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水经注里的弥河水经巨洋水注 [复制链接]

1#

《水经.巨洋水注》考略

A

○巨洋水

△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北,过其县西。

泰山即东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谓之巨目末,王韶之以为巨薎,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其水北流迳朱虚县故城西,汉惠帝二年,封齐悼惠王子刘章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东入海。丹水由朱虚丘阜矣,故言朱虚城西有长坂远峻,名为破车岘。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谓之凡山,县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类,音从字变也。

巨洋水,又作巨蔑水、巨昧水、洱水、渳河、具水、瀰水,即今山东境内弥河。源出临朐县沂山西麓,北流径临朐县东,又北经青州市东,又东北流径寿光县界,东北入海[1]。

破车岘,《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破车岘即穆陵关。在今山东沂水县北。《水经·巨洋水注》:“朱虚城西有长坂远峻,名为破车岘。”《元和志》卷10临朐县:“破车岘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按,岘高七十丈,周回二十里,道径险恶,因名破车岘。”[2]临朐县地方文史学者王新生先生认为按方位、间距标示,破车岘应在今柳山镇之洪山岭。[3]按上述郦注“朱虚城西有长坂远峻,名为破车岘”比对穆陵关遗址(沂水县关顶村)所处方位结合百度地图等综合校验,显然《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元和志》等将破车岘与穆陵关混为一谈是错误的。按朱虚县故城(临朐县柳山镇城头村)所处的位置。本文姑从王新生先生所论。而比对百度地形图(如下图),初步推析破车岘约今临朐县柳山镇城头村西,福山一带。而结合地名渊源考量,位于福山东南的西陡崖村与东陡崖村,很可能便是因上述注文“长坂远峻”的地貌特征而命名的。

按:穆陵关遗址位于临朐县与沂水县交界的沂水县关顶村。穆陵关为“齐南天险”,是齐国南境的重要门户,东周时期东南各诸侯国通往齐都临淄最便捷的交通要道之一。在西周初年,穆陵关只称“穆陵”。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叛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这里面的地名“穆陵”即后来的穆陵关……临朐地方学者宫德杰认为齐长城穆陵关段主线的修筑时间约在战国中期,田氏代齐之后修筑。据《水经注·汶水》:“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临朐汉代称朱虚,“朱虚县泰山”。经考证,“朱虚县”位于今临朐县东南,其故城“朱虚故城”即今临朐县柳山镇城头村朱虚故城址。朱虚故城址西距沂山仅30公里。汶水有多条,而特指出朱虚县的汶水即发源于沂山,流经汉代朱虚故城址的汶河。这里的“泰山”指的就是沂山,沂山自古有“东小泰山”或“东泰山”之称。齐长城的主线,即由沂山西麓的下龙湾、周家庄、水石屋顺山而上至沂山玉皇顶,从玉皇顶翻山,经沂山东麓的桲根腿村到达穆岭关。“西接岱山”当指泰山。[4]。

凡山,即丹山。在今山东临朐县东三十六里。《史记·封禅书》:“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朱虚县:“凡山,丹水所出,东北至寿光入海。”疑凡山为丸山之讹[5]。

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迳剧县故城东,东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东丹水也。北迳县,合西丹水而乱流,又东北出迳渏薄涧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寿县,积而为渚。水盛则北注东南流,屈而东北流迳平寿县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谓之鱼合口。丹水又东北迳望海台东,东北注海,盖亦县所氏者也。

丹水,在今山东寿光市境。有二源:一出昌乐县南方山,为东丹河;一出临朐县东北丹山,为西丹水。俱东北流径昌乐县西北合流,又东北经寿光市会尧河,东入潍坊市北境注于白狼河。《水经·巨洋水注》:朱虚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为丹水所出。“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也”。[6]

渏水、渏薄涧,大圩河,最早叫做渏水;地方学者称清代文人郭麐久居大于河下游河畔杨家庄,修建杨峡别墅,在其听渏山房里写下大量竹枝诗,其中有一首专门写大于河的:“渏水发源渏薄涧,土名今作大于河;若教不考《水经注》,难辨千年已后讹”。渏水后称大圩河,之后又称做大于河,沿用至今[7]。

