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莽究竟是不是穿越者别被误导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不能治得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522/7157873.html

王莽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个真正君临天下十余年却又不被后世承认的皇帝。他亲手终结了西汉长达两百余年的统治,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但却在历史上不被承认甚至地位连三国、南北朝、五代这些兵荒马乱、四分五裂的朝代都不如的“新”王朝。

王莽的人生以篡权为分水岭,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他把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的华丽效果。但到了后一阶段,他却又把一手好牌毁的一干二净。

将天下田改为王田,禁止奴婢和土地买卖,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全部收归国有,这一切看上去似乎确实与当时那个年代格格不入。近些年来,有些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觉得他所推行的措施很有点现代社会的感觉,于是就有了王莽是穿越者的说法。

但是,说实在的,现在但凡有点常识的人(只要看过三国演义、宫斗剧),就不会像他那样活生生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烂。

咱们从他怎么上台的开始说起。

王莽之所以能够当权,只有一个原因——他有背景。这个背景就是他的姑姑王政君。

王政君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克夫”女王。她有过三次“婚姻”。第一次,两家已经定好了婚事,但还没过门,她未婚夫死了。第二,她父亲又和另外一家定好了婚事,可还是没过门,未婚夫又死了。他父亲吓一跳,连忙找算命先生,问问这是怎么回事。算命先生说了,你女儿命太好,这两家人消受不起。第一家是谁,史书没有记载。第二家可不是普通人,王政君老爹给她找的未婚夫是堂堂的东平王。

连王爷都消受不起,那想来只能献给皇帝了。偏巧,皇帝后宫招聘,王政君就进宫了,成了宫女。又偏巧,太子的宠妃去世了。皇后给儿子挑太子妃,选中了刚入宫不久的王政君和其他四个宫女,让太子从中挑选一个作太子妃。还是偏巧,太子是个痴情之人,根本没想再娶,为了应付老妈,他随手一指,结果王政君就成了太子妃。依然偏巧,太子之前和其他妃子夜夜风流都徒劳无功,和王政君只睡了一夜,王政君就怀上了,而且生了个儿子。这一下子就把其他妃子全比下去了。由于有了这么多的偏巧,当四年之后汉宣帝驾崩,王政君就一跃而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王政君之前连克两位未婚夫,她的老公虽然贵为皇帝,而且不怎么和她在一起,她也照克不误,只不过花了点儿时间。公元前33年,王政君的老公汉元帝病逝,享年43岁。王政君升级成为皇太后,从此开始把自己的娘家人提拔到政府要害部门,把持朝纲。

王莽这一年才12岁,当然轮不到他。在他之前,他的伯伯、叔叔们(他父亲死得早)已经若干年把持位居百官之首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一职。到这些伯伯、叔叔们一一去世,已经是公元前7年。这一年王莽38岁,王政君64岁,皇帝汉成帝44岁。王莽终于熬成了一把手。可好景不长,不到一年,汉成帝死了。由于汉成帝没有儿子,只能传位给侄子汉哀帝刘欣。

这个变故对于王莽是一个重大打击。王家之所以能够把持朝政数十年,唯一的原因就是王政君是皇太后。如今,王政君虽然名义上是太皇太后,但是与皇帝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皇帝的亲妈丁太后、亲奶奶傅太后的话比王政君的话更有力量。丁氏和傅氏地位因此上升,王氏的地位也就呈日落西山之势了。

关键时刻还得拼谁的命又长又硬。不到七年的时间,傅太后死了,丁太后死了,汉哀帝也死了,唯有老太后王政君还活着。公元前1年,年逾古稀的王政君亲自出马,在汉哀帝死后的混乱中夺取了传国玉玺,然后一声令下,王莽辅政。大权重新回到了王莽手中。

如果王莽足够聪明,通过这一系列的宦海沉浮,他就会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能够大权在握,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么大的才华,有多么大的功劳,有多么受人尊重和敬仰,而仅仅因为他是老太后王政君的侄儿——一个标准的外戚。虽然他确实优秀,群臣中也不乏真心称颂他的人,但也只是与其他外戚相比而言。

如果清楚了这一点,他就应该知道自己根本没资格篡位。因为一旦皇帝不再姓刘,王政君就什么也不是,更进一步地,你王莽也就什么也不是。

然而,可惜的是,权力和欲望蒙住了王莽的双眼,他做了一个外戚最不该做、也最不能做的一件事——篡位。公元6年,汉平帝崩,王莽摄政,号“假皇帝”(代理皇帝)。两年后,他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从王莽开始走向皇位的那一天起,朝野上下就不再太平。刘氏诸侯开始造反,大批忠于汉室的大臣或者辞职或者反叛。这个时候,连一向支持他的王老太后也怒气冲冲地骂道:“你们承蒙汉家浩荡皇恩,世代享受富贵荣华,不仅不知恩图报,反趁托孤寄重之机,谋篡汉家江山社稷,丝毫不念及恩义二字。人到了这个份儿上,连猪狗都不会吃你们的东西,天下哪有像你们这样的!”

