因此并没有执行唐玄宗诏书中允许的赏赐权,他们往往将受封者上报给朝廷由朝廷奖赏,以示顺从朝廷。例如,镇西节度使李嗣业上表请求任命段秀实为怀州长史并知留后事,管理后方军政勤务。
河东节度使邓景山抚御失所,被乱军杀害,朝廷任命河东都知兵马使、代州刺史辛云京为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上任后,辛云京奏请张光晟为代州刺史。从上述论述可见,若是举荐者们与朝廷中枢联系紧密,则上疏举荐受赏者,若是与朝廷中枢联系不紧密则行使便宜处置的权力,“承制”进行封赏。
在这些浩瀚的封赏中,也存在同时受封多种官爵的现象。如:平原太守颜真卿在受任平原防御使,同时受任户部侍郎;许叔冀受任河南都知兵马使时,还兼任御史大夫;叛军降将能元皓受任河北招讨使时,还同时受任鸿胪卿。
还有很多地方实职官员或者领兵大将由于获得功勋,而在本职基础上加朝廷中央官职,如李光弼因为赫赫战功加封侍中,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兼任太常卿等。
经统计,同时封赏中枢官职和地方实职的赏赐行为共有8次,同时封赏兵马元帅府属官和地方实职的赏赐行为共有5次,同时封赏王爵和地方实职的赏赐行为共有3次,同时封赏中枢官职和兵马元帅府属官的赏赐行为共有一次。
同时封赏中枢官职和三师、三公或三少等中央虚职的赏赐行为共有3次,同时封赏三师、三公或三少等中央虚职和兵马元帅府属官的赏赐行为共有一次,同时封赏中枢官职和王爵的赏赐行为共有一次,同时封赏兵马元帅府属官、王爵以及地方实职的赏赐行为共有一次。同时封赏中枢官职、兵马元帅府属官以及地方实职的赏赐行为共有两次。
此外,唐肃宗为处理陈希烈等叛唐投靠叛军的将相大臣们,任命礼部尚书李岘、兵部侍郎吕諲为详理使,任命殿中侍御史李栖筠为详理判官,审理陈希烈等大臣的案件。
二、物质奖励
朝廷官军中的物质赏赐唐朝廷对将士们的封赏中物质赏赐不多,究其原因,是由于唐朝廷失去了用来赏赐的物资来源。由于不能及时抵挡叛军攻势,唐朝廷很快失去了位于王朝腹地的几大仓库。
1.财物激励
在出奔入蜀前,唐玄宗认为很容易就可以平定安禄山的叛乱,因此并未有大肆封赏将士的行为。仓促出奔入蜀,长安的左右藏库内所藏物资也没有携带走,而东京洛阳的财货早已失陷敌手。
由于永王之乱和叛军袭扰,江淮荆襄的财赋也不能及时地到达朝廷手中,直到永王之乱被平定情况才有所好转。但是江淮的财赋不足以支持唐朝廷对军队进行大规模的封赏,“是时府库无蓄积,朝廷专以官爵赏功”。
但史料中仍记载部分关于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廷进行的物质赏赐。由于唐朝廷缺乏兵员,因此经常厚募将士,在募兵时提高待遇,本文将这种厚募行为归属到物质赏赐中。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军席卷南下,官军无法抵挡,唐玄宗感到危机,因此“出内府钱帛,于京师募兵十一万”。
北海太守、河北招讨使贺兰进明围攻信都久攻不下,贺兰进明的录事参军第五琦劝谏他“厚以金帛募勇士”,最终士气大振才攻下信都。唐玄宗出奔时,进行了少量的赐物行为,唐玄宗出奔前,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顿六军,“厚赐钱帛”。
夜宿扶风郡时,由于成都进贡的春彩恰至扶风,唐玄宗用这批春彩赏赐随行将士。李泌建议唐肃宗将唐玄宗赐给张良娣的七宝鞍上的珠玉取下用来赏赐有功将士,可见这类珠宝也是赏赐的内容之一。
2.以食为天
除了用金钱珠宝和布帛来赏赐将士外,唐朝廷还有用粮食来赏赐将士的现象,上文已提到,高仙芝引兵退至潼关之前,曾取太原仓的钱绢等分赏将士们,边令诚认为他“盗减军士粮赐”。
宝应元年发生的绛州之乱,起因是因为饥民叛乱,而军队的粮食也不够用度,这可以侧面佐证唐朝廷曾用粮食来赏赐将士。除了这些直接赏赐之外,由于唐朝廷向来禁止将士劫掠民间,如李光弼攻下赵郡后“士卒多虏掠,光弼坐城门,收所获,悉归之”,所以默许纵容将士劫掠民间也算是一种赏赐。
三、其他赏赐内容
1.大宴士卒
尹子奇围攻睢阳,张巡认为自己死守睢阳是为报国恩,而将士们舍身守睢阳却得不到相应的酬劳和功勋,因此感到十分心痛,他的话激起将士们的战斗热情。
而后张巡“大飨士卒”,并且是“椎牛”以“飨士卒”。牛作为古代社会重要的生产资料,很少被食用,从此可知张巡“飨士卒”的规格很高。
飨毕,张巡“尽军出战”,大败尹子奇。张巡在对士卒语言激励后进行“飨士卒”,鼓舞了士气,让士卒饱食以保障其气力足够应付战斗。
史实证明张巡的“飨士卒”行为达到了预期效果,张巡率军昼夜出战数十合,屡挫敌锋芒。
2.易子而食
《旧唐书》和《新唐书》中也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旧唐书》中并无张巡“椎牛飨士卒”的记载,但有“杀妾飨士卒”的记载。在睢阳城内发生人民易子而食的惨状后,张巡担心会影响军心导致睢阳城沦陷敌手,便当着三军的面杀妾作食来宴请三军将士。
《新唐书》中记载,由于李巨调拨睢阳城内一半的积粮去援助濮阳和济阴的官军,因此在尹子奇的长期围城下,城中粮草柴火很快便竭尽了。
张巡于是杀掉自己的爱妾来款待士卒,“坐者皆泣”。此处张巡“杀妾飨士卒”同《旧唐书》中记载的相当。从“坐者皆泣”中的“坐者”也可以看出,张巡对士卒的款待规格合乎礼仪,符合飨礼中宾客坐而享受供奉。
通过这段史料可以得出结论,睢阳城中粮尽,张巡为防城内民心和军心有变,为了笼络民心激励士气,因此杀妾来“飨士卒”。在城内无粮的情况下,“飨士卒”是一种赏赐性的行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盛世局面,使大唐帝国由盛而衰。虽然唐王朝的统治者费尽千辛万苦,甚至不惜从西域诸国借兵平叛,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但从此,这个曾经的大帝国也在这次动乱中元气大伤,在中亚的威信将不复存在。
而在平叛过程中,封赏过度的情况,也导致了日后节度使们割据的问题。虽然在唐王朝的中后期,也曾出现过类似于“大中之治”一样的短暂治世,但再也无法回到那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