平寿县,西汉置,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潍坊市西南(今潍城区平寿村附近[8])。东汉属北海国。《后汉书·张步传》:张步为耿弇所败,自剧“退保平寿”,即此。西晋为北海国治。北魏为北海郡治。北齐废。唐武德二年()复置,属潍州。六年()省。[9]

B

△又北过临朐县东。

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治泉水注之。水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冶泉祠。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间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小东有一湖,佳饶鲜笋,匪直芳齐芍药,实亦洁并飞鳞。其水东北流入巨洋,谓之熏冶泉。

上述注文系郦道元自叙少年时候,随父宦游山东,与友人游息临朐县熏治泉水上的情况[10]。王新生先生认为此处郦道元满腔热情地对自己少年时期游览的老龙湾的优美风光作了绘声绘色地描述[11]。

总角之年,源见“总角”。指年少之时。王闿运《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君孝思纯穆,神情渊静,总角之年,研精六艺。”[12]未成年者在头两侧束发如角,称总角,借指童年。杜甫《醉歌行》:“总角草书又神速,世上儿子徒纷纷。”[13]

又迳临朐县故城东。城古伯氏骈邑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奴为侯国。应劭曰:临朐,山名也。故县氏之。朐亦水名,其城侧临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矣。其城上下沿水,悉是刘武皇北伐广固,营垒所在矣。

临朐县故城,王新生认为临朐县名称之由来,东汉应劭说得很清楚:“临朐”二字是一座山的山名,所以以此命名该县为临朐县。临朐山,又称临山、朐山,故合称临朐山,后世简称朐山。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临”字当作动词,产生了“临山”还是“临水”的争执。“其城侧临朐川”,“川”字为“山”字之误,意为其城侧近临朐山[14]。当地学者张铭璇认为缾邑在西周成王册封纪国之前便已存在,以其位于宝缾山麓故名缾邑;此邑存世四百余年,建筑规模颇为宏大,故春秋初期又演称郱(bīng)邑。公元前六九三年,齐师伐纪国,郱邑则于战火中夷为废墟,地域归齐。齐王委派伯氏大夫为治宰,伯氏遂离开缾邑原址三十余里,择址于朐山东北建立宰邑;因临近朐山,似乘骈驾,故名骈(biàn)邑;以其位处弥水之涘,常为水患,故而西迁河西高处,复建骈邑,称谓依旧。后为管仲褫夺,另委治宰,而伯氏心服无怨。战国时期,因骈邑方位变化,难称骈驾之实,故以临近朐山谓之:朐邑。[15]

巨洋水又东北迳委粟山东,孤阜秀立,形若委粟。又东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东南迳逢山祠西。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即石膏山也。麓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鸣则年凶。郭缘生《续征记》曰:逢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人、石鼓。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闻数十里。洋水历其阴而东北流,世谓之石沟水。东北流出于委粟山北,而东注于巨洋,谓之石沟口。然是水下流,亦有时通塞,及其春夏水泛,川澜无辍,亦或谓之为龙泉水。《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所出是也。今于此县,惟是渎当之,似符群证矣。

委粟山,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北二里。《清一统志·青州府一》引《县志》称:委粟山“亦名稷山,上有后稷祠”。[16]

洋水,《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此处的洋水即今山东青州市南之南阳河。《汉书·地理志》齐郡临朐县:“石膏山,洋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定。[17]当地学者王新生认为洋水即今石沟河,上游有二源头,一发源于仰天山,为南源,一发源于黄巢关南,为北源。逄山,分南北二山,南山称南逄山,又称方山;北山称北逄山,又称玲珑山、石膏山。北逄山因为山石多窍,风吹作响,民众讹为石人打石鼓,遂奉为神异。旧志相沿渲染这一迷信说法。郦氏误指为南逄山旧时有逄山祠,祀石社、石鼓,根据郦氏误指错建在南逄山之下。龙泉水,发源于孟婆山,经纸坊、龙王庙村在南关汇入弥河。郦氏错把龙泉水与石沟河混为一水。逄山地区原为临朐辖地,今属青州。[18]。