王莽把自己放在了火山口上,但他自己居然一点也没觉察出来。他只感觉到国家没有新气象。这是事实。因为整个国家,除了国号是新的,其他一切都是旧的。甚至就连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是旧的,因为早在篡汉之前,王莽就已是实际上的皇帝了。

为了国家有点新气象,王莽干了不少事。便是所谓的“王莽改制”,但是,所有的事情归根结底就四个字——表面文章。具体做法:

其一,改官制。一是将原有的官名大加修改。例如,改太尉为大司马;改丞相为大司徒;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改太常为秩宗;改少府为共工;改郡守为大尹如此等等。二是新增了一些官职,例如国师、国将、左伯、右伯、大司徒司直等等。改来改去,不光下面的官员和百姓弄不清楚,连王莽自己也迷糊了

其二,改行政区划。西汉时地方行政区域为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出现了州这一级,一共是十三个州。王莽篡汉之后,将十三个州改成九个,按照《尚书》的记载重新划分了九州,又在州和郡之间加了部一个级。此外还常把一个拆成几个,例如北海郡分出一块来成立了翼平,汝南郡分出一块成立赏都郡。甚至有的郡还被拆没了,比如陈留郡。

其三,改地名。把州、郡、县什么的改大改小也就罢了,还连名字也要改。比如长安改名为常安,淮阳改名为新平,东郡改名为治亭,荥阳改名为祈隧等等。有的地方还一改再改。结果不但老百姓弄不清楚,甚至连地方官吏也弄不清楚自己管的到底是什么地方。大的地名要改,宫殿、城门也要改名。比如未央宫更名为寿成堂,长乐宫改名为常乐室,宣平门改名为春王门。

其四,改币制。最令人感到眼花缭乱的就是王莽大哥的币制改革。本来西汉的五铢钱用得挺好,但王莽觉得这是刘氏的象征政权当然不能用。于是得改。改成什么样呢?有人说王莽“不以金属为保证金,推行信用货币”。看上去有点类似,王莽(政府)说什么是货币你就得拿什么当货币,而且得按他说的比率兑换。这其实也行,但你得弄简单点儿啊。可王莽不干,他从古书上一看,有刀币(后来因为刘字以卯、金、刀三字组成被废掉了)、有布币,乌龟壳、贝壳都能当货币,那就都用起来。结果,布钱大大小小十种,贝壳做的钱五种,乌龟壳做的四种,再加上金子、银子和大大小小不知多少种的铜钱。兑换比率也不见得是整数,比如比如1大贝值钱。还时常朝令夕改,导致币制混乱,百姓不仅没有得到实惠,反而遭到盘剥。文景时期,每石米数十钱,到了王莽后期,飙升到了夸张的每斛价值黄金一斤。

其实这都是小打小闹,他的复古改革才是导致他身败名裂的一切根源!

当时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两个,一是土地,二是奴婢。王莽不是没看出来。针对这两个问题,王莽的选择是“仿古”,他认为现在的时代正处于“礼乐崩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要想解决社会问题,必须回到孔子所推崇的那个“礼乐时代”。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汉书》)

土地国有,不得买卖。其实这并非是现代独有的政策,在距离王莽所在的朝代数百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土地政策,其名曰“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便是出自于此。

西周时天下土地尽归周王所有,庶民们按照人口分配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这是最早的土地国有制制度,但其实质仍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只是归周王一人私有。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人们的生产力得到了提升,井田制也就逐渐瓦解了。

到了两汉时期,土地占有形势朝着另一个形势发展而去。由于土地可以买卖,地主豪强通过强取豪夺等各种方式进行土地兼并,以至于豪强们拥田万顷,百姓们却无立锥之地,失去土地的百姓或成为为地主打工的佃农,或流离失所沦为流民。

从眼光来看,王莽的格局很高,西汉的历代统治者看不到的问题根源他看到了,不敢碰的问题他敢于挑战。可是,光有格局是不够的,措施要经得起实践,符合实际。并不是说井田制是千年前的土地制度,所以就不能用于汉代,历史有时本就是一个圆,当土地兼并达到一定程度时,施行古制,将土地国有,再重新分配给农民,是一个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王莽的问题在于,他既没有对抗地主阶级的能力,又没有争取到农民的支持。