经腾讯地图鸟瞰校验,地方学者王新生先生的考释显然是相对正确的。洋水应为今石沟河。上述注文“洋水历其(石膏山)阴而东北流”之石膏山约今逄山自然风景区。而郭缘生《续征记》“石人辄打石鼓,闻数十里”之说很可能如王新生先生所论系因玲珑山(北逄山)山石多窍,风吹作响,导致民众讹为石人打石鼓,遂奉为神异。

巨洋水又东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地,东流注于巨洋。巨洋水又北会建德水,水西发逢山阜,而东流入巨洋水也。

邳泉口,王新生认为邳泉口指今青州闵家庄南河口。水指源于清凉山的赤涧水。[19]

建德水,吕朋从地名渊源的角度推析建德水在今東、西建德村之間,并认为建德水今北入南陽河,不入彌河,當改道所致。《齊乘》卷二《益都水巨洋水》建德水“出(青州)府南七里洞,俗名七里河,水東猶有建德村。”按,今青州市黄樓鎮仍有東、西建德村[20]。本文姑从吕朋所论。

C

△又北过剧县西。

巨洋水又东北合康浪水,水发县西南山其山,无事树木,而圆峭孤峙,巑岏分立。左思《齐都赋》曰:山其领镇其左是也。

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巨洋水又东北迳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春秋.庄公四年》,纪侯不能下齐,以与弟季,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后改曰剧,故《鲁连子》曰:朐剧之人辩者也。汉文帝十八年,别为菑川国,后并北海。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错为侯国,王莽更之曰俞县也。城之北侧有故台,台西有方池。晏谟曰:西去齐城九十七里。

康浪水今康浪河。《齐乘》卷二《益都水·巨洋水》:康浪水“即今香山南狗王河。《三齐略》日,康浪水在齐城西南十五里。”《清一统志》卷一七〇青州府《山川》:“康浪水,在益都县东。”按,清代益都县治今青州市,康浪河正在城东[21]。

山其山,比对上述腾讯地形图,溯源康浪河颇疑山其山约与临朐县今灵山、摩天岭等有渊源。

剧县故城。本纪国,战国齐剧邑,西汉初置县。治今山东寿光市南。西汉为甾川国治,东汉为北海国治。西晋属东莞郡,南朝宋及北魏、东魏属北海郡。北齐废。[22]纪国故城位于山东省寿光县纪台镇纪台村、黄孟庄、冯家庄周围,系东周、汉遗存。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年勘探发掘东北城角。现残存有城东南角、西南角、西北角汉代城墙三段,共长米,残高2~5米,宽5~15米。黄褐土分层夯筑。已探明城外四周均有护城河,宽20米左右。城内文化堆积厚约1~3米。东北部有一土台,现长67米,宽52米,高约12米,黄花土夯筑。台东南角暴露有大量汉代砖瓦及石柱础。采集有战国时期泥质灰陶树木双马纹半瓦当、篇残片和汉代泥质灰陶钵口、罐口、碗口、卷云纹“长乐未央”瓦当、花纹方砖等。纪,周国名,姜姓,侯爵,春秋时灭于齐,在今山东寿光县南。《左传隐公元年》“纪人代夷。”应劭曰:“古纪国,今寿光县纪亭是”。《齐乘》载,纪城,在寿光县南三十里,即剧城也。清康熙三十七年()《寿光县志》载为春秋纪城,汉剧县治所。[23]

耿弇破张步于临淄,追至巨昧水上,僵尸相属,即是水也。巨洋水又东北迳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而东北流。墓侧有一坟,甚高大,时人咸谓之为马陵,而不知谁之丘垄也?