经过多年的土地兼并,地主豪强已经遍布西汉的天下,当年汉武帝对豪族的打压已经名存实亡,地主阶级成为汉代地方上的主宰者。王莽决定恢复井田制,对于没有土地的农民来说当然是一个好消息,可是对于地主阶级来说,却是要动他们的命根子。所以,占据着大量土地的皇族宗亲和豪强们联合起来,纷纷反对王莽的改革。

王莽能够依靠的,则是在这项政策中惠利的农民,可是王莽不仅没有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反而让他们站在了对立面。

在奴隶方面,王莽并没有废除奴隶制,而只是冻结奴隶制,已有的奴婢称为“私属”,不得买卖,不可以再产生新的奴隶。

王莽的这项政策实际上是王田制的配套措施,将土地收归国有重新分配,百姓们就田可种了,杜绝土地兼并,就不会再有流民,没有流民,新的奴隶也就不会再产生了。

王莽想得很好,可是现实十分骨干,他的王田制没有成功,且他本人很快就废除了诏令。结果流民不断地继续出现,成为奴婢求活的这条路也被断了。

而且,王莽自己也制造了无数的流民。

王莽为了实现上古时期的“四海”,想要设置四个郡,可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都有了,唯独缺一个西海郡。为了凑够“四海”,王莽发动了对青海湖一带的战争,三十多万军队连年在边关作战,得到的却是一片荒芜的干旱地区。为了让西海郡看上去像一个郡,王莽又强制移民,通过增加罪条的方式来扩充流放的罪犯人数。

王莽喜欢在可有可无的地方上纠缠,比如原来西域臣服于中原王朝的诸国本来是王,王莽非要降成“侯”,匈奴单于改成“降奴服于”,高句丽改成“下句丽”。这一系列操作看上去十分霸气,实质上体现了王莽政治上的不成熟,为了种种无关紧要的事情,他穷兵黩武,给国内百姓造成巨大的负担。两年的灾荒再上沉重的赋税,各地都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剧。

王莽触犯到了地主阶级统治的根基,又侵犯了百姓的利益,同时失去了上下阶层的支持,王莽的改制可想而知。

纵观王莽的改革举措,可以说,“复古”是王莽改革的核心理念。然而,历史是进步的,把被历史淘汰的东西恢复起来,那就是开历史的倒车,违反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最终,王莽的改革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反而激化了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也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再加上前面所讲过的改地名、改货币这一系列引发混乱的弊政和王莽在对外政策上的胡来,不但老百姓揭竿而起了,知识分子、地方豪族等也开始起来反王莽了。最终,在以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为主力和代表的反王莽势力的进攻下,成立仅14年的新帝国土崩瓦解,王莽本人身首异处。

妄诞迂执和不切实际导致了王莽以失败收场,王莽虽不致落个《汉书》中“佞邪之材”的评价,但却实在是一个书生误国的典范。

若是王莽没有夺权篡位之心,也未尝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美誉。

汉书中提到: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陽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当时的王家子弟,个个奢侈无度,只有王莽因父亲早死而家境贫寒。他清贫自守,甘于简朴;他为人谦恭,勤奋好学,拜儒者陈参为师,学习《礼经》;他服侍母亲以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安贫,好学,孝亲,这是典型的儒家道德要求,年轻的王莽按照这种标准,严格地规范着自己的行为。

当官后:宿卫谨敕,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故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虚誉隆洽,倾其诸父矣。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惭恧。

他行为谨慎,他越往上升,越变得谦卑。他把车马衣裘等财富分给他人,以致家无余财。他与知名人士交往,结交了很多将相、卿、大夫。所以当权的官员更加推荐他,为他游说,此时他的虚名名扬一时,超过了他的诸位叔叔,也深受百姓爱戴。

王莽对科学实验和发明创造十分鼓励和重视。

有一次王莽得知有能工巧匠能用鸟类的羽毛制作飞行器,可以让人飞百步之远,于是便立马召见他,不仅观看了他的表演,还大力支持他进行飞行试验。

为了统一全国的度量,发明了游标卡尺。

不管是从原理、性能,还是用途来看,王莽的游标卡尺与现代的十分相像!他这一发明比西方都早了年!

总结:

王莽是一个才学兼优,品行端正的人。身死之日,尚有忠诚的卫队为之死战。但是晚年篡权使得历史评价多是有才无德,虚伪迂腐。后世评价较低。

他的一生都在为他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但他眼高手低,能力不足,虽然有心改革,却只对人民下手,让地主阶级变得更加强大,世家大族粉墨登场,成为历时千年的政治力量。

王莽的改革是历史上第一次儒家的社会实验,证明乌托邦式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证明了儒家只能修身齐家,不能治国平天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