辟闾浑墓,晋隆安二年(),南燕慕容德攻占青州,杀辟闾浑。墓在今青州何官镇之臧台,墓西五里有马陵台[24]。陆帅认为慕容德入青齐时,辟闾浑被追斩于莒城,即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周边。其尸骨由莒城回葬广固,必然要经过慕容德的同意。则该墓的营造时间,当可断在南燕时代。辟闾浑盘踞青齐多年,在当地自然颇有声望影响。安厝其尸骨,恐怕与特赦其子辟闾道秀、招揽贤才一样,是南燕政权安抚当地旧有势力的一种举措[25]。

巨洋水又东北迳益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涤荡也。晏谟曰:西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伐公孙渊,北徙丰人,住于此城,遂改名为南丰城也。又东北积而为潭,枝津出焉,谓之百尺沟,西北流迳北益都城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侯国。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

益县故城,按方位推析颇疑与寿光市南环路一带规模庞大的呙宋台遗址有渊源。该遗址位于寿光市孙家集镇呙宋台村西侧,系商、西周、汉遗存。面积约80万平方米。文化佳积厚3~4米。采集遗物有:商代泥质灰陶绳纹罐;西周陶片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夹砂褐陶次之,少量红陶。纹饰有绳纹、堆纹、弦纹、网纹、三角纹、云雷纹,可辨器形有鬲、篮、罐、豆、盆、陶拍,以及铜爵、觚、辔和石铲、斧、镰;汉代铜熏炉等。(见《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年9月)[26]

北益都故城,位于今寿光市古城乡古城村南侧,系汉代遗存。古城平面呈圆角方形,城墙东西长米,南北宽米。现残存东城瑞长约50米,残高2~3米宽2~13米,黄粘土分层夯筑。城内文化堆积厚约1.50--2米。年出土“货泉”铜币75公斤。采集有汉代泥质灰陶盆口、绳纹盆口、罐口,以及铜洗、“大布黄千”铜钱、石钱范等。民国二十五版《寿光县志》载:“王胡城,在县城北十五里,古益都城也。《汉书》王子侯表: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年)封淄川懿王子胡为益都侯,即此。故俗相沿曰王胡城。”(见《文物》年第3期)[27]

巨淀,即巨淀湖,古作巨淀,钜定,又名青丘泺。北魏至元代,其主要入注河流淄河在湖中淤积成堤,将巨淀湖一分之二,西南谓之巨淀湖,东北谓之清水泊。民国时期两湖渐干,建国后基本消亡;韩美、张维英等学者认为这些古湖泊的消亡与气候变化、河道迁徙、人类活动有关,其中河流改道是湖泊消亡的主要原因。[28]

图表1摘自韩美;张维英;李艳红;张丽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地理科学,-10-28

△又东北过寿光县西。

巨洋水自湖东北流,迳县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汉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鲤为侯国。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既无碑志,未详所立。巨洋水又东北流,尧水注之,水出剧县南角崩山,即故义山也。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为角崩山,亦名为角林山,皆世俗音讹也。水即蕤水矣。《地理志》曰:剧县有义山,蕤水所出也。北迳山其山东,俗亦名之为青水矣。

寿光县故城,即牟城故城。位于寿光市洛城镇中心牟城村东北米,系汉代遗存。城址平面近方形,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城墙已平毁。城内文化层堆积厚约1.5米。采集有汉代泥质灰陶豆把、豆盘等。民国二十五年版《寿光县志》载:“牟城为古时寿光县城,即前汉时县城”。[29]

尧水,即古蕤水,亦即今山东之尧河。《水经·巨洋水注》:尧水“出剧县南角崩山,即故义山也……水即蕤水也”。《清一统志·青州府一》:尧水“即古蕤水也。源出临朐县东北尧山,北流径昌乐县西二十里。又北径寿光县东,又东北流入丹水”。今丹、尧合流后仍称尧河。[30]

角崩山,即今山东青州市西北之尧王山。[31]

尧水又东北迳东、西寿光二城间。应劭曰:寿光县有灌亭。杜预曰:在县东南,斟灌国也。又言:斟亭在平寿县东南。平寿故城在白狼水西,今北海郡治。水上承营陵县之下流。东北迳城东,西入别画湖,亦曰朕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东北入海。

东、西寿光二城,按《寰宇记》卷一八青州寿光县:“斟灌城,亦名东寿光。”东寿光城,即斟灌城;西寿光城,即汉寿光县故城。[32]东寿光城(斟灌故城)位于寿光市留吕镇东、西斟灌村周围。系汉代遗存。平面呈方形,东西、南北各长米,面积约万平方米。城墙早年平毁。斟灌河自西南而来,沿南瑞和西墙外侧分流。城内文化堆积厚约1米。采集有泥质灰陶罐口、盆口、简瓦等。民国二十五年版《寿光县志》载“斟灌城,在今县城东北四十五里,按《竹书纪年》:夏帝相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浇师石灭斟灌即此。”(见《寿光县志》)[33]

白狼水,即今山东潍坊市东白狼河。《新唐书·地理志》北海郡北海县:“长安中,令窦琰于故营丘城东北穿渠,引白浪水曲折三十里以溉田,号窦公渠。[34]

营陵故城,《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认为营陵故城位于昌乐县马宋镇古城村,系东周、汉遗存,城址平面呈方形,长宽各米。城墙残高0.50--5米,墙基宽度在8--21.5米之间,夯土板筑,夯层厚10厘米左右。西墙、北墙中部各有一缺口。城内文化堆积厚0.5--1米左右。地表散见大量砖瓦陶片。采集有东周时期泥质灰陶豆把,汉代泥质灰陶卷云纹瓦当、尖底盘口罐、四神四兽铜镜等。《昌乐县续志·古迹》、《汉书地理志》载春秋时,该城为杞国故都缘陵,齐桓公曾迁杞于此,汉因之曰营陵,为北海郡治。《齐乘》又云:“营丘、营陵合为一埃,盖为姜齐始封之地。[35]

吕朋认为古城村在白狼河之北,不在其南,据郦注古城村遗址不当是营陵县故址所在,《中国文物地圈集》所言恐非。并以为古城村遗址当是汉平寿县故址所在。推测营陵县故址或在今营丘镇驻地,营丘镇正在白狼河南,且在古城村的上游[36]。

然按古城村庞大的东周、汉城遗址规模(约万平米,长宽各米)推析,很显然如此庞大的汉城规模与营陵县故城曾为西汉北海郡治所有莫大的关联;而平寿县故城在东周、汉代并未做过郡或更高级别的治所,故此从规模规制上可大致排除昌乐县马宋镇古城村为平寿县故城的可能性。至于今古城村在白浪河之北不在其南与郦注所述方位不符的情形,应与白狼水流域为平原地貌可能发生过大幅改道有关。故此本文依然从《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所论:营陵故城即昌乐县马宋镇古城村的东周、汉古城遗址。

别画湖,又叫朕怀湖、长泊湖。东汉中期开始解体,北魏时分解出黄荞洼、莲花坡,元明之际又分解出永安湖、高庄洼。民国时期,别画湖及其分解出的湖泊全部消亡。韩美、张维英等学者认为这些古湖泊的消亡与气候变化、河道迁徙、人类活动有关,其中河流改道是湖泊消亡的主要原因。[37]

D

斟亭在溉水东,水出桑犊亭东覆甑山,亭故高密郡治,世谓之故郡城,山谓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皆非也。《地理志》,桑犊,北海之属县矣。有覆甑山,溉水所出,北迳斟亭西北。按《地理志》,北海有斟县。京相璠曰:故斟寻国,禹后。西北去灌亭九十里。溉水又北迳寒亭西,合白狼水。

溉水,在今山东潍坊市东南四十里。《汉书·地理志》:北海郡桑犊县“覆甑山,溉水所出,东北至都昌入海”。《水经·巨洋水注》:溉水“出桑犊亭东覆甑山……北径斟亭西北。……溉水又北径寒亭西,合白狼水”。元于钦《齐乘》卷2“白狼水”条下谓溉水即今东虞河。[38]

覆甑山,又名塔山。即今山东潍坊市东南四十里溉源山。《汉书·地理志》北海郡桑犊县:“覆甑山,溉水所出,东北至都昌入海。”唐天宝六年()改名溉源山。[39]另据潍坊市坊子区相关文史资料:塔山,亦称溉源山,俗名灵山。在坊子镇东南五公里与安丘县交界处,地理座标为东经.,北纬36.。有关灵山的记载颇多,《太平寰宇记》称:“山形如塔故名”。《山东通志》中有“塔山俗称灵山”的记载。《昌乐县志》云:“灵山亦日溉源山,溉水所出此”。《潍县志》载:“塔山又名溉源山,东丹河亦名溉水,源于此,上有窦建德庙。”塔山名播四方,远近闻名。塔山顶上曾建有庙宇古刹,旧时烟火旺盛,四方客游多有登山观景者。最为诱人的名景为塔山望日。[40]

↑塔山之形,确如一口倒扣的甑。

桑犊亭,据当地学者考证在坊子镇泉河头村东南约二里许,有我国西汉景帝二年(公元前年)置桑犊城遗址一处,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四十四年的历史。其东至荆山洼镇才子官庄,西到范家沟,南延至东房仕村北、南北长约l米。l年12月潍坊市《地名资料汇编》中述:“桑犊县在今……泉河头附近……东汉为平汉县……废除了斟桑犊二县”。据《潍坊市志。四卷》载:“泉河东南二里许,即桑犊亭,据史书载上溯五千年即有部落在此居住,从事牧放劳动生息,故曰“桑”和“犊”,后人虽在此旧城遗址上重建新城,并久犁为田,但桑犊之称却一直延续到汉。”年潍坊市文物部门到该遗址进行了普查,并在遗址四至砸以木牌,上书“桑犊遗址”四字,委当时泉河头村民兵连长李金五为该遗址保护人,发给红皮证书。年山东某大学在此进行过考古发据,出土有大量砖瓦陶器碎片。年11月28日,潍坊地区文物普查小组,由地区文物组孙敬明同志率诸城市博物馆、安邱县博物馆、南流镇文化站等负责同志,对该遗址做了认真亏查,事后整理了考查资料,上报市、省、国务院有关领导部门,据考查概况如下:土质与积层情况:黄土层约1米左右,以下为姜干石土。从深沟断崔上看断断续续露出灰土堆积,有大小方坑,积灰有厚有薄,厚者1至2米,薄者40至50厘米。今有南北深沟(俗称死人沟),断崖陡壁高达10米左右。相传此沟为当时城中街道。沟宽50余米,北端积水成汪,略高处已辟为良田。暴露遗物:地表文物较少,土灰层中时有陶瓦残片。《滩坊市志.四卷》中说:“过去在此曾发掘过新石器时代之蚌器、陶器等文物……”。l年深翻土地时,当地农民曾挖出过一个陶罐,肚大口小,据考古家称此为古时之量具,名曰“量”(现存泉河头xx家中)。还挖出过石斧及砖瓦陶片等,所出土之盆罐等现存安邱博物馆[41]。

而按桑犊亭(坊子镇泉河头村东南约二里许)与覆甑山(溉源山、灵山)的相对位置考量上述注文“水出桑犊亭东覆甑山”应校正为“水出桑犊亭东南覆甑山”

《郡国志》曰:平寿有斟城,有寒亭。薛瓒《汉书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东郡灌是也。明帝以封周后,改曰卫。斟寻在河南,非平寿。又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书.序》曰:太康失国,兄弟五人,徯于洛汭。此即太康之居为近洛也。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国语》曰:启有五观,谓之奸子。五观盖其名也。所处之邑,其名曰观。皇甫谧曰:卫地。又云:夏相徙帝丘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穷后既仗善射,篡相,韩浞亦因逢蒙弑羿,即其居以生浇,因其室而有豷。故《春秋.襄公四年》,魏绛曰: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是以伍员言于吴子曰: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是也。有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之死也,逃于鬲氏。今鬲县也。收斟灌、斟寻二国之馀烬,杀韩浞而立少康,灭之,有穷遂亡也。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宅其业而表其邑,纵遗文沿褫,亭郭有传,未可以彼有灌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名,而专彼为是。以土推传。应氏之据,亦可按矣。尧水又东北注巨洋。伏琛、晏谟并言,尧尝顿驾于此,故受名焉。非也。《地理志》曰:蕤水自剧东北,至寿光入海。沿其迳趣,即是水也。

“今河南有寻地”,《水经.洛水注》中洛水支流鄩水,又名鄩溪,源出山化乡新光明村南沟,经寺沟龙泉寺,南注洛河。[42]据当地学者实地考证在今偃师东北山化寺沟一带的鄩水,现在仅如灌溉小渠道一样,叮咚汩汩,由北而南,俚人用之浣洗,也可浇少量田亩[43]。而按郦注“(鄩水)世谓之温泉水”推析,颇疑附近的偃师市汤泉沟与之有渊源。斟鄩(zhēnxún)、鄩城、南鄩(上鄩)、北鄩(下鄩)等地望均应与鄩水有关,按《水经.洛水注》等结合相关文普资料综合推析,规模庞大的稍柴遗址很可能便是郦注所谓之南鄩(上鄩)。)稍柴遗址遗址东西长约0米,南北宽约米,面积约万平方米。年发现,年开始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清理窖穴45个,墓葬7座,出土陶、石、蚌、骨等各种遗物多件。近年来,对该遗址进行复查、勘探,确认该遗址早在仰韶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龙山、新砦期、二里头、商、周至汉代一直延续不断,以龙山、新砦期、二里头文化遗存为主[44]。(详拙作《水经.洛水注》考略[45])

来旸、鲁维铭认为夏都斟寻得名于斟寻部族,由于斟寻部族多次迁移,以至于斟寻之名遍布黄河中下游。[46]

启有五观,叶晓锋等学者认为:楚语中的“观”表示儿子。而从其他上古经典文献记载来看“五观”和“五子”相当,《汉书·古今人表》:“大康,启子,昆弟五人,号五观。”《楚辞·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逸周书·尝麦》:“其在启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庄述祖进一步指出“五子,即五观也”,这是非常正确的,也就是说,“五”就是表示数词,“观”即“子”,“启有五观”就是“启有五子”……上古楚国与说南亚语的濮人关系密切,楚国开国就是占领濮人的领地才进而强盛的。受此启发,叶氏等发现“启有五观”的“观”"koon[47]以及南方汉语方言中表示“子女”或“孩子”意思的“官”正是和南亚语言中表示“儿子”构成对应。通过对古汉语、方言以及南亚语的比较,他们认为“观”“官”以及“昆”等在古籍和方言中表示“儿子、儿童”含义的词语在语源上可以追溯到南亚语表示“儿子、儿童”的词语kon、koon或kuan等……值得注意的是,蒙古语族语言表示“儿子、小孩”的词语与南亚语以及上古汉语表示儿子孩子的词语非常相似。“儿子、男孩”蒙古语xobqun,土族语ku:,保安语kun,东乡语kawon,康家语kugo,莫格勒语koun~kau~kaun。1表示“儿子”的词语,蒙古语与南亚语之间是偶然相似还是语言接触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48]

△又东北入于海。

巨洋水又东北迳望海台西,东北流。伏琛、晏谟并以为平望亭在平寿县故城西北八十里,古县;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详也。按《史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赏为侯国。又东北注于海也。

平寿县故城,详前文。

望海台,秦始皇筑此台以望海,遗址在山东荣城县东召石山下。《水经·巨洋水注》:“巨洋水经望海台西。或言始皇开以望海,因曰望海台”[49]《寰宇记》卷20文登县:“望海台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古老相传始皇在成山垒石造此望海。伏琛《齐记》云:‘始皇欲渡海,立石标之为记。

[1]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2]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3]《水经巨洋水注》考释王新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朐县委员会学宣文史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朐县学宣文史委员会,3.11,第页

[4]宫德杰:齐长城要隘穆陵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年第4期,中国长城学会专题资料汇编

[5]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6]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7]新浪新闻历史看点:潍坊市区的几条河,年02月02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